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生态经济学理论和中山市现有规划为依据,将中山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划分为中-东部中心城镇建设与自在生态保护区,西-西北部工业生态发展区,东北部农业生态开敞区和南部环境生态建设区4个生态经济区,对各生态经济区分别进行生态经济评价,并提出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娟  江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216-21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不仅是城市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还关系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为例,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选取了16个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分为3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在上述的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三峡库区丰都县沿江地区为例,在对研究区域主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P-S-R框架,利用GIS和层次分析法实现了以栅格为分析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得到了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图.根据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提出了不同功能区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以期为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16年的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情况,为未来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方向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多因素分析法从土地利用状况、利用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20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得到江西省20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分值,并进行排序。[结论]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基本为集约度较高和集约度中等。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庆阳市西峰区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情况,采用生态足迹法对西峰区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西峰区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2062hm2,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西峰区应从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增加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庆阳市西峰区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情况,采用生态足迹法对西峰区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西峰区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2062hm~3,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西峰区应从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增加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项锦雯  陈利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334-8336
以皖江示范区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关系数为0.92,区域产业转移对土地利用集约产生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皖江示范区应重视区域产业转移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和面积有限性,合理利用土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的合理选择又是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点所在,因此本文主要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综述,指出了传统方法定性分析和线性规划的不足,同时提出了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较高的灰色线性规划和层次分析法等优化方法。并指出灰色线性规划和层次分析法是今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94-697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政策要求。乡镇土地利用分区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从乡镇土地分区利用的意义和类型出发,以泾县蔡村镇为例,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分区的特点,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生态文明视角下乡镇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建议,以促进乡镇土地利用分区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化县土地生态质量分区及其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大化县为研究对象,以154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结构、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问题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综合评价值,然后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大化县划分为土地生态质量好的区域、土地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土地生态质量一般的区域、土地生态质量差的区域.分析了各土地生态质量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方向和对策,旨在为大化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RS、GIS等技术方法,解译覆盖1990、2000和2013年中山市的TM基础遥感影像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3年中山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数量和变化率上发生巨大变化,建设用地需求激增,耕地资源骤减。耕地下降达40.96%,主要转出到建设用地和基塘用地,草地和林地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基塘用地转入,集中在靠近江门市区、佛山市顺德区的西北部地区、中山市城区周边地区以及靠近珠海市区的南部地区;西北部基塘用地的几何中心也逐步朝中西部、南部及东部转移,并在南朗镇沿海处出现大面积的鱼塘。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驱动是影响中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配置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其时空变化深刻影响着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安全.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山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2020年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使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方法,多尺度和多层次探究了中山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年间,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呈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减少的“两增三减”态势;建设用地急速增长,耕地则锐减近50%;(2)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皆互为转换关系,主要表现为耕地、水体和草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转换方式;(3)中山市优势景观类型由2000年的耕地(670.22 km2,37.23%),2010年的水体(505.15 km2,37.23%),2010年的水体(505.15 km2,28.06%),转变成2020年的建设用地(644.43 km2,28.06%),转变成2020年的建设用地(644.43 km2,35.80%),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水体.同时,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高值区的范围逐渐增加,团聚程度增强,景观优势持续扩大.20年间,中山市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建设用地取代其他用地类型的均一化发展趋势,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城市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越发严峻.  相似文献   

13.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扩展模型,分析2000—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总体耕地压力并未超过预警线,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耕地压力不平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耕地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并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状况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吉林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入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吉林市的城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吉林市城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的3个层次:城乡一体化区域绿化网络—松花湖生态保护区景观格局—城市内绿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吉林市的城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可为改善城市环境状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999-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梅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变化强度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林地所占比例最大(>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梅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0.64和-0.29%,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与梅州市经济和地形地貌的空间差异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梅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9年的0.570上升到2008年的0.595。【结论】1999-2008年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8和2006 年TM 遥感影像在ENVI4.5中进行了解译分类、空间分析, 在ArcGIS 9.1中输出了中山市两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结果表明,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数量来看,近18年来,中山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趋于均匀化,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多样化;在空间上,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靠近与佛山和江门接壤的西北部地区、中山城区周边地区、靠近珠海市区的南部地区;基塘用地的几何中心也从原来的西北部逐渐朝东南移动;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和速度来看,中山市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最快,耕地的减少速度最快,林地和草地的变化率最小。  相似文献   

17.
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2000,2003和2007年三时相的昌平区土地利用信息,以高程150 m为界限划分为山地生态涵养区和平原经济发展区。分析表明,平原经济发展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城矿居用地转化,而山地生态涵养区各组分变化并不明显。应用空间洛伦茨曲线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揭示三时相不同土地用途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水域和城矿居用地的空间分布在三时相最不均匀,集中于平原经济发展区,耕地和林地比较均匀,未利用地分布变化较大。7年之间耕地、林地和水域在向均匀方向发展,城矿居用地先趋于不均匀后转向均匀发展,未利用地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吕枫  刘杨 《现代农业科技》2011,(19):385-38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发区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当前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增长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高;管理绩效集约度突出。最后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首先,提出了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净水厂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分析项目使用林地对当地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景观风貌、环境质量及林业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园区供水安全现状、相关法规及其自然地理情况,综合分析该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为林业管理者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分析表明,为了保障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供水安全,建设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净水厂使用林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张广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27-10030
以襄樊国家级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襄樊高新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高,管理绩效集约度突出。最后提高提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性建议:一是合理调整用地范围,严格规划管理;二是集约利用存量土地;三是根据集约化原则招商引资;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