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清  陈捷 《植物保护》2006,32(5):26-28
利用玉米灰斑病菌株20-47、感病玉米品种(掖单13)和抗病玉米品种(沈单10号),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影响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和寄主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病菌接种侵入的最佳温度为25℃左右,水滴条件下侵染最容易;土壤条件特别是氮、磷肥如果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也都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氮、磷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寄主发病;寄主不同生育期对病原菌侵染寄主的影响不同,11~12叶期(喇叭口期)接种,病菌较易侵染。  相似文献   

2.
稻曲病侵染时期和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期接种试验的结果表明,稻曲病对水稻的侵染时期,主要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病菌侵入籽粒在水稻开花前。3a的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水稻穗期最高气温>32℃的天数少,降雨量大,有利病菌的侵入和发展流行,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显著。近年来稻曲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单季晚稻的大面积种植,穗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3.
玉米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首次提出了玉米茎腐病侵染分成4个阶段的理论,即发病前期(I),根系显症期(Ⅱ),病害快速上升期(Ⅲ),植株地上部显症期(Ⅳ)。根据田间病株症状系统观察、病菌分离以及病组织显微观察,明确了茎腐病 是以生育前期侵 染为主,后期侵染为主,后期侵染为辅的病害。植株地上部受害症状受根系被害程度和环境因素制约。降雨和高温是影响病程发展速度的关键因子。两种茎腐病菌只有到植株散粉期才能进入茎基髓部。  相似文献   

4.
柑桔溃疡病根治新技术要点沈仲宁(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阳550001)罗禄怡,袁承东(贵州省黔南州植保植检站都匀55800)柑桔溃疡病是一种局部性从幼嫩组织侵入的外侵染病害,不能随气流作远距离主动传播,这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取决于感病寄主、环境条件和病原...  相似文献   

5.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玉米疯顶病在喀什地区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疯顶病是新疆玉米上的新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喀什地区零星发生,1998年呈现出流行态势,给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玉米疯顶病是由霜霉科大孢指疫霉属的大孢指疫霉菌〔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Thirwn.elal.〕引起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玉米感病后,一般不能抽穗结实,重者提前枯死,轻的籽粒瘪小。1998年套种玉米抽雄后,部分县(市)反映,套种玉米个别植株不抽雄穗,不吐花丝,发生重的地块,连片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生产。9月笔者在莎车县调查发现,发病地块全是小麦留行套种玉…  相似文献   

7.
鄂州市水稻稻曲病流行的气象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年的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幼穗形成期至成熟期日平均最高气温>32℃的天数少,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发展流行。2 0 0 4年稻曲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穗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8.
玉米南方型锈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南方型锈病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是浙江省20世纪以来发生较重的玉米病害[1-2],了解和掌握该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是最终控制其流行的关键所在.笔者采用夏孢子定点空中捕捉、不同恒温条件夏孢子发芽、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及田间病情消长动态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玉米南方型锈病的主要侵染期以及病情与温度、夏孢子数量、玉米感病生育期的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9.
 在辽宁地区,苹果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苹果树上的小僵果、死果台、粗皮、爆皮枝等部位越冬。翌年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已失去萌发力,落地病果在初侵染中不起什么作用。
病菌可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果实。苹果在幼果期即感病,此时不抗侵入但抗扩展,潜育期长达一个月左右。七月中旬以后病害大量发生,直至9月中旬持续为害。根据果园中病菌孢子出现期,约在6月15至25日喷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20天左右连续喷施160~200倍波尔多液或锌铜石灰液三次,可以有效地控制炭疽病的为害。1964年和1965年,在辽宁地区进行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效果良好,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很多植物细菌性病原都是种传的。因为侵染较早发生,且病原菌在田间分布较广,所以当病害由种子传播的时候,这些病原菌可导致严重损失。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细菌能够很快地传播,故少量的种传病菌亦可导致严重的病害流行,移栽的作物尤其是这样。在苗床上单株感病植物(如白菜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有潜力为侵染大量植物提供足够的病原菌。如果在移栽苗运出之前,  相似文献   

11.
1.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区有三种类型:(1)以分生孢子继代越夏为主要型式的终年流行区;(2)以闭囊壳休眠越夏、子囊孢子主要侵染秋苗的秋苗带菌越冬流行区;(3)以闭囊壳越夏、越冬,子囊孢子在春季侵染的春季侵染流行区。2.白粉病的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春季的流行速度,影响流行速度的因素是:(1)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品种抗性的退化和病菌新生理小种的出现,是病害大流行的基础;(2)气候是影响年度间病情轻重的主导因素。10℃以上天气出现早,21℃以上高温出现迟,则发病期长、病情重。过程性降雨有利病菌孢子的繁殖与侵入。病情与气候的关系有:多雨限制  相似文献   

12.
玉米圆斑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吉林省推广的玉米骨干自交系吉63果穗上发生的穗腐症状是由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侵染引起的圆斑病。从病斑形态和培养性状与小斑病菌迥然不同。经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证明,圆斑病菌除为害吉63和少数自交系外,不侵染T型、M型等不育系及多数正常系玉米的果穗。从果穗抽出到灌浆期是圆斑病菌侵染发病的关键时期。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里以菌丝体越冬,已腐烂的病组织则丧失生活力。六年共鉴定655份自交系、品种及杂交种,有184份材料的果穗感病,以吉63及其选系后代发病最重。经测定吉63感染圆斑病是由隐性感病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3.
警惕花生黑腐病菌的入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了花生黑腐病,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花生茎基部、果针和豆荚以及整个根系变黑腐烂,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产生大量红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 Boedijin &; Reitsma),无性阶段是寄生柱枝孢(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 Crous, Wingfield &; Alfenas)。花生黑腐病菌可侵染花生和大豆等20多种作物。应警惕花生黑腐病菌的入侵,及时有效地防止病害蔓延。  相似文献   

14.
多堆柄锈菌侵染玉米的细胞学及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玉米对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侵染后病理反应的细胞学特征,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分析了玉米自交系与多堆柄锈菌互作中二者的细胞变化过程。多堆柄锈菌对玉米的侵染主要以直接穿透叶片表皮侵入为主,少量可从气孔和细胞间隙侵入。接种后,病菌夏孢子在感病自交系叶片上快速并大量萌发,在叶表生长蔓延并侵入表皮组织细胞,7 d后形成夏孢子堆;在抗病自交系上,病菌萌发、菌丝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少量入侵的病菌也由于寄主细胞死亡而导致菌丝和夏孢子干瘪死亡。侵染早期在感病寄主细胞间隙出现菌丝并穿透细胞壁,在胞内产生分枝菌丝,此时寄主细胞结构正常;随着菌丝进一步扩展,叶绿体等结构发生紊乱,被侵染细胞逐渐死亡。在抗病自交系上,接菌24 h后寄主即出现过敏性坏死反应,侵入位点与周围细胞快速坏死,抑制菌丝生长蔓延;叶绿体中清晰可见深色颗粒状物质;72 h后细胞壁外侧产生大量致密的深色结晶体,应为与抗病反应相关的酚类物质。表明抗多堆柄锈菌的玉米材料可能存在2种抗病途径,即寄主与病菌互作中由分子识别引起的免疫反应和病菌侵入后的系统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15.
对2006-2014年峨山县3个主栽玉米品种灰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同一品种不同播种期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开始发病及进入暴发流行期时间存在差异,病害发生严重度也不同。表现为发病越早的品种,受害的严重度越高。总体看,本县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中旬进入喇叭口期开始发病,当温度适宜、降雨量偏大、相对湿度偏高时,有利于灰斑病的发生与流行,8月中、下旬进入抽雄期至灌浆期时迅速暴发流行。播种期的早晚与病害的发生流行轻重和最终玉米产量的高低关系密切。株发病率、病情指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上升,最后,导致的产量损失率随之也逐渐上升。玉米灰斑病发病始期在7月上旬,抽雄期至成熟期玉米灰斑病病情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16.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种后1.5~24h,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与大豆疫霉菌Ps411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观察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皮层组织中的扩展和进入维管束组织4个连续阶段。大豆下胚轴接种后在25℃保湿培养,1.5h后游动孢子即形成休止孢并萌发产生附着孢,3h后侵入表皮细胞,6h后进入皮层组织,24h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病原菌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表皮细胞间隙是主要侵入部位。皮层细胞是病原菌定殖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胞间菌丝侵入皮层细胞并形成吸器。在菌丝与寄主细胞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常有胞壁沉积物的形成。在抗病品种上病菌的侵染事件与感病品种基本一致,但不能形成正常的吸器,胞壁沉积物明显多于感病品种,菌丝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明显受到抑制。利用β-1,3-葡聚糖免疫金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表明,胞壁沉积物内含有大量的β-1,3-葡聚糖,在大豆疫霉菌菌丝壁中也存在β-1,3-葡聚糖。以上结果表明,病原菌的侵染可诱导抗病寄主细胞内β-1,3-葡聚糖迅速的合成与积累、并形成胞壁沉积物,以抵御病菌的侵染与扩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阳泉市首次发现玉米疯顶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在盂县牛村镇和仙人乡,郊区舁乡发现1种新的玉米病害。根据有关专家鉴定,此病为玉米疯顶病。这种病害在山西省尚未见报道。疯顶病的典型症状为植株疯长,株高超过正常株50cm左右,无正常雄穗和雌穗。玉米感病后,苗期分孽增长,叶片色浅,扭典或卷成筒状不能分开。成株期被害后,雄穗增生畸型,长出许多小叶,这些变态叶状花序呈疯顶状,故称疯顶病。雌穗(果穗)受侵染后,发育不良,不抽花丝,顶部上生小叶片,不结实,病株颗粒无收,对产量影响很大。经调查,阳泉市在这些地区发生玉米疯顶病8.7hm2。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大豆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 Hemmi)的初侵染来源以越冬病残体内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孢子为主,以种子带菌为辅。在适温条件下,保温24h以上病菌即可完成侵染。在30℃条件下,潜育期为4d。大豆出苗后,当气象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日最低温度〉10℃,日平均相对湿度〉80%或有0.1mm以上降雨的日期)连续出现3d,7~10d后田间始见病斑,温度越高病斑出现日期越早。大豆生长发  相似文献   

19.
夏英三 《植物医生》2001,14(3):27-29
一、苹果腐烂病该病是临沂苹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病菌在染病树皮内越冬 ,主要借风雨传播 ,从树皮伤口侵入。在长势旺盛、抗病力强的苹果树上 ,病菌侵入后可长期潜伏 ,当树体衰弱 ,抗病力降低时 ,病菌开始活动 ,侵害活组织后使果树腐烂。在临沂 ,从2月下旬开始发病 ,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现第1次发病高峰 ,5月初病部逐渐停止扩展 ,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到11月份 ,苹果树逐渐进入休眠 ,抵抗力减弱 ,病疤迅速扩展 ,形成第2次发病高峰。管理粗放、施肥不平衡、大小年严重、早期落叶的果园发病重。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强壮…  相似文献   

20.
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四个抗病和感病的玉米品种时,叶片内部活性氧代谢酶及细胞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的SOD、CAT及POD酶活性在病茵侵染后都变化显著,抗病品种各酶活性变化幅度比感病品种大。叶片内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相反,抗病品种沈试29在接种第13天时叶片MDA含量只为18.46nmol/g,而感病品种铁单9为23.14nmol/g,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小。说明活性氧代谢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病品种对活性氧代谢的酶调节能力强,病菌侵染后细胞过氧化程度低,在痛菌侵染时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最大增加值与发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