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刘骞  沈菁  刘军  陈鑫  程运斌 《农学学报》2023,13(5):44-49
为研究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开展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上的1年6地规范残留试验,气相色谱法(GC-ECD)分析样品,采用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方法评价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膳食摄入风险。在咪鲜胺的添加水平为0.02、0.1、1 mg/kg时,咪鲜胺在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7%~87%,相对标准偏差为3%~13%。在咪鲜胺添加水平为0.05、0.5、1、10 mg/kg时,咪鲜胺在芹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4%,相对标准偏差为3%~6%。咪鲜胺在芹菜中的半衰期为6.1~6.8 d。一般人群对咪鲜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67331 mg,膳食摄入风险概率为106.9%。试验结果显示,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中国普通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试验为咪鲜胺的合理使用、科学监管及制定咪鲜胺在芹菜和生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提供试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2.
魏琦  岳永德  汤锋  王淑英  王进  郭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23-6925,6943
[目的]研究竹醋液抑菌活性及对杀菌剂增效作用,为竹醋液的综合利用及其化学杀菌剂复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苹果炭疽菌、苹果腐烂菌及番茄灰霉菌等3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4种竹醋液及多菌灵、异菌脲等6种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活性。[结果]培养48h后,咪鲜胺对苹果腐烂菌、苹果炭疽菌和番茄灰霉菌的EC50分别为0.0012、0.0088、0.1266mg/L;戊唑醇对苹果腐烂菌、苹果炭疽菌和番茄灰霉菌的EC50分别为0.0388、0.0725、0.7993mg/L;竹醋1对苹果腐烂菌、苹果炭疽菌和番茄灰霉菌的EC50分别为5199.7932(稀释192.32倍)、5701.2827(稀释175.40倍)、6232.0030mg/L(稀释160.46倍)。咪鲜胺EC50∶竹醋液1EC50=1∶5复配组合共毒系数(CTC)为261.23,戊唑醇EC50∶竹醋液1EC50=1∶5复配组合CTC为249.49。[结论]咪鲜胺、戊唑醇及竹醋液1的抑菌活性较强,竹醋液对咪鲜胺、戊唑醇2种供试杀菌剂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苹果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国产苹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灭幼脲4种常用农药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进行评估,明确并量化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膳食摄入风险水平,为苹果安全生产、消费及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渤海湾(辽宁、山东、河北)和西北黄土高原(陕西、山西、河南)两大苹果优势主产区采集的282份苹果样品,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尝试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农药膳食摄入(暴露)风险进行概率评估。首先对282份苹果样品中上述4种农药残留检测值进行分布拟合,拟合度运用Chi-Squared、Anderson-Darling、Kolmogorov-Smirnov 3种统计方法进行检验,综合考虑3种评估拟合结果,确定最佳拟合分布。STMR、HR取最佳分布拟合值,%ADI和%ARfD分别表示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参试的282份苹果样品,255份(占90.4%)苹果样品中检出了农药残留。在检出的4种常用农药中,多菌灵的检出率最高,达到81.9%;其次为甲基硫菌灵和吡虫啉,分别为52.1%和39.0%;灭幼脲的检出率最低,仅为31.2%。绝大多数苹果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最大检出浓度为0.9251 mg·kg-1(多菌灵),但仍远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3.0 mg·kg-1。样品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量均值依次为多菌灵(0.1042 mg·kg-1)>灭幼脲(0.0182 mg·kg-1)>甲基硫菌灵(0.0082 mg·kg-1)>吡虫啉(0.0050 mg·kg-1)。样品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量离散程度有异,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32.8%(甲基硫菌灵)、214.8%(吡虫啉)、174.1%(灭幼脲)和136.4%(多菌灵)。282份苹果样品农药残留量分布规律较明显,随着农药残留浓度的升高,样品所占的比例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7份(占9.6%)苹果样品中未检出上述4种常用农药,198份(占70.2%)苹果样品中检出2种及以上农药残留,19份(占6.7%)苹果样品甚至检出4种农药残留。不同年龄组人群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分别为0.2120%-35.1100%(多菌灵)、0.0051%-0.8240%(吡虫啉)、0.0049%-0.1710%(甲基硫菌灵)和0.0004%-0.0152%(灭幼脲);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分别为0.1940%-16.0500%(多菌灵)和0.0122%-0.9400%(吡虫啉)。幼儿(2-6岁)和儿童(7-13岁)2个年龄组人群由于体重较轻,而苹果摄入量相对较高,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为重点监控对象。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农药膳食摄入风险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年龄组人群,选取的百分位点值越高,农药膳食摄入风险越大。【结论】中国苹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灭幼脲这4种常用农药检出率较高,但所有样品农药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幼儿和儿童2个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防治柑橘黑点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通过市场调研,挑选出11种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中,24%腈苯唑悬浮剂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1.089×10-3μg/mL;25%咪鲜胺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种杀菌剂EC50值范围为0.099~0.954μg/mL,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EC50值在1~20μg/mL之间;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抑菌作用最差,EC50值达到1530.718μg/mL。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干腐病室内药剂筛选及防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和恶霉灵6种杀菌剂对4种马铃薯干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对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4种镰刀菌抑制作用最强的药剂均为咪鲜胺,EC_(50)值范围为0.010~0.057μg/m L;氰烯菌酯对接骨木镰刀菌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而恶霉灵的抑菌作用普遍较差,EC_(50)值为9.340~64.408μg/m L;其他4种药剂效果较好。对接菌薯块进行药剂处理可抑制病斑横向扩展及病原菌纵向侵入,但不同杀菌剂防效不同。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戊唑醇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旨在对温郁金根腐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杀菌剂筛选。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和平板对峙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药剂筛选。结果发现温郁金根腐病病原菌最适培养基是查氏琼脂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碳源和pH对其生长影响不大,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430g/L戊唑醇SC和w=50%的咪鲜胺锰盐WP的抑制效果较强,其EC50分别为0.002和0.024g/L,其次为w=50%多菌灵WP和w=10%苯醚甲环唑WG,EC50分别为2.225和2.646g/L。430g/L戊唑醇SC、w=50%咪鲜胺锰盐WP、w=50%多菌灵WP和w=10%苯醚甲环唑WG均可有效抑制温郁金根腐病菌的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7.
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 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仍可作为生产上的主要药剂使用;以上4种杀菌剂防治效果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zineb、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等6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etrichum orbicalare)的毒力,咪鲜胺锰盐和多菌灵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0.2255和1.7510 mg·L-1;咪鲜胺锰盐和多菌灵对西瓜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药以6:1和3:1混配,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桃树枝枯病病菌为试验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5种杀菌剂对桃树枝枯病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40%氟硅唑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己唑醇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45%咪鲜胺乳油共10种杀菌剂对桃树枝枯病病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可在大田防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腐霉利(Procymidone)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新型内吸性杀菌剂。为明确金华地产蔬果中腐霉利残留对金华居民的膳食暴露风险,采用2017年金华市域主要种植基地农产品中腐霉利残留的监测数据,应用分布点评估法,评估了10个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腐霉利的膳食暴露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腐霉利在蔬菜水果中的残留量总体较低,蔬菜、水果中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032和0.012 mg·kg-1。检出率较高,蔬菜、水果中腐霉利检出率分别为22.3%和22.1%。各类人群对腐霉利多来源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商平均值为0.002~0.003,99.9th百分位点残留值为0.300~0.536,表明蔬果中腐霉利的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较低,低于其可接受水平。对膳食暴露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显示,蔬菜是金华居民腐霉利膳食暴露的主要来源,控制蔬菜中腐霉利残留是降低腐霉利膳食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先接种后施药的方法,在海棠苗和富士苹果幼树上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爱可、敌力脱、福星和使百克2号4种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世高、宝丽安、全福和高扑对苹果褐斑病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不显著;凯润、百泰和多菌灵对苹果褐斑病无任何治疗效果.有效施药时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爱可、敌力脱、福星和使百克2号4种杀菌剂在病斑显症前使用,能有效抑制病斑产生,且用药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4种药剂在病菌侵染后第3天施用,平均防效达96%,第5天施用,平均防效达77%;4种药剂在病斑显症初期施用,能有效抑制病斑扩展和产孢;在病斑产孢初期施用,能有效抑制病斑产孢.据此结果,田间治疗苹果褐斑病的有效施药时期为病原菌侵染后的1周之内.  相似文献   

12.
柑橘炭疽病高效杀菌剂的筛选及抗药性菌株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WG)、45%咪鲜胺水乳剂(EW)和25%嘧菌酯悬浮剂(FW)5种杀菌剂对来自广东不同地区和不同柑橘品种的10个柑橘炭疽病菌菌株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柑橘炭疽病菌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其次是苯醚甲环唑;所有供试菌株对嘧菌酯和代森锰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药性;不同地区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菌株CCMZ035、CCMZ004、CCST003和CCST026对多菌灵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抗药性).因此,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柑橘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重,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产生明显抗性,防效下降,笔者从在小麦赤霉病已登记和尚未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中选择了6大类16 个农药品种,按推荐用量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高效的防治药剂,同时对最佳施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间隔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氯啶·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4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种。戊唑·多菌灵、咪鲜·多菌灵、戊唑醇、申嗪霉素、氰烯菌酯5 个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多菌灵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药种,其中申嗪霉素作为抗菌素类药剂,对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同时明确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年份,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1 次的最佳施药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最佳用药次数为扬花初期、间隔5~7天用药2次,最佳防治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14.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基于柯赫氏法则分离到引起菜用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可以用于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测定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平头炭疽菌Cts18和胶孢炭疽菌Cts22对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多菌灵对Cts18、Cts22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13 μg·mL-1和96.12 μg·mL-1,戊唑醇对Cts18、Cts22的EC50分别为0.27 μg·mL-1和0.63 μg·mL-1。结果表明,平头炭疽菌Cts18相比胶孢炭疽菌Cts22对多菌灵和戊唑醇更加敏感,其中戊唑醇可作为生产中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靶斑病是世界公认的黄瓜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随着防治药剂的连续使用,其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旨在明确山东省多主棒孢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情况,为黄瓜靶斑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筛选高效混配药剂为多主棒孢的抗药性治理提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禾谷镰孢菌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及该药剂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南、山东和河北等不同地区的120个禾谷镰孢菌单孢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株敏感菌株对异菌脲、福美双、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的交互抗药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范围为0.007 2~0.200 7μg/mL,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7.875倍,平均值为(0.102 6±0.045 4)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的相对敏感性基线。戊唑醇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相关系数低,均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不同药剂防治忍冬白粉病,筛选最适宜的药剂。[方法]对患病的忍冬植株使用不同药剂喷雾处理,分别在药后7和14 d进行调查,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药后7 d,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 000倍稀释液、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 200倍稀释液、30%己唑醇悬浮剂2 500倍稀释液均有防治效果,但无极显著差异。药后14 d,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 2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最好,达76.10%。[结论]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 2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最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 000倍稀释液的防效次之,30%己唑醇悬浮剂2 500倍稀释液几乎没有防效。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可以作为忍冬白粉病的防治用药。  相似文献   

18.
采集安徽田间典型发病症状的样品,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无花果病叶和病果上分离获得10个菌株,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0个菌株均为胶胞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中K7菌株的致病性最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多菌灵、苯甲·丙环唑、苯甲·嘧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等7种杀菌剂对无花果炭疽病菌K7菌株的抑制作用。其中苯丙甲环唑和咪鲜胺对K7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11 2和0.013 0μg/ml。该研究为无花果炭疽病菌的鉴定和高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检测与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检测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与对传统杀菌剂单剂的抗性严重度。以江苏溧阳、通州和盐城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为试材,鉴定其优势种群,检测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株中全部检测到亚细亚镰孢,是绝对优势种群;禾谷镰孢占比最高是溧阳地区的14%,最低是通州地区的8%,平均占比为11.33%,显著低于亚细亚镰孢占比;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介于26.3%~54.5%;未检测到戊唑醇和咪鲜胺具有抗性的赤霉菌株。综上,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优势种群是亚细亚镰孢,其对多菌灵单剂已产生严重抗性,未发现对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