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来自香茹不同菌株的单核菌丝的交配型、生长及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单核菌丝在菌落形态、交配型及酯酶同工酶谱上存在着多态性,发现了1种以前未见报道的单核菌丝形态类型。在L26菌株的单核菌丝交配试验中得到了白色子实体材料,对来自L26和241-4的单核菌丝进行杂交,获得了2菌株的杂交材料。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菌株单核原生质体交配型与菌丝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与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均出现2种交配型,2种交配型比例不一致,其中有2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1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并且在交配型比例上出现偏差现象.对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生长速度试验表明,单核原生质体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其出发菌株比较,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的现象,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两两配对杂交菌株,其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出发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且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生长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新菌种,为新疆野生阿魏菇新品种的保育及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阿魏菇单核菌株并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酶解3.5 h时,PL01、PL163与 PL176等3株野生阿魏菇亲本菌株的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浓度最高达20.6×105个/ mL,通过优化的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最终获得50个单核菌株,亲本菌株PL163、PL01、PL176原生质体单核化率分别为 25.68%、12.8%、10.8%,获得率较低。对其进行了交配型测定,每株亲本菌株得到2种交配型的单核菌株。其中,菌株PL01与PL163、 2种交配型获得比例均为1∶3,而PL1762种交配型获得比例为1∶4。每个亲本菌株与获得的单核菌株在菌丝长速、菌落形态方面均具有差异。以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PL01-P16、PL01-P49、PL163-7、PL163-24 、PL176-23、PL176-39作为杂交育种材料进行配对,获得12株性状优良的杂交菌株。拮抗反应表明,12株杂交菌株与亲本之间形成明显隆起的拮抗带,与亲本菌株显著不同。【结论】3株阿魏菇野生菌株在原生质体再生单核获得率、长速、形态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获得的杂交菌株为新疆阿魏菇新品种的保护奠定了基础,并为选育优良阿魏菇杂交品种提供了良好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4.
以真姬菇SIEF3133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与真姬菇SIEF3136孢子单核体的杂交菌株为材料,研究特异SSR标记H35在上述材料中的分布及传递性.结果显示:特异标记H35在真姬菇SIEF3133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交配型为A2B2核中有分布,该标记与交配型因子A2存在一定的连锁性,并能跟踪具有A2交配型单核体的杂交菌株.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8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和其交配型,14个单核菌株的酯酶同工酶以及10个单核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CMC)酶相对活性,分析了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木耳孢子单核菌株之间在研究的各遗传性状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在测定的38个孢子单核菌株中,交配型A有21个菌株,交配型a有17个菌株,A:a=21:17。经χ^2检验,两种交配型未出现1:1严重偏离。木耳孢子单核菌株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其交配型没有明显相关性。在14个单核菌株中,检测到10种具有不同迁移率的酯酶同工酶标记谱带。与亲本双核菌株相比,出现了5条新的谱带。10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CMC酶相对活性呈不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香菇双-单杂交后代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交配基因型遗传标记的香菇野生株Q与栽培株苏香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体单核体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显性检验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及CMC酶活力均达到极显差异水平。RAPD结果分析表明,6个杂交菌株在DNA水平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来源于原生质体单核体的杂交后代与来源于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酯酶同工酶结果显示,来自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比来自的生质体杂交后代的变异程度高,两种不同来源的杂交后代在农艺性状方面具有不同的变异范围。  相似文献   

7.
杏鲍菇担孢子交配型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孢稀释法,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得到72个杏鲍菇有性孢子单核体,通过单核两两交配,观察到3种典型的菌落形态,初步得到4种不同的交配型单核菌株;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初步确定的四种不同交配型单核菌丝进行DNA指纹分析,筛选得到7条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共计扩增出56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DNA条带,其中4个菌株共有条带9条,多态性条带47条,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单核菌株确定为4种不同的交配型;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作为食用菌单核菌株鉴别及指纹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不同交配型的单倍体菌株RAPD/BSA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种内杂交子H2J3的子实体上单孢分离培养得到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将F1子代及亲本(H2,J3)等所有供试单核体菌株的菌丝体两两配对培养,采用核荧光染色观察核相,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鉴别菌丝交配反应是否形成双核体菌丝,同时测定了亲本菌株所有F1子代的交配型。根据交配型表型将F1子代菌株分成两群(F1-A1,F1-A2),将每群内各自菌株的DNA等量混合,构建交配型基因的等基因池,通过64个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发现引物S126在2个等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带S1261021,且在属于同一交配型的亲本及F1子代之间扩增结果基本一致,表明S1261021是与交配型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中国香茹栽培菌株不亲和性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24个香茹菌株为材料,对其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及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进行了分析,在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中,未获得原双核体预期应有的1∶1的核型比例。在担孢子中,4种类型的单核体亦不呈预期的1∶1∶1∶1之比。为确定在中国广泛栽培的香茹菌株有7个不同的A因子和8个不同的B因子,而20个栽培菌株仅有13个不同的A因子和14个不同的B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方法]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用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作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结果]选育出杏鲍菇17号杂交新菌株,其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效率达121.02%。[结论]杏鲍菇17号各项指标表现稳定,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香菇单核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鉴定了香菇担孢子的交配型,并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4种交配型担孢子的比例变化关系,探讨造成香菇担孢子4种交配型单核体比例偏离1:1:1:1分离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交配型因子偏分离与菌落形态、培养条件及单核体间交配反应的特征无关,不同菌株4种交配型的担孢子在菌落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些菌落形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没有相关性;4种单核体之间发生亲和性反应的形态特征有多种形式,这些形态特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同一双核菌株的F1代担孢子的萌发能力、生长速度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有些菌株的担孢子中4种交配型分布不均衡,甚至导致有些菌株中只能检测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担孢子.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不同类型单核原生质体的分离及其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处理18株金针菇菌丝体,获取其单核体材料,并进行比较。供试菌株中,9个菌株仅获得一种亲本交配型的单核体菌株,另9个菌株获得两种亲本型的单核体菌株,经x^2方法测算,有5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菌株数目呈1:1,其余菌株的两种单核体菌株分布表现不同程度的偏离。通过观测不同菌株的单核体发现,一些出发菌株中分离的两种单核体在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上比较相似,而另一些则表现明显差异,其中相同交配型的菌株间不表现差异。  相似文献   

13.
香菇不同交配型单核体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香菇栽培菌株苏香和野生菌株HL7 6各 4种不同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为亲本进行 4×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菌丝生长速度、产量等 1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同一单核体在不同性状中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 ,不同单核体在同一性状中亦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 ,并且一般配合力较高的单核体的杂交组合在 13个性状中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小。同时发现 ,从整体上看 ,栽培菌株苏香的一般配合力高于野生菌株的一般配合力。在 16个供试杂交组合中 ,A1B2×A4B4在菌丝生长速度性状、有关发育期、产量及子实体形状等性状方面的SCA相对效应值符合育种目标 ,是比较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杂交菌株JW系列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菇菌株精选和武香作为亲本制备单核原生质体,将两个亲本的单核原生质体进行一一杂交。对杂交菌株与亲本菌丝长势和长速、产量、子实体形态、氨基酸含量等农艺性状比较,获得了农艺性状较优良的菌株JW1和JW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平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再生菌株培养特征,为平菇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技术理论据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平菇单核化菌株,采用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培养特征分析。【结果】各菌株原生质体释放量随酶解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11个菌株在酶解处理3.5 h时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浓度可达2.12×107个/mL,占总数的的84.6%;各菌株原生质体萌发率和单核率均具有较大差异,原生质体平均萌发率为69.62%,原生质体单核率为5.74%;比较分析出发菌株与其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形态、长势等特征发现,20个单核菌株的菌丝形态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48.78%;12个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显著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29.27%。【结论】所有供试菌株在原生质体释放速率、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单核得率以及菌丝长速、长势、菌落形态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四川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0──1993年,从四川省水稻及马后植株上获得235个Pyriculariagrisea菌株,与来自的标准苗株6023(交配型“a”),及2539W(交配型“A”)杂交,进行有性世代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的大多数分离菌属于交配型“A”,只在涪陵地区发现一株“a”交配型.水稻分离菌的有性世代形成能力高于马唐分离菌;两性菌株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周地区.  相似文献   

18.
杂交(单-单杂交)是食用菌种质创新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单核菌株与双核菌株的真实性鉴定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黑木耳为我国第二大食用菌,不但与其他常见食用菌亲缘关系较远,而且菌丝细弱、半透明、锁状联合数量少,无法凭借锁状联合的有无来准确鉴定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的真实性。根据多年对黑木耳遗传育种研究实践,集成创新出黑木耳种质杂交创新的流程与关键技术:确定种质创新目标→选择目标性状互补亲本→子实体培养→单孢分离→双重荧光染色鉴定"单核菌株"真实性→选择生长势强的单核菌株进行单-单杂交制备"杂交菌株"→"杂交菌株"真实性鉴定→选择与双亲生理特性差异大的杂交菌株→选择与双亲生化特性差异大的杂交菌株→出耳培养→初筛、复筛出农艺性状表现超亲的特异种质。旨在为同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杨柳田头菇YAAS711菌株的单孢菌株及其自交个体的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为其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杨柳田头菇YAAS711的18个单核体与22个自交双核体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福林法、愈创木酚法等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漆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9种胞外酶活性,并对这9种胞外酶与子代生长速度、极性和交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核体和双核体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及蛋白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漆酶活性却较低。9种胞外酶平均活力与单核体和双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外,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单核体具有较高的胞外酶活性;反之,胞外酶活性较低。相比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快"的组合,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慢"的组合除半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他胞外酶活性都较高。具有类型Ⅱ单核体参与形成的双合体胞外酶活性却各不相同且无规律。多酚氧化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间接影响大于漆酶,但漆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综合作用最大;胞外酶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双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影响较小,其中漆酶对其菌丝生长速度直接作用最大。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显著水平为0.05上,极性对胞外酶平均活力的影响大于交配因子。【结论】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与本极性异常和杨柳田头菇YAAS711子代个体胞外酶活性差异存在显著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和双核体外,类型Ⅰ菌株胞外酶活性具有相同的规律。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极性、胞外酶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交配因子与胞外酶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杨柳田头菇YAAS711菌株的单孢菌株及其自交个体的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为其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杨柳田头菇YAAS711的18个单核体与22个自交双核体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福林法、愈创木酚法等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漆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9种胞外酶活性,并对这9种胞外酶与子代生长速度、极性和交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核体和双核体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及蛋白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漆酶活性却较低。9种胞外酶平均活力与单核体和双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外,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单核体具有较高的胞外酶活性;反之,胞外酶活性较低。相比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快”的组合,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快-慢”的组合除半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他胞外酶活性都较高。具有类型Ⅱ单核体参与形成的双合体胞外酶活性却各不相同且无规律。多酚氧化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间接影响大于漆酶,但漆酶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综合作用最大;胞外酶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双核体菌丝生长速度影响较小,其中漆酶对其菌丝生长速度直接作用最大。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显著水平为0.05上,极性对胞外酶平均活力的影响大于交配因子。【结论】 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与本极性异常和杨柳田头菇YAAS711子代个体胞外酶活性差异存在显著相关性,除部分类型Ⅱ单核体和双核体外,类型Ⅰ菌株胞外酶活性具有相同的规律。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极性、胞外酶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交配因子与胞外酶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