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叶茶的作用及生产加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玲英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48-348,350
桑叶茶具有保健疗效作用,生产桑叶茶可使农户增收、帮助致富。介绍了桑叶茶的作用、生产及加工制作技术,以期为桑叶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2种桑叶茶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检测标准,测定桑叶茶的基本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成分,比较2种桑叶茶的差异。结果表明:一级桑叶茶中灰分、总糖、还原糖、多糖及多酚的含量均高于二级桑叶茶中的,其含量分别为14.63g/100g、28.50g/100g、6.85g/100g、15.43g/100g、3.09g/100g,而二级桑叶茶含有较多的粗纤维、维生素C;2种桑叶茶均富含多糖,多糖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将采摘的新鲜桑芽、桑树片叶采用微波加热、蒸气加热、开水煮和直接烘干的方法进行桑叶(芽)杀青处理,分析其成品桑叶(芽)茶的硒含量。结果表明:强桑一号桑品种桑叶茶硒的含量0.168 1~0.369 0 mg·kg~(-1),农桑14号桑品种桑叶茶硒的含量0.234 4~0.531 3 mg·kg~(-1);使用片叶制作的桑叶茶硒含量极显著高于桑芽制作的桑芽茶;桑叶(芽)茶制作时杀青工艺影响硒的含量。综合认为,使用片叶制作的桑叶茶硒含量高,同时桑树片叶量大又比较好采摘;桑叶茶杀青优先采用蒸汽、烘干、微波方法,避免使用开水煮的杀青方法。  相似文献   

4.
桑叶是一种较好的药食两用原料,为了研发适合大众口味的新型桑叶饮品,试验以桑叶为原料,研究了滚筒杀青机杀青、不锈钢蒸锅蒸青、龙井锅炒青3种不同的杀青方法对桑叶茶感官品质及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炒青桑叶茶的感观品质最好,香气浓厚、味道醇和、青涩味较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去除桑叶中的青涩味,改善桑叶茶饮料的口感,试验以桑叶、绿茶和藤茶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复合桑叶茶,数据显示,复合桑叶茶的最佳配比为桑叶︰绿茶︰藤茶=60︰35︰5。  相似文献   

5.
浅谈桑叶茶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叶茶对人的多种疾病具有保健疗效作用,是一项增加农民收益、帮助农民致富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笔者介绍了桑叶茶的作用、采摘与加工、经济价值等,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声波辅助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桑叶茶的硒含量,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结果准确的优点。检测曲线方程为I=119.495 1C-0.564 1,相关系数为0.999 8,回收率的范围为92.38%~107.13%,平均回收率为98.89%。结果表明,三阳镇桑叶茶(4位叶)的硒含量最高,达到1.771 5 mg/kg,广佛镇桑叶茶(成熟叶细品)含量最低,仅有0.012 1 mg/kg。三阳镇与西河镇所生产的桑叶茶、银杏叶茶以及兴隆镇的杜仲叶茶均达到富硒标准。  相似文献   

7.
桑叶茶的营养药用功能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桑叶药食兼用,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成分,是纯天然绿色产品,以霜桑叶及由此制成的桑叶为研究对象进行动物功能性实验表明,桑叶茶浸液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复方桑叶茶浸液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法测定了桑叶粉和莓茶中微量元素铁的含量。样品通过硝酸消化,在波长248.33nm下测得桑叶粉和莓茶中微量元素铁。研究结果表明,桑叶粉和莓茶微量元素铁分别为270.8mg/kg、126.3mg/kg。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桑叶的化学成分及作用和桑叶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介绍了桑叶食品、桑叶茶、桑叶饲料的较详细应用情况,阐述了桑叶中功能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并就桑叶综合利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介绍槐花保健功能出发,论述了槐花研发产品槐花茶、槐花抹茶、槐花味绿茶及槐花味桑叶茶等,介绍了槐花茶产品特点与经济性,并阐述了槐花茶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1.
东方神木即桑树,东方神木茶即桑叶茶.新鲜的桑叶能焙制具有口味良好的东方神木茶.东方神木茶不仅风味好,价格便宜,而且兼有抗衰老作用在日本被誉为长寿茶,深为老年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12.
<正>桑叶茶具有清热解毒、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等多种功效,日常饮用,既能预防感冒、肺热等,还能缓解咳嗽、咽喉肿痛、头晕目眩、脚气等疾病。桑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氨基酸、多糖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三高"人士饮用,可起到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现将桑叶茶主要加工工艺介绍如下。一、采摘春、夏、秋桑树萌芽时,结合打顶(以促分生叶)适时采摘桑树顶部桑芽  相似文献   

13.
桑叶制茶     
不少地方植桑养蚕,大量桑叶过剩。如将桑叶制成桑茶,用于制作饮料、保健食品等,可实现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桑茶可制成传统茶,也可制成袋泡茶,加工工艺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适宜制作优质桑叶绿茶产品的桑树品种,并确定最佳采叶时期,以湖南省3个桑树主栽品种育7-11、湘桑6号、湘7920为材料,对采用不同时期的桑叶制作的桑叶茶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桑树品种湘7920的综合特性优良,作为桑叶茶原料的开发潜力较大,其最佳采摘时间为5月中旬和10月下旬。  相似文献   

15.
桑叶茶是利用新鲜的成熟桑叶加工而成的产品,经常饮用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我国桑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市场前景好. 1.采摘.桑叶采摘期以10月至次年5月为宜.制茶桑叶宜在上午采摘,时间以上午8~10时为好.春季应采枝条前端成熟叶,桑芽与桑叶可制成芽茶.秋季应采完好的成熟叶,不采虫叶及劣质老叶.采叶时去除叶顶.采摘的桑叶必须当日加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厌氧时间对桑叶茶γ-氨基丁酸(GABA)等主要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生产高GABA含量桑叶茶的制作工艺,为生产优质桑叶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桑12号新鲜柔嫩叶片为材料,分别按绿茶型(S1)和红茶型(S2)加工工艺进行处理,并在杀青和揉捻后设置不同的厌氧时间(2、4和8 h)处理,以厌氧0 h为对照,分析不同厌氧时间处理对桑叶茶GABA等主要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厌氧处理后制得的桑叶茶感官品质优于对照组,S1中以厌氧处理8 h感官品质最优,外形匀整、色泽绿尚亮、净度尚好,香气甜香带有豆香,滋味醇爽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柔嫩尚匀整;S2中以厌氧处理2 h的审评得分最高,外形尚匀整、净度尚好、褐尚亮,香气豆香带花香,滋味浓醇,汤色黄且明亮,叶底柔嫩欠匀整。厌氧能有效提高桑叶茶中的GABA含量,随厌氧时间延长至8 h,S1中GABA含量达2.70 mg/g,S2中GABA含量达6.55 mg/g;S1中黄酮含量随厌氧时间延长至8 h时为86.04 mg/g,S2中黄酮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下同),至8 h时为23.14 mg/g。厌氧处理后,S1和S2桑叶茶中色氨酸含量显著提升,至8 h时,分别为4.53和5.07 mg/g。厌氧对S1和S2桑叶茶中5-羟色胺的影响表现不同,S1中5-羟色胺含量在厌氧初期(0~2 h)显著降低,但随着厌氧时间延长逐渐回升且差异逐渐消失;S2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提高,厌氧处理8 h后含量为100 ng/g。【结论】高GABA含量桑叶茶类产品开发以鲜叶摊放1.5 h、揉捻30 min、真空厌氧处理8 h、干燥温度80℃的红茶型加工工艺为优,所制得的桑叶茶香气呈甜香带花香,滋味醇和,汤色橙黄明亮。  相似文献   

17.
豫西南地区很多地方种植了桑树,已初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种植,除养蚕外,出现了大量桑叶过剩的现象。将桑叶制成桑茶,用于饮料、保健食品等方面,可实现加工增值,拉长了产业链条:如今,桑茶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笔者通过在豫西南蚕区多年进行桑叶制茶试验研究,在桑茶精制方面,  相似文献   

18.
桑树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植物,枝条和桑叶中蛋白质含量极高。枝条粉碎可作为动物的精饲料;桑叶不但可养蚕,也可制作桑叶茶,长期饮用可起到降血压、防癌等作用;桑果含有多种维生素,食用时酸甜可口,具有良好的口感,能给身体充分的营养补充。因此,栽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9.
桑叶茶的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叶茶的加工技术河南省南召县蚕业局林森桑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15种是为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并富含糖类、果胶、钙、钾、色素及多种维生素。桑叶药性味苦甘寒,入肺肝经,具有祛风清热、凉血明目等功效,治疗瘟热、霍乱、腹痛吐泻、肺热咳嗽哮喘等病症。对伤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氮磷钾施入量及其配比对桑叶中茶品质成分的影响。[方法]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利用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全组合试验设计,探讨了氮磷钾单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季桑叶产量及其主要茶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氮磷钾三要素配施明显优于单施和双施。施肥不足或过量均会显著降低春季桑叶产量及其主要的茶品质成分含量,如: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DNJ)、黄酮类化合物、酚类物质和总氨基酸。以春季桑叶产量为目标的推荐施肥指标为A2×B3×C1(240kg/hm~2N、150 kg/hm~2P、60 kg/hm~2K),而从提高春季桑叶茶品质的角度应选择A2×B1(B2)×C2(240 kg/hm2N、50(100)kg/hm~2P、120 kg/hm~2K)。[结论]该研究为建立优质高产的茶用桑基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