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克蚕菌防治家蚕细菌性败血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黄可威  朱峰 《蚕业科学》1993,19(4):234-236
<正> 细菌病是家蚕常见病之一。在养蚕生产过程中常用于防治家蚕细菌病的药剂有氯霉素、红霉素和氟哌酸等。这些药剂中以氯霉素在养蚕生产中使用最为普遍。为广辟药源,进一步提高防治家蚕细菌病的效果,我们通过试验,筛选出对防治家蚕细菌性败血病有效的药剂克蚕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5龄蚕感染家蚕细菌病处理,然后分别添食蚕服康1号和蚕用氯霉素药叶,蚕服康1号的浓度分别为1000ppm、100ppm及10ppm;氯霉素的浓度分别为1000ppm、500ppm及250ppm,在原蚕饲养中对家蚕细菌病防治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1000ppm蚕服康1号对家蚕的灵菌败血病菌及100ppm蚕服康1号对卒倒菌败血病有很强的抗菌效果,对家蚕败血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氯霉素。蚕用氯霉素对灵菌病没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家蚕细菌病是一种可以应用药物治疗的蚕病,在养蚕生产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为了合理使用药物,有效防治家蚕细菌病,采用琼脂平板滤纸片法调查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硫氰酸红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等7种抗菌药物对家蚕灵菌败血病病原、苏云金杆菌和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调查抗菌药物间协同抗家蚕细菌病原的效果。结果表明,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蚕病原细菌抗菌效果最佳,对灵菌败血病菌和苏云金杆菌的抑菌活性是抗菌较差药物的19倍以上;其次是恩诺沙星;其他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差。试验验证出盐酸环丙沙星与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硫氰酸红霉素、氯霉素、阿莫西林以及恩诺沙星与硫氰酸红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两两混合对家蚕灵菌败血病菌和苏云金杆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盐酸环丙沙星与氯霉素、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混合对家蚕葡萄球菌也具有增强抗菌的效果。试验结果为蚕用药物生产以及养蚕生产中合理利用药物有效防治蚕病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丰产抗菌素防治家蚕细菌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病是威胁蚕茧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而家蚕细菌病又是蚕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生产上对该病的防治大多采用氯霉素或红霉素添食法。但氯霉素已被禁止使用,而红霉素因在溶液中不稳定,使  相似文献   

5.
家蚕细菌病一直是蚕业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不分时间季节都有零星的发病病例。细菌性败血病通过创伤等方式直接入侵家蚕的血淋巴,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引起全身疾病。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生产上常用氯霉素添食来防治蚕的细菌病。氯霉素对黑胸败血病、青头败血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体外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比较了氧氟沙星和氯霉素两种抗生素对家蚕细菌病原苏芸金杆菌和灵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下,氧氟沙星对苏芸金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氯霉素;氧氟沙星对苏芸金杆菌和灵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低于氯霉素,说明氧氟沙星对两种家蚕细菌病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盐酸诺氟沙星防治家蚕细菌病的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盐酸诺氟沙星是一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已作为新一代蚕用抗生素应用。体外抑菌试验表明 ,在相同浓度下 ,盐酸诺氟沙星对家蚕 3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效果好于氯霉素和红霉素 ;生物试验表明 ,该药对家蚕常见细菌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并且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及茧质均无不良影响 ;研究其在家蚕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发现 ,盐酸诺氟沙星在家蚕食下 0 2 5h后进入血液 ,0 5h后达到最大值 ,2 4h后在血液中已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8.
<正> 氯霉素是人畜常用的抗菌素药物。经试验和生产实践签定,在养蚕生产中添食氯霉素,对家蚕败血病等细菌性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中肠型脓病和病霉性软化病也能有减轻其发病的倾向。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在细菌蛋白质合成中,与核糖蛋白体中的50S 亚基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而杀病原细菌。养蚕生产中,氯霉素的使用方法应视发病情况,蚕病种类而不同,具体使用方法如下:一、防治败血病的使用方法当生产中见有败血病蚕发生时,应添食氯霉素,添食浓度1000PPM。添食氯霉素后,蚕体内药物对败血性细菌具显著抑杀作用的时间在14小时以内(残效可达30小时)。故宜每日添食1~2次,要连续添食二天,基本上可抑制败血病的发展,其中轻病的蚕  相似文献   

9.
细菌病是家蚕的常见病之一,在高温多湿季节极易给蚕茧生产造成损失,我省生产上多用蚕用氯霉素溶液防治该病。最近,山东省畜牧办公室鲁牧医字[2002]38号文,已将氯霉素制剂(包括蚕用氯霉素溶液)的标准和生产批准文号撤销,蚕用氯霉素溶液在为蚕业生产服务几十年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七种抗菌药品对家蚕病原细菌的抗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市场上一些蚕药对家蚕细菌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琼脂平板滤纸片法研究蚕服康一号、天丝克毒灵、氯霉素、盐酸多西环素、蚕用菌克、蚕食健、强氯添食康等七种药品对家蚕黑胸败血病菌、灵菌败血病菌、苏芸金杆菌、葡萄球菌和杀螟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蚕服康一号和蚕用菌克对各种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氯霉素对各种病原的抗菌作用表现中等,天丝克毒灵对病原细菌基本没有抗菌活性。蚕服康一号对灵菌败血病菌的抑菌圈面积比盐酸多西环素的大3倍以上、比氯霉素的大242.25 %、比蚕用菌克的大52.11%、比蚕食健抑菌圈面积大42.45%,蚕服康一号对黑胸败血病菌的抑菌圈面积比氯霉素抑菌圈面积大44.00%,结果显示蚕服康一号对家蚕的灵菌败血病菌、黑胸败血病菌有很强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兽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选择与滥用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逐渐提高,几乎所有细菌都获得耐药基因。目前,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并且临床上,疾病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单一用药往往难以有效控制疾病,严重危害养殖业发展。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可以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缓解或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细菌耐药性发生率,对混合感染或不能进行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还可扩大抗菌范围。而药物代谢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结合模型可以有效综合药物、机体和致病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方案。因此,作者通过介绍联合用药的优势与问题,抗菌药物PK/PD的分类及PK/PD对联合用药给药方案的优化与指导,总结现阶段兽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兽医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生姜黄酮粗提液对部分家蚕病原细菌的抑杀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天然植物活性成分防治家蚕细菌病不仅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而且还能解决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生姜中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采用滤纸片法和打孔法研究了生姜黄酮粗提液对家蚕病原细菌卒倒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青头败血病菌(Aeromonas)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7.46、3.73、2.49、1.49和1.07 mg/mL生姜黄酮粗提液对2种家蚕病原细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且对革兰阴性或阳性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差异。给感染卒倒杆菌的家蚕添食1.49 mg/mL和1.07 mg/mL生姜黄酮粗提液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效果略好于0.1 mg/mL蚕用盐酸诺氟沙星。此外,生姜黄酮粗提液用于蚕病防治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市售灭蚕病为蚕用粉型消毒剂。试验结果表明:蚕体蚕座消毒时,将灭蚕病粉剂改作水剂使用,对预防家蚕病毒病、细菌病以及僵病的传播与发生,其作用与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在养猪业中广泛流行,发病原因复杂,由多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环境应激等因素共同引发,普遍造成猪生长迟缓和猪肉品质下降,还有相当比例的病猪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Hps)、链球菌(SS)是常见的细菌性病原,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伪狂犬病毒(PRV)是常见的病毒性病原,合理用药防治PRDC十分关键。头孢喹肟、氟苯尼考及加米霉素等抗生素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在猪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优良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防控细菌性感染的猪呼吸道疾病。对于病毒性感染的猪呼吸道疾病,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细胞因子及中药,尤其是中药,不仅可以抗病毒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上述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药效学及药动学,详细介绍了上述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机理及其在病毒性猪呼吸道疾病上的应用,以期为合理用药防控PRDC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桑蚕抗菌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具有完全不同于脊椎动物的抗菌应答系统,能对刺激产生快速的应答反应。近几年昆虫抗菌蛋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已克隆的多种桑蚕抗菌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核酸序列,可将桑蚕抗菌蛋白分为抗菌肽、Moricin、类Attacin蛋白、高脯氨酸多肽乖。通过对桑蚕抗菌蛋白基因的结构分析,讨论了抗菌蛋白基因的调控机制,并根据抗菌蛋白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可能的抗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抗菌药物在医学、兽医临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以来,已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抗菌药既能发挥防治疾病的有利作用,也会对动物产生损害作用。盲目、滥用抗菌药物带来的危害值得人们关注和反思。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细菌产生耐药性、动物体内菌群平衡失调等,其次是药物残留对公共卫生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论文强调在了解药动学和药效学原理(峰时间、峰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防突变浓度、抗菌后效应、最小抑菌浓度等)的基础上,指出应该坚持病因学诊断,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做到依法防控疾病。  相似文献   

17.
家蚕黑尾病主要是由曲霉菌在蚕尾部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病 ,从病蚕中分离到病原菌有两种 ,一种孢子表面棘多而长、黄褐色 ,孢子大 ,直径 4~ 6 μm ;一种孢子表面棘短而少、蓝绿色 ,孢子小 ,直径 2~ 3μm。黑尾病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多发 ,多发生于 4龄中期至 5龄中期。黑尾病病原菌侵染寄生家蚕的过程是 :病原菌分生孢子附着在蚕尾部背板与节间的三角形节间膜处 ,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产生黑色小病斑 ,随病情加重病斑加大 ,甚至在病斑处出现节间断裂 ,直至形成黑尾症状。使用药剂防治黑尾病以 5 %亚迪蚕保最佳  相似文献   

18.
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是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资源。总结概述近10余年对栗蚕生物学性状、驯养技术以及蚕丝与蛹蛋白资源的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栗蚕的生活史、形态等基础生物学性状,幼虫的食性、眠性以及卵的耐寒性、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等生理与生态学特性;适宜栗蚕人工放养的最佳饲料树种,栗蚕保种、暖种、收蚁、放养、防病、制种等驯养技术;栗蚕茧丝的荧光反射特性,蛹蛋白和丝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特点,蛹体液活性物质的抗菌活力。上述研究为及时有效地抢救、保护和利用野生栗蚕资源提供了关键技术,而且对于将我国的特种绢丝昆虫资源优势转变为蚕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柞蚕抗菌肽对柑桔黄龙病及溃疡病病原菌的杀菌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首次报道柞蚕(Antheraeapernyi)抗菌肽对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BacteriallikeOrganism,BLO)及溃疡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citriDye)的杀菌作用,分别在平板培养基上用孔穴法注入5—10μl免疫血淋巴,则出现明显的抑菌圈。用纯化的抗菌肽10μg/ml处理BLO及X.citri20─60min,用电镜及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病原菌细胞膜的损坏、内容物泄出乃至死亡的过程,对抗菌肽的杀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疾病严重危害动物机体健康,影响畜牧养殖业经济利润。抗菌药物已诱导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治疗效果。然而,通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以加强疗效不仅容易引起毒副作用,还易导致药物残留。因此,寻找新方案来提升传统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成为药物研究者工作重点。以传统抗菌药物作为客体分子,利用包合技术将其同价格低廉的环糊精等主体分子制成包合物,可改善药物理化性质及抗菌活性,显示出良好发展前景。包合物不仅能改善药物溶解性、稳定性,还兼具备缓释效果,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生物利用度。同时,其还能与细菌膜结合,协助抗菌药物穿越膜结构,最终提高药物抗菌效果并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剂量。本文将从包合技术的发展历史、增强抗菌药物活性应用现状以及提高抗菌药物药效学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兽药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