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大型简易仓中储存高水分小麦,利用就仓通风干燥技术,依据自然条件的变化,分阶段进行通风降水,取得了理想的降水效果,确保了粮食安全,保持了粮食品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立体插管式通风系统,对平均水分16.6%±1.3%(湿基)、堆高7m的稻谷堆进行恒温(25℃±1.5℃)通风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立体插管式通风干燥可以将整仓粮食水分降至14.2%±1.3%,水分分层现象明显改善,单位能耗为7.7kW·h/(1%H_2O·t),干燥成本较低。干燥后稻谷脂肪酸值、出糙率、整精米率依旧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一般深层粮堆通风干燥中存在的水分垂直分层问题 ,开发了移动组合式立体通风系统 ,并应用该系统在江西南昌进行了稻谷通风干燥试验。试验原粮 15 33t,平均水分 17.4 %。从 2 0 0 3年 1月 2 5日到 4月 2 4日 ,利用地上笼风道通风 198小时 ,移动组合式立体通风 2 0 0小时 ,各层水分分别降低为表层 15 .3% ,上层 14 .7% ,中层 13.7% ,下层14 .4 % ,全仓平均 14 .5 % ,水分梯度小于 0 .6 % /m粮层 ,各层水分最大相差 1.6 % ,明显改善了水分的垂直分层现象。试验共耗电 190 6 8kW·h ,单位能耗 0 .37kW·h/kg水。干燥前后稻谷的发芽率等品质指标无明显变化 ,较好地保持了粮食的原始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合式立体通风系统、空气加热器和粮仓绿色处理机组成的新型移动式就仓干燥设备对平均水分16.5%的800多吨小麦进行就仓干燥处理。在干燥过程中,对粮食水分、粮食温度、粮食微生物和干燥后小麦的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通风干燥过程中,降水均匀,最终平均水分为12.9%,没有出现过干或过潮现象,粮温正常。由于粮仓绿色处理机所产生的臭氧的作用,霉茵总数呈下降趋势,没有霉变粮和霉味出现。干燥后小麦品质良好。与同品种晾晒干燥的小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高大平房仓内对堆高6m的4353t高水分小麦(入库平均水分14.5%).利用较大功率离心风机进行整仓分段通风就仓干燥。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从开始入粮就进行上行压入式边入仓边通风处理,避免了高水分小麦在入仓过程申发热、霉变,给小麦降水赢得了时间。第二阶段采用上行压入式升温干燥,第三阶段采用下行吸出式表层干燥通风处理,整仓小麦平均水分降至12.4%。第四阶段采取下行吸出式均温通风处理,平均粮温降至25.9℃。经过四阶段的通风处理,达到了降水、降温、消除储粮安全隐患的目的,并保持了原有粮食品质,降低了保管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玉米就仓干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移动组合通风系统进行了玉米就仓干燥试验,水分从15.3%降至14.2%,单位能耗2.66kw·h/1%·t,全仓水分由干燥前的很不均匀到干燥后分布相对均匀,保证了粮食安全,干燥成本低于人工晾晒,综合效益显著。根据实际通风效果将整个通风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移动组合通风各阶段的粮食温度变化和粮食水分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一款组合式钢板仓,配合通风导管使用,开展高水分稻谷就仓干燥试验,将初始水分含量为23.4%的稻谷降至13.5%(安全水分),且水分分层控制在0.3%/m粮层内,干燥后稻谷品质良好,单位能耗为2.9 kW·h/(t·1%)。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分加湿装置结合通风技术,将水雾化后通入仓内,以提高仓内的空气湿度,通过内环流使湿空气均匀分布于仓内,利用小麦的吸附性能调节水分,减缓了小麦过度干燥的程度,有利于保持小麦品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湿膜加湿器智能控制整仓小麦调质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湿膜加湿技术,配合智能通风控制和离心风机下行式循环通风技术,对待出库的整仓小麦进行通风调质试验。仓内小麦平均水分由原来的11.4%上升至12.4%,增幅1.0%,且粮温正常,粮情稳定,小麦外观籽粒饱满,光泽好,其它品质无明显变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利用机械通风技术,对高水分小麦进行就仓干燥。采用高温季节通风降低粮食水分,低温季节通风降低储粮温度的方法,确保储粮安全,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小麦入库结束后,在高水分高温粮(平均水分14.3%,平均粮温37.8℃)粮堆内布设由通风竹笼和开孔PVC管组成的立体风网,利用轴流风机进行降水降温通风处理,结果表明,经过108 h吸出式通风作业,整仓小麦平均水分降至12.4%,平均粮温降至18.5℃,降水单位能耗0.98 kW·h/1%·t,达到了降水降温、消除储粮安全隐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利用3个浅圆仓分别储存小麦33和37个月的技术使用及粮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适时使用机械通风技术和磷化氢双回路环流熏蒸技术可实现小麦安全储藏。仓温和平均粮温的最高值同时出现,且仓温高于平均粮温8.9℃;1~5月,平均粮温低于20℃,呈逐渐升高趋势;10月以后,平均粮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小麦储藏期间,仓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试验仓储藏期小麦品质符合宜存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了一种适用于多种仓型的"圭"形风道和移动式垂直扦插通风系统进行热风干燥。通过立体通风160h,全仓水分从18.9%降低到14.5%,整仓水分梯度差均小于0.6%/m粮层厚度,最大水分梯度差低于0.8%/m粮层厚度,有效地控制了3m以上堆高的水分垂直分层现象。试验单位能耗为3.58元/(t·1%水分),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月2日~30日期间,对装粮高度分别5.9 m和6.1 m的小麦和稻谷高大平房仓(各4638 t和3409 t)采用自然冷空气进行降温通风,均采用4台0.55 kW的轴流风机上行吸出式通风,风机运转时间段每日20时至次日8时,共29 d。结果表明,小麦P1号仓粮堆平均温度由1月2日18.6℃降到30日12.2℃,单位能耗为0.021 kW·h/℃·t;稻谷P24号仓粮堆平均温度由15.9℃降到13.1℃,单位能耗是0.063 kW·h/℃·t。1月5日和3月11日的扦样分析表明,通风结束后粮堆水分保持不变,稻谷出米率和加工品质保持不变。精米破碎指数、以POD活性表示的陈化度、糙米含水率均能够反映稻谷粮堆通风的效果。籽粒破碎率能敏感地反映通风期间小麦籽粒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小麦储藏过程中影响发芽率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麦入库、储存、出库过程中发芽率的测定及对各仓储存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影响小麦发芽率的因素主要有小麦水分、储藏温度和通风情况。  相似文献   

16.
应用智能超声雾化调质机,采取下行式内循环方式对即将轮换出库的1380 t稻谷进行调质通风试验。试验时间累计210 h,其中调质通风140 h,均衡粮堆水分和温度通风70 h。全仓稻谷平均水分由11.16%上升到11.74%,增幅0.58个百分点。期间仓内基本无明水、无结露产生,粮情稳定,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麦在储存过程中,由于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而损失一部分水分,轮换出库时水分含量通常比入库水分低1%左右,低于国家标准,不仅造成较大的储粮重量损耗,而且还影响小麦品质。本试验利用环流风机改造成雾化机,在小麦轮换出库前通过调质通风,适当增加小麦水分含量,以减少储粮的数量损耗,改善小麦加工工艺品质。  相似文献   

18.
段明松  凌昆 《粮食储藏》2011,40(4):29-32
对普通房式仓储藏的高水分高粱(入库平均水分16.4%)进行就仓通风试验,合理布置风网、选取有利的通风时机和正确的通风方式,能够简单有效地对高水分高粱进行就仓干燥降水处理,有效抑制了虫、霉的发生,还能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翻倒作业和烘干晾晒费用,保证粮食品质,并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内环流控温保水技术对高大平房仓仓温、平均粮温、表层粮温的影响,以及对粮食品质,如水分含量、小麦面筋吸水量、玉米脂肪酸值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以中储粮郑州直属库4栋高大平房仓为试验仓,记录了2022年4月~7月各仓温度数据,检测粮食品质及水分含量。结果表明:内环流控温保水技术可以将粮食水分控制在稳定的状态,且对于高水分粮,通风降水可将粮食水分控制在安全水分以内;仓内保温材料吊顶可以隔绝外界高温,减小粮温升高幅度,延缓粮食品质劣变,确保储粮安全。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水分的稻谷、小麦样品实仓试验,探索水分、温度、CO2、真菌与粮食安全储存的关系,为国家制订统一的粮食安全水分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表明:水分14.0%以内的稻谷和13.0%以内的小麦在第五储粮生态区能安全储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