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挥发性物质与小麦粉储藏品质指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小麦粉品质变化机理,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中的挥发性物质,同时测定其生化指标,分析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及其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条件的小麦粉挥发性物质种类基本相同,只是在量上存在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小麦粉挥发物中的己醛、2-壬烯醛、2-辛醛、癸二烯醛、1-己醇、2-乙基-1-己醇,、苯甲醇、丙酮、十二烷、十四烷含量与脂肪酸值、丙二醛和回生值呈较高相关性,可作为小麦粉储存品质变化的评判指标,同时小麦粉中挥发物来源主要由脂类的氧化和水解产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挥发性物质与小麦粉储藏品质指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小麦粉品质变化机理,采用顶空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测定了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中的挥发性物质,同时测定其生化指标,分析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及其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条件的小麦粉挥发性物质种类基本相同,只是在量上存在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小麦粉挥发物中的己醛、2-壬烯醛、2-辛醛、癸二烯醛、1-己醇、2—乙基—1—己醇,、苯甲醇、丙酮、十二烷、十四烷含量与脂肪酸值、丙二醛和回生值呈较高相关性,可作为小麦粉储存品质变化的评判指标,同时小麦粉中挥发物来源主要由脂类的氧化和水解产生.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喀什地区女神品种西梅为原料制备NFC西梅汁,测定了其在4℃和25℃储藏期间VC、总酚、总黄酮、ABTS自由基清除率、L*值、a*值、b*值变化,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在储藏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和25℃条件下,NFC西梅汁的VC、总酚值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他指标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4℃储藏条件下更有利于西梅汁有效成分和色泽的保持.在对西梅汁储藏期间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中,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酯类、醇类、酸类、烷烃类化合物组成.在储藏初期共检出45种成分,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到第5周后检出56种成分,酯类、酸类、醇类物质种类增加,烷烃类物质种类减少,呋喃化合物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较低.在西梅汁整个储藏过程中贡献较大的是酯类物质和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4.
以兴仁薏仁米为试材,采用厚度为0.08 mm的PE自封袋包装,研究其在温度4~24℃、相对湿度74%~86%储藏条件下感官、理化、微生物、菌落总数、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含量和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薏仁米色泽逐渐变暗变黄,储藏60 d时开始出现哈败味,形态变化从储藏120 d开始,时间越长薏仁米长虫现象越明显,劣变及哈败味越严重;薏仁米在储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脂肪酸值、过氧化值和菌落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之对应的薏仁米长虫、劣变及哈败味越严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从薏仁米储藏期间感官及理化性质变化,结合挥发性物质与理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薏仁米储藏过程中的陈化主要与醇类、酯类物质的氧化、分解,醛类、酸类物质的形成相关,也与脂类氧化降解密切相关。脂肪酸值与过氧化值可作为判断薏仁米陈化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熟度(全生、半熟、全熟)竹筒饭经不同条件灭菌后,在不同温度下储藏0 d和180 d的微生物、感官品质及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储藏期间,竹筒饭中的霉菌、大肠杆菌及菌落总数均未超标,符合卫生要求;储藏期间,竹筒饭的感官评分随储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考虑成本因素,以全熟竹筒饭经真空包装后121℃下灭菌20 min,于常温(22~25℃)下储藏为宜;通过GC-MS技术鉴定出竹筒饭中主要挥发性成分81种,主要包括12种醛类物质,5种酸类物质,27种烷烃,4种酮类物质,6种醇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13种烯烃,2种苯类物质,以及9种杂环类物质,这些物质使得竹筒饭具有特殊的香气。  相似文献   

6.
探讨稻谷挥发性物质与糊化特性相关性。将当年新收获的稻谷储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定时测定稻谷的挥发性物质和糊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稻谷峰值粘度、最低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和胶凝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温度越高升高得越明显;温度和时间对糊化特性影响极显著(P0.01),且交互作用明显;利用电子鼻对不同储藏时间的稻谷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并利用PCA和LDA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糊化特性(峰值粘度、最低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和胶凝值)不同的样品处于不同区域。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添加量分蘖洋葱对西式香肠品质的影响以及储藏期内产品特性的变化,在西式香肠加工中,分别添加10%、20%(以原料肉计)分蘖洋葱汁,同时以未添加分蘖洋葱汁处理为对照,分析产品的色差、质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并通过硫代巴比妥酸值来评价西式香肠在储藏过程中的脂肪氧化程度。结果表明:添加分蘖洋葱汁的西式香肠亮度值增加,红度值有所降低;添加10%分蘖洋葱汁能够显著降低香肠的硬度和咀嚼性,提高香肠的黏着性,同时还可以保持香肠的弹性不变,使香肠具有良好的口感。各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产生明显变化,储藏期间脂肪氧化程度随着分蘖洋葱汁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分蘖洋葱汁的添加不仅改善了西式香肠的色泽、口感和风味,同时抑制了西式香肠在储藏期间的脂肪氧化,这为西式香肠的生产及储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研究者最近对稻谷、糙米、精白香米在储藏期间的挥发物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条件是,相对湿度为84%,储藏温度30℃,储藏时间为3个月,储藏方式为常规储藏和150磅气调储藏,受试样品均为澳大利亚YRF9稻谷,统一去壳为糙米和加工成精白香米。试验结果:储藏在常规条件下的稻谷、糙米和精白香米,3个月后都显示出轻微的霉味,经测试,其挥发物含量也明显增高,其中精白香米的霉味比较明显。挥发性气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醛、酮含量增高,而糙米和稻谷中霉味较低是因为稻谷和糙米的谷壳、表皮、糠层对其有一定保护作用.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复煮工艺对酱牛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从而优选出适宜的复煮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复煮工艺的酱牛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复煮工艺处理的样品和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挥发性成分60种,不同复煮工艺对酱牛肉的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影响。主成分分析显示,90℃复煮组和85℃复煮组综合得分较高,萜烯类、醛类、醇类、酮类和酸类是与其最为相关的挥发性物质;70℃复煮组和80℃复煮组综合得分较低,芳香族类化合物是与其最为相关的一类挥发性物质;酯类和杂环类化合物是与95℃复煮组最为相关的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花朵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对吸引传粉昆虫采集所起到的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梨花和油菜花全花、花药、花蜜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及与昆虫采集相关性分析。鉴定梨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9种,氧烷类为主要挥发性气味物质,占44.44%,通过主成分分析,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二甲基硫醚、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苯丙腈、苯甲醛等化合物。油菜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23种,酯类和氧烷类为主要气味挥发性物质,分别占8.7%和16.09%,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反-2-己烯醛、异硫氰酸-2-苯乙酯、4-异硫氰酸根合-1-丁烯、二甲基三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等化合物;花药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种类比花蜜中更丰富。传粉昆虫调查发现,试验地共有传粉昆虫4目10科11种,梨和油菜传粉昆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成分与采集昆虫数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发现梨花和油菜花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显著差异,将为研究气味物质主要贡献物在吸引传粉昆虫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加热温度的哈密瓜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加热处理的哈密瓜汁共检测出57种有机物,且不同的加热温度下,挥发性物质成分与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检测出不同加热温度下共有5类挥发性成分:沉香醇、棕榈酸、油酸、1-甲基-3-壬基-茚、油酸乙酯。试验对哈密瓜汁的热加工处理过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米中风味物质的形成与变化,本研究归纳了大米中主要风味物质的组成,分析了生长因素、遗传因素对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储藏中挥发物含量的变化,并对大米释放香味的方式进行探讨,阐述了大米中的风味物质从来源、积累到释放的全过程。在风味物质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挥发性化合物产生的条件并未明确,且对大米遗传因素研究方面还较不全面。目前对于香气物质2-乙酰基-1-吡咯啉(2-AP)的研究较广泛,而其他物质的遗传因素不全面。  相似文献   

13.
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萃取挥发性成分种类数和萃取量Y值大小作为衡量萃取效果指标优化萃取条件,测定分析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结合测定相关物质的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值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75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纤维头,样品量1.0 g,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20 min,解析时间8 min时,萃取效果最佳,香荚兰籽中含有4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90.44%。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草醛、邻甲氧基苯酚、苯酚和呋喃甲醛,相对含量分别为80.22%、1.61%、1.23%和1.00%。  相似文献   

14.
新收获小麦在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收获小麦具有明显的后熟期,进入储藏过程,后熟期完成,其品质逐步提高。研究影响新收获小麦在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几个常见指标,如小麦的物理结构、酶、脂类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发芽率、电导率等,以及这些指标与新收获小麦储藏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鸡胸肉、鸡腿肉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常压及高压煮制,利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两种加工方式对鸡肉风味特征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鼻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加热方式鸡肉风味的变化;常压煮制的鸡肉共检测出61种挥发性物质,高压煮制的鸡肉共检测出57种挥发性物质,常压煮制和高压煮制的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均以醛类为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测定不同加工工艺即食烤鱼的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工艺生产的即食型烤鱼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4组烤鱼样品共检测鉴定出50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酮类、醛类、烃类和酯类.TK样品(炭烤)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酮类,如3-甲基丁醛、苯乙醛、丁醛、6-甲基-5-庚烯二酮等;样品P1(油炸8 min,140℃)主要挥发性物质与炭烤样品部分相同,除醛酮类外,还包括烯类,如α-松油烯、顺-罗勒烯、柠檬烯等;样品P2(油炸6 min,160℃)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二氢-(3H)-呋喃酮、2,3-丁二酮等;样品P3(油炸4 min,180℃)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与P2部分相同,包括M-2-庚酮、1-辛烯-3-醇、呋喃酮等.以TK为参照,P1、P2、P3组样品与TK组样品特征挥发性成分有明显差异,P2与P3挥发性物质种类较为相似.通过主成分(PCA)对比分析,贡献率达90%,样本特征差异明显.通过GC-IMS对即食烤鱼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对烤鱼工艺改进、优化产品风味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影响水稻种子活力的储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质量取决于水稻种子的质量,而水稻种子储藏期间外界因素的变化对水稻种子的活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想有高质量的水稻种子,就需要对水稻种子的储藏因素以及外界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基于此,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储藏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讨论了水稻活力的变化,以及储藏物质、遗传因素、周围环境、储藏时间对于种子活力的影响,并根据种子内部的储藏因素进行种子活力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小部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丁香对卤制鸡肉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道口烧鸡工艺中丁香与鸡肉的配比制作卤鸡腿,运用SPME和GC-MS测定鸡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了丁香对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组与空白组鸡肉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72种成分,其中59种为共有成分。与空白组相比,丁香组鸡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新增了13种物质,其中丁香油酚、乙酸丁香酚酯、芳樟醇、连四甲苯、2-丁酮、6-甲基-1-辛烯和1-癸烯等7种物质差异显著,2-辛烯醛的含量减少,而苯甲醛、正辛醛、十六醛、己醇、庚醇、十三烷、(+)-柠檬烯、2-庚酮、2-戊基呋喃、乙酰苯、萘等11种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传统卷烟感官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添加会泽旱烟的卷烟味道要比师宗旱烟更柔和一些,评分也略高。为分析会泽旱烟和师宗旱烟烟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通过对萃取头材料、样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等条件的筛选,选取最优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会泽旱烟和师宗旱烟的烟叶样品,结果表明:(1)通过筛选,最优条件为称取0.2 g烟叶样品,使用PDMS/DVB涂层材料的粉色萃取头,在80℃的温度下萃取20 min,然后进行HS-SPME-GC/MS分析。(2)曲靖旱烟所含挥发性成分为66种,师宗旱烟所含挥发性成分为62种。(3)会泽旱烟和师宗旱烟烟叶样品中,挥发性成分最高的均为烟碱与新植二烯,除这2种物质外,挥发性香气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为碱类和酮类物质。(4)会泽旱烟中的醇类、酸类挥发性成分含量高于师宗旱烟,香气成分比师宗旱烟更均衡一些。固相微萃取的结果与旱烟感官评价的结论基本一致,可为深入研究旱烟品质及风格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成熟度烟叶在烘烤过程中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卧式密集烤房,研究了不同成熟度条件下烟叶片中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鲜烟叶中所含的香气物质经过烘烤大部分成份的含量下降,但在不同烘烤阶段,烟叶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多数成份在0小时至12小时或36小时至48小时含量增加,48小时后减少。因此在适熟烟叶条件下延长变黄时间,使烟叶充分变黄后再缓慢升温定色有利于提高烟叶香气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