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必需。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缺少政府支持、措施配套、教育适应和农民参与。针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需要政府重视,科学规划,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强化农民的进取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105-106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承担着传播生态规范、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情操等任务。要面向全体农民,提供终身生态伦理教育,要分阶段实施,因势利导,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3.
培育农民生态伦理素质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生态伦理素质教育需要了解农民的素质状况,掌握好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分析结果看,要基于农民的素质结构,通过提高农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生态保护意识、主体角色意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其生态保护主动性、对政策的支持度、对环境的关注度、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等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刘智元  庞玉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63-11464
在分析生态伦理素质内涵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江苏省19个县的问卷调查内容为资料,研究了我国农民的生态伦理素质现状。结果表明,农民对生态保护知识不够了解,生态保护意识较低,并缺乏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农业教育的方法提高农民的生态伦理素质,进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实现环境美、乡 风美。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尊重自然原则、适度原则、节约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近几年通过当地政府的重 视与积极的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生活垃圾处置不当、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态伦理意识薄弱 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生态伦理思想贯彻其中,优化人居环境,推广生态产业、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实现 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塑造乡村生态文化、推动实现乡村生态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人才较为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充分利用多方力量激发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创新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7.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亟需道德上的引导与维护。我国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现状和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迫切性,是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大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和内在要求,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但农民自身生态道德基础薄弱,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资源不足,并缺乏有效的教育平台,这直接限制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对农民进行生态状况、生态危机后果、生态科学知识、生态法制观念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在路径选择上,要不断加强生态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平台,深化生态农村建设,树立农村生态道德典范,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在带来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做到顺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从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升华人们的生态情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生态保护,教育为本。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应该从构建课程理论、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和生态法律教育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农民生态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对建设低碳农村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提升受到了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须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生态道德的规范约束、重构农民的生态权利、培养农民生态消费观念、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等方面培育农民适应低碳农村需要的生态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0.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着重视不够,领导乏力,规划欠缺,职责不明,政策缺失,措施不力等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领导,挖掘各方面的资源,理顺关系,合理分工,科学决策,健全制度。  相似文献   

11.
黄巧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869-3871
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环境治理完全依靠政府监管,成本高、效率低、难度大,培育农民良好的环境伦理意识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针对农民环境伦理意识缺失的原因,探讨了培育农民环境伦理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张江伟  车柏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853-6853,7042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日益受到威胁,仅山西吕梁市就有30.11万农村人口面临来自工业、农业、生活领域的污染问题,而当地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对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匮乏,治理模式不适,治理效率不高。对此,应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发挥政府能动作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环保建设生态工程;在工农业生产中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意技术路线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生态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政区建设的细胞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是生态市县和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乡村的创建优化了村镇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因地制宜探索具体道路,在公众参与下建立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农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通过其环境行为来实现的,制约农民环境行为的因素有产权不清晰、激励不足、生态需求不旺、法律不完备、组织不健全、信息不完全和能力不足等,要通过提高生态素养、发挥市场功能、完善法律体系和健全"自组织"等措施促进农民环境行为的发生,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州省H乡和C镇的农村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已经融入到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中,为此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回应广大农民的需求,有效地加强农村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任爱红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64-166
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是大学生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也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农情与民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探讨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对培育当代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积极影响,对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层政府是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在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基于对河北省秦皇岛市B区街道办事处行政人员及管辖区域内10个村庄的农民进行调研,发现基层政府硬性推行政策、基层行政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导致基层政府互动低效性,而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农民互动意识淡薄、农民互动能力不足使得农民缺乏互动意愿。因此,从重视对农民互动能力的培养、强化基层行政人员责任意识、实施基层情治、构建基层政府与农民互动平台和健全基层政府考核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优化互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确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主体作用严重缺失,政府主导职能也存在诸多问题。要从政府决策意识、法制保障、职能转变和对农民的利益保障和尊重等方面构建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作用之间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