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鲁渔业》2011,(4):55-56
在自然界的鱼类中,存在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性变情况。 在鱼类的性变中,司空见惯的黄鳝就是一种。几乎全部黄鳝从卵孵化出来后,一直到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卵巢),当小黄鳝性腺发育成熟(体长约35~40cm左右),并第1次产卵后,部分个体性别产生“性变”,即雌性(卵巢)转变为雄性(精巢)。当体长在53cm以上则多数变成了雄性(精巢),而且从此之后,就终生为雄性了。鱼类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性逆转”。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 000~3 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 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 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 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 000~3 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 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 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 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0年8~10月,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延绳钓作业渔场所采集的黄鳍金枪鱼数据,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47.5~166.5 cm,平均叉长为112.7 cm,优势叉长为80.0~90.0 cm和100.0~140.0 cm(75.0%);体重为2.0~72.0 kg,平均体重为26.5 kg,优势体重为5~10 kg和15~40 kg(68.6%),雌、雄个体大小差异明显(ANOVA,P<0.01);2)体重(RW)与叉长(FL)、纯重(DW)的关系分别为RW=1.159×10-5FL3.070和RW=1.118DW+0.684(不分性别);3)雌、雄性比为1∶1.2。各叉长组性比变化显著(χ2=1 093.386,P<0.001),叉长大于140 cm时,雄性个体占优势;4)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50%),初次性成熟叉长为113.4 cm。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中,34.0%的个体发育至Ⅴ期以上,说明调查期间为黄鳍金枪鱼繁殖期;5)空胃率高达51.6%,摄食种类主要为鱼类(67.5%)、头足类(18.0%)和甲壳类(14.5%)。不同叉长组的摄食等级存在显著变化(χ2=400.782,P<0.001)。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施氏鲟繁殖群体结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10日-6月20日对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捕捞群体结构进行调查,测量施氏鲟90尾,全长为96~201(150.53±18.93)cm;其中雌性个体全长为 113~201(163.14±22.24)cm;雄性个体全长为96~183(138.48 ±20.55)cm。体重为3~44(18.46±10.17)kg;其中雌性个体体重为7.5~44(24.48±10.33)kg;雄性个体体重为3~30.5(12.70±5.94)kg。繁殖群体的雌雄比例为1:1.05;以16~20龄个体为主,占捕捞群体的37.2%;优势群体在11~25龄,占总群体的84.7%。繁殖群体中雌性的生长方程为:Y=0.00129x3.3169 ,R2=0.9202 ,雄性的生长方程为: Y=0.0029X3.0899, ;R2=0.9375 。  相似文献   

6.
筏式养殖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周期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998年3月-1999年5月间调查了筏式养殖体系中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海胆的个体大小及性别不同,生殖腺成熟期及生殖腺指数变化略有不同。A组(壳径3.5-50cm)海胆的成熟期为6-10月,B组(壳径5.0-6.5cm)为5-10月,壳径大的海胆生殖腺成熟早且成熟期长,雄性较雌性生殖泉发育较快,较早,成熟期保持时间长。10月底至11月初生殖腺指数急剧降低,此时为繁殖高峰期。雄性个体的生殖指数在3-10月间略高,其余时间无明显性别差异,除排放期和恢复期外,A组的生殖腺指数均略低于同期B组。  相似文献   

7.
鹦鹉鱼系硬骨鱼纲丽鱼科的雄性红魔丽体鱼(Cichlasoma citrinel lum)和雌性红头丽体鱼(C,synspilum)杂交变种鱼,遗传了来自两种鱼类所特有的生理习性。鹦鹉鱼体长可达15cm,体宽厚,体呈椭圆形,寿命可达8年。杂交繁育的鹦鹉鱼有血鹦鹉、紫鹦鹉、金刚鹦鹉、一颗心鹦鹉、独角鹦鹉、罗汉鹦鹉、红白鹦鹉、斑马鹦鹉、花  相似文献   

8.
双线鲫学名为多鳞四须鲃(Barbodes schwanenfeldi),属鲤科(Cyprinidea)四须鲃属(Barbodes),又称泰国鲫,原产地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是一种热带鱼类。四须鲃体形侧扁,酷似团头鲂,偶鳍鲜红色,尾鳍边缘为红色,靠近尾鳍边缘上下各有一条黑线,双线鲫由此得名。成年个体体长30-35cm,雌性个体略大于雄性。该鱼为杂食性,素食为主,喜食菜叶、浮萍等。该鱼是一种观赏、食用兼用鱼。  相似文献   

9.
热带东太平洋海域拟锥齿鲨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  戴小杰 《南方水产》2008,4(2):21-25
研究根据科学观察员在热带东太平洋海域2次调查,调查时间和海域分别为2003年7~11月的03°S~17°S,96°W~146°W范围,2006年2~11月的05°N~10°S,134°W~173°W范围。调查共测定了202尾拟锥齿鲨(Pseudocarcharias kamoharai)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拟锥齿鲨全长(TL)与全重(W)的关系,雌性是W=9×10^-5TL^2.3116,雄性是W=9×10^-6TL^2.9007。其雌雄性比接近1:1。雌性拟锥齿鲨的总性腺重量随体长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较大;雌性拟锥齿鲨性成熟的最小TL约为89cm,雄性大约在85~100cm。雌体怀仔数量平均为3.85尾。出生时的TL约为40cm左右。  相似文献   

10.
宋利明  高攀峰 《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74-678,649
根据2003年12月16日至2004年6月8日马尔代夫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生物学测定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方法分性别分别对296尾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摄食种类、性别比例、叉长分布、叉长与去鳃去内脏的重量(GWT)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性腺成熟度以Ⅰ、Ⅱ和Ⅴ级为主,Ⅴ级比例最高,占37.50%,其中雄性大眼金枪鱼的性腺成熟度Ⅴ级最多(53.96%),雌性Ⅱ级最多(33.81%)。(2)摄食等级以0、1和2级为主,总计为88.52%。(3)大眼金枪鱼的摄食种类中,头足类(鱿鱼)或杂鱼的出现频率较高,分别占48.36%和24.59%。(4)雄性个体所占比例略高于雌性个体,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12:1,叉长1.00~1.20m的大眼金枪鱼雌性占52.08%,叉长1.20~1.40m的个体雌性占52.59%,叉长1.40m以上的个体,雌性占35.14%。(5)优势叉长为1.10~1.40m,平均叉长为1.29m。(5)根据幂函数回归所得叉长(FL)与去鳃去内脏的重量(GWT)关系式显示,在叉长小于1.51m时,雌性的去鳃去内脏重量小于雄性的去鳃去内脏重量;而在叉长大于1.51m时,雌性的去鳃去内脏的重量大于雄性的去鳃去内脏的重量。[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74—678,649]  相似文献   

11.
以鳞片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对澄湖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种群开展鳞片与生长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似刺鳊鮈年轮环纹呈疏密切割或疏密碎裂型,年轮特征显著,偶见幼轮、副轮及生殖痕。种群由1-6龄共6个龄组组成,2-4龄为优势龄组,占总数的80.17%,体长分布范围在14-29.8 cm之间,集中在19-23 cm(占总数的71.49%),体质量范围在56-538.1 g之间,其中体质量为149-242 g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67.36%;群体雌雄比为2.18∶1,在低龄阶段(1-2龄)雌雄数量基本持平,雄性略占优势;从5龄开始,雌性数量远超出同龄组雄性,6龄以上基本由雌性构成。各龄组雌、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鳞径呈幂函数关系,体质量和体长的幂函数方程为:W=0.0128L^3.1587,幂指数接近3,属于匀速生长类型,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 =30.62(1-e^-0.1578(t+3.788 7));Wt =632.49(1-e^-0.1578(t+3.7887))^3.1587。渐近体长L∞=30.62 cm,渐近体质量W∞=632.49 g,生长拐点时间t=3.55龄,此时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Lt=20.99 cm,Wt=192.24 g。澄湖似刺鳊鮈的总体生长性能优于其他生境种群。  相似文献   

12.
甲壳动物雄性腺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萍 《水产学报》1999,23(1):77-83
雄性腺(androgenicgland)又名促雄性腺,是甲壳动物的一种内分泌器官,只存在于雄性体内,它所分泌的物质称为雄性腺激素(androgenichormone)。四十多年来,对于甲壳动物雄性腺的位置和形态、发生和发育、结构和功能以及雄性腺激素的...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养殖施氏鲟性腺发育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供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野生亲本人工繁殖的第1代人工养殖群体。对0-4龄鲟性腺发育定期活体取样监测观察,发现雌鲟在3龄,肉眼可以观察到卵巢中直径为0.2-0.3mm的白色卵粒,处于卵巢发育的第Ⅱ期。4龄雌鲟卵径达0.5-0.8mm,卵黄生长期开始,卵核位于卵母细胞的中央。推测养殖雌性施氏鲟在5-6龄可以达到性成熟产卵。3龄雄性养殖施氏鲟精巢宽0.9-1.5cm,重9.1-15.6g,呈粉白色。4龄雄鲟已完全达到性成熟,精巢宽度达3.5-5.7cm,重260-504g,通过注射激素催情,可获得大量优质精液。养殖雄性施氏鲟的性成熟年龄比野生的提早3-4年。  相似文献   

14.
该过滤器可用作从集约化水产养殖大量的废水中去除含碳生化需氧量(cBOD,),总氨氮(TAN),总磷,总悬浮固体(TSS)和总大肠杆菌的一个处理选项。使用两种沙粒尺寸,即有效尺寸(D10)为0.11mm和0.19mm的沙粒,它们在0.31cm/s和0.64cm/s的表面流速下各自分别扩张约60%。还评估了两种(生物)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匙吻鲟仔鱼(全长0.78~5.70cm)、稚鱼(全长5.71~16、40cm)生长阶段全长(L,cm)与日龄(T,d)具显著的线性关系,日均增长稚鱼(均值0.243cm/d)略大于仔鱼(均值0.205cm/d),回归方程为仔鱼L=0143+0.211T(n=6,3≤T≤25,r=0.998P<001)、稚鱼L=-0.754+0.245T(n=6,26≤T≤73,r=3.999。P<0.01),二回归方程差异显著(t=2.31P<0.05);体重(w,g)与日龄(T,d)保持幂函数关系,日均增长(g/d)稚鱼(均值0.215)明显大于仔鱼(均值0.037),回归方程为仔鱼w=0.052×10(-3)×T(2.1154)(n=6,3≤T≤25r=0998,P<001),稚鱼w=2.036×10(-4)×T(2.5280)(n=6,26≤T≤73,r=0.999,P<001),二方程差异显著(t=316P<0.05)。仔、稚鱼期全长(L、,cm)与体重(w,g)回归方程为仔鱼w=0.0128L(2.575)(n=6,r=0.995,<0.01),稚鱼w=0.0142L(2.412)(n=6,r-0997,P<0.01),二方程差异显著(t=2.38,P<0.05)。重庆地区夏季水温(26~30℃)显著高于适温(20-22℃)条件下匙吻鲟仔、稚鱼生长速度仍能接近原产地,表明匙吻更具较强的适温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鱼类寄生虫疾病中,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较大,死亡率较高的疾病。长沙农校一口1000m2的池塘,内混有白鲢(83cm)5000尾、草鱼(10cm)2000尾和工程鲫鱼(16.7cm)150尾,于1998年3月初开始发病,在短期内,鱼类出现大量死亡。经诊断为小瓜虫病,用药后,鱼类逐渐停止死亡。1  相似文献   

17.
吴郭鱼系罗非鱼家族,具有生长速度快、耐低温能力强、单雄性率高(95%以上),肉味鲜美、无助间刺等优点,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本地区,由于养殖季节受到温度的限制,而以两年的养殖模式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每年4—5月份放养10cm左右的越冬鱼种,经4—5个月的精养可达500g以上。为此,1995—1996年观察,同时,利用一个BG120W气泵24h充气增氧。1.2试验鱼试验鱼是本所实验鱼池培育5—10cm长的吴郭鱼冬片鱼种。每天上午8一9点钟投食,投食量控制在0.5%一l%。每天(24h)记录4次水温变动情况,保证水温的变幅在1d内…  相似文献   

18.
Cherax quadricarinatus)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蛋白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讨其在雄性生殖系统发育、精荚形成和精子释放过程中的作用。福林酚  相似文献   

19.
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繁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施兆鸿 《水产学报》2006,30(5):647-653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差异(P>0.05),Ⅴ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径都为700~870 μm,油球1个,油球径260~400 μm,初级卵膜厚度12~19 μm;都为一个繁殖期内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期内银鲳、灰鲳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分别为22.5 cm、29.0 cm,银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主要集中在14.0~17.0 cm,灰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为23.0~25.5 cm;银鲳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银鲳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可达25%;而灰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初至8月中旬,繁殖高峰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灰鲳的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只有12.6%。银鲳繁殖期的水温为18~24 ℃,灰鲳为24~28 ℃;其他环境条件差异不大。另外还对银鲳和灰鲳卵母细胞发育的特征、繁殖期内卵巢成熟系数的变动以及繁殖期内环境因子的变动对产卵群体的数量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二、三倍体鲤鱼在单养时,三倍体鱼的性腺重和GSI均低于二倍体,经t检验,性腺重数值差异显著(P<0.05)、GSI数值差异极显著(P<0.001);在混养时,三倍体鱼的性腺重和GSI均低于二倍体,差异均显著(P<0.05)。雄性三倍体鲤鱼的精巢发育比较一致,均完成了精子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