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9个冬油菜品种进行引种和栽培试验,连续两年对9个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越冬率和产量测定,对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品种进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和陇油8号在榆林地区可以安全越冬,667秆产量可达到158~169kg。播期试验表明,8月15日至8月25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高,8月20日播种越冬率最高(92.3%),8月15日之前播种随播期提前,越冬率下降;8月25日之后播种,随播期推迟越冬率下降,9月3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下降明显。密度试验表明:密度50000株·667m-2时越冬率最高(91.3%),密度大于50000株·667m-2后,随密度增加越冬率降低;密度小于50000株·667m-2时,随密度下降越冬率降低。结论:榆林地区种植冬油菜可以安全越冬,并取得高产,适宜榆林地区种植的冬油菜品种为陇油6号和陇油7号,最适播种期在8月20日左右,最佳播种密度为50000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2.
在固定玉米4 100株·667 m-2密度下,研究不同施肥量对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株高和穗位相应增高,空杆率降低,产量性状优化,单产显著增加,以50 kg·667 m-2的施肥处理效果最好,单产达到588.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70.1kg·667 m-2,增产40.6%。在不追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取一次性底施玉米缓控释肥或复合肥50kg·667 m-2,不能少于40 kg·667 m-2。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花生栽培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等问题,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适宜密度为40株·m-2,比密度32株·m-2的处理增产14.7%,两种密度处理的花生产量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花生小垄单行栽培模式的适宜密度为30株·m-2,比密度26株·m-2的处理增产8.4%,两种密度处理的花生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花生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密度为40株·m-2)的产量比花生小垄单行栽培模式(密度为30株·m-2)增产37.5%,两种模式处理的花生产量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应用本项研究取得的成果,集成组装了寒地花生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模式,对推动黑龙江省花生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密度对神木县糜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对陕北神木县糜子产量的影响,为其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当地糜子主栽品种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播期密度对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统计分析表明:在陕北神木县旱作农业区,糜子最适宜播期密度为B2M3即5月31日前后播种,密度5万株·667 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通过研究硼锰锌肥不同梯度的施用量对糜子生物性状的影响,来探索适于糜子单施微肥的最佳施用量,为糜子单项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和提高糜子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处理中以B3处理产量最高,为190.1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8.6%,其次是B4处理、Mn1处理、Mn2处理、Mn3处理产量依次为185.8 kg·667 m-2、180.8 kg·667 m-2、175.1 kg·667 m-2、168.8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16.7%、14.3%、11.6%、8.3%;B3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糜子的千粒重、单株穗重,使糜子的产量增加了35.3 kg·667 m-2。说明增施硼锰锌肥有利于提高糜子的产量,其中尤以硼肥(2 kg·667 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露地辣椒病害的发生,筛选出适合天津市宁河地区栽培的露地辣椒种植密度,特进行密度比较试验。通过对不同栽培密度比较,从园艺学性状和产量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辣椒定植密度4 500株·667 m~(-2)的产量相对较高,且发病率较低,是宁河区露地辣椒适宜的栽培密度,可在宁河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遵辣8号高品质的优化栽培方案,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定植密度与N、P和K肥施用量4个因素对遵辣8号果实辣椒素和果实粗脂肪的影响,并建立遵辣8号的辣椒素、粗脂肪与各试验因素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4因素对辣椒果实辣椒素含量影响依次为施N量施P量施K量定植密度;密度为7 583~8 417株/667m~2,施N量为27.78~33.20kg/667m~2,施P量为12.51~15.50kg/667m~2,施K量为33.10~37.15kg/667m~2是辣椒素高含量的最优栽培方案。4因素对辣椒果实粗脂肪含量影响依次为定植密度施P量施N量施K量;定植密度为6 689~7 778株/667m~2,施N量为25.97~31.48kg/667m~2,施P量为12.56~15.11kg/667m~2,施K量为25.98~31.47kg/667m~2是粗脂肪高含量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8.
选取油菜栽培的3个指标:产量、效益、纯利,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播期、密度、氮肥施用量、硼砂施用量、防病次数等。运用回归正交设计的方法安排试验,对获得的试验结果,运用直观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的主次、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得到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影响油菜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为播期,其次是密度,最后是施肥量。获得油菜最高产量的方案是适当早播(10月5日前后),合理密植(密度为10 000株·667 m-2),适当增加氮肥(纯N18 kg·667 m-2)。所使用方法和所得结论为指导油菜生产、提高效益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栽培措施对间作辣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与辣椒间作复合体系中,以玉米播种密度、辣椒播种密度、玉米辣椒剪叶剪枝和微肥(硼肥与锌肥)为处理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开展综合栽培措施对间作辣椒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辣椒产量最高的组合是处理7(A3B1C3D2),即玉米密度(2200(60cm×25cm)株.667m-2),辣椒密度为(1720(50cm×45cm)墩.667m-2);玉米剪叶1/2,喷0.2%硫酸锌溶液。  相似文献   

10.
六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戊·福90 g·667 m-2与当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几种常用药剂品种进行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0%戊·福90 g·667 m-2、50%多菌灵80 g·667 m-2、70%甲基硫菌灵50 g·667 m-2、30%己唑醇10 g·667 m-2、43%戊唑醇6 g·667 m-2防效较好,均在80%以上,且对小麦安全,可作为当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武建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64-64,70
为确定温室黄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合理定植密度,对5种定植密度间的产量、产值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冬茬黄瓜的最适定植密度比常规定植密度低10%(3 372株/667m2),春茬黄瓜最适定植密度比常规低5%(3410株/667m2)。  相似文献   

12.
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进行了不同浓度的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30mL·667m-2和50mL·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91.57%和95.62%;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30mL·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比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g·667m-2高6.87个百分点,达显著水平;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50mL·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比2个对照药剂高6.10~10.90个百分点,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防治稻飞虱,适宜的用药量为30~50mL·667m-2,在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喷药防治,药后3d的防治效果为85.66% ~91.33%,药后7d的防治效果为91.57%~95.62%;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生态环境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定植密度对薄皮甜瓜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5个密度处理对薄皮甜瓜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薄皮甜瓜栽培的合理定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薄皮甜瓜"京蜜11号"的成熟期影响不明显;对产量影响明显,在塑料大棚春季立架栽培,单蔓整枝条件下,适宜的定植密度为2100~2500株/667m~2;23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在同一行距条件下,增加株距,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4.
<正>定植1.整地施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优质圈肥或腐熟鸡粪500~80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作基肥。2.定植时间:播种后25天、幼苗5片叶为定植适期,冬春茬栽培的在1月30日左右,秋冬茬栽培的在9月15日左右。3.定植密度: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500株。田间管理1.温度的调节:在日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5.
草莓新品种栽植密度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个引进草莓新品种:达赛莱克特(DARSELECT)、土特拉(TUDLA)和卡图诺(CARTUNO)在我国北方和南方,4种栽培模式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表明,达赛莱克特更适合北方栽培,土特拉和卡图诺适合南方栽培。经专业化繁育的无病毒新品种苗木超过当地生产者自繁传统品种苗木的结果产量25%-48%。单株和单位面积产量不如引种地的主要原因是低水平栽培条件造成。密度试验表明,密度与株产基本上呈负相关,密度与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上呈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呈正相关。针对不同品种与栽培模式,可以初步筛选出获得最高产量(1500kg/667m^2-2000kg/667m^2以上)的种植密度,日光温室8000株/667m^2,大棚和小拱棚4400株/667m^2,露地5000株/667m^2-7400株/667m^2-7600株/667m^2,但在改善栽培条件后,还在降低定植密度与生产成本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果树定植后,树形主要根据果树的栽培密度来确定。近年来大部分采用中密度栽植,株行距为3×5米(44株/667米。)或3×4米(55株/667米^2)此密度适合于树形基部三主枝小冠疏层形和纺锤形的一级结构。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6种除草剂对玉米田主要杂草均有一定的防除效果,33.6%苯吡唑草酮SC和4%烟嘧磺隆SC对4种杂草的总体防效在90%以上,除草效果理想;其次为30%烟·莠SC、26%烟嘧·噻·莠OF、55%硝磺·莠去津SC分别为88.3%、87.8%、79%。生产中可选用33.6%苯吡唑草酮SC 5 g·667 m-2或4%烟嘧磺隆SC 90 mL·667 m-2,也可选用55%硝磺·莠去津SC 100 mL·667 m-2或26%烟嘧·噻·莠OF100 mL·667 m-2或30%烟·莠SC100 mL·667 m-2,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采用茎叶喷雾处理,喷药液量不少于30 kg·667 m-2。土壤湿度较差、杂草量大时应加大喷液量,避免在高温大风时施药,禁止重喷漏喷,以免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两种农药四种叶喷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用72%霜脲锰锌wp120 g·667 m-2防治效果最好,58%甲霜灵·锰锌wp125 g·667 m-2防治效果次之,58%甲霜灵·锰锌wp100 g·667 m-2防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不同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对鱼菜共生系统中鲫鱼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建立温室基质栽培式鱼菜共生系统(鲫鱼+生菜),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28(A1)、42(A2)、56(A3)株·m-2;养殖密度分别为8(B1)、10(B2)、12(B3)kg·m-3;饲料投喂频率分别为1(C1)、2(C2)、3(C3)次·d-1,以明确鱼...  相似文献   

20.
含腐植酸水溶肥在番茄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含腐植酸水溶肥对番茄生育期、生物学特性、产量以及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施用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能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型物、可溶性总糖、Vc含量、番茄红素的含量,减少裂果病、脐腐病的发病率。番茄施用含腐植酸水溶肥较常规施肥增产489.1 kg·667 m-2,增收469.1元·667 m-2;较对照组增产1 120.5 kg·667 m-2,增收1 257.5元·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