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青海省大通县采集200份奶牛犊粪样用于隐孢子虫检测。所有样品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后采用免疫荧光试验(IFT)和巢式(nPCR)方法进行检测。巢式PCR结果中有2个样品为隐孢子虫阳性(1%),PCR扩增片段长度约为500bp左右,分别命名为QHDTC201701株和QHDT201702株,测序结果分别与隐孢子虫XW3株(KY808976)和XD1株(KY808999)核糖体小亚基RNA(18SrRNA)的同源性为1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分别为Cryptosporidiumandersoni(C.andersoni)和Cryptosporidiumbovis(C.bovis)。结果表明大通县犊牛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隐孢子虫的感染,对于犊牛腹泻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西部分地区秦川牛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陕西部分地区秦川牛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感染率及其种类分布,本试验从杨凌和宝鸡3个秦川牛场采集了113份3~6月龄的犊牛粪便样品,基于隐孢子虫18SrRNA基因位点对其进行PCR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6.8%(19/113),各养殖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种类鉴定发现了3种隐孢子虫,分别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瑞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ryanae)和牛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ovis),其中安氏隐孢子虫为优势虫种,广泛分布于各个养殖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秦川牛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感染比较普遍,且种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中分别对来自西宁动物园的21种观赏动物,乌兰县的16头牦牛和42只山羊,用免疫荧光法(IFT)进行了隐孢子虫卵囊的调查。用套式PCR进行种和基因型的检测,并且用18SrRNA进行序列分析。用IFT分别在西宁动物园的17个观赏动物,乌兰县的2头牦牛和15只山羊中发现了隐孢子虫的卵囊。对IFT阳性样品进行PCR扩增,其中10份为PCR阳性。并且用黑豹(Panthera pardus)、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蛮羊(Ammotragus lervia),羚牛(Budorcastaxicolor),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和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等动物隐孢子虫卵囊的PCR序列分析结果跟与微小隐孢子虫鼠基因型进行了比较。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青海省野生动物中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并且首次在北山羊上分离得到的隐孢子虫中发现了鹿源基因型,类似C.bovis基因型,以及在山羊和野牦牛上发现了新的Cryptosporidium spp。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信息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所重点实验室沈玉娟研究员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刘爱芹教授合作在《PLoSONE》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牡丹江和齐齐哈尔地区断奶前犊牛隐孢子虫感染调查情况:总感染率为47.68%(72/151),分子鉴定为牛隐孢子虫47.22%(34/72),安氏隐孢子虫36.11%(26/72),赖氏隐孢子虫6.94%(5/72),火鸡隐孢子虫6.94%(5/72)和微小隐孢子虫2.78%(2/72)。其中微小隐孢子虫、安氏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均为人兽共患隐孢子虫虫种,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危害。亚型分型:微小隐孢子虫亚型为IIdA19G1,火鸡隐孢子虫亚型为IIIeA22G2R1。在我国犊牛自然感染火鸡隐孢子虫具有地域流行特点,系国内外首次报道。火鸡隐孢子虫主要感染禽类,也是继人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后,第三大能感染人的隐孢子虫虫种。而犊牛作为火鸡隐孢子虫的储存宿主,需要开展更多系统的实验感染研究来证实;同时应对人、动物进行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来阐明微小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等传播动力学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查内蒙古部分地区规模化牛场奶牛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虫种类型,试验在4个牛场采集了295份奶牛的粪样,从粪便样品中直接提取DNA进行套式PCR法检测,之后将其目的片段克隆至p GM-T载体上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以鉴定虫种。结果表明:可通过套式PCR法从阳性粪便的DNA抽提物中扩增出目的条带,大小分别为800 bp和505 bp;对测得的序列和NCBI上已发表的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相似度为100%;采集样品的阳性率为14.9%(44/295)。说明套式PCR法可用于检测奶牛粪便样品中的隐孢子虫,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奶牛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并能有效鉴别其虫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虫种基因型,对青海省祁连县、海晏县和刚察县的297份牦牛粪样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之后用免疫荧光方法对贾第虫进行鉴定,对阳性及疑似阳性样品采用基于18SrRNA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的套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贾第虫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结果显示,共检出24份贾第虫阳性粪样,总阴性率为8.1%。套式PCR扩增结果显示,24份阳性样品中18SrRNA基因扩增阳性22份,gdh基因扩增阳性18份,产物大小分别为292bp和432bp。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虫种均为牦牛源肠贾第虫,基因型为集聚体E,未发现人畜共患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内蒙古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腹泻犊牛寄生虫性病原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子学特性,采集该养殖场18头发生腹泻犊牛的新鲜粪便样品。通过形态学方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中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进行分离鉴定和感染情况统计分析。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18份粪便样品中隐孢子虫感染率为5.56%(1/18),蓝氏贾第虫感染率为72.22%(13/18)。进一步对18份粪便样品提取DNA,并基于SSU rRNA和BG基因位点分别对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进行PCR扩增、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显微镜检测阳性粪便样品均在830 bp和511 bp处出现目的扩增条带。同时,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也表明,所分离到的隐孢子虫与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牛隐孢子虫(C.bovis)在SSU rRNA基因位点上具有100%序列同源性,因此被归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所分离的蓝氏贾第虫在BG基因位点上与集聚体E参考分离株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9.78%以上,提示其属于集聚体E。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学方法明确了牛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是该奶牛场主要致犊牛腹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保定地区奶牛源隐孢子虫感染情况,从当地3个奶牛场随机采集145份奶牛粪便经饱和蔗糖溶液漂浮后直接镜检和抗酸染色后镜检,阳性样品采用PCR方法扩增18S rRNA基因,同时将扩增出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将分离株与其他11个隐孢子虫参考株的18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表明:有10份粪便样本为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6.9%(10/145),不同奶牛场、年龄段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10份粪便样品采用PCR方法扩增后有7份为18S rRNA基因阳性,扩增出的18S rRNA部分基因片段长528 bp。保定地区隐孢子虫分离株扩增的基因序列与牛源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HQ179571)同源性最高,确定保定地区分离到的奶牛源隐孢子虫为牛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9.
2018年7月,青海省玉树地区一牦牛养殖户2~3月龄的犊牦牛爆发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实验的目的是调查腹泻的病因并了解病原的分子特征。无菌采集9份犊牦牛腹泻粪便样本,采用PCR检测方法对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沙门氏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安氏隐孢子虫等6种常见致腹泻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9份样本中有6份为牛冠状病毒阳性,其它5种病原均未检出。对6份阳性样品进行冠状病毒S1亚基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显示,6份样品中冠状病毒S1亚基有7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区别于GenBank登录的冠状病毒该段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显示6株冠状病毒的S1亚基基因有独特的遗传进化趋势。本实验结果为当地牦牛腹泻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称多县某牦牛养殖户的1~2月龄犊牦牛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率达到34. 5%。为弄清病因,采集10份犊牦牛腹泻样本,采用PCR方法对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 V)、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Salmonella)、安氏隐孢子虫(C. andersoni)等6种常见腹泻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0份犊牦牛腹泻样本中,检出7份BRV阳性样本,其他病原均未检出。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此次犊牦牛腹泻是由BRV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县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感染和流行情况,2010年3月至5月在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地区采集252份牦牛血清样品,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大通种牛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23.42%,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65.45%;海晏县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19.86%,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4.96%。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进后的二乙酰—肟法对青海省大通县逊让乡25头白牦牛血清中的尿素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通县白牦牛血清中的尿素氮含量为11.05mmol/L。其中,公牛与母牛之间血清尿素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牛与2~6月龄犊牛之间血清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牛支原体病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宁夏地区分离鉴定的74株牛支原体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恩诺沙星的MIC分布范围最小,MIC50与MIC90最小,其次是大观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试验菌株对大观霉素的耐药率最低(12%),其次为恩诺沙星(22%),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且相同(36%);肺分离株耐药性最强,关节液分离株次之,乳汁分离株最弱。[结论]恩诺沙星对牛支原体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但易产生耐药性,应注意用药剂量和时长;肺分离株耐药性最强可能与呼吸道感染牛支原体的概率大且频繁使用抗生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采集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2份传统奶油制品进行了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经过氧化氢酶试验、革兰染色和16S rDNA分子鉴定,共分离15株乳酸菌,被鉴定为1个属4个种,分别为1株类布氏乳杆菌、3株植物乳杆菌、4株短乳杆菌和7株副干酪乳杆菌。该研究拟为内蒙古传统乳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及优良发酵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5.
奶牛球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中国部分省市也有报道,但是甘肃省至今尚未有关于奶牛球虫病的相关调查。甘肃省榆中县是甘肃省奶牛主产区之一,为了解甘肃省榆中县奶牛球虫感染情况,对当地6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1岁以内荷斯坦奶牛犊牛球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试验采用显微镜下观察的方法检测了该地区的234份奶牛粪便样品,并对球虫阳性粪便进行重铬酸钾法孵化来鉴定球虫种类。结果发现,犊牛球虫总感染率达到46.15%,其中1~3月龄犊牛平均感染率为52.43%,4~6月龄犊牛平均感染率为37.50%,7~12月龄犊牛平均感染率为43.37%。经虫种鉴定,共发现7种艾美尔属球虫和1种等孢属球虫,7种艾美尔属球虫分别是牛艾美尔球虫(Eimeria bovis)、奥博艾美尔球虫(Eimeria auburnensis)、邱氏艾美尔球虫(Eimeria zuernii)、阿拉巴艾美尔球虫(Eimeria alabamensis)、亚球形艾美尔球虫(Eimeria subspherica)、椭圆艾美尔球虫(Eimeria ellipsoidalli)、加拿大艾美尔球虫(Eimeria canadensis),其中牛艾美尔球虫、奥博艾美尔球虫、邱氏艾美尔球虫为优势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榆中县奶牛球虫感染情况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阐明青海省大通县某鸡场病鸡发病原因,为奇异变形杆菌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无菌采集病鸡肝脏、脾脏和泄殖腔拭子等样品,接种普通琼脂和SS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培养,挑取平板上生长的疑似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再将分离的菌落接种生化鉴定管进行生化鉴定,同时通过PCR扩增16S rDNA和tuf特异性基因并测序。将分离菌接种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采用K-B法评价分离菌对2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分离菌为短杆、长杆状多形性杆菌,生化特性与奇异变形杆菌相符。PCR成功扩增出1 400 bp的16S rDNA,序列比对显示与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最高,为99.9%。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株奇异变形杆菌对雏鸡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和头孢噻肟等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奥格门汀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头孢唑啉有耐药性,提示该菌对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结论] 分离到的一株奇异变形杆菌对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对多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This investigation aimed to examine coccidia infection in diary cattle in Yuzhong,Gansu province.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Holstein calves less than one year old in six large-scale dairy farms.A total of 234 fecal samples were examined,and oocysts were identified to the species level on the basi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fter positive samples were mixed thoroughly with 2.5% potassium dichromate solu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occidia in Holstein calves reached 46.15%.The average prevalence rate of the calves under 3 months old was 52.43%,the 4 to 6 months old calves was 37.50% and the 7 to 12 months old calves was 43.37%.Seven species of Eimeria coccidians and one species Isospora sp.including Eimeria bovis,Eimeria auburnensis,Eimeria zuernii,Eimeria alabamensis,Eimeria subspherica,Eimeria ellipsoidalli,Eimeria canadensisi,were identified in the investigation,and Eimeria bovis,Eimeria auburnensis,Eimeria zuernii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In 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rate of coccidiosis in dairy cattles in Yuzhong,Gansu province was high.Therefore,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coccidiosis prevalence in dairy cow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塔里木马鹿体表蜱及其圈舍环境游离蜱种类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尉犁县某规模化养殖场塔里木马鹿体表寄生和圈舍游离蜱共69只,使用体视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种类初步鉴定;基于蜱线粒体SSU rRNA基因位点和COX I基因位点对其DNA进行PCR扩增,通过序列比对数据鉴定其种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其分子遗传特征。[结果] 经形态学观察,鉴定69只蜱均属璃眼蜱属,雌蜱和雄蜱分别有37只和32只。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3只蜱序列进行比对,鉴定出18只为残缘璃眼蜱,均为同一序列型,命名为SCtype1(n=18);45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4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SYtype1(n=3)、SYtype2(n=40)、SYtype3(n=1)和SYtype4(n=1)。基于COX I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4只蜱序列进行对比,鉴定出24只为残缘璃眼蜱,具有2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Ctype1(n=22)和CCtype2(n=2);40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5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Ytype1(n=25)、CYtype2(n=7)、CYtype3(n=4)、CYtype4(n=3)和CYtype5(n=1)。种系进化分析显示,在SSU rRNA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璃眼蜱属蜱的序列形成一个大的亚群分支;在COX I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和残缘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属蜱的序列形成不同的亚群分支。[结论] 新疆尉犁县塔里木马鹿体表蜱与游离蜱种类为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研究结果为鹿科动物寄生蜱的种类分布调查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索在育肥条件下高寒牧区牦牛犊的生长发育情况,促使牦牛犊商品化,实施牦牛高效饲养技术与适时出栏技术相结合,改变本地区传统饲养模式,促进牦牛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为今后普及牦牛犊舍饲育肥,提供可靠数据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方法]于2012年12月~2013年5月,在贵南县开展了断乳牦牛犊舍饲育肥及生长发育效果观测试验。[结果]显示育肥牦牛犊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达到了86.19cm、94.07cm、113.50cm、12.10cm、91.63k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断乳牦牛犊进行舍饲育肥是牧区加快牦牛出栏、调整牛群结构、增加牧民收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