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通过研究马尾松林分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揭示了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提出了马尾松水保林的最适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2.
SA型高效保水剂对造林成活率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1:200倍保水剂对1年生马尾松、杉木、板粟苗蘸根造林,其成活率分别为88.6%、93.2%、97.0%;移栽6年生马尾松大苗成活率达95%。同时保水剂还能刺激马尾松、杉木根系比对照多生5条和9条侧根;蘸根处理的马尾松、杉木幼苗生物量比对分别提高了126.90%和69.3%,幼苗各部分生物量以叶提高幅度最大,根次之,枝最小。  相似文献   

3.
对设在湖南、湖北、四川3省共20个县的现有马尾松水土保持林455块样地及30个径流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建立了马尾松水土保持林地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的预测模型;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乔木生物色、灌木草本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剖面总孔隙度和地表总孔隙度的马尾松水土保持林综合功能等级的评价模型;运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结合林分生长、林分生物量、土壤孔隙度、植被截雨量、年径流量和侵蚀模数的预测模型、编制了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优良林分的功能计量表.  相似文献   

4.
红壤低丘马尾松低效林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研究了马尾松低效林的4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板栗、马尾松-南酸枣、马尾松-枫香4种混交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35.501、31.499、22.138及69.725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37.043t/hm^2。在各器官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0.39%~74.87%,其他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枝(11.40%~32.67%)、叶(9.31%~26.94%)。马尾松纯林的林下植被生长旺盛,其生物量高达6.649t/hm^2;而马尾松一木荷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仅为3.825t/hm^2。枯落物生物量则是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最多,马尾松一枫香混交林最少。所有林分的生物量平均值为68.095t/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对生长测定法对28年生马尾松飞播林的林分生物量调查分析表明:28年生马尾松飞播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为78.697吨/hm2,与我国的20年生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79.48吨/hm2相接近。马尾松飞播造林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生物量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马尾松单木生物量随年龄的变化过程,提出了马尾松生物量的生长数学模型,确定了它的数量成熟龄,进一步分析了各组份生物量比率的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尾松林分标准地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松原料林林分的形态结构特点、各项形态指标与地上部分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简便地估测林分生物量的方法,这对指导马尾松工业原料林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有机C、N的定量动态变化是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比较了研究地区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桔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植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C、N多年变化的影响。试验初期,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植物生物量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经过10年长期试验后,黑麦草和百喜草的累计生物量分别是桔树的3.68和3.75倍,马尾松的2.06和2.14倍。地下部生物量的差异更为明显,黑麦草和百喜草两种草类地下部累计生物量都较桔树和马尾松高10倍之多。这表明草类较之乔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C、N的含量。土壤有机C、N的含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40cm土层。统计计算表明,10年期问,种植黑麦草和百喜草可使土壤有机C、N贮量每公顷分别约增加1.5吨和0.2吨,而种植桔树使土壤有机C、N贮量每公顷分别约减少1.2吨和0.02吨,种植马尾松使土壤有机C、N贮量每公顷分别约减少0.4吨和0.04吨。表4参10。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和生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的总生物量要高于两者的纯林生物量,但营养元素无论是在于马尾松纯林、火力楠纯林或者是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树干中含量都是最小,在叶中的含量最大。并且马尾松根系中的部分元素(等)要大于火力楠,而在叶中马尾松养分含量要小于火力楠。  相似文献   

10.
对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将两种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与同龄的马尾松纯林相比,无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还是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总生物量大于马尾松纯林。说明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提高了林分生长量,促进了马尾松生长,提高了林分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了土壤肥力。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是马尾松经营中一种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南方杉木人工林可燃物负荷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森林资源和蔓延规律出发 ,用逐步回归法选取易测的林分因子为建模单元 ,通过多模型选优 ,确定了南方杉木人工林的树叶、小于 0 6cm的树枝、枯枝叶、大于 0 6cm的树枝和树干的可燃物负荷量预测模型 ;编制了 5个组份的二元可燃物负荷量表 ;提出了杉木人工林各种类型可燃物负荷量的预测方法和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刺槐单株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420株刺槐生物量及23株树干解析资料,应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太行山坡地刺槐林单株干、枝、叶、根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各器官生长的速生期和停止生长林龄,为实现刺槐林的多目标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60株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样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林龄条件下立木各部分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度量误差方法建立立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树叶、树枝、树皮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值随林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干材占总生物量的比值随林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筛选出总生物量与各分量最优独立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三级控制的方法建立生物量相容性模型,并采用加权回归方法消除总量和各分量模型的异方差。建立的总量、地上部分、树干、干材、树皮生物量模型,其R2均大于0.9;树根、树冠、树叶和树枝生物量的R2略低,介于0.7 0.9之间。通过独立样本对模型的相容性和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各分量预测值所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之和为1,模型完全相容;根、冠、叶和枝的模型预测精度略低于90%,其他部位模型的预测精度都在95%以上,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木榄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Monsi分层切割法,对平均年龄为20年的木榄林不同径阶立木地上部分进行生物量测定,并按立木平均营养面积测定地下部分生物量。用相关生长测定法和平均木法换算成全林和立木稆器官的生物量。测定了叶面积,并算出叶面积指数,用以评定林分生产力。分析了木榄的平均和连年净生产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净同化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为合理经营和利用木缆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浙江舟山地区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浙江舟山地区马尾松标准地的调查和几种常用的树木单株生物量估测模型,选择单个因子和多因子组合,分别对马尾松地上总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和树叶生物量进行建模,并对各种模型进行误差分析,从中挑选最优的估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精度保证下,用于该地区马尾松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16.
根据湖南碳汇项目林主要类型,充分利用"八五"-"十二五"期间课题组自有成果,同时开展补充调查,以项目林28个主要建群种为研究对象,依据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群落结构、林龄等因素综合布设386个固定样地,按径阶组分不同的树高级选取目标径阶标准样木2 139株,实测标准木生物量,利用11种形式的生物量模型分别对各树种单株生物量进行拟合,得出拟合效果最优的单株生物量模型,通过评价与检验,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估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杂交竹各器官及不同龄级生物量配置,结果表明:①杂交竹单株平均生物量为5.0116 kg,林分平均生物量为34.1794 t.hm-2;②杂交竹单株和林分各器官生物量从高到低都表现为竹杆竹枝竹叶竹蔸竹根;③不同年龄杂交竹单株生物量大小排序为3 a2 a1 a,林分生物量表现为2 a1 a3 a;④杂交竹竹枝、竹杆、竹叶及全株以幂函数(W=cDaHb)为最优生物量模型,竹蔸、竹根则以多项式(W=c+aD+bH)为最优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18.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湖北省10个县、市31块标准地的11种主要密度类型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型杨树单木生物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各组份生物量中,树干最大,树枝其次。单木和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达91.22%~92.19%,且林分密度越高,比例越大。中等密度林分的生物量结构特征较合理,生产潜力较大,应作为全省杨树栽培的主要模式。林分密度对净生产力有显著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和林分各组份的净生产量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变化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间伐以后,由于林下空间环境因子的变化,植被生物量大量增加,为对照区的3.25倍其中灌木生物量增加273.5%,由对照区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79.78%,提高到91.75%.且灌木种类增多,并尤以层外植物较多.其生物量占灌木生物量的50.25%;草本生物量增加32.49%;林下死地被物生物量达9100kg/hm2,比对照区增加92.8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能够准确地测定单木、林分乃至大尺度森林结构参数(树高和树冠因子)。为应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准确估测森林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提供计量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150株实测马尾松生物量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和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分析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与树高、树冠因子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基于树高和树冠因子的立木材积与地上生物量相容模型。【结果】单株材积和地上生物量与树高因子的相关性最为紧密,其次才是树冠因子;基于树高和冠幅因子的二元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较高,达到92%以上,再考虑冠长因子的三元模型预估精度改进不大;基于树高和冠幅因子的二元立木材积与地上生物量相容模型估计效果更好,相对于一元相容模型系统而言,二元相容模型拟合效果有较大幅度提高,预估精度达到92%以上。【结论】采用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基于树高和树冠因子的立木材积与地上生物量相容问题,并且预估精度达到92%以上,所建二元立木材积与地上生物量相容模型可为应用激光雷达技术反演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提供计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