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虾夷扇贝胚胎及早期幼虫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显示:从卵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ACP和AKP都呈阳性;卵细胞中ACP阳性颗粒比较均匀地分散在细胞内,受精卵中央着色较浅;卵裂期个体较大的分裂球内阳性颗粒较多,16细胞期到囊胚期的细胞近核区域着色深;面盘幼虫可见ACP集中在内脏团和外套膜区域。卵细胞中AKP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央及细胞膜附近,卵裂期、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各个发育时期都可观察到细胞膜附近着色较深,面盘幼虫AKP活性集中在外套膜边缘和内脏团。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胚胎和早期幼虫中的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NSE)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进行定位研究,以探讨贝类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免疫防御机制.组织化学显示,NSE和POD均广泛存在于长牡蛎的胚胎和幼虫中,自卵细胞开始就已存在.NSE和POD在各个发育时期分布和含量不同,精子呈极弱的NSE和POD阳性;未受精的卵呈强阳性,但酶在细胞内的分布不均匀,核区颜色较浅;2至32细胞期细胞内酶的分布较均匀;桑葚期、囊胚期、原肠期以及担轮幼虫和早期面盘幼虫期不同细胞间酶的强弱有差异.在胚胎发育前期显色较深,呈强阳性,表明此2种酶的活性较高;发育至后期颜色变浅,呈弱阳性,表明酶的活性降低;幼虫期酶活性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RAPD和GISH技术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4个重要时期(担轮幼虫期、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的遗传构成进行了检测。在RAPD检测中,50条随机引物在亲贝中共扩增出35条栉孔扇贝的特异条带和28条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其中栉孔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担轮幼虫期21条、D形幼虫期19条、壳顶幼虫期23条和眼点幼虫期23条;而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17、16、1和1。GISH结果表明,杂交扇贝在担轮幼虫期和D形幼虫期均继承了来自父母本遗传物质,而在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未检测到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结果表明,杂交子代遗传结构在进入壳顶幼虫期时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父本遗传物质从杂交贝基因组中丧失。  相似文献   

4.
Foxl2基因在哺乳动物中是雌性相关基因,参与卵巢发育和功能维持。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foxl2(Cf-foxl2)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图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Cf-foxl2在受精卵中呈低水平表达,随着发育进行表达量增高,D形幼虫期表达量最高,之后表达量迅速下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f-foxl2表达量在担轮幼虫之前在体内均匀分布;强阳性信号在担轮幼虫口凹附近呈对称分布;至D形幼虫期强阳性信号主要集中在内脏团和外套膜边缘处;之后信号消失,直到性别分化后在卵巢中再次出现。本实验结果暗示Cf-foxl2与卵巢发育相关,鉴于该基因在发育早期的持续性表达特征,暗示其可能参与栉孔扇贝的早期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黄海北部大连沿岸虾夷扇贝天然苗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旬,盛期在4月15~25日。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区域均可发现大量的虾夷扇贝浮游面盘幼虫,不同区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很大。5月底至6月初是面盘幼虫集中的附着变态时期,在海区投放附着袋可进行虾夷扇贝天然苗的采集。从各海区虾夷扇贝浮游幼虫的拖网调查和采苗结果看,在虾夷扇贝主要养殖区獐子岛、大长山岛海域和广鹿岛海域,浮游幼虫在浮游的初始阶段能够形成较高的密度,但在附着阶段密度极低,不能采集到大量苗种,但在远离虾夷扇贝养殖区的大李家湾和凌水湾,浮游幼虫的出现比养殖区晚,在幼虫附着期能达到较高密度。能够采集到大量天然苗种。2005年在凌水湾的采苗数量达526±131个/袋(壳长0.6~1 mm),2006年在大李家湾的采苗数量达673±200个/袋(壳长0.6~1mm)。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在獐子岛育苗室观察虾夷扇贝亲贝升温促熟,根据K=H(T-t)有效积温公式,拟合线性升温曲线,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虾夷扇贝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为3.9℃,繁殖的有效积温为(36.2±4.1)℃·d。从受精到幼虫孵化的有效积温:担轮幼虫为273.8℃·d,初期面盘幼虫(D型幼虫)为550.8℃·d,壳顶后期幼虫为241.5℃·d,匍匐幼虫279.6℃·d。  相似文献   

7.
虾夷扇贝面盘幼虫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下沉死亡的虾夷扇贝面盘幼虫中分离到3株细菌X1,X2,X3,经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3株细菌均对虾夷扇贝面盘幼虫具有致病性。应用PCR技术扩增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测定,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这3株细菌分别与交替单胞菌属、冰居壶属和假交替单胞菌属的菌株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性均超过98%。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对菌必治均敏感。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鳃和唇瓣过氧化物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唇瓣内的过氧化物酶(EC1.11.1.7;POD)进行研究,以探讨扇贝的鳃和唇瓣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组织化学显示,鳃轴、鳃丝和唇瓣上皮细胞均呈POD强阳性,结缔组织呈弱阳性;病毒感染后酶活力逐步增强。电镜细胞化学定位表明,鳃和唇瓣上皮细胞内有数量和大小不等的POD强阳性颗粒,阳性颗粒多为圆形,直径为150-220 nm;次级溶酶体也呈POD强阳性;内质网和空泡膜等细胞内膜系统以及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纤毛呈POD弱阳性。结缔组织中部分血细胞呈POD强阳性。鳃轴上皮细胞内POD高电子密度阳性颗粒较少,而低电子密度阳性颗粒较多;主鳃丝上皮细胞内POD阳性颗粒较少,普通鳃丝上皮细胞内POD高电子致密阳性颗粒和呈POD强阳性的次级溶酶体均较多;唇瓣上皮细胞内POD阳性颗粒较鳃的略少。生化测定显示,鳃轴的POD酶活力最高,鳃丝次之,唇瓣最低;病毒感染24 h后,各部分的酶活力均显著增强。栉孔扇贝鳃和唇瓣内大量的POD可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更强;铅在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富集顺序依次为:鳃内脏团闭壳肌,镉的富集顺序依次为:内脏团鳃闭壳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更强;铅在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富集顺序依次为:鳃>内脏团>闭壳肌,镉的富集顺序依次为:内脏团>鳃>闭壳肌。  相似文献   

11.
李鲁晶 《海洋渔业》1996,18(4):150-152,149
附着最佳投放时间的确定是虾夷扇贝育苗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一个生产性试验,即在虾夷扇贝育苗中眼点幼虫出现后的第2、6、8天,分三个批次分别投放附着基。依据不同批次的附着基上幼虫的附着量、变态与发育生长情况,得出虾夷扇贝育苗中附着基的最佳投放时间为眼点幼虫出现后的第3 ̄4天,并对其机理及虾夷扇贝育苗的生产工艺的改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5—2006年,在大连旅顺沿海进行了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试验结果为:2005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第1批为231枚/袋,第2批为423枚/袋;2006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为242枚/袋,董砣子海区为456枚/袋。生殖腺指数等调查结果表明,长海县各海区虾夷扇贝开始产卵时间在3月末4月初。虾夷扇贝浮游幼虫附着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  相似文献   

13.
用从病贝体内分离的非包涵体球形病毒感染栉孔扇贝,采用分光光度技术,分别于6,24,72h,测定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结果表明,感染病毒后,血清中CAT活力在6,24,72h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6h时差异极显著,24h时差异显著,72h时差异不显著;血细胞中CAT活力在6,24,72h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6h和24h时差异极显著,72h时差异不显著。血清和血细胞中POD活力在6h和24h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极显著。说明病毒感染后栉孔扇贝血淋巴中CAT和POD的活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盐度对黄鲷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施兆鸿 《水产学报》2004,28(5):599-602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embryo and early larva development of Dentex tumiforns was discussed. Floating forms of egg in different salinities, optimal salinity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early larva growth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1. In immobile condition, all eggs sank at salinity of 32.0, most of egg ssuspended in the middle of water at 34.0, and all eggs floated on the surface when salinity above 36.0. 2. Eggs did not hatch out at salinity of below 10.0 or above 60.0 and the death time of egg gradually moved up with increase or decline of salinity. Eggs hatched out at salinity range of 15.0 and 50.0, including abnormal larva. There was indistinct difference in speed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about 36-40h) within the salinity of 15.0 and 50.0. However the salinity had a great effect on larval survival after hatching and abnormal 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hatching rate and salinity variation showed parabola but abnormal rate showed inverted parabola. The hatching rate was 81%-86% and abnormal rate of yolk sac larva was 27%-30% in suitable salinities of 27.0-39.0. The hatching rate was 89%-91% and abnormal rate was 13%-16% in optimal salinities of 33.0-36.0. The oil ball of abnormal larva wa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or front position. With increased extent of salinity, spondyle of larva bended and number of larva with arrhythmia increased. 3. The optimal salinities were 30.0-35.0 based on SAI. The test with SAI showed that SAI of early larvae was 41.25-47.53 at salinities of 30.0-35.0, the yolk and oil ball of 7-8 days larva was completely absorbed with a survival rate of 88%.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影响机制。将海湾扇贝受精卵暴露于不同密度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中,观察其对胚胎孵化各阶段的影响,并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胚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表明:该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约为800 mL-1;2000 mL-1的ATHK延缓或破坏了胚胎的正常发育,胚胎内部出现大量溶酶体,原肠胚腔不能形成,且部分细胞出现胞质肿胀、线粒体自溶的现象,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性分化;观察发现实验组中有些担轮幼虫的外形畸变,鞭毛发育迟缓;至24 h(D型幼虫)时,ATHK组中的D型幼虫数量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还发现ATHK藻细胞和胚胎碰撞接触的现象,这种碰撞接触可能对有害物质的释放和转移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酸性电解水对活品虾夷扇贝存活率的影响及杀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品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实验对象,用不同理化性质的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处理受试扇贝,并用副溶血性弧菌人工浸染经微酸性电解水处理过的扇贝,检测其存活率、微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副溶血性弧菌的变化规律,以及虾夷扇贝在不同电解水处理阶段的菌相。结果显示,微酸性电解水处理1 min、2 min、4 min,扇贝存活率均为80%,处理8 min存活率为82%,均高于染菌组和对照组;电解水处理时间与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处理时采用的电解水有效氯浓度没有显著性关系(P0.05)。采用电解水处理8 min后,活品虾夷扇贝体内染上的副溶血性弧菌数量从1 100 MPN/g降至28 MPN/g。扇贝初期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和弧菌,在经过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其体内的菌群趋于复杂化,优势菌群有所改变,细菌总数有所下降。24 h后经电解水处理或者未处理的虾夷扇贝体内优势腐败菌均为假单胞菌。研究表明,SAEW在虾夷扇贝净化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王宜艳  孙虎山 《水产科学》2005,24(12):14-17
采用分光光度技术对人工养殖的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血淋巴中部分免疫因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溶菌酶、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氢酶(CAT)、髓性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氧和H2O2的活力或含量均高于栉孔扇贝,两种扇贝除血清中MPO活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组均差异极显著或显著。表明人工养殖海湾扇贝较栉孔扇贝的免疫力强。  相似文献   

18.
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与早期仔鱼生存活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和温度、光照、pH等环境因子对其早期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纹缟虾虎鱼进行催熟催产效果较好。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受精率为(78.08±11.39)%,孵化率为(52.82±9.26)%,水温19.0±1.0℃时孵化出膜需208.7 h。胚胎发育分为25个时期,其中心跳期持续时间较长。初孵仔鱼全长2.534±0.078 mm,5日龄时基本完成早期仔鱼发育。17.0~25.0℃时纹缟虾虎鱼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17.0~21.0℃时SAI值为39.35~42.95,仔鱼活力较强;23.0~25.0℃时SAI值为26.85~34.20,仔鱼活力较弱。光照组与自然光照组仔鱼的SAI值较高,分别为56.47与55.20;黑暗组的SAI值为27.73。高pH组(pH7.5~9.5)仔鱼的SAI值高于低pH组(pH4.5~6.5),高pH组仔鱼的活力更强。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仔鱼发育的适宜生态条件为:温度17.0~21.0℃,每昼夜光照12 h以上,pH 7.5~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