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稻蟹共作对水环境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本田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分别采集不同河蟹放养密度的稻蟹共作稻田(低密度,仔蟹放养密度18 ind/m2;高密度,仔蟹放养密度54 ind/m2)和不养蟹稻田(CK)水体的水样,分析不同稻田的水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周期,不养蟹稻田溶解氧含量高于养蟹稻田,其中扬花期,不养蟹稻田显著高于养蟹稻田(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分蘖期,高密度养蟹稻田氨氮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显著差异(P0.05)。灌浆期时,不养蟹稻田总磷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养蟹稻田呈显著的差异(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生长周期,从分蘖期开始缺乏磷肥,从扬花期和灌浆期开始缺乏氮肥。分蘖期放养蟹苗比较适宜,此期以后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迅速下降,低于仔蟹的安全浓度。低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高,且与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殖,适合广大农村水产养殖,能够形成规模,且产量能够迅速提高。该文阐述稻田养鱼的理论依据及好处,介绍养鱼稻田的条件、稻田适宜养殖的鱼类、养鱼稻田的准备、养鱼稻田的管理、晒田、捕捞收获等内容,以供稻田养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方耕地以稻田为主.提高稻田生产效益的途径有多种,其中稻田立体种养是近年来主推的稻田增值方式之一.稻田立体种养采用生态学的原理,利用食物链的相互关系,可显著提高稻田生产效益,并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9,(23)
为能够了解大面积的稻田养鱼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对广西各个稻田养鱼区进行调查。其中稻田养鱼较多的村镇有5个,以及1个非稻田养鱼村镇。调查对象共135户农户,稻田养鱼面积30.36公顷。调查结果:稻田养鱼村镇的产量明显高于非稻田养鱼村镇;稻田养鱼村镇的年均化肥用量明显低于非稻田养鱼村镇;稻田养鱼村镇农药投入成本明显低于非稻田养鱼村镇,同时经济效益却高于非稻田养鱼村镇。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包括养鱼的条件和设施、水稻品种选择、稻田养殖鱼种选择、鱼种放养、稻田养鱼管理、日常管理、鱼病防治和稻田捕鱼等方面内容,以指导稻田养鱼。  相似文献   

6.
在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基础上,将河蟹养殖引入稻田,建立鱼—蟹—稻共生系统,旨在进一步利用稻田水体和空间,更好地控制稻田病虫害,提高稻田养殖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一、稻田养殖龙虾技术概述稻田养殖淡水龙虾是现阶段应用较广泛的龙虾养殖方式。稻田养殖龙虾技术主要利用以往稻田资源,将稻田中野生杂草、水生生物作为龙虾饲料,在节省稻田除草消虫负担的同时,也可以为稻田内部溶氧量的增加提供依据。二、稻田养殖龙虾技术应用1、稻田选择及改造相较于池塘精养龙虾模式而言,稻田养殖淡水龙虾模式需要进行适当稻田改造措施。即首先选择水源充足且水质清新、土壤肥沃、具有一定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田生态系统的热通量变化和农田小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上午棉田比稻田波文比大,下午稻田比棉田波文比大。白天稻田和棉田的显热通量为正值,晚上为负值。上午稻田显热通量大于棉田,下午则棉田大于稻田。稻田潜热通量全天大于棉田。棉田和稻田气温上午随时间增加而迅速升高,下午则随时间增加而气温下降。白天稻田内活动层随着高度升高气温增高,为辐射型;50cm以上随着高度升高而气温降低,为日射型;棉田与稻田相反。稻田相对湿度不同层次以早晨最高,内活动层以16:00最低,外活动层以13:00最低。在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稻田中风速大于棉田。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稻田养虾技术,包括稻田养青虾和稻田养淡水龙虾技术,以期为稻田养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22,(1):99-100
为黔东南州稻田养鱼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针对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现状,分析了稻田鱼商品率不高、本地苗种产能不足、缺乏长效资金支持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配套规划建设多功能鱼种生产基地、构建稻田养鱼全产业链、强化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强资金保障等促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安顺市西秀区主要水稻土优化肥料配方设计提供参考.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在湖泥田上进行水稻氮磷钾肥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施用量设置在中、中、低水平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单因素和三因素肥料效应分析都表明,对产量形成贡献最大的是氮、其次是钾、磷最小.三元二次方程推荐的最佳施肥量为N14.24kg/667m2、P2O5 6.42kg/667m2、K2O 5.86kg/667m2,可获最佳产量为623.10kg/667m2.试验区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明,当农户施肥与三元二次方程推荐的施肥方案接近时,产量效果比较好.综合表明,N14.24kg/667m2、P2)5 6.42kg/667m2、K2O 5.86kg/667 m2施肥配置方案对于指导施肥决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四川特殊的生态条件下,通过对四川省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的5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水稻纹枯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与致病力鉴定.田间致病力鉴定研究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通过对这些来自不同县(市)的病原菌与不同抗性水平水稻品种之间致病力差异比较,了解纹枯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致病力差异,为有效控制其流行、减少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危害打下基础,也为筛选到高抗纹枯病的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水稻病虫草害领域信息知识的特点,基于本体理论方法,在水稻专家的参与下,形成水稻病虫草害领域知识概念体系,并以病害为例,构建了基于本体的比较完善的水稻病害领域知识组织体系,探索并揭示水稻领域本体的关键性问题,为其他领域本体的构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收集鉴定广西地方稻种资源,为广西地方稻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的实施,对广西61个县(区、市)188个乡(镇)265个村(屯)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收集,对收集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种质类型进行分析,对各表型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从广西各地收集地方稻种资源476份。从水平分布来看,广西地方稻种资源在广西四大稻作区均有分布,稻种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融水、上思、凤山、资源、隆林和东兰等6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边远地区。从垂直分布上分析,稻种资源主要分布在0~400 m的低海拔地区,收集资源232份,占收集总数的48.74%。广西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丰富,包含籼稻、粳稻、早稻、中晚稻、粘稻、糯稻、水稻、陆稻、深水稻及有色稻等类型,且多数的农艺性状具有较丰富的变异类型。收集及鉴定评价出香糯、米粉特用、大穗、大粒等珍稀特异地方稻种资源9份。【结论】广西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丰富,且普遍具有株高较高、穗粒数多、结实率高的特点。收集、鉴定评价出珍稀特异地方稻种资源9份,可用于产业开发及育种。  相似文献   

15.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外源施硒措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植株硒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土壤和叶面施硒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硒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为富硒水稻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博Ⅲ优、三香628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的不同施肥方式,分别测定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植株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通过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提高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57%和2.36%,存在品种差异.经土壤和叶面施用硒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中的硒含量(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5.48和10.84倍,且采用叶面施硒时博Ⅲ优、三香628籽粒的硒含量均高于土壤施硒的方式和对照.从水稻植株各部位硒的分配比例看,采用土壤施硒,三香628中硒滞留在根中的比例高于博Ⅲ优,但三香628中硒在茎、叶、籽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博Ⅲ优;采用叶面喷施,三香628中硒滞留在叶片的比例高于博Ⅲ优,但三香628中硒在根、茎、籽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博Ⅲ优.硒在两种水稻品种的籽粒和其他部位分配比例的不同是造成籽粒硒含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通过土壤和叶面施硒肥的农艺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稻籽粒硒积累,改善稻米主食区居民的硒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全球面临人口膨胀和资源缺乏的双重压力,急需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来增加粮食产量。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基因组小、与其他谷类作物共线性高等特点,是禾本科作物的模式植物。植物的生长发育是获得产量的物质基础,目前已经克隆了一些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涉及的性状包括株高、分蘖、花期、育性、产量、稻米品质及抗逆性等。控制水稻生长发育的基因和产量性状基因的克隆,加深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深化了对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的认识,并为今后利用这些基因进行品种分子改良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植株细胞壁化学组分变化规律。[方法]应用Van Soest法对普通栽培稻与东乡野生稻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等含量进行研究。[结果]NDF、ADF、ADL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是55.63% ~71.70%、31.98% ~49.61%、2.68% ~5.71%,其中以蜡熟期的东乡野生稻各含量最高,以抽穗期的协青早B各含量最低。在同一生育时期,不同种类水稻的NDF、ADF含量(除抽穗期的NDF)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东野的含量最高,秀水110其次,以协青早B含量最低。在同一种类水稻中,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NDF、ADF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以抽穗期的含量最低,乳熟期其次,至蜡熟期含量达到最高峰。[结论]籼亚种水稻的NDF、ADF等含量比普通野生稻和粳亚种水稻低,具有一定的秸秆饲料利用价值。籼型水稻若能尽早收割,秸秆配合青贮发酵与酶解等技术可以作为牲畜的有效日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种植长势和产量表现,为中国杂交水稻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旱季(1~4月),将3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早优362、特优362和桂源优362)与当地水稻品种(Senpidao)种植于柬埔寨马德望省,测定比较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不同水稻品种株高间差异显著。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株高均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Senpidao),但分蘖数较低。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和穗长也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其中特优362的每穗粒数最多,桂源优362的穗最长。早优362的千粒重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而特优362和桂源优362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此外,每穗粒数、穗长和产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中国杂交水稻适合在柬埔寨种植,旱季在马德望省的Toul Samrong土壤种植可比当地品种增产23%~38%。  相似文献   

20.
6个水稻品种对Cr、As、Zn、Pb和Cu吸收积累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复合污染土壤中进行盆栽试验,并采用ICP-MS、ICP-OES和原子荧光法,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对重金属Cr、As、Zn、Pb、Cu元素富集能力的差异性,旨在筛选出对不同重金属元素低积累或高富集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6个水稻品种对5种重金属元素吸收积累的能力是ZnPbCrCuAs;水稻根系重金属含量是地上部茎叶含量的1.23~43.76倍;株两优173、中早35、隆平006、陆两优996分别对重金属Cr、As、Zn、Cu元素的转运系数最小,可作为其低积累水尹稻品种进一步研究;金优463、Y两优85、陆两优996、Y两优85分别对重金属Cr、As、Zn、Cu元素的富集能力最强,可作为其高富集水稻品种进一步研究;隆平006根系和茎叶对重金属Pb元素的富集系数同时达到最大,转运系数却最小,因此其作为重金属Pb元素低积累还是高富集品种筛选有待进一步探索;植株生长的顺序是中早35﹥陆两优996﹥株两优173﹥隆平006﹥金优463﹥Y两优85,茎叶As和Cu含量是影响水稻植株生长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低积累水稻品种的遗传机理差异性,以及在江西省不同地区实际推广应用和安全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