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叉角厉蝽作为一种捕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捕食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幼虫。为明确不同性比对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在室内条件设置3∶1、2∶1、1∶1、1∶2、1∶3共5种雌雄成虫性比处理,研究不同性比对叉角厉蝽产卵前期、平均单雌产卵量、孵化率和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性比为1∶2时产卵前期最短,孵化率最高;性比为1∶1时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多,雌雄成虫寿命最长;性比为1∶3时雄虫寿命最短;性比为3∶1时雌虫寿命最短。叉角厉蝽的产卵前期随雄虫比例增加而先缩短后延长,孵化率先增加后降低;产卵前期随着雌虫的增加而延长,孵化率随着雌虫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性比中雌性或雄性的增加叉角厉蝽的产卵量和雌雄虫寿命呈降低的趋势;性比对叉角厉蝽繁殖力及雌雄虫寿命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17种寄主植物叶片饲喂暗黑鳃金龟成虫,用平均单雌产卵量、单雌3 d最高产卵量、成虫存活时间、成虫存活率、产卵持续时间为评判项,研究了供试植物对其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豆叶片饲喂,最有利于其繁殖后代;其次是榆树;枸树、百日红、苘麻、花生、绿豆也较利于其繁殖后代;柳树、苜蓿叶片饲喂,对其繁殖有制约性;玉米、旱稻、红薯、转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野苋菜、牡丹、小叶女贞不适宜暗黑鳃金龟成虫的饲喂。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殖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繁殖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西花蓟马不同雌雄比例及配对时间对种群的影响,研究了西花蓟马在不同雌雄比例的两性生殖、孤雌生殖以及雌雄不同配对时间等处理下,西花蓟马的生殖力及子代的性比。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可进行两性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不同处理下雌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性比有显著差异,两性生殖中雌雄比1∶1处理下的雌成虫寿命最长,产卵量最大,两性生殖中雌雄比4∶1及孤雌生殖二种处理下,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较低。西花蓟马雌雄不同配对时间的处理表明,雌虫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孤雌生殖后,再放入雄虫,雌虫仍能与雄虫交配进行两性生殖,雄虫可以进行多次交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性比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成虫交配和繁殖的影响,为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特设置雌雄性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7个处理,通过解剖雌蛾卵巢的方法调查不同性比对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生物学方法调查性比对成虫寿命,以及雌蛾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与孵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雄蛾比例可以显著(P<0.05)降低雌蛾的交配率,单头雌蛾的平均交配次数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从4∶1时的0.39次增加到1∶4时的2.31次。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平均单头雄蛾的交配次数从4∶1时的1.56次下降到1∶4时的0.50次。当雌雄性比为1∶1时,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最长。当雌雄性比>1时,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较低,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二者显著增加,当雌雄性比降至1∶1时,二者分别为949.48粒和73.68%,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雄蛾比例,这两个参数不再显著增加。不同性比下,雌蛾的产卵量和幼虫孵化量均集中在羽化后7 d以内。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产卵历期相对延...  相似文献   

5.
姚永生  张敏  潘存建  张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51-4353
[目的]为棉铃虫的综合治理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在室内将棉铃虫雌、雄蛾按单倍性比和双倍性比设置10个处理,研究棉铃虫成虫不同性比结构对繁殖力的影响。[结果]随着性比结构中雄蛾比例的增加,产卵前期缩短,产卵期增长,雌蛾寿命延长,卵孵化率增加。不同性比结构下,单雌产卵量在786.6~922.6粒之间浮动。在同一性比结构中,卵孵化率随产卵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以产卵高峰日为最高。同一性比结构不同倍比相比,单倍性比处理的卵孵化率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性比结构对棉铃虫成虫的产卵前期、产卵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成虫饲养密度对梨小食心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为梨小食心虫的室内继代饲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梨小食心虫,在雌雄比1∶1条件下,分别设置5,10,15,20和25对5个饲养密度,较系统地观察雌雄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后代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饲养密度为15对时,雌成虫寿命显著低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雄成虫寿命,雌成虫寿命极显著低于雄成虫。饲养密度为5对时,产卵前期显著高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产卵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梨小食心虫产卵期无显著差异。饲养密度为5对时,单雌产卵量显著低于饲养密度为10对、15对和25对下的单雌产卵量。在不同饲养密度下,梨小食心虫后代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其单雌日产卵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饲养密度为10对、15对、25对时,其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高于饲养密度为5对时的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回归分析表明,饲养密度(x)与总产卵量(y)之间的关系符合S型曲线方程。【结论】梨小食心虫成虫寿命因不同的饲养密度和性别而异,在500mL烧杯空间内,以饲养密度15对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成虫饲养密度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寿命及繁殖的影响,在温度(25±1)℃、RH(70±10)%、光照15L∶9D、照度5 500lx条件下,以雌雄比1∶1共设5种成虫密度,依次为2、5、10、15和20对/产卵杯(840mL,直径10cm,高12cm),系统观察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成虫饲养密度对井上蛀果斑螟寿命和繁殖力有显著影响。饲养密度为2对时的产卵前期最长,产卵期最短;5、10、15和20对时的产卵前期无显著差异;10和15对时的产卵期显著高于其余3种密度。饲养密度为2对时的雌、雄成虫寿命最低,10对时的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除5对外其余3种密度;5和10对时的雄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其余3种密度。饲养密度为20对时的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最少,10对时的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高于除2对外的其余3种密度。饲养密度为20对时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少,5和10对时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余3种密度;10对时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余4种密度。结果提示,井上蛀果斑螟成虫饲养密度过高或过低都显著降低其繁殖力,在840mL产卵杯空间下,以饲养密度10对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现大唼蜡甲的人工扩繁、提高扩繁率和降低死亡率。[方法]研究饲养密度和产卵刺激剂对大唼蜡甲成虫产卵和存活的影响。[结果]相同条件下,饲养密度对成虫产卵和存活存在显著影响,最佳饲养密度为40对/盒;不同给药剂量的产卵刺激剂也会影响成虫的产卵量和存活率,最经济有效的产卵刺激剂滴入量为15~20μL/盒。[结论]该研究可为规模化生产大唼蜡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饲养密度对棉铃虫蛾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不同饲养密度下棉铃虫蛾的寿命和生殖特性。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的寿命因不同的饲养条件和性别而异。单头饲养时,雌蛾寿命4-37d,平均18.9d;雄蛾5-26d,平均15.8d;雌雄寿命差异不显著。单对瓶养和每笼10对饲养蛾雌雄寿命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饲养密度下雌蛾或雄蛾寿命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对饲养蛾产卵量最高达2500粒。最低权1粒;单对和10对饲养蛾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907粒和953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性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法]2007年9~11月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开展了3种性比圈养白鹇的行为学研究。[结果]不同性比的白鹇都具有明显的日节律:取食高峰出现在16:00~17:00,休息高峰在12:00~13:00。在时间分配上,同一性比的雄性与雌性间存在差异:性比为2∶2时,雄性与雌性在游走和休息上的差异极显著(P<0.01);性比为3∶1时,雄性与雌性在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同性间仍存在差异∶雄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并在性比为3∶1与3∶0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白鹇个体之间亲疏关系不同,但总有2只雌性个体关系密切。[结论]性比对白鹇圈养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影响,而且雌性个体更趋于集群活动,雄性则趋于单个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蚕豆叶饲养朱砂叶螨,观察蚕豆叶正反面对朱砂叶螨的发育历期、单雌产卵量、雌雄性比、世代死亡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在叶正面的产卵量为单雌5.86粒,极显著低于叶反面的单雌15.22粒;叶正面和叶反面卵到成螨历期分别为11 d和10.38 d,差异不显著,性比是1∶1,没有差异。叶正面和叶反面的世代死亡率分别是0.83和0.79,差异不显著。蚕豆叶正面和反面的产卵动态表明,产卵量曲线在前期就呈现下降趋势,在叶正面的产卵期(4 d)明显低于叶反面(8 d)。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1)℃、相对湿度50%±10%、光周期14 h∶10 h(L∶D)条件下对二点委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性信息素应用以及二点委夜蛾暴发为害性及其成虫防控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一般在羽化后1 d进行交配和产卵。雄蛾和雌蛾均可以多次交配,交配能力和产卵量均受性比影响。雌蛾交配能力与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雌雄比为1∶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501头;雄蛾交配能力则与雌蛾产卵量呈显著负相关,雌雄比为5∶1时单雌平均产卵量降低为227头。应用性诱剂诱杀二点委夜蛾雄蛾可以降低雌蛾的产卵量,但由于雌蛾产卵量大,因此仍需结合其他措施同时降低雌雄蛾数量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优化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大量饲养技术,对其性比与有效卵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种群密度下,当性比(♀∶♂)为1∶2、1∶1、2∶1、4∶1时,单雌有效卵量间没有显著差异;对性比(X)和单雄有效卵量(Y)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方程Y=0.747X3-36.408X2+887.368X-102.805,由方程可知,在一定种群密度下,1.5∶1♀∶♂2∶1的性比最适宜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的人工繁育.  相似文献   

15.
唐勇  张红  杨兵  应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96-11298
[目的]了解红尾副鳅生物学性状及人工驯养的可行性。[方法]测定了366尾野生红尾副鳅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人工驯养进行研究。[结果]红尾副鳅平均体长为(122.89±2.58)mm,平均体重为(13.04±0.62)g。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00 2x2.279 5(R2=0.795 2)。雌性红尾副鳅的绝对怀卵量为162~756粒,平均怀卵量为(437.3±31.27)粒。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29.814x+8.038 3(R2=0.682 6)。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0.003 9x2.378(R2=0.702 2)。雌性红尾副鳅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雄性在1龄时就有成熟个体出现,繁殖旺季为4~5月。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红尾副鳅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生长速度较快。经60 d饲养,红尾副鳅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分别为27%~32%和78%~9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红尾副鳅为新养殖对象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6.
徐智云  张冠英  沈江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62-11963
[目的]研究糠醛渣混合基质的最佳配比组合,为糠醛渣混合基质在无土草毯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羊茅为研究对象,设定3不同混合基质比例(糠醛渣:稻壳:粉煤灰:鸡粪容积)处理和1个对照(肥沃土壤:鸡粪容积)处理,研究混合基质配比对高羊茅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采用LSR法进行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糠醛渣:稻壳:粉煤灰:鸡粪容积按0.25:0.15:0.50:0.10配成混合基质,进行无土草毯栽培时,与对照相比,容重降低了0.32g/cm^3,总孔度、毛管孔度、空气孔度分别增加了12.07%、10.90%和1.17%;自然含水量、蓄水量分别增加了21.244g/kg和109.19m^3/hm^2;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CEC分别增加了109.22g/kg、13.50mg/kg、160.09kg/mg和13.27cmol/kg;高羊茅幼苗的株高、叶片数、鲜草质量、干草质量、密度、根系长、根系数量、根系鲜重、根系干重分别增加了30.64mm、0.45片/株、6.10mg/株、2.13mg/株、3.16株/cm^2、5.84mm、0.68条/株、1.30mg/株、0.50mg/株。[结论]混合基质以糠醛渣:稻壳:粉煤灰:鸡粪容积为0.25:0.15:0.50:0.10效果最佳,可以为无土草毯人工栽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微尾鼩的年龄分布与性比,为进行种群数量预测奠定基础。[方法]将捕获于四川南充市郊的929只微尾鼩(434♂,495♀)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了12个月的微尾鼩性比、年龄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结果]12月至次年2月为低数量期,种群中以亚成体组(Ⅰ)为主;4~9月为高数量期,雌、雄性都以成体二组(Ⅲ)为主。除亚成体组(Ⅰ)雄性略多于雌性以外,捕获的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为0.88),但经过卡方检验各组性比均符合1∶1的比例。在调查期间,各月的性比♂/♀值在0.64~2.00,9月捕获的雌性个体比雄性多46.67%,差异显著。[结论]微尾鼩越冬个体以亚成体组(Ⅰ)为主,各年龄组性比为1∶1。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以米蛾卵作寄主,观察了玉米螟赤眼蜂在5个恒温条件下(17,21,25,29,33℃)的发育羽化情况及成蜂寿命、产卵量和后代性比,实验中光照为14:10(L:D),相对湿度控制为75%.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完成一代所需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7℃时完成一代需要25.12d,而在33℃时仅需要8.11d;在17~25℃成蜂羽化率最高,33℃时最低,其次是29℃;雌蜂的寿命在17℃时最长为219h,但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3℃时仅为19.20h;在21.25℃范围内,雌蜂产卵量达到最高;所设定的5个温度条件下发育的雌蜂,其所产的后代中雌性均超过雄性,后代雌性百分率在17~29℃达到高峰,但在33℃时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使用多年的设施栽培(温室和大棚)内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等土壤性质恶化问题,以田园土、粉碎的玉米秸秆和干鸡粪作为试验的主要材料,分析不同配比堆制人工营养土对温室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4个处理:T1,玉米秸秆∶园土=3∶1;T2,玉米秸秆∶园土=2∶1;T3,玉米秸秆∶园土=1∶1;CK,100%园土作对照。其中各处理及对照均加鸡粪20 kg/m3,混合均匀后,加水使肥堆的含水率保持在70%左右。[结果]T1处理(秸秆比例最高)的番茄糖酸比最高为7.15±0.02,T1、T2、T3处理分别比不加秸秆的CK高出72.7%、21.2%、30.2%。番茄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T1处理最高,T1、T2处理分别比CK高出45.0%和22.1%。T1、T2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高出了32.7%、20.0%和12.8%。[结论]建议采用T1处理(干玉米秸秆∶园土=3∶1+干鸡粪20 kg/m3)作为设施栽培内番茄人工营养土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