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肠埃希菌多重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多重耐药调节基因和外输泵共同作用产生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调节子是广泛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染色体上的抗生素多重耐药调节中心,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多重抗生素耐药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调节子和外输泵的耐药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开发多重抗生素耐药基因消除剂和外输泵抑制剂,或增加外输泵抑制基因的表达,将成为从根本上解决多重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最好方法。文章对大肠埃希菌AcrAB、AcrAB-Tolc,Mar和膜孔蛋白Ompf、Ompc等多重抗生素耐药调节子的组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大肠埃希氏菌呈现多重耐药趋势,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大肠埃希氏菌染色体中存在多重耐药操纵子(maroperon),该操纵子编码的蛋白产物MarA可通过对数个远程基因的调控,影响大肠埃希氏菌细胞膜通透性、主动外排泵系统,形成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3.
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 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草药消除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及耐药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系统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对9株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而药基因定位,结果表明有4株菌株的氨苄青霉素基因位于质粒上。通过对中草药煎煮、水蒸气蒸馏等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耐药性消除试验,结果发展大蒜油等对大肠埃希氏菌氨苄青霉素耐药性有消除作用;鱼腥草、紫草等对大肠埃希氏菌庆大霉素而药性及耐药质粒有消除作用,消除率分别为2.98%和4.20%。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畜禽粪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及耐药状况,采用建立的畜禽粪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方法对山东省内牛粪污、猪粪、鸡粪、鸭粪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测,进而对检测阳性样品进行分离,并对药敏试验中多重耐药性菌株进行耐药基因预测。结果表明,LAMP方法检测畜禽粪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与国家标准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重复性好,特异性高。从80份畜禽粪污样品中分离到的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耐药;34株大肠埃希氏菌对氟苯尼考、利福平的耐药比例高于50%,高于25%以上的还有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磺胺异噁唑、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呋;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显示,鸡粪、鸭粪、牛粪和猪粪中的4株大肠埃希氏菌分别携带10、8、20和15种耐药基因;鸡粪中的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11种耐药基因。说明山东地区畜禽粪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状况严峻,菌株普遍多重耐药,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作用。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为试验菌株,采用K-B药敏纸片法对6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TEM1型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采用SDS消除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质粒,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条带,药敏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前后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敏感,对大观霉素中敏,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检测出TEM1型耐药基因;试验菌株经7.5g/L的SDS处理至第3代时,质粒条带有明显的减少,TEM1型耐药基因消失,并且恢复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说明耐药质粒已经成功消除。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尤其多重耐药)现象的出现,给我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可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大肠埃希菌外排泵功能增强、膜通透性下降均可以导致多重耐药的产生,而质粒、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等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在多重耐药性的传播上有着重要作用.此外,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使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强大的抵抗力.文章从上述几个方面阐述大肠埃希菌产生多重耐药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对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方法从江西省3个规模化猪场送检的子宫脓液中分离鉴定病原菌,并通过质粒提取、转化大肠埃希氏菌DH5α感受态细胞及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显示,分离鉴定到3株大肠埃希氏菌,其中JX-22分离株仅对氧氟沙星、大观霉素敏感,JX-26分离株仅对链霉素、氧氟沙星等4种药物敏感,JX-28分离株仅对氧氟沙星等3种药物敏感,均为多重耐药菌;3株大肠埃希氏菌均可纯化到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质粒。分离株、质粒转化菌及大肠埃希氏菌DH5α感受态细胞药敏试验对比结果显示,3株大肠埃希氏菌的耐链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大观霉素、丁胺卡那基因,JX-22和JX-26分离株的耐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基因,JX-22分离株的耐头孢曲松基因,JX-28分离株的耐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基因均定位于细菌质粒上;JX-28分离株的耐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基因,JX-22分离株的耐诺氟沙星基因和JX-26分离株的耐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基因均定位于其染色体上;3株分离株均无氧氟沙星耐药基因。本试验初步确定3株多重耐药猪源大肠埃希氏菌的大部分耐药基因定位于质粒上,为进一步研究猪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机理和有效控制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对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方法从江西省3个规模化猪场送检的子宫脓液中分离鉴定病原菌,并通过质粒提取、转化大肠埃希氏菌DH5α感受态细胞及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显示,分离鉴定到3株大肠埃希氏菌,其中JX-22分离株仅对氧氟沙星、大观霉素敏感,JX-26分离株仅对链霉素、氧氟沙星等4种药物敏感,JX-28分离株仅对氧氟沙星等3种药物敏感,均为多重耐药菌;3株大肠埃希氏菌均可纯化到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质粒。分离株、质粒转化菌及大肠埃希氏菌DH5α感受态细胞药敏试验对比结果显示,3株大肠埃希氏菌的耐链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大观霉素、丁胺卡那基因,JX-22和JX-26分离株的耐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基因,JX-22分离株的耐头孢曲松基因,JX-28分离株的耐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基因均定位于细菌质粒上;JX-28分离株的耐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基因,JX-22分离株的耐诺氟沙星基因和JX-26分离株的耐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基因均定位于其染色体上;3株分离株均无氧氟沙星耐药基因。本试验初步确定3株多重耐药猪源大肠埃希氏菌的大部分耐药基因定位于质粒上,为进一步研究猪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机理和有效控制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基因AcrA的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大肠杆菌形成多重耐药的原因主要与大肠杆菌染色体上存在的AcrAB外排系统有关。本试验首先用环丙沙星、四环素和氯霉素对敏感大肠杆菌进行多重耐药诱导,使敏感大肠杆菌具有了多重耐药性。然后对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以基因库中AcrA基因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基因组为模板,对Acr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了1005bp的片断,并与基因库中AcrA基因的序列进行了比较,同源性为99.8%。结果表明:AcrA基因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聚合聚链式反应从不同源性大肠杆菌的染色体DNA上扩增出大肠杆菌多药耐药基因AcrA,AcrB的部分片段,将该片段分别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8T的BamHI,XhoI酶切位点中,测定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分别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不同源性大肠杆菌的AcrA的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eBank中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不同源性大肠杆菌的AcrB的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较低。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eBank中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连翘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抑菌活性,试验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连翘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采用相同浓度致病菌灌胃小鼠后,分别用连翘提取物灌胃治疗,测定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中肠道菌群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体外还是在体内,连翘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性最强,对沙门氏菌抑制性最弱;通过灌注连翘提取物,显著降低了各致病菌致病后小鼠的死亡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连翘提取物对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具有较明显的体内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检测不同耐药水平大肠杆菌AcrA表达水平,探讨耐药水平与AcrA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对acrA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制备抗AcrA抗体,Western blot方法比较同耐药水平大肠杆菌Acr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多重耐药株SEMR的AcrA表达明显高于单药耐药株SEICI和SEICH以及质控株ATCC25922。因此SEMR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与AcrA的高效表达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金银花连翘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热敏肠毒素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兔回肠结扎试验研究了金银花连翘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热敏肠毒素(LT)致肠分泌的拮抗作用。实验的结果表明,金银花连翘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致病作用的影响至少涉及到抑菌和对热敏肠毒素的拮抗作用两个方面,且其作用随提取物浓度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和钝化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宁夏和甘肃6省(区)的部分规模化养鸡场的病、死鸡中分离鉴定3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分离菌对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耐药基因,用DNA Star软件对获得的耐药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3.4%、49.3%、37.5%、34.7%、22.8%和5.3%,对妥布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40%以上。3重以上耐药菌株占80%(256/320)。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ac(3)-Ⅱ、aph(3′)-Ⅰ和aac(6′)-Ⅰ的检出率分别为50.9%、25.9%和3.1%,未检测到aac(3)-Ⅳ、ant(3′′)-Ⅰ和aph(3′)-Ⅱ基因。研究表明,分离的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普遍存在,以多重耐药为主,且对妥布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性不断上升。耐药基因aac(3)-Ⅱ和aph(3′)-Ⅰ的检出率与其耐药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长春地区动物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病原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256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谱广,且多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动物源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多重耐药为主。临床用药要对致病菌做药物敏感性实验,否则会错过治疗时机,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曲靖地区仔猪腹泻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曲靖地区仔猪出现腹泻的细菌性病因,对5个养殖场148份出现仔猪腹泻症状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114份,阳性率为77.03%;沙门氏菌(Salmonella)26份,阳性率为17.57%,混合感染率为17.5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其中11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97株呈多重耐药性,占总菌数的85.09%,26株沙门氏菌中20株呈多重耐药性,占总菌数的76.92%.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导致当地哺乳仔猪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部分仔猪继发感染沙门氏菌,两种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