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平谷区苹果锈果类病毒检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北京市平谷区‘中秋王’、‘寒富’苹果叶片样品共12份,以Northern杂交、RT-PCR方法检测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带毒情况。结果表明,表现明显锈果症状的‘中秋王’样品均检出ASSVd,无明显症状的‘中秋王’样品没有检出ASSVd,而无明显症状的‘寒富’样品全部携带ASSVd。测序发现,所得序列与NCBI中已报道的ASSVd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1%~99%,且两品种中ASSVd主流序列完全相同。结果说明‘中秋王’对ASSVd较为敏感,感病后易于表现出明显的锈果症状;‘寒富’对ASSVd耐性较强,感病后不表现出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苹果花脸病、锈果病在我国一些苹果产区日趋严重,对我国苹果生产和苹果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ASSVd在我国一些苹果产区的发生和变异情况,采用RT-PCR对陕西、山东、山西、河北、北京和黑龙江6个苹果产区的35份苹果样品进行检测,并克隆获得30个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大小为330~333个核苷酸。分析表明,这些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与GenBank中ASSVd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为96%~100%,在苹果锈果类病毒属的末端保守区及中央保守区保守,在致病区和左端区域有突变,一些分离物的突变位点相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物因相同的突变位点而聚类,而与地理来源无关。  相似文献   

3.
侵染小苹果的苹果锈果类病毒的检测和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苹果是抗寒海棠类与大苹果的杂交后代,因耐寒能力强,口感好,被广泛用于嫁接与育种材料,是我国寒凉苹果产区宝贵的种质资源。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侵染苹果后引起果实表面产生锈状斑、花脸、畸形等症状,严重降低果实品质和市场价值。2013年在调查苹果病毒病时发现北京市延庆县种植的小苹果表现出典型畸形症状,应用RT-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后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小苹果被苹果锈果类病毒侵染。克隆此分离物(ASSVd-YQ)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后得到其基因组全长为329个核苷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ASSVd分离物间的进化关系极近。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分离物的中央保守区与末端保守区与ASSVd参考序列相同。这是对侵染小苹果的ASSVd的首次检测和鉴定。  相似文献   

4.
烟台市富士苹果上苹果锈果类病毒分子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在烟台市富士苹果上的变异情况,通过特异性引物对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的富士嫩叶进行ASSVd全长扩增,利用生物学软件DNAMAN对所得变异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从130个样品中筛选到36个阳性样品,36个阳性样品中共克隆获得52条329~333 nt的ASSVd变异序列,其中30个阳性样品含2条或2条以上的ASSVd序列。对所得变异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同一样品不同克隆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4.0%~100.0%,所有变异序列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4.0%~99.7%,与Gen Bank中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10条ASSVd分离物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8.3%~99.7%。将序列相似性低于97.0%的12条变异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除了333 nt变异序列ZS2-6与伊朗苹果分离物在同一分支外,其余11条变异序列位于同一分支。52条变异序列多序列比对发现,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TL区、P区和C区。研究表明烟台市富士苹果上ASSVd存在一定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5.
2017年9月,在山东胶州调查苹果病毒病时发现‘舞美’果实表现出明显的花脸症状,取发病树体芽组织嫁接于健康‘富士’苹果幼树上,采用RT-PCR技术对其是否含有苹果锈果类病毒进行了检测,并利用DNAMAN、MEGA 5.1等软件对其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显症‘舞美’果实、发病树体枝条及嫁接‘富士’枝条中均可检测出ASSVd,无症状‘舞美’果实和相应树体枝条中均未检测到ASSVd。‘舞美’分离物基因组主流序列为333 nt (登录号MG745387),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ASSVd序列一致性为92%~99%。序列多重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分离物的末端保守区和中央保守区与ASSVd参考序列一致,且与不同来源的ASSVd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这是首次在‘舞美’苹果上发现和鉴定出苹果锈果类病毒。  相似文献   

6.
苹果锈果类病毒山东栖霞分离物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采自山东省栖霞市的两个苹果样品为试验材料,利用二维电泳、斑点杂交、RT 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中的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样品均携带ASSVd。对两个样品中的ASSVd进行克隆测序,并利用生物学软件DNAMAN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世界上首次报道的ASSVd序列(X17696)相比,本研究所得到的ASSVd序列变异较小,相对比较保守。  相似文献   

7.
苹果锈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锈果病俗称花脸病,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多为零星发生,有的果园病株率高达10%以上,并有扩展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梁玉本 《植物医生》2001,14(4):31-32
山东文登一果农 ,8年前发现自家新红星果园有一病株 ,其果实随着生长而龟裂 ,果面粗糙 ,不知何病。后改接红富士 ,最初两年结果良好 ,但其后全树果实表面呈红、黄、绿相间的花脸状 ,并且已有8株同症状的病树。经专家诊断为锈果病 ,只得全部刨掉 ,损失很大。那么该病是如何发生的?又怎样防治呢?一、症状苹果锈果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 ,被害果实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1.锈果型。病果从幼果期始表现症状 ,先在果面锈斑明显 ,而产生许多深入果肉的纵横裂纹 ,裂纹处稍有凹陷 ,病果易萎缩脱落 ,不堪食用。这种类型常见于国光、富士、青香…  相似文献   

9.
苹果锈果病的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苹果锈果病枝条减压抽取出输导组织液,在其离心沉淀物的超薄切片中,电镜检查到形态类似立克次体的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病株花柄和幼嫩果柄的超薄切片中也观察到这种细菌。健树制备的对照样品中没有。从锈果病带病者——梨树中也发现有这种菌。用难养菌液接种,苗木叶片表现典型的弯叶症状。青霉素处理有减轻病情的疗效。可以认为这种难养菌是引起苹果锈果病的病原物。  相似文献   

10.
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苹果锈果病,是限制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ASSVd全球种群的组成及遗传变异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此,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212条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变异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认ASSVd的种群符合准种模式,由165种序列相似但不相同的变体组成。以来自我国苹果的MW315909和MW302328为代表的两种变体的数量最多,是主流变体。依据参考序列(NC001340)分析碱基变异,发现碱基变异偏好于某种碱基,并且偏好于基因组上的一些特定位点。变异不仅发生在基因组二级结构的左末端区、致病区、中央区,也发生在可变区和右末端区。值得指出的是,基因组上有4个区域极少发生变异,为保守区。其中的两个保守区(末端保守区和中央保守区)是已知的,而在可变区与右末端区交界处的两个保守区是新发现的,它们对ASSVd的复制和移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有助于掌握ASSVd的发生及流行,而且为研发RT-PCR/qPCR检测技术提供了参考,为研究ASSVd与寄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1.
<正>陕西省是我国苹果种植大省,苹果锈果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其苹果产业,该病是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陈炜和田波(1985)首次在国内发现了ASSVd的RNA,HashimotoKoganezawa(1987)首次报道了ASSVd的全基因组序列。郭瑞等(2005)报道了我国ASSVd辽宁和新疆苹果分离物的序列,郝璐等(2015)发现ASS-  相似文献   

12.
13.
谈苹果锈果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苹果锈果病是由病毒所致的传染性病害,在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河南等省的苹果区都有发生。本病在洋苹果上,特别是栽培较广的“国光”品种上,主要表现“锈果型”症状;而在属于花红和海棠这两个栽培种的小苹果上,主要表现“花脸型”症状。因此,锈果病在这些地区俗称花脸病。其实,锈果和花脸乃是同一病  相似文献   

14.
 苹果花脸类病毒(DAVd),梨锈皮类病毒(PRSVd)都是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组成员,为了研究它们核酸结构相关性大小以及与致病性的关系,设计、合成ASSVd特异引物,用RT-PCR扩增并克隆了DAVd、PRSVd和ASSVd,在世界上首次测定了DAVd和PRSVd和无症梨上的ASSVd的核酸序列。和日本ASSVd原型相比,无症梨上的ASSVd长为330个核苷酸,序列上几乎无差别;DAVd为331个核苷酸,和日本ASSVd原型有97%的同源性;PRSVd为334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2%。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苹果锈果类病毒在八棱海棠果实和种子中的分布特征、种传率以及药剂脱除效果,以带毒母株上的八棱海棠果实和种子为试材,运用RT-PCR技术分析了八棱海棠果实不同部位锈果类病毒的带毒率、实生后代的带毒情况以及氢氧化钠脱除病毒的效果。结果表明,八棱海棠果皮、果肉、种子以及种胚均不同程度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其带毒率分别为96.0%、96.0%、52.0%和4.0%;该病毒可经种子传递给后代,种传率为12.1%;经2%氢氧化钠溶液浸种10、15、20 min,种子的病毒检出率均为0,但后代实生苗的带毒率分别为2.5%、1.3%和0。表明苹果锈果类病毒可侵染种子不同部位并经种子传递给后代,氢氧化钠浸种是脱除该病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部分苹果主产区病毒病的发生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苹果病毒病在我国广泛发生,已成为限制我国苹果优质高产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曾对其做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但近年来由于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苹果病毒病的发生特点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解目前我国苹果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在我国北方苹果主产区山东、陕西、山西、辽宁、北京和黑龙江6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采集苹果样品共计267份,经RT-PCR检测和扩增产物的克隆与测序分析表明在上述地区采集的样品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沟病毒(ASGV)、苹果茎痘病毒(ASPV)、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的发生率分别为66.7%~100.0%、38.1%~94.1%、4.8%~85.7%和4.8%~48.6%;苹果凹果类病毒(ADFVd)仅在山东的两个果园零星发生;6个省市样品中病毒复合侵染率分别为67.1%、92.1%、75.0%、88.2%、94.1%和76.2%。  相似文献   

17.
Tuberculina sp.,苹果锈病菌的一种重寄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锈病(Gymnosporangium yamadai)在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病严重。该病造成叶片枯斑,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产量。该病长期采用化学农药或砍伐其转主寄主柏科植物进行防治,导致杀伤天敌,有益生物种类减少,果园生态群落结构恶化,果品中农药残留量增加。由于该锈菌同时在转主寄主柏科植物上寄生危害,也给药剂防治及防治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利用重寄生菌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方法之一。植物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但苹果锈病菌的自然重寄生菌尚未见报道。本文是苹果锈病菌的自然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8.
哈密地区过去没有发现苹果锈果病,去年我们在果园病虫调查中发现了这一病害。苹果锈果病是我国北方苹果栽培区的主要病害,国内已知辽宁、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陕西、甘肃、湖北有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奇台、乌鲁木齐、岳普湖曾有报道。  相似文献   

19.
苹果茎痘病毒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病毒病是危害苹果(Malus domestica)的一类重要病害。已报道的苹果病毒种类很多,在我国发生普遍的主要有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ApM V)以及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d viroid,ASSVd)~([1~3])。病毒或类病毒混合  相似文献   

20.
地苹果牛眼果腐病(Bull's Eye Rot on Apple)是欧美苹果产区存在历史达百年、我国尚未分布的进境植物检疫性真菌病害,寄主植物包括苹果、梨等多种蔷薇科果树.2009年4月29日广东检验检疫局在全国首次从经高明口岸入境的美国苹果中截获该病,至2009年9月初,广东局累计有4个口岸从美国进口苹果中截获该病,共计8次.本文归纳了苹果牛眼果腐病的发生分布、寄主范围、病原菌及其形态特征、侵染为害特点及症状,提出了操作性强的检疫鉴定方法和程序,分析评估了该病的风险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