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gura CMS)的恢复基因转至甘蓝Ogura CMS材料上,以6份甘蓝Ogura CMS材料为母本,以含恢复基因的甘蓝型油菜为父本,人工杂交结合胚挽救培养,研究取材时期、培养基成分和杂交组合对胚珠成苗的影响,同时对胚挽救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否为真实F1杂种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胚珠培养以剥蕾授粉后16d取材时胚珠成苗数最多,成苗率为4.56%;培养基以MS+GA 0.1 mg·L~(-1)+NAA 0.1 mg·L~(-1)+0.5%水解酪蛋白(CH)+0.5%活性炭(AC)成苗效果最好,成苗率高达6.24%;M09CMS×RFO-46组合成苗数最多,成苗率为5.96%。67株胚挽救培养得到的植株经流式细胞仪、SSR分子标记和形态学鉴定,得出65株为真杂种,真杂种率高达97%。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甘蓝花蕾单核靠边期小孢子发育的同步性,完善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通过对花蕾供体植株进行整枝、疏花蕾和灌水3个栽培因素处理,研究其对花蕾小孢子同步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因型不同,花蕾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比率最大值和其花蕾长度不尽相同,比率最大值范围在34.94%~79.38%,(2)整枝保留20%到80%一级分枝和疏花蕾保留级分枝上10到30个花蕾,均能提高花蕾小孢子发育的同步性,其保留20%一级分枝和选留一级分枝上10个花蕾相比对照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比率最大增加了125.5%和196.3%,(3)增加土壤水势能够提高花蕾小孢子发育的同步性,在土壤水势为-10kPa可使花蕾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比率比其它灌水下的水势最大增加12%.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甘蓝根系再生植株技术,为小孢子单胚再生双单倍体(DH)植株当年快速扩繁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蓝DH15-1A的根段为外植体,设置预培养后再进行共培养和直接共培养2种培养方式,共培养的培养基为MS+4.5mg/L 6-BA+6mg/L AgNO_3,再向其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045,0.03,0.025,0.018和0.015mg/L)的NAA,筛选适宜的培养方式和NAA质量浓度;选择根龄分别为15,20和25d的DH15-1A的根段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比较根龄的诱导效果;以DH15-1A、DH15-2B和DH15-3C无菌植株苗的须根作为外植体,分析基因型对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采用直接共培养并选用MS+0.030mg/L NAA+4.5mg/L 6-BA+6mg/L AgNO_3培养基可获得甘蓝根段诱导培养的最佳效果,其中愈伤诱导率、外植体诱导率和不定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达100.0%,90.0%和430.0%,培养3周后分化芽生长健壮,叶片翠绿;根龄20d外植体的愈伤诱导率最高,达96.0%,并且愈伤分化芽点多,芽点周围褐化少,外植体诱导率和不定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84.0%和420.0%。DH植株基因型是决定根系再生植株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3个供试基因型中,以DH15-2B根段的再生效果最好,愈伤诱导率、外植体诱导率和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83.3%,76.7%和430.0%。【结论】选用DH15-2B基因型甘蓝20d的根段在MS+0.03mg/LNAA+4.5mg/L 6-BA+6mg/L AgNO_3培养基上培养,最有利于根段再生植株形成,植株再生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4.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快速创制甘蓝育种自交系资源的一条途径。本技术体系通过多年探索研究,获得花蕾供体植株的栽培管理技术,确定了环境温度23~27℃是植株初花期生长适宜温度,主花序或1级侧花序是花蕾选取的理想部位,单核靠边期至双核早期的小孢子占≥60%是游离小孢子的标准花蕾长度,小孢子数量1×105~2×105个·m L~(-1)有利出胚培养;培养基添加10~50 mg·L~(-1)秋碱和0.1 mg·L~(-1)TDZ有利小孢子出胚和获得双单倍体植株,B5+0.1 mg·L~(-1)GA3+Suc 30 g·L~(-1)+Agar 10 g·L~(-1)和MS+NAA 0.1 mg·L~(-1)+多效唑0.2 mg·L~(-1)+Suc 30 g·L~(-1)+Agar8 g·L~(-1)培养基均有利于胚状体分化和不定芽生根培养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5.
以甘蓝结球期叶球内叶为试材,利用PCR方法在甘蓝新型胞质雄性不育材料CMS451的线粒体基因组中扩增出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片断,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断和NCBI发布的Ogura胞质不育系特异片段高度同源,说明CMS451的不育机理与Ogu-CMS相似,也反映了CMS基因的相对保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优质、抗病、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培育中早熟新品种,并对其抗病性、品质和丰产性进行鉴定。【方法】创制出优良育种群体材料,通过多代自交纯合获得的主要性状遗传稳定后,选用不同致病力的芜青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毒原和黑腐病(Br)菌原,利用甘蓝抗病性和品质鉴定方法,筛选育成抗病、优质的GB9266-18136和JY0501-13431两个优良自交系,并配制成优良F1品种‘秦甘60’;以‘黑丰’和‘中甘八号’为对照,对‘秦甘60’的目标性状进行比较鉴定。【结果】‘秦甘60’品种对TuMV、Br和CMV病害抗病性强,苗期接种TuMV、CMV毒原和Br菌原的病情指数平均为2.0,1.1和5.4,田间鉴定病情指数病毒病为1.3,黑腐病为3.7;叶球中心柱长6.6 cm,帮叶比26.5%,紧实度0.57 g/cm3,叶质脆甜,产量平均为73.005 3 t/hm2。【结论】优良F1‘秦甘60’品种双亲自交不亲和系育种目标性状互补,一代杂种表现出抗病、优质、丰产的综合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分析了甘蓝一代杂种秦甘60及其亲本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图谱。结果表明,甘蓝秦甘60(F1)及其亲本在苗期的POD酶谱和EST酶谱表现相一致,都表现为单一亲本型,具有母本的完整酶带。对秦甘60(F1)杂交率的鉴定在其反交种中是可以利用POD酶Rf0.227、0.273酶带或EST酶Rf0.778酶带将其与父本自交种区分开,但在正交种中与母本自交种不易区别。  相似文献   
8.
甘蓝新品种秦甘70的选育及其抗病优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甘 70是利用具有抗病优质和配合力高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 HS2 10 3- 6 - 9和 FT6 32 8- 1- 5配育成的杂交一代 ,为中早熟甘蓝新品种 ,定植到叶球收获 70 d左右。植株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中心柱 6 .5 cm,紧实度0 .5 7,帮叶比 2 6 .5 % ;叶质脆甜 ,富含营养物质 ,鲜重含粗蛋白 11.81g/ kg,粗纤维 4 .113g/ kg,可溶糖 32 .5 g/ kg,VB1 2 .118g/ kg;抗 Tu MV,Br和 CMV3种病害 ;产量 6 4 32 0 .0 kg/ hm2 ,比对照中甘八号增产 15 .1%。  相似文献   
9.
GB9266—18136是利用甘蓝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筛选出的对TuMV、Br、CMV表现高抗的抗源优质自交不亲和系;使其与优质抗病和配合力高的自交不亲和系JY0501—13431杂交育成抗病优质的甘蓝中早熟秦甘60品种。该品种定植到叶球收获60d左右。植株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抗TuMV、Br、CMV病害;中心柱7.1cm,紧实度0.57,帮叶比26.5%;叶质脆甜,富合营养物质,1000g鲜重含粗蛋白11.81g,粗纤维5.97g,可溶糖53.7g,Vc50.1mg,干物质90.2g;单产73005.3kg/hm2以上,比对照黑丰增产10.5%,比对照中甘八号增产13.3%;200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有性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供用中国南瓜改良印度南瓜的理论依据,选用印度南瓜的3个栽培品种与中国南瓜的4个栽培品种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其杂交亲和性表现。结果表明:印度南瓜P6,P7等品种与中国南瓜P2,P3,P4,P5等品种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印度南瓜P1与中国南瓜P4,P5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而与P2,P3间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