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白菜小孢子胚状体诱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小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形成因素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胚状体的诱导率不同;NLN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有利于小孢子胚诱导,其诱导率达到100%;培养基中添加0.05 mg/L的6-BA和0.2 mg/L的NAA可以提高胚状体诱导率;活性炭和琼脂糖对诱导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可使子叶胚的比例达90%以上;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24 h后的成胚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10个小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形成因素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胚状体的诱导率不同;NLN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有利于小孢子胚诱导,其诱导率达到100%;培养基中添加0.05 mg/L的6-BA和0.2 mg/L的NAA可以提高胚状体诱导率;活性炭和琼脂糖对诱导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可使子叶胚的比例达90%以上;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24 h后的成胚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86个花椰菜杂交品种及组合为试材,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是胚状体发生的决定因素;24 h 32℃的高温前处理是胚状体发生的必须条件;单核靠边期到双核期的小孢子是进行胚状体诱导的最佳时期,胚状体发生频率最高;培养基中添加6-BA 0.1 mg/L,NAA 0.005 mg/L可以促进胚状体发育。将20 d的胚状体进行脱分化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胚状体的成活率,植株再生率为53%,再生植株中双单倍体占83.5%。  相似文献   

4.
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率的某些培养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余凤群  刘后利 《作物学报》1997,23(2):165-168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转到固体培养基上可直接发芽成苗或继代1~2次后成苗。直接成苗率与基因型、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温度有关,与胚状体放置方式无关。(保604×Topas)F_2较DH保604直接成苗率高;1/2MS 0.1mg/L 6-BA较B_5 0.1mg/LGA_3利于胚状体直接发芽。胚状体转到固体培养基上经10℃低温培养5天或10天可提高直接成苗率,且10天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对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4个小白菜品种为材料,通过在NLN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活性炭,研究其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LN-13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0.5 g/L),有利于小孢子胚的诱导和形成,供试材料(N4,N8)添加活性炭处理胚诱导率较未添加活性炭的处理分别提高19,66.5倍.采用添加活性炭(0.5 g/L)的NLN培养基对24份小白菜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20份材料诱导出胚,培养成功率为83.3%.表明添加活性炭的培养基对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有较好的效果.不同基因型间胚诱导率差别较大,每花蕾诱导胚数为0.4~86.7个.依据胚诱导率的高低可将其分为极易诱导、易诱导、难诱导和不能诱导出胚4类.B5 6-BA 0.2 mg/L NAA 0.02 mg/L 活性炭0.5 g/L 3%蔗糖 1%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幼胚长成植株.  相似文献   

6.
小麦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认为子房共培养可显著地提高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愈伤率和再生率 ,子房共培养以 2 0个子房为宜。低温子房共培养胚状体发生和愈伤率低 ,但绿苗分化率较高 ,施加PAA、谷氨酰胺对游离小孢子形成的胚状体有促进作用。麦芽糖是游离小孢子培养最好的碳源 ,以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和果糖搭配作碳源均未获得胚状体。检查培养 3d后的小孢子活力发现 ,唯有麦芽糖作碳源培养的小孢子有活力 ;认为高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加果糖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当葡萄糖浓度达到 2 0mmol/L时就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且致死。当在麦芽糖培养基中培养 1d后加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发现小孢子存有活力 ,而且随着起始培养天数的增加活力也增加。对Y77品系来讲 ,适宜小孢子培养的麦芽糖浓度为 0 12mol/L。饥饿和热激 (33℃ )预处理对游离小孢子培养有促进胚状体和愈伤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提高油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11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型为材料,采用NLN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如何提高可培养的基因型范围和产胚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油菜基因型中有10个基因型可以诱导出胚,培养成功率达90.9%,表明采用NLN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油菜基因型范围比较宽,但各基因型间小孢子胚产量差别很大,每花蕾产胚量为0.08~3.53个,TR4和TR9两个基因型每花蕾产胚可达3.23,3.53个。以TR4和TR9两个基因型为试材,进一步改进培养基和培养方法,采用NLN培养基中添加激素和活性炭方法,可大大提高产胚率,产胚量分别达到7.11和10.05个/蕾;接种后,小孢子经33℃高温预处理可显著影响产胚量。子叶形小孢子胚在光下适当培养后转入B5 BA 0.2 mg/L NAA 0.02 mg/L继代培养基上,大多数胚能长成绿芽,B5 6-BA 0.2 mg/L 3%蔗糖 1%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小孢子胚长成植株。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4):4745-4751
为进一步优化菜心游离小孢子胚再生技术体系,本研究以3份不同基因型的菜心小孢子胚状体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培养基类型、培养基中不同琼脂浓度和不同胚龄对胚再生的影响,并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使用B5培养基时各基因型的成苗率均高于MS培养基,褐化率低于MS培养基,B5培养基是菜心小孢子胚状体再生的适宜培养基;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琼脂可提高再生植株的成苗率,随着琼脂浓度的增加,出苗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琼脂浓度为1.0%时,各基因型的出苗率达到最高;胚状体再生的最佳胚龄是25~29 d,胚龄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利于胚状体出苗,其中40 d以上胚龄的胚状体几乎不出苗;倍性鉴定发现菜心小孢子再生植株中同时存在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3个基因型的二倍体自然加倍率在62.22%~71.11%之间;75 mg/L秋水仙素处理可提高菜心再生株系的二倍体率。本研究为菜心游离小孢子胚再生体系优化及再生植株倍性鉴定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花药漂浮培养提高花椰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花药漂浮培养,成功地诱导两个秋花椰菜基因型的小孢子胚胎发生.在液体培养基与固、液体双层培养基上,小孢子胚胎产量相仿,但后者褐色胚产生较多.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62.5mg/L的硝酸银对诱导小孢子胚胎发生效果较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花药漂浮培养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花椰菜小孢子胚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获得小白菜三个变种的胚胎及植株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李岩  刘凡 《华北农学报》1993,8(3):92-97
对普通小白菜、乌塌菜和菜■三个小白菜变种的12个基因型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从供体母株上选取2~4mm长的花蕾,机械分离小孢子并将其置于含NAA0.5mg/L、6BA0.05mg/L和蔗糖13%的NLN82液体培养基中薄层培养,先在33℃下暗培养24h,后移至25℃下继续暗培养,2周后有9个基因型形成球形期至子叶期胚.将成熟的小孢子胚移至B_5无激素琼脂培养基上,继续发育为植株.  相似文献   

11.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对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组合的F1代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2月底,当供体植株的第一朵花开时,取长度在2.5~3.5mm的花蕾通过离心分离出小孢子,并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浅层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培养30天左右,可见到多种类型的胚状体产生.其中,黔杂991、黔杂271和黔杂18分别诱导出了30个、12个和2个胚状体,其余组合未能产生胚状体.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不同培养密度和不同生理状态,其小孢子胚状体产生的频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青麻叶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及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影响青麻叶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体植株的基因型与小孢子胚胎发生密切相关;33℃,24h高温处理有助于小孢子转化成胚状体,每蕾成胚数比25℃恒温培养提高4.5倍;在培养基中加入外源激素和多种氨基酸可以提高胚状体的诱导效率,平均比对照增加59.64%;培养基的琼脂含量增加到12g/L能显著提高小孢子胚的成苗率,比含琼脂8g/L的高出40.5个百分点。通过对青麻叶大白菜小孢子胚的培养,获得二倍性的双单倍体植株,从中选出性状优良的纯系进行杂交组合的选配,培育出青麻叶大白菜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3.
唐菖蒲体细胞胚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唐菖蒲球茎芽切片为外植体,经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的诱导、胚状体发育过程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2,4-D1.0mg/L+TDZ0.2mg/L,诱导率为68.3%;将产生的胚状体首先接种于MS培养基使其充分发育,之后转入MS+6-BA2.0mg/L培养基中诱导发芽,在转入MS培养基中使其形成完整植株。采用石蜡切片法和临时压片法对胚状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首先外植体表层薄壁细胞经脱分化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愈伤组织,随后在愈伤组织表面形成许多瘤状突起即胚性细胞团,胚性细胞团继续发育成球形胚、盾形胚,最后发育成熟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4.
石刁柏幼胚胚状体发生与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来自国外的石刁柏品种(C.IL,PURPLE和APOLLO)为试材,研究不同基因型以及培养基中添加2,4-D、KT、6-BA和NAA等生长物质对石刁柏幼胚胚状体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在MS 2,4-D 1.0 mg/L KT 0.5 mg/L 6-BA 2.0 mg/L培养基中可直接诱导产生体细胞胚.降低2,4-D的浓度,将诱导产生的体细胞胚组织块继代培养2~3次可诱导产生出米黄色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继而有胚状体的发生.胚性细胞继续分裂形成多细胞原胚,经球形胚、梨形胚、长形胚、子叶分化期到成熟胚,其发生的胚状体与单子叶合子胚形成具有相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大田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状体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以大田生长的双低油菜品系“9841”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影响小孢子培养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始花期前、后一周的主轴花序为起始材料经1-2d4℃低温预处理,B5培养基为提取液游离小孢子培养于含脯氨酸200mg/L、谷氨酰胺800mg/L、蔗糖13%的NLN培养基,32℃热激1d后转入25℃常温静置培养,二周后进行45rpm振荡培养,可提高胚状体的诱导频率及正常植株再生率。  相似文献   

16.
春、夏大白菜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份春、夏大白菜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研究几种因素对花药胚状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蕾长为2.0~3.0mm,花瓣与花药长度之比为1/2~4/5时,54%~70%的小孢子发育处于单核靠边期,最适合进行花药培养.花药培养结果表明,基因型不同,胚状体的诱导率有极大的差异,最容易形成胚状体的材料是126,诱导效率达13.71%;胚状体的出现在花药接种后的15~30d之间,培养后20d左右是胚状体出现的高峰期.培养基的种类对培养结果也有影响,其中以Keller培养基效果最佳,Keller培养基中有机成份加倍,则可以明显提高胚状体的诱导效率,培养基中10%的蔗糖浓度促进胚状体的诱导.  相似文献   

17.
以3个来自国外的石刁柏品种(C.IL,PURPLE和APOLLO)为试材,研究不同基因型以及培养基中添加2,4-D、KT、6-BA和NAA等生长物质对石刁柏幼胚胚状体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在MS+2,4-D 1.0 mg/L+KT 0.5mg/L+6-BA 2.0 mg/L培养基中可直接诱导产生体细胞胚。降低2,4-D的浓度,将诱导产生的体细胞胚组织块继代培养2-3次可诱导产生出米黄色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继而有胚状体的发生。胚性细胞继续分裂形成多细胞原胚,经球形胚、梨形胚、长形胚、子叶分化期到成熟胚,其发生的胚状体与单子叶合子胚形成具有相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不同途径的南瓜再生体系,以‘大果蜜本’南瓜种子子叶节和授粉后2天的子房为外植体,对南瓜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发育两种再生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发育途径中,3%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 min是最佳灭菌方式,MS+3.0 mg/L6-BA+ 0.1 mg/L NAA是诱导南瓜子叶节丛生芽形成的最佳培养基,MS+0.2 mg/L NAA是诱导单芽成苗的最佳培养基;胚状体发育途径中MS+4.0 mg/L 2,4-D+0.5 mg/L NAA+1.0 mg/L 6-BA和MS+0.06 mg/L TDZ均能有效诱导南瓜胚状体形成,MS培养基是诱导胚状体成苗最佳培养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南瓜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发育两种途径形成再生植株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饶勇  徐涵 《种子》2003,(1):66-67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对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组合的F1代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2月底,当供体植株的第一朵花开时,取长度在2.5-3.5mm的花蕾通过离心分离出小孢子,并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浅层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培养30天左右,可见到多种类型的胚状体产生。其中,黔杂991、黔杂271和黔杂18分别诱导出了30个、12个和2个胚状体,其余组合未能产生胚状体。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不同培养密度和不同生理状态,其小孢子胚状体产生的频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甘薯体细胞胚状体及其在脱毒、扩繁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甘薯徐薯18茎尖体细胞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胚性愈伤和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附加0.5~2.0mg/L 2,4-D、0.5mg/L NAA、0.1mg/L BA及100mg/L HL.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茎尖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能够同时实现试管苗的深度脱毒及大幅度提高扩繁量,脱病毒率达95%,扩繁量达382.9倍.田间种植该脱病毒种苗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