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黑果小檗果皮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果小檗果皮为试验材料提取色素,并就光照、温度、还原剂、氧化剂、食品添加剂、pH值和不同金属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果小檗色素为花色素苷类物质。对光具有一定的耐性;有良好的热稳定性(T≤60℃);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应避免与氧化剂和还原剂接触;食品添加剂食盐、葡萄糖、柠檬酸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且食盐和柠檬酸对色素有增色作用;pH值对色素的影响较大,在酸性条件下黑果小檗色素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色素结构可能被破坏,呈现墨绿色;色素对Mg~(2+)、Ca~(2+)相对稳定,Fe~(3+)、Fe~(2+)、Cu~(2+)使色素吸光度产生较大波动,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洋金凤花瓣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其稳定性,为开发利用洋金凤花瓣的色素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分光光度法确定洋金凤花瓣色素的OD值,通过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洋金凤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在最佳提取条件下研究光、酸碱性、氧化还原物、金属离子和常见食品添加剂等对洋金凤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洋金凤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的色素OD均值为1.6810,高于正交试验中最高OD值1.6287.洋金凤花瓣色素既溶于水又溶于醇,提取温度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洋金凤色素提取的影响大,光的影响甚微,在pH<7的酸性环境下能稳定保存;Zn2+和Ca2+对洋金凤花瓣色素无明显影响,而Al3+具有增色效果,Cu2+改变色素颜色;常用食品添加剂蔗糖和可溶性淀粉对洋金凤色素有明显影响,而食盐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洋金凤花瓣色素具有耐光性,可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保存,金属离子Al3+对洋金凤花瓣色素有增色效果,常见食品添加剂食盐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洋金凤花瓣色素具有成为食用药用色素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花楸树这一资源。[方法]以东北花楸树果实为原料,用pH值为3的乙醇于50℃下提取红色素,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温度、光和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酸化乙醇是提取花楸树果实红色素的最佳溶剂。该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和提取时一样鲜艳;在70℃以下比较稳定,高温下容易分解。室内自然光对该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影响。食盐、蔗糖等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很明显的影响。[结论]花楸树果实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化学合成红色素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蓝德均  崔旭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95-13096,13114
[目的]获得大叶红草水提取工艺的最优参数,研究色素的应用环境稳定性。[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色素溶液吸光度为考察指标,以料水比、温度、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阳光直射以及室内光、热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当料水比为1∶30 g/ml、温度为40℃、提取时间30 min时提取效果最好。并且通过提取率测定,验证了水是大叶红草色素最佳提取剂。色素在直射太阳光和室内光环境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短时稳定性。pH缓冲体系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色素的热稳定性很差,但在50℃以下热衰减较为缓慢。[结论]在室温并且完全避光的环境下,色素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9 d。  相似文献   

5.
紫藤花色苷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取紫藤花色苷寻求一种好的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紫藤花色苷的提取条件,并探讨其理化性质。[结果]用料液比1∶20,90%乙醇和1%盐酸在45℃条件下浸提3h,提取效率最好;花色苷色素溶液的颜色随着溶液pH值的改变而变化,金属离子Na^+、Cu^2+、Zn^2+、Mg^2+对花色苷色素颜色无影响;色素溶液的氧化性、还原性均较差;蔗糖、葡萄糖和柠檬酸等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紫藤花色苷是一种有前途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6.
山楂红色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楂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和稳定性。[方法]用UV-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山楂红色素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再用721分光光度计在该波长下测定不同色素溶液的吸光度值。[结果]液泛提取法是提取山楂红色素的最佳方法,其色素的色价和收率均高于另外2种方法,提取时间短,溶剂用量相对较少。山楂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3nm,温度上限约为50℃,其在酸性溶液中有良好的稳定性,浸提液在室内比较稳定,对阳光较敏感。K+对色素没有明显影响,Ca2+对色素的吸光值有一些增强作用,而少量Fe3+会对色素产生严重影响。[结论]以0.1%HCl-95%乙醇为浸提液,采用液泛法提取山楂红色素能提高色素的色价和收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紫薯色素的最佳提取方法以及紫薯色素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紫薯色素最大吸收波长、最佳提取溶剂、浸提时间及温度进行探讨,并对紫薯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紫薯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最大吸收波长530 nm、最佳提取溶剂为5.0%柠檬酸、料液比1:10、浸提时间1 h、浸提温度60℃。稳定性研究表明:色素的颜色和稳定性易受pH值的影响,酸性时较稳定;有较强的耐光性,耐还原能力比耐氧化能力强。[结论]紫薯天然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为紫薯天色色素的工业化提取及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徐固华  王欣  李炳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785-8786
[目的]解决由于山楂红色素稳定性较差,从而影响山楂制品的感观的问题。[方法]对山楂红色素的提取和稳定性进行了探索,报道色素最稳定的pH范围和受热、光照时的变化,以及一些金属离子、有机酸、无机酸、糖类等食品中常见物质对山楂红色素的稳定性影响。[结果]从山楂中提取食用色素,用0.1%HCl-95%乙醇为浸取液,采用液泛法可提高色素的色价和收率;山楂红色素在酸性介质中颜色纯正,50℃以下稳定;食品添加剂中的Ca2+、Mg2+及柠檬酸、糖类等对山楂红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山楂红色素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吉林农业科学》2013,(5):89-92
采用溶剂提取法,对蓝靛果忍冬天然色素的提取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pH值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同时研究光照、蔗糖、氧化还原剂、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60%,60℃,60min,pH值2。随着蔗糖量的增加,吸光度也逐渐增加,色素对氧化还原剂稳定性较差,金属离子Fe3+、Ca2+、Cu2+对色素的影响较为稳定,Na+对色素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柑橘皮色素提取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柑橘皮色素的最佳浸提条件。[方法]以韶关市乐昌产温州蜜桔果皮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柑橘皮色素提取工艺中浸提环节的最佳参数组合。[结果]在35~65℃范围内,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浸提液的吸光度值升高。在0.5~1.5h范围内,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吸光度值增大。当液料比为201∶(m l/g)时,柑橘皮色素的提取效果最佳。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和浸提次数的增加,吸光度值增加。各因素对柑橘皮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次数>浸提时间。[结论]柑橘皮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50℃,乙醇浓度95%,液料比201∶(m l/g),浸提时间1 h,浸提次数2次。  相似文献   

11.
邹玉红  郭琳  寇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59-12661,12675
[目的]探讨枣皮红色素的提取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为枣皮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以市购红枣为原料,NaOH为提取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枣皮色素提取工艺;提取的色素改变pH、温度及添加氧化剂、还原剂等,观察其稳定性。[结果]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对枣皮红色素提取的影响程度为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为NaOH浓度0.2mol/L、温度80℃、提取时间3 h、料液比为1∶15 g/ml。枣皮红色素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对碱、温度、氧化剂、还原剂较稳定。[结论]用碱法提取枣皮红色素方法简单,且提取的到的红色素稳定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周萍  许兴景  王敏  董艺  胡文帅  任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12-3913,3983
[目的]研究泡核桃壳棕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及粗提色素的稳定性。[方法]以漾濞泡核桃壳为原料,研究浸提温度和时间对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并对粗提色素进行了稳定性试验。[结果]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在75℃时,用1%NaOH提取3次,每次浸提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色素的提取率较高,达31%。粗提色素的稳定性试验表明,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有一定的耐光性,对还原剂的耐受性较强,但对氧化剂的耐受性较差,不适宜高温处理,且不同金属离子对色素有不同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泡核桃壳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光德  南桂仙  玄哲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01-22302
[目的]研究乌苏里鼠李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在不同浓度盐酸溶液、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级数条件下测定红色素的相对提取率。[结果]乌苏里鼠李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0.70%盐酸溶液为浸提溶剂,料液比为5:50,浸提温度为50℃,浸提时间为4h,提取级数为3级。[结论]在此条件下,红色素的相对提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李晓雁  甄润英  王惠  张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65-8666
[目的]研究二色补血草黄酮的抗氧化功能及其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法及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二色补血草黄酮的提取工艺,利用羟自由基抑制和油脂抗氧化试验判断二色补血草中黄酮的抗氧化功能。[结果]二色补血草中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50,温度50℃,提取时间20 min;此条件下提取量为50.97 mg/g。二色补血草黄酮类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并可抑制油脂的酸败,且作用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该研究为二色补血草的综合开发和在保健食品及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余珊  郭立强  司珂珂  李容  黄锁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23-2324,2349
[目的]探索超声提取桂西生姜色素的最佳工艺及稳定性。[方法]以生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对生姜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提取生姜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稳定性试验,研究pH、温度、金属离子、常见食品添加剂、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太阳光照对生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生姜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65℃,超声功率140 W,提取时间40 min。生姜色素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耐热性较好,耐光性较差,耐氧化还原性较强;苯甲酸钠和柠檬酸对生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金属离子中,Ni2+、Fe3+、Cu2+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以Fe3+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生姜色素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辅助提取紫甘蓝天然色素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波辅助提取紫甘蓝色素的新方法以及色素的稳定性。[方法]采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紫甘蓝色素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辅助功率80%,浸提时间50 min,浸提温度为40℃,蒸馏水为浸提剂,液固比为40∶1(ml∶g)。紫甘蓝色素对光的稳定性较好;在室温下亦很稳定,温度升高其降解速度加快;对酸、碱和热稳定性较差;食品添加剂蔗糖和柠檬酸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Vc和苯甲酸钠影响较大;耐氧化性较好,耐还原性稍差;K+、Na+、Cu2+、Mg2+、Zn2+和Ca2+等离子对色素基本无影响,Fe3+、Al3+和Sn2+等对其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方法提取色素缩短了提取时间,更有效、更经济。  相似文献   

17.
董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99-1200
[目的]研究低档绿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并确定其最优提取工艺。[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色素,以茶色素产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溶液pH值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优化工艺条件。通过溶解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分析该茶色素对光、热的稳定性。[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将浸提的茶汁调pH值至6.5~7.0,用95%乙醇提取10 min,得茶色素产率为6.89%。茶色素为水溶性、醇溶性物质,但在1%醋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较纯水小,在0.5%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大。该茶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作棕黄色色素,中性条件下可作黄棕色色素,碱性条件下可作棕红色色素,并且其颜色稳定。茶色素水溶液对光比较稳定且有很强的耐热性。[结论]茶色素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红龙草色素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方法]以红龙草全草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红龙草色素提取工艺,并对提取的红龙草色素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红龙草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超声时间30 min,料液比1∶55(g∶mL),α-淀粉酶∶纤维素酶为3∶1,即在溶液中按比例加入0.2%纤维素酶和0.6%α-淀粉酶。光照、pH、过氧化氢、亚硫酸钠、苯甲酸、山梨酸、金属离子Zn~(2+)、Cu~(2+)、Ca~(2+)、Fe~(3+)对色素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红龙草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