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青贮玉米品种龙育6号、高油115和中原单3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绿叶片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随密度的增大,田间倒伏(折)逐渐严重,生育日数略微延迟.不同品种之间倒折有差异.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生...  相似文献   

2.
青贮玉米在作为饲料供应的原材料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得出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需要设立相关的种植试验。在实验时设置了五个不同的种植密度,青贮玉米选择了三种,分别为高油115、龙育6号和中单原32,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改变其种植密度,三种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都有着相对性的变化,将三者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的青贮玉米种植的最佳种植中密度。  相似文献   

3.
以3个青贮高油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高油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分别在7.0万株·hm-2~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下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可在黑龙江省种植推广,青贮高油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4.
青贮玉米的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宏  赵健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124-126
青贮67玉米生育期适中,抗性强,无分蘖,植株高大,保绿性好,单穗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青贮玉米4月上、中、下旬分期播种全株生物产量无显著性差异.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全株生物产量.从综合产量和品质考虑,青贮67种植密度在82500-90000株hm2、施N量337.5kg/hm2为收获全株青贮较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以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茎粗、单株鲜重影响较大,对株高影响不大,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生物产量呈下降趋势,表明密度与生物产量存在相关性。在榆中县半干旱雨养地区适栽玉米品种为豫玉22号,青贮适宜密度为9.0万株/hm~2,其生物产量最高,达62 910.30 kg/hm~2。  相似文献   

6.
国审青贮玉米品种抗病性与种植密度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养殖业的发展,对青贮玉米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青贮玉米育种已成为中国玉米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2002-2017年国审的28个青贮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抗病性进行分析得出,种植密度逐步增加,病害发生有加重趋势。将种植密度和抗病性进行相关分析,种植密度和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呈显著正相关,种植密度与丝黑穗病呈极显著正相关,种植密度与纹枯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较低。因此,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丝黑穗病呈加重趋势。选育耐密植青贮玉米新品种时,需加强品种抗病性的鉴定。青贮玉米育种目标为生物产量高、综合品质优、耐密植和抗病性好。  相似文献   

7.
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综合性状评价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是中国玉米育种最主要的方向之一,自从2002年启动青贮玉米品种国审程序以来,到2017年共有28个青贮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综合中国青贮玉米育种研究在种植密度、生物产量及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物产量逐步上升,品质越来越好。但仍然存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偏高的现象。青贮玉米育种目标为种植密度在75000~105000株/hm2之间,以保证较多的绿叶面积提高品质及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达到普通玉米对照标准或平产以保证足够的淀粉含量(大于25%),对叶部病害和穗部病害、茎腐病达到高抗或免疫,抗倒伏倒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达到国家一级优质标准的情况下,含量越低越好,蛋白质含量大于7%的条件下,含量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种植密度与青贮玉米品种新饲玉11号生物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寻求最佳种植密度,本研究设置6个密度处理,4次重复,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新饲玉11号单株与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生物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新饲玉11号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对穗长、穗粗、秃尖、穗粒数、千粒重影响明显,对穗行数影响较小。生产中新饲玉11号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产量最高达112 515 kg/hm2,比常规种植密度(6.75×104株/hm2)增产6.9%。该研究为新饲玉11号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和地点对青贮玉米杂交种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中北410等5个国审青贮玉米杂交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生物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奥玉5102、中北410和雅玉8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农大108和辽625;(2)不同地点对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生物产量影响很大;(3)不同密度对生物产量影响较大,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4)在生物产量方面,品种与地点存在互作;品种与密度只在通州存在互作;密度与地点无互作。综合分析供试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笔者认为,中北410丰产性、适应性较好,适合在北京地区大面积推广,每公顷适宜种植密度为6.75×104株。  相似文献   

10.
为鉴选出适宜川北丘区春播种植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服务生产。对近年来在各级试验中表现较突出的11个青贮玉米品种开展了品种鉴选试验。结果显示,绵单青贮2022、京科青贮516的田间综合表现和品质表现较好,可作为优质青贮玉米品种进一步研究应用。成青315、渝青506、渝青386等品种在生物产量方面表现较突出,应配套适宜的种植密度和管理措施,进一步挖掘其高产优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6.5年生肉桂不同造林密度间的保存率和树高差异显著,而胸径没有差异;不同密度处理间各器官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也差别较大,说明造林密度对肉桂产量的影响极其重要。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如下适宜的造林密度:如以收获枝叶提炼桂油和桂通为主要经营目标,主伐年龄5~6年且不间伐的桂子林,适宜的造林密度为6000~7500株·hm-2;如以兼收型为培育目标,主伐年龄8~10年的,则适宜的初植密度为4500~5200株·hm-2,且应根据林分长势、林木分化程度等因素,适时进行适量的间伐,以期培育优质丰产的肉桂林。  相似文献   

12.
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3 333、16 667、22 222、33 333和66 667株·hm~(-2)5个栽植密度,解析栽植密度对杜仲单株生长指标及单位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为杜仲短周期矮林模式栽植密度设置提供依据。杜仲单株的分枝数、基径、单株叶片数量、单位面积叶片质量等生长指标与栽植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叶面积指数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株叶干质量、单株皮干质量、单株杆质量与栽植密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单位面积叶生物量、皮生物量、杆生物量均与栽植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栽植密度66 667株·hm~(-2)的平均叶面积指数达到7.98,单位面积的叶、皮和茎干的生物量为6 864.84、1 605.73、11 445.30 kg·hm~(-2),分别是栽植密度13 333株·hm~(-2)的2.5、2.8、2.7倍。试验结果表明为获得更高的产量,短周期杜仲矮林栽培模式应选择更高的栽植密度(66 667株·h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样本随机挖掘整个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的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结构以及生殖分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建植密度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9月末停止生长期,经过2个生长季的营养繁殖,在第二个生长季末,不同建植方式的种群生殖株、营养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RAⅠ(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RAⅡ(花序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RAⅢ(成熟饱满子粒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和生物量均随密度升高呈下降的趋势(P0.05);与高密度相比,低密度肥披碱草种群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生殖分蘖株、花序和成熟饱满子粒等有性生殖构件。同为密度45株·m-2,分蘖苗建植的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RAⅠ、RAⅡ、RAⅢ均高于实生苗建植的种群(P0.05);而营养分蘖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皆小于实生苗建植的肥披碱草种群(P0.05);两种建植方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构件中,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数量和生物量皆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数量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生物量以生殖株所占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生物量调查资料,对樟子松人工林生产力与密度的关系,以及樟子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生产力与密度密切相关;620 ̄820株/hm^2为中龄林的适宜密度;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该研究为评价樟子松人工林及其结构与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青山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 a生油松人工林中设置5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分别选定样木,测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再换算到整个样地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相似立地条件下,30 a生油松人工林在2 200株/hm2~4 400株/hm2一定密度范围内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样地林分密度递增而增大,总叶面积却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丛生物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的成熟林、郁闭前不同阶段的林分及郁闭后不同年龄阶段林分林冠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50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和根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灌木枝、草本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151、P=0.640、P=0.162);不同林龄的未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0),而在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614);不同林龄的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468)。给出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长白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立地条件相近28年生的5种林分密度(780、920、1099、1190、1377株·hm-2)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与生物量测定,探讨了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长白落叶松林平均单株木生物量、群落生物量及乔木层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  相似文献   

18.
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叶量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等方法于2005年测定了6块样地及30株标准木的树冠因子.分别应用修正Weibull式和Richards式拟合了樟子松单木叶量垂直分布,分析了林分密度、林龄等林分条件对叶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樟子松单木叶量与树干生长的关系以及单木叶量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单木叶量的垂直分布符合修正Weibull式或Richards式;单木叶量最大值出现在相对着枝深度0.36~0.85范围内.树冠内叶量最大处的相对位置与树木大小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单木累积叶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单木叶量与其最近1 a的胸径生长量呈幂函数关系,与最近1 a的材积生长量呈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宿主植物的栽培密度对AM真菌孢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宿主植物的栽培密度与孢子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以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为宿主,每盆栽1、5或10株,以稍长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ongula为供试菌株.植株生长4个月,结果发现1株/盆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2个栽培密度,但是三者的泡囊和丛枝的百分率没有差异.3种栽培密度下每盆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没有差异,但根系生物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的孢子密度也具有同样的趋势.相关分析发现,孢子密度与根系生物量密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宿主植物的高密度栽培可能导致分配到根系碳水化合物减少,从而减少AM真菌的孢子产量.  相似文献   

20.
Biomass of tropical forests: a new estimate based on forest volume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rown S  Lugo AE 《Science (New York, N.Y.)》1984,223(4642):1290-1293
Recent assessments of areas of different tropical forest typ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tand volume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biomass densities and total biomass of tropical forests. Total biomass was estimated at 205 x 10(9) tons, and weighted biomass densities for undisturbed closed and open broadleaf forests were 176 and 61 tons per hectare,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are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and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the terrestrial biota in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