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氧磷酶2(Paraoxonase-2,PON2)产物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抗氧化酶,被确定为影响相关重大心血管疾病和人类寿命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直接测序法对PON2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多态位点扫描,利用PCR-SSCP技术对中国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秦川牛、晋南牛、荷斯坦牛、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7个品种的478头个体PON2基因第9外显子T98C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PON2基因外显子上共发现4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但均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第9外显子扩增大小为167bp的片段存在单链构象多态性。除鲁西牛和荷斯坦牛外,其它5个品种牛在该基因座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和荷斯坦牛4个群体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其它3个牛种为低度多态。除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不存在AA基因型外,其它5个牛品种中均存在AA、AB、BB3种基因型,但优势等位基因在7个品种牛群体中存在差异,基因型频率在鲁西牛和南阳牛中AA〉AB〉BB;晋南牛则3种基因型频率之比约为1:1:1;中国西门塔尔牛则出现严重的偏态,B等位基因为绝对优势等位基因;2种水牛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利用SAS9.1软件GLM过程分析基因型均值,用邓肯法(Duncan’s)进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将该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7个牛品种间和鲁西牛6个年龄组(n=238)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鲁西牛各年龄组与各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种基因型间存在有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合各种基因型个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变化趋势,AA型个体可能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 (PPARα) 基因第7外显子SNP位点与牛的部分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以6个牛品种(秦川牛、南阳牛、郏县红牛、鲁西牛、安格斯、夏南牛) 共计717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 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对PPARα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SNP检测,并该SNP位点与108头秦川牛的部分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PPARα基因第7外显子的184位检测到C→T突变,在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安格斯、鲁西牛、夏南牛这6个群体中等位基因E/F的频率分别是0.225/0.775,0.151/0.849,0.125/0.875,0.123/0.877,0.070/0.930, 0.157/0.783;遗传学指标结果显示:秦川牛、郏县红牛、安格斯、鲁西牛和夏南牛这5个群体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南阳牛为中度多态(PIC=0.288);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与秦川牛的背膘厚和胴体长两个性状显著相关,表现为FF基因型个体在背膘厚性状方面显著高于EE和EF基因型个体(P<0.05),FF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长显著高于EE基因型个体(P<0.05)。这一位点可能是影响牛背膘厚和胴体长的主效QTN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做为肉牛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促卵泡生成素受体基因的SNP对牛双胎性状的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秦川牛和荷斯坦奶牛的双胎母牛和单胎母牛为实验材料,以牛的FSHR基因的第10个外显子作为标记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用SNP法进行了多态检测。结果发现,在秦川牛的双胎母牛中突变率为60%(6/10),而在单胎母牛中突变率为20%(2/10);在荷斯坦奶牛中,双胎母牛突变率为31.25%(5/16),单胎母牛突变率为6.67%(1/15);由此可见双胎牛和单胎牛二者之间FSHR基因的第10个外显子的突变率差异明显。这表明选择FSHR基因的10个外显子有可能作为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经序列分析发现在FSHR基因的第1506个碱基发生了突变(T→C),但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RFLPs方法分析牛DGAT2基因第5、6和7内含子内部的MspI和TaqI等11种酶切多态性,并在第6内含子检测到MspI-RFLPs和TaqI-RFLPs 2个多态位点。分析表明,该MspI-RFLPs普遍存在于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利木赞×鲁西牛、西门塔尔×延边牛、夏洛来×延边牛、安格斯×延边牛和三河牛、中国荷斯坦牛等9个试验群体中,TaqI-RFLPs只在鲁西牛、晋南牛和秦川牛3个地方品种和利木赞与鲁西牛的杂交群体中检测到,而且等位基因B(T碱基)在除鲁西牛外的群体中分布频率很低。统计分析表明,MspI-RFLPs与肉牛的体脂没有相关,但显著影响屠宰率,AA型个体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B和BB型(P<0.05)。DGAT2基因第6内含子MspI酶切多态性与三河牛群体平均乳脂率和平均干物质含量有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P<0.01和P<0.05),AA型个体的平均乳脂率和平均干物质含量均高于BB型个体的均值,但在荷斯坦牛群体中却没有得到相同的结果。研究分析了鲁西牛中TaqI-RFLPs的AA型与AB型个体之间屠宰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这2种基因型与鲁西牛的屠宰性能没有显著的相关(P>0.05),有待在更大的鲁西牛群体中检验TaqI-RFLPs是否影响屠宰性状。  相似文献   

5.
李继伟  张娟 《黑龙江畜牧兽医》2023,(1):49-53+127-128
为了研究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 BMP15)基因和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对滩寒杂交F1代群体繁殖性状的影响,试验以采集的915份滩寒杂交F1代群体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基因分型技术进行SNP位点分型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并利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验证,然后对不同基因型与滩寒杂交F1代群体繁殖性状和泌乳性状分别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BMP15和GDF9基因SNP位点在915份DNA样本中均呈集中聚类分布。滩寒杂交F1代群体BMP15和GDF9基因均存在AA、AB、BB 3种基因型,其中BMP15基因在滩寒杂交F1代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为A基因,基因型频率为0.69;GDF9基因在滩寒杂交F1代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为A基因,基因型频率为0.58。BMP15和GDF9基因SNP位点在滩寒杂交F1代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GDF9基因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BMP15和GD...  相似文献   

6.
以LYST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基于GeneBank提供的序列,以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4个品种共计602个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DNA池测序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LYST基因的插入缺失(InDel)进行探索验证,并对不同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再结合体尺数据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牛LYST基因的第44内含子上检测到一段InDel,片段长度为22bp;(2)LYST基因内含子区P2InDel突变位点在郏县红牛、秦川牛、鲁西牛群体中均存在II、ID、DD共3种基因型,而在南阳牛群体中仅存在野生纯合基因型DD和杂合子ID两种基因型,无II基因型存在;(3)LYST基因第28号内含子区InDel位点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的体高、胸围、体重、重高比及体躯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郏县红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论:本研究在LYST基因第28内含子发现一个能显著影响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22bp插入突变,该突变可作为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了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等国内9个品种牛DRB3.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AS软件对这些牛种分子系统发育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HaeⅢA和HaeⅢB为9个牛种共有,其它部分等位基因为某个牛种特有;除了晋南牛是以HaeⅢF为优势等位基因外,其余8个牛种都是以HaeⅢA为优势等位基因。分析的9个牛种的多态信息含量(0.321~0.627)和杂合度(0.339~0.686)都较高,但有效等位基因数(1.512~3.188)较少。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和晋南牛血缘关系相对较近,而蒙古牛、云南高峰牛、中国荷斯坦奶牛及英国娟珊牛血缘关系相对较近。研究的9个牛种群体内基因型一致性较低、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8.
生长分化因子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l5(BMP15)是早期卵泡生长和分化的必需因子。从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外显子2中找出1个、BMP15基因外显子2中找到3个位点发生碱基替换。为了进一步研究这4个位点在群体中是否存在多态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对贵州白山羊的高产羊群和低产羊群2个基因的4个位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从贵州白山羊的高产羊群和低产羊群GDF9基因外显子2的790位点都检测到AA、AB 2种基因型,AB基因型对应的产羔数较多(P<0.05),790位点的变异与已知序列不同。BMP15基因外显子2的675位点只检测到1种基因型,没有多态性;BMP15基因外显子2的573位点和798位点均检测到多态性,其中798位点的碱基变异与已知基因序列不同;从贵州白山羊高产羊群中这2个基因位点都检测到了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3种基因型,对应的产羔数为野生型最少,突变型最多,杂合型居中。推测GDF9基因790位点多态性对山羊繁殖率的调节方式可能与绵羊相似,但BMP15基因573和798位点的突变对贵州白山羊产羔数的促进作用,可能以数量遗传效应为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牛MyoD1基因遗传变异及其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DNA池快速测序法寻找牛MyoD1基因SNPs,筛查到1个新的多态位点C1867T,该位点C-T突变引起甘氨酸/丝氨酸的转变。运用PCR RFLP法验证并分析该位点在不同群体间的多态性, 并与相应牛群体的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群体的C1867T位点的突变达到了Hardy-Weinberg 平衡状态,而秦川牛未达到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对肉牛的背膘厚、大腿肉厚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对日增重、屠宰率、肌间脂肪、大理石花纹、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 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 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1.
禽类干扰素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以及体外重组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作者综述了干扰素的基因结构、基因工程及重组干扰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对优质肉鸡肉品质利用候选基因遗传标记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找到对优质鸡肉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基因,获得更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满足人们对鸡肉品质需求的优质肉鸡,是当前禽育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肌苷酸是鸡肉质鲜味特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感官试验结果表明,肌苷酸的鲜味呈味作用显著,肉品IMP含量的差异会对肉品总体风味产生一定作用,作用大小与肌苷酸和谷氨酸钠等其它风味物的协同作用有关,因此影响肌苷酸生成的各种基因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MPD1)、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SL)、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ATIC)等3种酶是产生肌苷酸过程中3个重要的酶。作者对以上3种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因转染技术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基因转染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它们各有优缺点。文章主要概述基因转染的基本方法及其在肿瘤基因功能研究及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因芯片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芯片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生物高新技术,它以其能够快速、高效、大规模地同步检测生物遗传信息的卓越功能而得到发展。在基因测序、基因表达分析、药物筛选、基因诊断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作者就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以及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杨毅  陆姗姗  刘萍  田蕾 《草业学报》2016,25(8):128-135
赖氨酸脱羧酶(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是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A)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根据近缘物种苦参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法克隆了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全长1368 bp,命名为Sa-LDC,GenBank登录号为KM24987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LDC编码区序列无内含子,与苦参和狗苦参的LDC序列一致性均达到97%;属于Ⅲ型5-磷酸吡哆醛依赖酶[type Ⅲ pyridoxal 5-phosphate (PLP)-dependent enzymes,PLPDE-Ⅲ]超基因家族,功能活跃。Sa-LDC编码455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49.14 kD,理论等电点5.63,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在其氨基酸序列中具有产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的特征性保守位点Phe340;系统进化树将苦豆子与其他产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植物聚为一类。qPCR和HPLC检测显示,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表达和氧化苦参碱的积累均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且基因的表达量与氧化苦参碱的积累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获得绵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 (PDGFD)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全长序列,并了解其在体内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阿勒泰母羊和中国美利奴母羊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了PDGFD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DGFD基因在2个品种羊沉积在尾部、肠系膜、背部和肾脏周围4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绵羊PDGFD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1 113 bp,编码370个氨基酸;PDGFD基因CDS区序列及其编码序列与山羊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牛、猪、马、人,与鼠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其一致;预测PDGFD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无跨膜区,存在信号肽序列,属于分泌型蛋白;PDGFD蛋白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1个CUB结构域和1个PDGF结构域,PDGFD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与结构域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GFD基因在阿勒泰羊4个脂肪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中国美利奴羊,其中阿勒泰羊尾脂和背部脂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国美利奴羊(P<0.0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DGFD基因在绵羊脂肪沉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冻基因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温是限制植物分布与生长的重要因素,低温伤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因此造成农作物的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本文综述了抗寒基因研究中一些已分离和鉴定出的低温诱导表达基因,对抗冻基因的功能特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了抗冻基因工程的研究方向,对典型抗冻基因的表达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此领域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不同猪种肉质相关基因Hal、RN和FTO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肉质相关基因氟烷基因(Hal)、酸肉基因(RN)和脂肪肥胖相关基因(FTO)在国内外不同猪种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和金华猪等猪种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了Hal、RN和FTO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了FTO基因上2个多态位点g.276G>T和c.594C>G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1)在杜洛克猪中发现了Hal的基因型HalN Haln,其频率为0.166,但未发现基因型Haln Haln,其它猪种群体中仅检测到了基因型HalN HalN;(2)在已检测的所有猪种群体中只检测到RN基因的rn/rn基因型,未发现rn/RN和RN/RN基因型;(3)在FTO的g.276G>T位点上,金华猪呈现单态,其它猪种群体均呈现多态.在FTO的c.594C>G位点上,4个猪种群体均呈现多态,3个外来猪种群体均以CC基因型频率较高,而金华猪则以GG基因型频率较高.研究结果提示,由于Hal基因在养猪生产中的利弊双重性,因此在某些猪种群体中仍然存在较高频率的HalN Haln基因型.此外,结合FTO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已有的研究结果,可在特定的猪群中将其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发现FTO的基因型分布在我国优良地方猪种金华猪与国外3个种猪群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研究不同品种猪的肉质形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不同物种间同一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性及相似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鸡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序列;根据已经发表的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鸡A-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序列。选用Hha Ⅰ、Hae Ⅲ、Hinf Ⅰ、BamH Ⅰ、EcoR Ⅰ、Pst Ⅰ、Xmn Ⅰ和Hind Ⅲ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分别进行单酶切,发现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Hha Ⅰ PCR—RFLP及A-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Hinf Ⅰ PCR—RFLP。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卵泡抑制素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基因疫苗pEGISI,将pcISI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S基因及插入S基因中的抑制素(INH)基因片段酶切回收;PCR扩增pcISI中INH基因片段,调整阅读框,一起融合到pEGFP-N1中EGFP基因的5'端,构建ISI-EGFP融合表达质粒pEGISI。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重组质粒pEGISI构建成功。将pEGISI转染293T细胞,16h后检测到绿色荧光,48h检测到强烈荧光,说明融合基因在293T细胞获得高表达;ELISA检测证实,表达产物ISI-EGFP融合蛋白具有INH的抗原抗体反应原性。质粒pEGISI的成功构建及表达为抑制素基因免疫的机理及安全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