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用F -Ⅶ型鹅副粘病毒DG0 1株人工感染 6周龄非免疫鸽 ,观察试验鸽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 ,对病死鸽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和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鹅副粘病毒人工感染 84小时后可致试验组鸽 1 0 0 %发病 ,6天后 1 0 0 %死亡。且从攻毒死亡鸽肝、脑、肺、气管和泄殖腔等组织中回收到接种毒。病鸽表现下痢、瘫痪、头颈扭转、点头或震颤等症状 ;病鸽各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损伤 ,表现显著的变化、坏死或出血等变化 ;病毒可以在鸽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增殖。表明鹅副粘病毒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鹅副黏病毒BY株人工感染1月龄鸽,观察试验鸽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对病毒抗原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以研究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鹅副黏病毒人工感染可致试验组鸽的严重发病,发病率达100%,致死率达92%;病鸽表现下痢,眼睑发炎,呼吸困难,咳嗽,并表现瘫痪,翅膀下垂,转圈或震颤等神经症状;病鸽各种器官都存在组织损伤,但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 系统较为严重,表现显著的变性,坏死或出血等变化;病毒可以在病鸽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复制。这说明,鹅副黏病毒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用禽流感免疫胶体金试验诊断一发病率高、死亡快、疑似禽流感或禽I型副粘病毒感染的鹅病例,结果为禽流感阴性;取病鹅肝、脾混合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分离鸡胚尿囊液能凝集鸡红细胞(RBC),HA滴度为6log2,并可被康复鹅血清、抗鸡新城疫(NDV)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H5、H9)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分离病毒人工感染易感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和病变;人工感染42日龄SPF鸡出现100%的发病和死亡。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情况、免疫胶体金试验以及病毒分离和鉴定,证明该鹅群患禽I型副粘病毒病。说明用禽流感免疫胶体金试验可以实现对禽流感、禽I型副粘病毒病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株对鹅的致病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不同基因型(Ⅳ、Ⅵb、Ⅵg、Ⅶd(坞源)、Ⅶd(鹅源)、Ⅷ、Ⅸ)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3日龄隆昌鹅,观察了其对鹅的致病性。结果:各株病毒均可使接种鹅感染、发病,发病串为10%~100%,死亡率分别为0%、20%、30%、70%、50%、40%、50%。接种Ⅵg、ⅦdI、Ⅶ和Ⅸ型NDV强毒株可使鹅严重发病、死亡,症状和病变都与Ⅶd亚型鹅源毒株感染鹅相似,接种Ⅳ型(Herts/33)及Ⅵb亚型(PB9601)毒株的鹅轻微发病。免疫组化检检测发现,攻毒鹅多种组织器官中都能检测到病毒抗原。在能检测到病毒抗原的器官中,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各种上皮细胞的胞浆内;与Ⅵg、ⅦCl、Ⅶ和Ⅸ型NDV感染鹅组织相比,Herts/33、PB9601感染鹅大部分组织内的阳性染色较弱。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NDV强毒株对鹅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鸭源新城疫病毒(NDV)SDFC株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点眼滴鼻3种途径人工感染15日龄健康雏鹅,观察试验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主要剖检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同时对病毒在组织中的抗原分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鹅感染鸭源NDV后发病率达100%,静脉注射组死亡率为80%,肌肉注射组死亡率为40%,点眼滴鼻组死亡率为26.7%。病鹅表现下痢、流泪,部分出现瘫痪、扭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变化表现为胰腺、脾脏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胸腺、法氏囊萎缩,心包积液,肠道、肝脏、肺脏、肾脏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器官内淋巴细胞坏死、崩解,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广泛性出血、变性;抗原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在病鹅体内多个组织器官中分布。试验结果表明,鸭源NDV对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用SPF鸡胚从江苏省某一患病鹅群的肝、脾混合病料组织悬液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毒株能凝集(HA)鸡红细胞(RBC),HA为2^6,并可被康复鹅血清、抗鸡新城疫(NDV)阳性血清、抗鸽NDV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H5、H9)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人工感染易感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和病变;人工感染42日龄SPF鸡出现100%的发病和死亡。对该分离株作致病性测定,按照国际上规定的NDV毒力型判定标准,测定了该毒株最低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为39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6,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2.67。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强毒力型禽副粘病毒Ⅰ型(MPV-1),命名为鹅副粘病毒Ⅰ型(GPMV-1)HC99株。  相似文献   

7.
鹅副粘病毒感染鸡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室分离的鹅副粘病毒是一侏对鹅具有料强致病毒,它也能实验感染雏鸡,且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50%以上。人工感染的鸡其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鹅自然发病的病变相类似。从感染途径看,注射接触(混养)均能感染发病,并且在感染发病及死亡时间上也与鹅感染情况相似,因此该病毒感染鹅同时又能实验感染雏鸡,而且传播之迅速,危害之严重必须引起养禽户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鹅源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的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鹅源新城疫病毒BY株人工感染25日龄雏鸡,同时用鸡新城疫病毒标准强毒F48E8株作为攻毒对照,观察2株病毒感染鸡的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2株病毒都可致试验鸡100%发病和死亡。BY组鸡于感染后51h出现症状,发病后48h全部死亡,主要大体病变为喉头严重出血、腺胃乳头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轻微出血、肠道黏膜局灶性出血坏死,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内的细胞显著变性、坏死及出血等;F48E8组鸡于感染后72h出现症状,发病后36h感染鸡全部死亡,所表现的病理变化与BY组鸡相似,但腺胃和肠道的出血病变比BY组鸡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的方法,从广西武鸣县某鹅场患病鹅脑、肝、脾中分离获得了2株病毒;经RT-PCR、HA和HI试验等研究,证实其为鹅副黏病毒。经测定,分离毒23-7-F3株的ELD50为10^-7.25/0.1mL。TCID50为10^-6/0.1mL,MDT为38.8h,ICPI为2。将该分离毒10倍稀释,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40h后出现细胞病变,证实该分离毒为强毒株。病毒能凝集鸡、番鸭、鸽、猪、山羊、兔、豚鼠、黄鳝及人O型红细胞。56℃10min、60℃10min、pH4溶液处理1h均不能使该病毒灭活,而50mL/L氯仿处理10min、60℃水浴30min能灭活该病毒。人工感染的11日龄雏鸡全部发病和死亡;感染的10日龄雏鹅60%发病,发病鹅全部死亡;感染的30日龄肉鸽发病率达83.3%(5/6),死亡率100%。对1日龄肉鸭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接种ND^-gs-1的健康鸽,在攻毒后1-5d不呈现发病症状,大部分在第6天出现典型的新城疫神经症状,并于当天死亡;个别病鸽在出现神经症状的同时,伴有拉稀等症,15d以内死亡。幼鸽、成年鸽均为100%死亡。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接种实验,较详细地比较了鸽感染鸽源1型副粘病毒(PMV-1)和感染鸡速发性嗜内脏型新城疫病毒(VVNDV)之后的临诊症状、眼观和组织学病理变化以及超微病变。病鸽均表现头颈震颤或扭颈、翅膀下垂和腿部麻痹的神经症状及绿色的水样下痢。病理变化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景象,消化系统病变为卡他性-轻度出血性肠炎。电镜观察,可见大脑和小脑神经元的胞浆和胞核均发生明显病变并可见病毒粒子存在。两个毒株接种发病后,尽管鸽体所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都十分相似,但在潜伏期、体温反应、死亡时间、死亡率、两个毒株的传染性致病力及某些病理变化表现等,均显有差异。这可对鸽感染这两个不同毒株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鹅副粘病毒是一种引起多种家禽疾病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鸡胚和雏鸡试验,其结果表明本病毒主要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变为主要临床症状和特征,并且可导致10日龄的鸡胚100%死亡,对雏鸡的致死率为85%。因此,可见其致死率高,广大养殖户应重视鹅副粘病毒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对鸡的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就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对鸡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用3种基因型(Ⅵg、Ⅶd亚型、Ⅸ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5日龄雏鸡,结果各株病毒接种鸡均100%发病、100%死亡,表现出嗜内脏型新城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典型的新城疫症状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攻毒鸡多种组织器官中能检测到病毒抗原,在能检测到病毒抗原的器官中,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各种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新城疫病毒对肠相关淋巴组织的亲嗜性优先于附近的上皮。本试验结果表明.基因Ⅵg、Ⅶd亚型、Ⅸ型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对鸡均具有高度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鹅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快速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禽流感免疫胶体金试验诊断一发病率高、死亡快、疑似禽流感或禽Ⅰ型副粘病毒感染的鹅病例,结果为禽流感阴性;取病鹅肝、脾混合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分离鸡胚尿囊液能凝集鸡红细胞(RBC),HA滴度为6 log2,并可被康复鹅血清、抗鸡新城疫(NDV)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H5、H9)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分离病毒人工感染易感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和病变;人工感染42日龄SPF鸡出现100%的发病和死亡。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情况、免疫胶体金试验以及病毒分离和鉴定,证明该鹅群患禽Ⅰ型副粘病毒病。说明用禽流感免疫胶体金试验可以实现对禽流感、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鹅副粘病毒病亦称鹅副粘病毒感染、鹅新城疫,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病原鹅副粘病毒在分类上同鸡新城疫病毒,都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形态不整,表面有密集的纤突结构,病毒内部为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的核衣壳。2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年龄的鹅均有易感性,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最早2天出现症状,3天开始死亡,死亡高峰在感染后3~5天。鸡也可感染该病毒发病,其症状和病变与鹅类似,但鸭对本病不易感。3临床症状病鹅初期大多表…  相似文献   

16.
鸽新城疫又称鸽瘟,是由Ⅰ型副粘病毒(PPMV—1)引起的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来势凶猛,流行期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以下痢和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鸽场感染本病后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大小鸽均可发病,病鸽多表现显性感染,以幼龄鸽(包括乳鸽、童鸽和青年鸽)较为严重,绝大多数病鸽以死亡告终.发病率高达50%-100%,死亡率从24%-80%不等,但不是大批鸽短期内迅速死亡,而是每天不断地小批病死,流行期长达1-2个月。  相似文献   

17.
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鸽场的主要传染病有新城疫、鸽瘟(鸽Ⅰ型副粘病毒病)、副伤寒、白色念珠菌病、毛滴虫病、鸽痘、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等,对于这些常见传染病。在诊断与防制上应注意下述若于要点。一、新城疫与鸽瘟:是威胁鸽的重要病毒病。新城疫与鸽瘟病毒同属于禽Ⅰ型副粘病毒,两种病毒在理化特性上无明显差异,抗原性上具有相当大程度的交叉,致病性上均可引起鸽发病,且所致症状与病变相似,可使患鸽急性发病死亡.或亚急性发病表现歪头扭颈、瘫痪等中枢神经紊乱症状及消化道粘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理变化。鸽瘟与新城疫经…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某大型鸽场发生以神经症状、拉绿色或白色稀便、出血性肠炎和肝肿大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共死鸽3000羽,经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接种试验及随后检查多批由该场和郊县送检的病、死鸽及血清,证明引起鸽死亡的主要传染病是鸽巴氏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用从病、死鸽分离的多杀巴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制成二联灭活苗(下称二联苗),用副粘病毒制成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将二联苗和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同时接种鸽,其沙门氏菌抗体80%阳性,巴氏杆菌抗体70%阳性;副粘病毒HI几何平均值为6log_2。用巴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攻毒100%保护,而未免疫组攻毒100%死亡。用以上二种疫苗免疫鸽60余万羽份,经2年多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抽样检验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有坚强和持久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鸡源新城疫病毒(NDV)对种鹅的致病性,本实验采用分离的一株NDVSDZB株通过静脉注射、点眼滴鼻和模拟自然感染3种途径感染健康种鹅,静脉注射组与点眼滴鼻组种鹅接种2mL/只(10~(-8.5) EID_(50)/0.2mL),模拟自然感染组在其饲养环境中喷洒等量的病毒液,观察实验种鹅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并进行细胞因子和NDV抗体水平的测定、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观察,内脏器官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织器官载毒量。结果显示,不同感染途径接种均能够引起种鹅发病,静脉注射组死亡率为80%,点眼滴鼻组与自然感染组无死亡现象。病鹅以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产软壳蛋或无壳蛋、扭头和瘫痪为主要特征;细胞因子与抗体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剖检可见各组织器官广泛出血,卵泡出血变形,心脏、脾脏、胰腺等器官有白色坏死灶,卵泡变形萎缩;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心脏、肝脏等组织广泛性出血、变性,胰腺、脾脏淋巴细胞坏死;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在鹅体内多个组织器官中分布。上述结果表明,NDV对种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小鹅瘟病毒HG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鹅胚成纤维细胞 (原代 )培养技术 ,分别从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区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脏、肠道粘膜等病料中分离到 1株病毒HG株 ,测定其病毒毒价为EID50 10 6.2 ;并能被免疫血清所中和 ;人工感染实验 ,引起雏鹅发病死亡 ,与自然病例具有相同症状和病变。分离毒作负染电镜观察 :病毒晒粒大小不一 ,形态不整 ;病毒无囊膜 ,是二十面体对称的衣壳 ,直径 2 0~ 2 5mm。各组织器官用HE染色和二甲基兰 -伊红染色 ,细胞浆及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用SDS -PAGE电泳技术分析纯化后分离株HG株一小鹅瘟标准强毒GD株具有相同的多条氏多肽。证实分离毒株为小鹅瘟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