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以斑兰叶组培苗为材料,为探明最适宜斑兰叶增香的施肥配方,研究不同激素、微量元素对斑兰叶组培苗增香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斑兰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结果显示:7个不同处理的斑兰叶组培苗挥发性成分种类组成无显著差异,但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共分析鉴定出21种化合物,主要由醇类、吡咯类、酯类、酮类、呋喃类、呋喃酮类、酸类、烯烃类、酚类组成,其中角鲨烯、叶绿醇、2-乙酰-1-吡咯啉(2AP)、新植二烯、3-甲基-2-(5H)-呋喃酮、2,3-二氢苯并呋喃为主要香气挥发性成分。斑兰叶组培苗特征香气成分2AP平均含量为(48.07±13.14)μg/g,其中处理6(锌+组合肥)的2AP含量最高,为72.03μg/g;处理1(IBA+锌+组合肥)2AP含量最低,为31.96μg/g,表明处理6能显著提高特征性物质2AP的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组合肥(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与施用清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处理2、处理6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叶绿醇、2AP、3-甲基-2(5H)-呋喃酮、2,3-二氢苯并呋...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糯米香茶(Teucrium manghuaense)叶片的挥发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其中的43种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角鲨烯(39.4%)、亚麻酸(20.5%)、丁香酚(14.7%)、叶绿醇(7.89%)、棕榈酸(4.8l%)、γ-衣兰油烯(3.36%)和4-(4,5-二甲基苯基)-哌啶(1.29%)等.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糯米香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糯米香茶(Teucrium manghuaense)叶片的挥发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其中的43种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角鲨烯(39.4%)、亚麻酸(20.5%)、丁香酚(14.7%)、叶绿醇(7.89%)、棕榈酸(4.81%)、γ-衣兰油烯(3.36%)和4-(4,5-二甲基苯基)-哌啶(1.29%)等。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糯米香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香露兜是中国热带地区特色香料作物之一,其叶片香气成分含量是鉴定香露兜品质的关键指标。香露兜适宜在遮阴条件下种植,其中在橡胶林下间作香露兜是海南地区常见的栽培模式,但橡胶间作香露兜后对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的影响仍未探明。本研究拟通过盆栽试验,对比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种类与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与香露兜单作相比,显著提高土壤容重13.63%,土壤碱解氮含量59.71%,土壤速效磷含量193.03%、土壤速效钾含量9.78%,土壤pH降低1.00(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共检测出10类68种香气成分,间作与单作相比,酮类、呋喃类、呋喃酮类、烃类和酚类的物质种类数量分别减少56.52%、14.29%、33.33%、20.00%、28.57%(P<0.05);尽管呋喃类、烃类和酮类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显著减少65.28%、20.88%和69.00%,但醇类、呲咯类、酯类和呋喃酮类香气成分含量分别增加31.50%、597.56%、122.78%、96.89%(P<0.05)。土壤pH降低是香露兜叶片酮类、呋喃...  相似文献   

6.
牛大力藤叶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牛大力藤叶片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共鉴定了41个化学成分(除豆甾醇外,其余40个化学成分在该植物中属首次报道),其相对含量为81.22%.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为维生素E(11.52%)、亚麻酸乙酯(10.26%)、γ-谷甾醇(8.53%)、棕榈酸乙酯(8.23%)、叶绿醇(7.00%)、亚麻酸甲酯(5.04%)、亚油酸乙酯(4.13%)、亚油酸(4.09%)和植二烯(3.89%).  相似文献   

7.
香稻稻米自身含有较高量香味物质且在食用口感、营养等品质方面优于非香水稻品种。香稻香味物质主要成分是2-乙酰-1-吡咯啉(简称2-AP),不同的品种2-AP含量不同。稻米2-AP含量多少不仅受到自身遗传物质的影响,还与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土壤水分管理、环境温度、贮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AP合成与调控可能与脯氨酸及其酶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 SPME/GC-MS法对4个龙眼品种果实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4个龙眼品种共检测出44种芳香物质,其中烷类11种,烯类18种,酯类10种,醇类3种,酮类1种,炔类1种,它们构成4种龙眼主要的香气成分。4个龙眼品种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有所差异,储良、东良、东丰、石硖中分别含有25种、24种、26种、21 种香气成分。其中,4种龙眼共有的香气成分有7种:分别是十七烷、罗勒烯(顺式)、罗勒烯(反式)、别罗勒烯、1,3,8-对-薄荷三烯、α-石竹烯、(E)-β-金合欢烯,但其相对含量都有所差异;此外,各品种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成分,如储良特有的香气成分有9种:包括十六烷、2-甲基-4-亚甲基-5 -(2,2-二甲基环丙基)-1-戊烯、5-环丙基戊酸乙酯、二十酸乙酯、棕榈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香叶基芳樟醇、芳樟醇、2,7-二甲基-3-辛烯-5-炔;东丰特有的3种:包括1-碘十一烷、反式,反式-法尼基酸甲酯、2-羟基十二烷酸甲酯;石硖特有的4种:包括十一烷、(-)-异丁香烯、1,3,3-三甲基-2-乙基环己烯、喇叭茶醇;东良没有特有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9.
糯米香是原产自云南的稀有的爵床科草本植物,因其散发出印度香米和班兰叶的香味而闻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调查海南产糯米香叶的挥发性成分,通过优化HSSPME进样条件得出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1 g糯米香叶干粉,Na Cl添加量为2 g,萃取头为DVB/CAR/PDMS,平衡时间为30 min,萃取温度为70℃,萃取时间为30 min。从糯米香叶中分离出7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2-丙酰基-3,4,5,6-四氢吡啶和2-丙酰基-1,4,5,6-四氢吡啶是糯米香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物质的43.89%和37.06%;其次为哌啶-2-甲酸乙酯(5.88%)、2-乙酰基-3,4,5,6-四氢吡啶(5.27%)和丙酰基吡啶(1.73%);微量成分为1-烯基-3-庚酮、3-辛酮、3-辛醇、乙酰基吡啶和2-乙酰基哌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萃取紫苏子的挥发性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结果表明,紫苏子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由石竹烯、紫苏醛、a-石竹烯、柠檬烯、临氨基苯甲酸沉香酯、4-乙烯基-4-甲基-3-异丙烯基-1-异丙基-环己烯、(E,E)-1-甲基-5-亚甲基-8-异丙基-1,6-环癸二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基)双环[3.1.1]己-2-烯、1,4-二乙基-1,4-二甲基-2,5-环己二烯等组成,其中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41.2 %),紫苏醛次之(12.38 %)。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联用技术测定白康酿克油和绿康酿克油的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比对,从白康酿克油和绿康酿克油中分别鉴定出82和61个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8.63%和97.62%。白康酿克油的主要成分为月桂酸乙酯(23.50%)、癸酸乙酯(18.19%)、癸酸(12.35%)、辛酸乙酯(7.38%)、棕榈酸乙酯(7.28%)、肉豆蔻酸乙酯(6.68%)、癸酸异戊酯(6.56%)、辛酸己酯(3.06%)、辛酸异戊酯(2.48%)、苯甲酸(2.04%)、2-酮代棕榈酸甲酯(1.81%)、月桂酸异戊酯(1.02%)等。绿康酿克油的主要成分为月桂酸乙酯(23.99%)、癸酸乙酯(18.28%)、癸酸(12.45%)、辛酸乙酯(7.28%)、癸酸异戊酯(6.36%)、肉豆蔻酸乙酯(5.31%)、棕榈酸乙酯(5.21%)、辛酸异戊酯(2.80%)、辛酸(2.45%)、辛酸己酯(2.06%)、月桂酸异戊酯(1.12%)等。通过保留指数法来鉴别同分异构体及同系物,提高了康酿克油中挥发性成分定性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康酿克油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凤凰单枞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GC/MS法分析了凤凰单枞马龙茶中5个高香型名机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各名枞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八仙过海名枞是新植二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醇、法呢烯;桂花香名枞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式茉莉酮、苯基荣胺、法呢烯、新植二烯;黄枝香名枞是新植二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2,3-辛二酮;玉兰香名枞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肉桂香名枞是橙花叔醇、吲哚、劳樟醇及其氧化物、植醇、戊酸,2-甲基酐。香气相似率分析表明,除八仙过海与黄枝香两名枞香型相近外.各单机香型间相似率均不高,表明各名枞香型确实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木薯茎和叶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了茎的挥发油中25个成分和叶挥发油中22个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3.53%和83.46%。其中茎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1.39%)、油酸(8.94%)、亚油酸(5.57%),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6.85%)、植醇(15.02%)、异植醇(11.21%)。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茎和叶挥发油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和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ASA)活性,结果表明:茎的挥发油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叶的挥发油具有抗MASA活性。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茎的挥发油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有显著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为7.0μg/mL。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成分,以春季澳洲坚果一芽三叶为原料,依据炒青茶的制作方法加工成澳洲坚果叶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分析澳洲坚果叶茶的香气组成,同时结合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测定其品质。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茶外形匀整饱满、滋味浓、口感厚重、香气浓醇、有特殊香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总灰分为(5.00±0.09)%、水浸出物为(39.00±0.27)%、多酚为(5.90±0.14)%,游离氨基酸(2.80±0.01)%,且不含咖啡碱,饮用品质良好。澳洲坚果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8种,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可分为醛类13种,醇类6种,酮类6种,吡嗪类5种,酚类3种,脂肪酸类2种,烃类、吡咯类和呋喃类各1种,并以酚类、醇类、醛类、吡嗪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36.86%、20.98%、18.35%和14.46%;2°,4,4°,-三甲氧基查耳酮(20.25%)、2,4-二叔丁基苯酚(11.88%)、顺-2-戊烯-1-醇(10.52%)、1-戊烯-3-醇(6.71%)、壬醛(6.64%)是澳洲坚果叶茶中含量最高的5种挥发性成分。特征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醛类、酮类、吡嗪类等可能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构成产生重要影响,而无特殊香气的酚类等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香蕉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热激、低温和催熟处理采后香蕉果实,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检测香蕉的挥发性物质,研究热处理对催熟香蕉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7 ℃ 6 d+催熟3 d和H+7 ℃ 6 d+催熟3 d 2个处理均明显降低了糠醇、苯甲醛、4-甲基苯酚、己酸乙酯、二甲基二氧杂环酮、1-戊醇、己二酮、3-甲基丁酸、2-甲氧基苯酚、2-己醇、丁酸乙酯等组分的含量;相反,这2个处理均明显增加了丙醇、乙酸丙酯、戊酮-2,3-二酮、二甲基二硫、2,3-丁二醇、甲基吡嗪、3-甲基丁酸乙酯、α-蒎烯、1-辛烯-3-醇、二甘醇二甲醚、E-2-辛烯醛、E,Z-2,6-壬醛、顺式-3-己烯醇、辛酸、庚烷-2-酮等组分的含量。另外,H+7 ℃ 6 d+催熟3 d处理明显增加了羟基丙酮、3-甲基-3-丁烯-1-醇、3-甲基-2-丁醇等组分的含量。与7 ℃ 6 d+催熟3 d相比,H+7 ℃ 6 d+催熟3 d处理明显降低了三乙胺、苯酚、2-戊酮、2-戊基呋喃、癸醛、E-2-辛烯醛、甲硫基丙醛、2-己醇、2,3,5-三甲基吡嗪等组分的含量,导致这些组分含量与对照基本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热处理能明显降低7 ℃冷藏香蕉果实的冷害指数,减轻香蕉果实的冷害症状。热处理诱导催熟香蕉果实上述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可能与热处理诱导香蕉果实产生抗冷性的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红光萎凋有助于茶叶香气的形成,然而,不同红光光质对萎凋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无光、红光(630 nm,1 000 lx、3 000 lx)、自然光(260~325 lx)等光照处理萎凋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光照处理下萎凋叶挥发性成分及红光萎凋差异性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萎凋叶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130种,其中醇类26种、酯类33种、烃类29种、醛类12种、酮类13种以及其他类17种。对比不同光照萎凋方法发现,红光3 000 lx组在萎凋前中期(8 h前)的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红光强度增加,酯类物质总量显著提升(P<0.05),酮类物质总量显著下降(P<0.05)。按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大于1,联合变异系数大于50%,筛选出受红光照射响应程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5个,包含1,2-二甲基丙基-2-甲基丁酸酯、1-异氰基-3-甲苯、癸醛、2-甲基-2-癸醇和亚油酸乙酯,其中癸醛在红光1 000 lx组变异系数最高,达133.34%。研究结果可为红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定向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叶位叶柄维管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典  苗以农 《大豆科学》1993,12(2):100-106
大豆叶柄维管束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植株主茎第三复叶以下叶位叶柄中有五个大型和五个中型维管束并交错排列,第四——十四复叶叶位叶柄则有大、中、小型维管束并交互排列。不同叶位叶柄的大型维管束数目皆为五个,中部叶位叶柄具有较多的中小型维管束。中部叶位叶柄大中型维管束面积大于其他叶位叶柄。新品种比老品种具有较多的维管束数目和较大的维管束面积。维管束组织性状与饱和CO_2同化率具有较大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Epoxiconazole is a triazole compound. However, the effects of epoxiconazole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were rarely report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poxiconazole application on yield formation, grain quality attributes, and 2-acetyl-1-pyrroline (2-AP) content in fragrant rice.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a fragrant rice variety, Meixiangzhan 2. At the heading stage, 0, 0.02, 0.04, 0.08, 0.16 and 0.32 g/L epoxiconazole solutions were foliar applied to fragrant rice plant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poxiconazole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rain yield, seed-setting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fragrant rice during the grain-filling stag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ue to epoxiconazole application. Foliar application of epoxiconazole at 0.08 g/L increased grain protein content and decreased both chalky rice rate and chalkiness area ratio of fragrant rice. Epoxiconazole also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grain 2-AP content by inducing the regulation in contents of related synthetic precursors, including proline, pyrroline-5- carboxylic acid, Δ1-pyrroline and methylglyoxal. Overall, foliar application of epoxiconazole could be used for the improvement in grain yield, grain quality and 2-AP content in fragrant rice production when applied concentration at 0.08–0.32 g/L. Our findings provided the new roles of epoxiconazole in crop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