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甜菜的抗线虫病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4对引物,从中筛选出1对引物,对8份经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常规鉴定的大豆品种(6份抗病、2份感病)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6份抗病品种出现了1条600bp的特异片段,而2份感病品种未出现任何条带.这与常规鉴定结果相一致.PCR Sothern杂交验证了所获得特异片段与抗线虫病基因的同源性,证明使用该方法检测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基因简单、快速、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2.
戴娟  熊冬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83-3185,3228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研究与育种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大豆孢囊线虫病生理小种类型分布;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资源的筛选和鉴定;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的选育.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美国利用中国的小黑豆品种Peking、PI88788等作为抗源,已先后育成一批抗孢囊线虫1、3和4号生理小种的生产品种。日本利用黄色种皮的比较抗病的地方品种“下田不知”,已先后育成几个抗孢囊线虫的生产品种。吴和礼等在黑龙江省对809份大豆品种进行鉴定,筛选出抗性好的龙抗SCN781等4个黑色种皮的品种推荐作为抗源。近年来,美国还在继续对保存的品种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广泛的鉴定和筛选。为了寻找抗病和耐病的抗源品种,特别是从黄色种皮的地方品种中寻找抗源,我们自1982年至1984年连续三年进行田间鉴定和一次苗期盆栽接种鉴定,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黑河地区是高纬高寒地区,大豆遗传育种基础材料有限,为了拓宽黑河地区特用大豆遗传基础,对外引骨干大豆材料13份经过2年试验进行品质等性状的鉴评分析,筛选出高蛋白材料1份,高脂肪材料1份。同时鉴定了抗病性优良的材料1份。  相似文献   

5.
<正> 鉴定筛选大豆病虫抗源是大豆抗病虫育种的基础。1980—1986年,鉴定了814份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对我省大豆主要病虫—大豆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及大豆蚜虫的抗性。其中地方品种685份(包括78份半栽培的秣食豆),育成推广品种90份,品系39份。对孢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灰斑病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甘蓝种质材料815份自交系的主要经济性状和抗病性的初步选择,入选了比较优良的自交系612份。然后利用研究建立的甘蓝室内苗期TuMV、Br、CMV抗性鉴定方法,结合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方法,鉴定筛选出H8501、B8502、J8806、B9505等4个抗源。并以抗源为母本,以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和抗病的另5个自交系为父本杂交18个组合。经对组合抗病性和主要经济性状鉴定分析,结果表现组合均抗病,同时优质性和丰产性均优良的有8个组合,其中4个组合参加品种区域试验并通过了省级和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正>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1952年日本一户稔发现其病原线虫定名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由此虫所致的大豆病害称大豆孢囊线虫病。此后,美、日等国陆续报道本国发生危害情况,1970年,美国报道已有11个州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近年来美国和日本已鉴定出4—5个生理小种,且培育出一部分抗病品种。我国东北地区发病较早且严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也相继发现,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我省1981年在阜阳开始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1982—1985年  相似文献   

8.
甘蓝3种病害抗源筛选及抗病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选用不同区域带有 Tu MV、黑腐病、CMV3种病害的发病甘蓝植株 ,通过分离提纯获得病原物。利用 3种病原菌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筛选出甘蓝 3种病害抗源材料 H85 0 1和B85 0 2。以抗源为亲本与其他 8份优良抗病自交系杂交 ,进行配合力测配和抗病性鉴定筛选育成经济性状优良 ,并抗 Tu MV、黑腐病和 CMV3种病害的甘蓝品种秦甘 70和秦甘 80。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9和SC15是浙江省的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大豆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并筛选抗源,该试验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55份栽培大豆和39份野生大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并进一步调查了筛选出抗源材料的农艺性状。栽培大豆种质中,对株系SC9和SC15表现为抗病的分别有12份和15份,分别占参试栽培大豆种质总数的21.8%和27.3%;对两株系表现双抗的有10份,占参试栽培大豆种质总数的18.2%。其中来自浙江、辽宁、江苏等地的栽培种质抗性较好。野生大豆种质中,仅有1份种质对SC15表现中抗,其余种质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抗源开心绿宝石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性状明显优于其他品种;抗寒1号的荚长、荚宽、百粒鲜重和蛋白含量等性状也明显优于其他品种;23037-1的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浙农8号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筛选出的具有良好抗性的种质资源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今后的抗病新品种选育及与抗性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和发掘优良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资源,利用条锈菌和白粉菌优势小种对9 464份种质资源、黄淮南片和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参试品种(系)及自育高代系进行大田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存在大量的抗条锈病或白粉病的单抗资源。其中,抗条锈病资源2 836份,占30.0%;抗白粉病资源3 878份,占41.0%;筛选出兼抗2种病害的资源910份,占9.6%。为抗病育种筛选出一批抗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1.
大豆孢囊线虫病研究进展及其抗病育种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大豆孢囊线虫的分布与危害、寄主范围、抗源筛选与利用、生化抗性机制;论述了研究该病的意义。在综述了抗病育种进展的同时,也指出了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注意综合农艺性状改进,合理组配杂交,加强抗性鉴定,注重抗病性持久性等问题;还提出了深化抗病分子研究,开展基因转移和分子辅助育种等抗病育种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大豆品种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包括野生大豆考察和搜集。考察了山西省7个地区51个县市,搜集到野生大豆542份,均编目入国家品种资源库。栽培大豆经征集、观察、记载、整理、保存、编目入库2 272份,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经品质、抗逆性、抗病性鉴定,筛选出许多优异资源,如脂肪含量高达23%~24%,蛋白质含量45%~48%;耐旱、耐盐、耐酸雨;抗大豆花叶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通过大豆品种资源的种内和种间杂交,探讨了其遗传变异规律,创造出84个栽培大豆新品系,其中,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的8个新品系,被国内20多个科研生产单位利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野生大豆创新出110个中间材料,可作饲草在汾河两岸种植,也可作纳豆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黑龙江、吉林、山西及河南等地的8个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ohe)上样进行分析,50%以上的孢囊被寄生或具有生理病害,对分离出的150余个真菌进行初步研究,共鉴定出15个属真菌,其中以 Cylindrocarpon spp.,Glomus spp.,Fusariumsolani,Paecilomyces lilacinus,Phoma spp.,Stagnospora heteroderoe 和 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 出现频率较高。调查中发现大豆连作使孢囊上真菌的种类简单化,而每种真菌的寄生率增加,还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具有自然衰退现象,即在大豆连作5年以上时,大豆孢囊线虫病减轻,大豆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晋大70大豆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92年以复61为母本、晋豆1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脂肪含量22.06%,蛋白质含量41.18%,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抗旱性一级、抗孢囊线虫病、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2003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文报导晋大70的选育与试验结果,并对关键育种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述了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生化机制及DNA分子标记(RFLP、RAPD)技术在大豆抗孢囊线虫病研究中的应用,大豆抗孢囊线虫各个生理小种的遗传分析,大豆抗孢囊线虫病育种的研究概况及抗病品种鉴定方法的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筛选出的11个抗性及农艺性状较好的谷子品系,在产量性状上与对照品种豫谷5号和冀谷14号进行比较,同时继续鉴定其抗病性,筛选到了2个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抗源36-5和54-7。  相似文献   

17.
大豆病虫害和逆境是大豆高产,稳产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选育抗大豆病虫害新品种和抗(耐)逆境品种是大豆获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本文从大豆种质的抗源筛选,新种质创新的新品种选育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灰斑病,根腐病及抗虫,抗旱耐脊,耐盐碱育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我国大豆抗性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用塑料钵柱法对35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研究。采用IP分级方法,以晋豆23号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对主栽品种划分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等级。结果表明,6份高抗多生理小种抗源的抗性稳定,2份黑种皮品种表现高抗,4份黄种皮亲本表现中抗,11份为感病品种,12份为高感品种。以适合当地的主栽品种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有利于黄种皮中抗品种的利用,将拓宽抗病虫育种的范围,为筛选高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黄种皮抗源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九五”国家攻关子专题“蔬菜优良种质评价和利用研究”的任务要求 ,从国家种库中提取经“八五”初评的优良大白菜品种材料 78份 ,自 1997年秋季开始 ,每年秋季进行田间种植 ;调查各品种的农艺性状、抗逆性、抗病性 (主要是霜霉病、病毒病的抗病力 ) ,1998年评选出优良大白菜品种 46份。 1999年对评选出的大白菜优良品种进行更新、繁种 ,并进行再次田间种植 ;调查农艺性状、抗逆性、抗病性 ,最后筛选出 3份大白菜优异种质———李楼中纹、河北石特 1号、山东福山包头 ;其中“河北石特 1号”被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评为农作物优异种质 1级。  相似文献   

20.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夏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省主要分布于徐淮地区,连云港市和盐城市也有发生。以往对此病研究甚少,报道不多。为了摸清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6~1988年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一)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根据对全省大豆产区7市、32县、177个乡沙土豆田调查的结果,大豆孢囊线虫病主要分布在徐州市丰、沛、邳县的流沙河流域及铜山、睢宁等县的废黄河流域,发生面积约30万亩,危害较重,每百克土壤中含孢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