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筛选吉他霉素高产菌株。[方法]以1株北里链霉菌Zn14-05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与NTG复合诱变处理,通过以脂肪酶活力为初筛指标和摇瓶复筛筛选吉他霉素高产菌株。[结果]摇瓶发酵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10%;传代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能稳定。[结论]以高脂肪酶活性为初筛指标选育吉他霉素高产突变株,缩短了选育周期,减少了初筛工作量,提高了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低能氮离子注入技术诱变选育猴头菇子实体高产菌株.实验确定了以猴头菇原生质体为材料进行低能氮离子注入,离子注入后,原生质体经再生,用菌丝拮抗实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确实发生突变,然后分别以菌株的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固体栽培子实体生物转化率为初筛和复筛的指标,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高产猴头菇菌株AHSWHT7012,其液体发酵生物量、予实体生物转化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5.8%和12.5%.试验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束注入诱变技术用于猴头菇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产新农抗702的高产链霉菌702突变株.分别以链霉菌702菌株为试验材料和以庆大霉素为敏感抗生素,NTG-LiCl复合诱变链霉菌702菌株,获得抗庆大霉素突变株.NTG处理90 min对菌株的致死率可达71.56%,抗药性突变率高达19.46%,获得的抗药性突变株经过摇瓶初筛和复筛,获得高产突变株13-18-52菌株,产抗新农抗702的摇瓶发酵单位达到1 946 μg/mL,比出发菌株发酵单位1 416 μg/mL提高了37.43%.采用抗药性致死突变标志的NTG-LiCl复合诱变筛选模型可以获得产新农抗702的链霉菌702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恩拉霉素工业化生产对高产菌株的需求,采用N+注入技术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对产恩拉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JWGY3665进行诱变,并对目的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随N+注入剂量的增加,菌株的存活率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在最佳注射剂量120×1013ions/cm2条件下筛选到1株具有遗传稳定性的高产链霉菌突变菌株LD1;该菌株发酵最适培养基条件为蔗糖50g/L,酵母粉20g/L,NaCl 1.5g/L,FeSO_40.5g/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190r/min,温度28℃,pH 7,接种量8%。在此条件下,发酵液恩拉霉素浓度达11 860μ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吸水链霉菌的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方法]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出1株吸水链霉菌,以经过自然分离和2次紫外诱变的S6-7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光照射辅以链霉素抗性筛选后,再进行摇瓶发酵复筛。[结果]从62株随机挑选的单菌落中初筛出7株较好菌株,经斜面连续传代3次后复筛,发现5株菌株具有较好的正突变,正突变率可达8.06%,效价最高提高25.11%。[结论]将链霉素筛选法与传统紫外诱变法相结合,使菌株的产素能力有较大提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菌种正向突变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7.
对盐霉素产生菌进行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后,以脂肪酶活力为指标筛选盐霉素高产菌株。通过摇瓶进一步复筛,得到摇瓶发酵水平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13.6%的盐霉素高产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8.
井冈霉素高产菌株原生质体诱变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k-121-5为出发菌株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其进行紫外诱变,通过筛选得到5株较为高产的菌株,经连续传代、摇瓶发酵,井冈霉素A产率比出发菌株提高14%~26%。  相似文献   

9.
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细菌活性物质为放线菌素X2,为了提高其发酵单位,试验采用了林可霉素对放线菌素X2产生菌———链霉菌702孢子致死标志的UV诱变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紫外作用20 s时链霉菌702林可霉素致死标志的突变率高达20.77%,抗药性突变菌株与产放线菌素X2高产菌株的正突变率达25%,效价提高20%以上达10%,从突变菌株中摇瓶筛选到42-3473菌株,摇瓶发酵生物效价达2 062μg/mL,比初始菌株生物效价提高了70%。  相似文献   

10.
井冈霉素高产菌株的复合诱变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 jinggangensis Yen)KN-16经紫外线、60Coγ射线、亚硝酸-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摇瓶发酵筛选得到一株井冈霉素A高产菌株F-101,该菌株产井冈霉素A含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3.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N+离子束注入对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方法]对离子束注入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时间、稀释浓度、稀释溶剂和菌膜干燥时间;采用N+离子束注入进行诱变处理,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菌株。[结果]N+离子束注入样品前处理最佳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20~24 h,利用无菌水将菌液稀释到106个/ml,菌膜干燥时间为0~60 min;离子束注入诱变的最佳条件为:注入能量30 kev,剂量为2×1014~4×1014ions/cm2,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为8.43%~26.71%,突变率为3.50%~5.4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生防菌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低能离子注入对烟草反转录转座子Tnt1多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能离子注入对烟草反转录转座子Tnt1多态性的影响。[方法]利用TRAP技术检测离子束辐照后的烟草的反转录转座子Tnt1的多态性。[结果]随着离子束辐照剂量的增大,发芽率基本成线性减少的趋势,但在注入过程中的真空状态对种子的发芽率基本没有影响。经过离子束辐照后,烟草植株的生理特征展示出一些较明显的变化。烟草的反转录转座子Tnt1发生了转座。通过TRAP分析,Tnt1展示出一定的多态性。利用TRAP技术,通过对样本DNA的扩增,对出现的特异性条带进行测序,经BLAST搜索,没有发现与Tnt1匹配率较高的序列,初步判断其为功能未知的序列。[结论]该研究为揭示离子束的诱变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离子束注入对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方法]对离子束注入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时间、稀释浓度、稀释溶剂和菌膜干燥时间;采用N+离子束注入进行诱变处理,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菌株。[结果]N+离子束注入样品前处理最佳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培养20~24h,利用无菌水将菌液稀释到106个/ml,菌膜干燥时间为0~60min;离子束注入诱变的最佳条件为:注入能量30kev,剂量为2.0×1014~4.0×1014ions/cm2,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为8.43%~26.71%,突变率为3.50%~5.4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生防菌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能够高效降解石油烃的不动杆菌。[方法]采用低能N~+对不动杆菌菌株a8进行诱变,测量离子注入前后不动杆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并研究其降解能力和降解机理。[结果]当N~+的注入能量和注入剂量分别为15 ke V和8.0×1015ions/cm~2时,不动杆菌的降解率可提高至95.03%;利用该注入参数对出发菌种a8进行3次连续诱变后,获得1株能有效降解59种烷烃的突变菌株AQ-15;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AQ-15降解长链石油烷烃的酶Alm A基因进行分析,发现酶结合位点之一的47th氨基酸由原来的天冬氨酸(Asp,D)变为甘氨酸(Gly,G),从而提高了酶的活性,达到了高效降解长链石油烷烃的效果,揭示了离子注入后不动杆菌降解率提高的机理。[结论]选育出1株能够高效降解石油烃的不动杆菌菌株AQ-1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能离子注入对花粉萌发及萌发过程中游离Ca2+的影响。[方法]利用能量为30 keV,剂量为0.78×1015~13×1015ion/cm2的Ar+注入玉米花粉粒,研究注入后玉米花粉的萌发情况和萌发过程中游离Ca2+的分布情况。[结果]当Ar+注入剂量为5.2×1015ions/cm2时,玉米花粉的萌发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注入剂量超过7.8×1015ion/cm2以后,萌发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同时利用低温孵育法在完整的玉米花粉粒中,载入酯化形式的Ca2+荧光探针fluo-3 AM后发现,花粉细胞中游离Ca2+浓度变化与花粉萌发活性变化相一致。[结论]低能离子注入后引起的花粉内Ca2+浓度的动态变化可能是花粉萌发变化的初始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述离子束诱变植物的数量性状。[方法]调查了离子束诱变小麦同一母本后代的特殊变异表型、农艺性状、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结果]有的个体表现出形态学多样性。株高、穗长和蛋白质含量受离子束显著影响,有效分蘖数和湿面筋含量受到轻微影响。多重比较表明各组性状存在不稳定性。[结论]离子束辐射呈现多样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可以对同一突变体造成多种变异。后代性状的不稳定性暗示同一辐射区域的细胞也可能有不同命运。特定性状可能要经过数代才会稳定。离子束辐射效应可能是直接辐射损伤、间接辐射损伤和旁观者效应和自适应效应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陈雪能  黄群策  赵帅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88-17489,17503
[目的]利用分式析因法探索低能离子束介导各参数的生物学效应。[方法]以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水稻DERl0-04-01为受体材料,以披碱草为DNA供体材料完成离子束介导试验,利用分式析因设计法对低能N^+离子柬介导外源基因转化水稻的参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低能N^+离子注入时所采用的能量、剂量、DNA浓渡和DNA浸泡时同等4个因素对DERl0-04-01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其中注入剂量与DNA浓度对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更明显。[结论]能量、剂量、DNA浓渡和DNA浸泡时间是离子柬介导转化外源遗传物质中对试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絮凝剂高产菌株的离子注入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方法]以絮凝剂产生菌FJ-15为出发菌株,采用低能N+注入的方法对其进行诱变处理,从突变体中筛选高絮凝活性、性能稳定的菌株,并检测其絮凝活性。[结果]N+注入剂量为2×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较低,随N+注入剂量增加,菌株存活率呈上升趋势,当N+注入剂量为8×10^14ions/cm^2时,菌株存活率最高(75.34%),当N+注入剂量为1×10^16ions/cm^2时,正突变率较大;通过初筛试验,得到了193株正突变菌株;通过复筛试验,得到了3株高絮凝活性的菌株FJM-10、FJM-19、FJM-29,其絮凝率分别为93.81%、86.64%、83.65%,平均较原菌株的絮凝活性(64.55%)高20%左右。其中,FJM-10菌株的稳定性最好,絮凝活性最高。[结论]FJM-10菌株的最佳发酵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或麦芽糖)和蛋白胨(或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