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α-萘乙酸和吡啶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了配合物[Cu(C12H9O2)2(C5H5N)2]·H2O,采用单晶X-射线、元素分析和FT-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空间群:a=15.690 1(16),b=5.663 0(6),c=17.176 9(18),β=115.000(10)°,Z=2。Cu(Ⅱ)与2个α-萘乙酸根中的2个氧原子、2个吡啶分子的2个氮原子以及1个配位水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方锥空间构型。同时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6个新的烯唑醇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构分析表明: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97 6(2)nm,b=1.355 1(3)nm,c=1.5 381(4)nm,α=92.128(3)°,β=99.029(3)°,γ=106.509(7)°,V=1.764 9(7)nm3,Z=1。在配合物1中,六配位的镉离子都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与分别来自烯唑醇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2个氯原子配位。1由分子间氢键连接成一维链结构。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均高于配体烯唑醇,而且抑菌活性随其浓度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对称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乙二胺(EDTB)的一种含镍(Ⅱ)单核配合物[Ni(EDTB)CIO4][C6H4,(OH)COO]·CH3CH2OH·H2O(Ⅰ)的合成.时(Ⅰ)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研究,推测该配合物中每个镍(Ⅱ)离子为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用气相色谱法观测该配合物对尿素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乎无催化尿素水解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含水杨醛缩苯甲酰腙的一维链状镍配合物[Ni(C14H10N2O2)(Mf)]n(Mf=C4H9NO,即吗啡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电子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0.9708(4)nm,b=1.4783(7)nm,c=1.2275(4)nm,β=95.728(14)°,V=1.7528(12)nm3,Z=4,Mr=384.07,Dc=1.455 g.cm-3,μ=1.129 mm-1,F(000)=800,R=0.0759,wR=0.2155.中心镍离子与水杨醛缩苯甲酰腙配体提供的2个氧原子与1个氮原子以及1个配位吗啡啉的氮原子配位,形成了N2O2的平面四边形的配位构型.晶体内每个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与相邻另一个配合物分子缔合成一个沿c轴方向的一维链状结构,N…N氢键键长为0.3239(10)nm,N-H…N氢键键角为173.56°.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含水杨醛缩苯甲酰腙的一维链状镍配合物[Ni(C14H10N2O2)(Mf)]n(Mf=C4H9NO,即吗啡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电子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0.9708(4)nm,b=1.4783(7)nm,c=1.2275(4)nm,β=95.728(14)...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2-胺乙基苯并咪唑(AEB)及M- AEB配合物(M=Cu2、Ni2+或Co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等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AEB通过咪唑N和胺基N以双齿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的分子组成式分别为:[ Cu(AEB)2Cl] Cl(配合物1)、[Ni (AEB)3] Cl2...  相似文献   

7.
丁香酸金属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内毒素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丁香酸金属铜配合物,比较丁香酸及其配合物的抗内毒素活性。[方法]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制备了丁香酸(H2SA)与铜(Cu2+)的金属配合物,并通过紫外(UV)、红外(IR)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鲎试验法定量测定并比较二者对内毒素的破坏率。[结果]丁香酸金属铜配合物的组成为(C9H8O5)Cu·H2O。1.25mg/ml丁香酸水溶液对内毒素的破坏率为83.03%,而同浓度的丁香酸铜配合物水溶液的破坏率为86.60%。[结论]铜离子同时与丁香酸中羧基和羟基的氧原子配位,形成1∶1型的配合物,其抗内毒素活性较配体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8.
在乙醇溶剂中合成5-氯甲基水杨醛缩苯丙氨酸新型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M(M=Mn2+、Co2+、Ni2+、Cu2+、Zn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差热-热重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试验测定了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Schiff碱配体为1∶1型电解质,其组成为KHL.H2O(L=C17H14O3NCl2-);合成的5种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均为非电解质类型,组成为[ML(H2O)].nH2O,配体L中的亚胺基氮、酚基氧、羧基氧均与中心金属离子M配位,另有1个水分子参与配位.荧光光谱试验显示,5种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均较相应Schiff碱配体的明显增强,其中锌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最大.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该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而且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强于Schiff碱配体,其中铜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最强的抗菌能力,其对这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0和12.5μg.mL-1.  相似文献   

9.
以甘氨酸和七水硫酸亚铁为原料合成了甘氨酸亚铁。采用溶剂挥发法得到了晶体,并通过红外谱图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晶体的结构。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59949(3)nm,b=0.67626(4)nm,c=1.33192(6)nm,α=85.453(4)°,β=82.914(4)°,γ=83.115(5)°,V=0.53085(5)nm3,C4H30N2O22Fe2S2,Mr=634.12,Z=1,R1=0.0219,wR2=0.0640[I>2σ(I)],S=1.005。化合物中铁(Ⅱ)配位数为6,配位多面体为变形的八面方体构型。结构式为 。  相似文献   

10.
以甘氨酸和七水硫酸亚铁为原料合成了甘氨酸亚铁。采用溶剂挥发法得到了晶体,并通过红外谱图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晶体的结构。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59949(3)nm,b=0.67626(4)nm,c=1.33192(6)nm,α=85.453(4)°,β=82.914(4)°,γ=83.115(5)°,V=0.53085(5)nm3,C4H30N2O22Fe2S2,Mr=634.12,Z=1,R1=0.0219,wR2=0.0640[I>2σ(I)],S=1.005。化合物中铁(Ⅱ)配位数为6,配位多面体为变形的八面方体构型。结构式为 。  相似文献   

11.
将Fe3+与2,3-二氯异丁酸基的二元配合物分别与2,2′-联吡啶、邻菲啰啉在无水乙醇中反应数小时,除去杂质,得到相应的2种三元配合物,其元素分析结果得知二者的分子式分别为[Fe(C4H5Cl2O2)3(C10H8N2)]和[Fe(C4H5Cl2O2)3(C12H8N2)]@H2O,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等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它们的组成,并推断出二者中Fe3+的配位数为6,其中2个异丁酸基以单齿配位,2,2′-联吡啶或者邻菲啰啉是以2个N原子配位成键,特别的是第3个异丁酸基除了氧原子参加配位外,相邻的一个氯原子也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12.
在水热条件下采用硝酸铜和2,4,6-三甲基吡啶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4(2,4,6-opyta)2(H2O)8](1)和[Cu4(2,4,6-opyta)2(H2O)6].2H2O(2),并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配合物互为超分子异构体,结构中都包含有[Cu2(2,4,6-opyta)2]基本单元,且均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分别为a=7.008 8(9),b=8.055 0(10),c=10.979 0(10),α=73.419(2)°,β=87.934(2)°,γ=85.127(2)°,V=591.86(12)3和a=6.980 2(7),b=7.067 6(7),c=13.234 6(14),α=82.698(2)°,β=76.977(2)°,γ=79.960(2)°,V=623.74(11)3.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出一种新型的间硝基苯甲酸稀土配位聚合物[Nd2(C7H4O4N)7H2O]n,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对该配位聚合物进行了表征.标题配位聚合物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84 8(2)nm,b=1.131 4(2)nm,c=1.366 3(3)nm,α=69.22(3),°β=82.48(3)°,γ=82.21(3)°,V=1.404 5(5)nm3,Dc=1.806 g/cm3,Z=1.结构分析表明:标题化合物是由稀土金属Nd(Ⅲ)和间硝基苯甲酸组成的配位聚合物,此聚合物通过Ln—O—C—O—Ln形成无限一维链状结构,进一步又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形成复杂的三维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邻菲咯啉-氨基酸铜(Ⅱ)三元混配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3种邻菲咯啉(Phen) 氨基酸铜(Ⅱ)的配合物:[Cu(Phen)(L val)]·ClO4·H2O、[Cu(Phen)(L ala)]·ClO4·0 5H2O和[Cu(Phen)(L arg)]·2ClO4·0 5H2O(L val:缬氨酸;L ala:丙氨酸:L arg:精氨酸).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邻菲咯啉作为双齿配体参与配位,3种氨基酸皆以α-氨基N和羧基O与中心Cu2+配位.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4个新的配合物:[Cu(Phen)(L-Phe)(H2O)]C l.2H2O、[Cu(Phen)(G ly)(H2O)]C l.2.5H2O、[Cu(Phen)(L-Arg)(C l)]C.l2.5H2O、[Cu(Phen)(L-Ile)(H2O)]C l.2H2O(Phen:1,10邻-菲咯啉;L-Phe:苯丙氨酸;G ly:甘氨酸;L-Arg:精氨酸;L-Ile:异亮氨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还原法测定了这4个配合物催化歧化超氧阴离子(O2.-)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在10-8~10-7mol.L-1的浓度范围内对NBT光还原速率均能达到50%以上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16.
以对甲基苯磺酸和碱式碳酸镍为原料,合成了对甲基苯磺酸镍,采用溶剂挥发法,得到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对甲基苯磺酸镍[Ni(H_2O)_6](p-CH_3C_6H_4SO_3)_2的结构中,金属镍离子和6个配位水配位,形成畸形的八面体空间结构.磺酸基团中的氧原子与配位水形成氢键,对甲基苯磺酸基团以抗衡阴离子的形式存在.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0.695 64(14) nm,b=0.629 68(13) nm,c=2.517 6(5) nm,α=90°,β=91.420 (4)°,γ=90°,V=110.24(4) nm~3,Z=2.以Biginelli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对甲基苯磺酸镍的催化性能,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设计和寻找DNA的特异性识别剂和断裂剂,合成了2-氨甲基苯并咪唑铜(Ⅱ)配合物:[Cu(AMB)2Cl]Cl·4H2O(配合物1)和[Cu(AMB)(phen)Cl]Cl·2H2O(配合物2)(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phen=1,10-邻菲咯啉).【方法】通过元素分析、IR、UV和摩尔电导率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试了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il(G-)、沙门杆菌Salmonella typhi(G-)、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相对黏度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试了2个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作用.【结果和结论】配合物1以非插入方式、配合物2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VC存在下,2个配合物均通过·OH氧化机理切割pBR322 DNA.2个配合物结合ct-DNA和切割pBR322 DNA的能力强弱均为:配合物2配合物1.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测定了一种新的配合物--(bpyH)2 [Bi2I8(bpy)2]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ccn空间群,a=15.991(3),b=17.007(3),c=19.443(4),α=β=γ=90o, V = 5287.4(18)3,μ=11.354mm-1,Z = 4,M = 2059.91,Dc = 2.588g/cm3,F(000)=3680,λ(MO Kα)=0.71073 ,最终偏离因子R1=0.0553,wR2=0.0695.该配合物的结构中,两个Bi原子处于八面体的中心,分别与三个端基碘,两个桥基碘,和一个端基联吡啶配体配位,形成[Bi I4(bpy)]22二聚体;另外两条联吡啶配体通过N…H氢键形成的超分子链贯穿于这些二聚体单元之间.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Ala)(H2O)] ClO4[其中,TBZ =2-(4'-噻唑基)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及电子吸收光谱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typhi(G-)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另外,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可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含三齿席夫碱配体锇(Ⅵ)的氮合物mer-[OsⅥ(L1) (N) (C1) (H2O)]和不同比例的CN-在乙腈中反应,分别得到了fac-(PPh4)[OsⅥ(N) (L1) (CN)2]和fac-(PPh4)2[OsⅥ (N)(L2) (CN)2]两个配合物.当相同的反应在水中进行时,发现配合物mer-[OsⅥ(L1) (N) (C1)(H2O)]易于分解,并分离出产率较低的锇(Ⅵ)的氮合物(PPh4)2[Os(L3) (CN)4].通过X射线晶体学确定了配合物ac (PPh4) [OsⅥ(N) (L1) (CN)2]、fac(PPh4)2[OsⅥ(N)(L2)(CN)2和(PPh4)2[Os(L3) (CN)4]的晶体结构.配合物ac-(PPh4) [OsⅥ(N)(L1)(CN)2]结晶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通过对堆积图的观察发现,碳与苯环质心的距离为3.508A,说明存在边界-面的π—π堆积作用.配合物ac-(PPh4)2 [OsⅥ(N) (L2) (CN)2]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两个芳香环形成的二面夹角为99.3°,这与配合物ac (PPh4) [OsⅥ (N) (L1) (CN)2]中的二面夹角相比要大一点.配合物(PPh4)2[Os (L3)(CN)4]结晶于正交晶系,Pnma空间群,金属锇中心也是由一个双齿配体L3和四个CN配体构成的6配位的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配合物mer-[OsⅥ(L1) (N) (Cl) (H2O)]、fac-(PPh4)[OsⅥ (N)(L1)(CN)2]和fac-(PPh4)2[OsⅥ (N) (L2) (CN)2]均通过IR,UV/Ⅵs,CV,ESI/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充分的表征,结果表明,含三齿席夫碱配体锇(Ⅵ)的氮合物与CN的反应主要发生在配体的C=N官能团上,这可能是含三齿席夫碱配体锇(Ⅵ)的氮合物作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