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辅酶Q10产生菌——三孢布拉氏霉JSF 4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诱变剂量1.5 kG y对孢子的致死率为85%,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经复筛,分离得到了1株F 4-3菌株,其发酵平均单位达24.766 m 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76%,且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2.
60Co γ射线对南昌霉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 ,对南昌霉素产生菌———南昌链霉菌 80 - 5 .3- 116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3万仑琴的诱变剂量在对孢子致死率 90 %左右时 ,具有较好的诱变效应 ;初筛摇瓶产量正变率达到2 1.0 8% ;复筛摇瓶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 5 0 %以上的有 10株 ,占初筛菌株的 5 % ;连续 4批摇瓶发酵试验平均产量比出发菌株的产量提高 5 0 %以上 ;有 6个菌株摇瓶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 6 0 %和 70 %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60Co-γ辐射对康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影响。以康氏木霉AS3.2774为出发菌株,通过0.6~1.8 Gy辐照剂量的60 Co-γ辐射诱变康氏木霉,经平板培养和固体发酵培养筛选出高产菌株,研究不同剂量60Co-γ辐射处理对康氏木霉孢子存活率、康氏木霉产纤维素酶发酵能力和遗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剂量在0.9~1.1 Gy,康氏木霉孢子致死率达到70.0%~80.0%,辐照剂量大于1.5 Gy时,存活率接近0。辐照处理的孢子经刚果红平板初筛、固体发酵复筛、遗传稳定性试验,获得4株正突变菌株。突变株产纤维素酶活力平均数与出发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菌株Ly-23产纤维素酶的能力平均达0.356 I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1.8%。该研究为从康氏木霉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60 Co辐射诱变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构建其突变体库,比较诱变后菌株与出发菌株在生长特性、防效、定殖方面的异质性。结果表明,60 Co诱变处理菌株的最佳剂量为200Gy,致死率达到92.5%。52株60 Co辐射诱变菌株中,有7株菌能提高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正突变,占13.5%;有11株菌的生防效果明显低于出发菌株的防治效果,负诱变率占21.6%,其中60 Co诱变后菌株FJAT-15022对番茄青枯病生防效果最好,在接种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后第15d,对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达91.7%,明显高于出发菌株(83.3%)。60 Co诱变后菌株FJAT-15022的生长特性与出发菌株FJAT-1458不同,菌株FJAT-15022能在较高温度(40℃)正常生长,而出发菌株FJAT-1458在此温度下不能生长;二者的生长曲线不尽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数生长期,菌株FJAT-15022的生长速率大于出发菌株FJAT-1458,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60 Co诱变后菌株FJAT-15022的定殖特性也与出发菌株FJAT-1458不同,菌株FJAT-15022的定殖时间比出发菌株FJAT-1458延迟5d,但出发菌株FJAT-1458的定殖数量高于诱变后菌株FJAT-15022。  相似文献   

5.
烬灰吸水链霉菌突变体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烬灰吸水链霉菌对稻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真菌病害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复合诱变3种方式对菌株孢子进行处理,最高变异率分别为25·2%,22·2%,24·1%。实验结果表明,物理诱变和复合诱变对菌株孢子有较好的诱变作用,而化学诱变效果不明显。诱变处理时间分别为30s和2min,可诱变产生较多的变异菌株。分别以2%诱变剂诱变处理1·5h以及60s诱变处理筛选的变异菌株对稻瘟病和西瓜枯萎病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外照射孢子悬液和原生质体对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进行了诱变,并对正突变菌株菌落生长、产孢量及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UV-22、UVP-39两菌株的产孢量分别为对照的1.58倍和1.37倍,毒力分别比对照提高14.03%和11.00%。比较UV-22和UVP-39两正突变菌株可知,玫烟色拟青霉Pf9606孢子悬液的诱变效果好于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7.
亚硝酸与紫外线复合诱变、紫外线诱变、亚硝酸诱变对菌株WN-4的孢子依次进行处理,采用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筛选和琼脂块筛选法,得到一株梧宁霉素高产菌株W11;其生物效价是出发菌株的1.27倍。  相似文献   

8.
采用核诱变方法选育了一株适合液体深层发酵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A10-01。最佳诱变剂量为2.0k,16min;该菌株为绿色木霉,在PDA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白色菌丝,绿色孢子,菌苔较厚;该菌株的产酶条件为:采用1.0%微晶纤维素与1.0%麸皮复合碳源,pH值控制在6.0,29℃摇床200rpm培养6d,FPA酶活最高可达到32.8u/ml。  相似文献   

9.
复合诱变选育高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选育高纤维素酶活的绿色木霉菌株。[方法]以一株绿色木霉F1为出发菌株,以每一轮诱变处理筛选到的酶活最高的突变株作为下一轮诱变的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亚硝基胍(NTG)、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计录菌落数,计算致死率并测定CMCase的酶活。[结果]紫外线处理200 s时,孢子的致死率接近100%。U1突变株的相对酶活最高,为出发菌株F1的110.4%。NTG处理50 min时,孢子的致死率接近100%,N4诱变菌株的相对酶活最高,为出发菌株F1的128.9%。DES处理50 min时的诱变致死率接近100%,D8菌株的配对酶活最高,相对酶活为出发菌株F1的140.6%。[结论]得到了一株产酶量高且性状稳定的高产绿色木霉菌株D8,其CMCase相对酶活较出发菌株F1提高了40.6%。  相似文献   

10.
采用NTG对杀虫真菌蜡蚧轮枝菌进行诱变选育,期望获得抗逆性显著增强的菌株,以提高其在田间应用的适应性。以VL-18为出发菌株,用4mg/mL的NTG诱变处理120min,得到耐热性明显提高的诱变菌株NTG-2。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NTG-2菌株经40℃水浴处理20min,孢子萌发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51.4%,0.5min内的紫外耐受力提高了145.7%,酸碱耐受力无显著变化。毒力测定结果显示,第5天突变菌株NTG-2对蚜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比原始菌株降低了98.4%,表明突变菌株的杀虫毒力增强。经多代培养检测,突变菌株的抗逆遗传性能相对稳定。研究表明,通过NTG诱变获得的NTG-2菌株在抗逆方面较原始菌株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浓度的NTG诱变剂,对南昌霉素产生菌南昌链霉菌80-5.3-116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500μg/ml的诱变浓度对孢子致死率达79.92%,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初筛摇瓶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0%以上的菌株有54株,占菌株的54%;连续3批进一步摇瓶复筛,并对复筛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16-5.8-64菌株所产南昌霉素活性单位高达9571.4mg/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6.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低能离子束注入猴头菇的生物学效应,筛选优质猴头菇菌株,采用N+注入技术诱变猴头菇孢子,通过研究存活率、突变率确定最佳注入剂量,并分别以菌丝形态特征、菌丝生长速率、菌丝液体发酵生物量对突变菌株进行筛选。试验确定了最佳N+注入剂量为12×1016 ions·cm-2,注入能量为15 keV,筛选出1株遗传性状稳定的猴头菇菌株H1215,其生长速率及液体发酵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5.30%和30.67%,为基于低能离子束的猴头菇诱变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敏感抗生素对柚苷酶产生菌3-54菌株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采用不同的UV照射时间对菌株孢子进行诱变处理,将诱变后的孢子涂在含纳他霉素致死浓度(2.0 U/mL)的平板筛选培养基上,获得了大量的抗药性致死突变株。从120个纳他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中通过透明圈初筛和多次摇瓶复筛,得到1株摇瓶发酵单位为500 U/mL的3-54-7号菌株,比出发菌株的产酶能力提高了近30%。  相似文献   

14.
通过筛选柚苷酶产生菌3-54菌株孢子的敏感抗生素最低致死浓度,采用NTG对出发菌株孢子进行诱变处理,将诱变后的孢子涂在含纳他霉素致死浓度(2.0 U/mL)的平板筛选培养基上,获得了大量的抗药性致死突变株。再结合透明圈法,经过透明圈初筛和多次摇瓶复筛,从180个纳他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中筛选得到1株摇瓶发酵单位达770.06 U/mL的3-54-NTG-16号菌株,比出发菌株的产酶能力提高了近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割切块法测定了3个草菇菌株(V01、V02和V03)在低温下的致死时间。结果表明:V01、V02和V03菌株在0、2和4℃下的致死时间分别为24、48和32h,48、88和64h,96、192和144h。用0.01%吖啶橙诱变草菇菌株V01担孢子30min,致死率达70.4%;对诱变处理的担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体进行低温临界致死处理,杀死低温敏感菌株,采用覆层平板法筛选出4株耐低温的草菇菌株。  相似文献   

17.
在对航天诱变凤仙花SP1代单株小孢子大小、数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并借助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假设检验,对其变异现象给出了合理的理论分析,并建立了适当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对航天诱变凤仙花SP1代单株小孢子的大小、数目进行预测,即SP1代诱变株小孢子总数与其对应的大、中、小3种型号小孢子数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为华山松南方种源的诱变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以4种不同剂量60 Coγ射线对华山松种子进行辐射诱变,测定诱变后的种子发芽率和播种后的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辐照处理能明显抑制幼苗生长,60Coγ射线对华山松种子进行辐射诱变的致死剂量应大于70Gy,70Gy的诱变剂量可能是60 Coγ射线处理华山松种子的半致死剂量。对华山松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可使其基因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紫外线对小麦叶锈病病菌12-5-1384-1菌株和其诱变菌株1384-B-10-1孢子萌发率和流行学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对这2个菌株的影响表现一致,紫外线处理均使夏孢子萌发率降低,潜育期延长,侵染效率、产孢量及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disease-progress curve,简称AUDPC)显著下降,病斑扩展率最大值下降;紫外线处理后,与原始菌株相比,诱变菌株夏孢子的相对萌发率较高,侵染效率提高,病斑扩展率最大值延迟,产孢量和AUDPC升高。以上结果表明,诱变菌株对紫外线的容忍度比原始菌株大,即诱变菌株更适宜在紫外线越来越强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相似文献   

20.
低能离子注入诱变选育盐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利勤  苗凤香  顾海科  尚宏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34-13735,13764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对白色链霉菌的诱变效应,同时筛选高产盐霉素的变异菌株。[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氮离子对白色链霉菌S-11-04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低能氮离子注入对其存活率、菌落形状及产盐霉素能力的影响。[结果]低能氮离子注入对白色链霉菌的诱变效应显著,试验得到了13株盐霉素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其中N3-6菌株经连续传代4次,遗传稳定性较好,其摇瓶发酵水平较对照提高了41%,发酵生产后平均发酵水平提高了20.5%。[结论]离子注入诱变是获得高产盐霉素突变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