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常山县平原绿化为例,阐述平原绿化在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改善平原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分析平原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与景观功能不强等问题,提出提高平原绿化水平、发挥平原绿化效益、建立平原绿化长效机制、巩固平原绿化成果等搞好县级平原绿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平原绿化工程是我国重点造林绿化工程之一。近几年来,平原绿化不断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考核验收,1993年又有一批地(市)和县(市、区)实现了平原绿化,广东、湖南、湖北三个省全部实现了平原绿化。为表彰先进,推动我国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入发展,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决定: 授予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平原绿化先进省”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1~2005年林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总结出辽宁省平原绿化的资源模式.平原绿化模式是平原绿化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发挥功能的基础.文中概括阐述了辽宁省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绿化模式,分析了平原绿化产生的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平原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平原绿化的资源模式及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平原绿化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平原绿化资源、绿化模式是功能效益的基础,而其功能效益是绿化资源、绿化模式的体现。本文概括阐述了河南省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绿化模式,分析了平原绿化产生的功能效益。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提出了巩固河南省平原绿化成效与进一步提高质量、提升功能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以规划为基础,努力搞好我省平原绿化的第二次创业 (一)要充分认识搞好平原绿化规划的意义。我省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原绿化在我省整个造林绿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外也有一定影响。搞好平原绿化,对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平原绿化工作的实践证明,科学规划是完善提高平原绿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是实现平原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道程序。博爱县70年代初对全县平原绿化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规划,十多  相似文献   

6.
省绿委第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暂时收回了汤阴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奖牌,使汤阴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全县平原绿化工作确实落后了,形势严峻,在省绿委会议召开的当天,郭爱民县长就在郑州打回电话安排部置绿化工作会议。省绿委会结束的第二天,汤阴即召开平原绿化工作会议。会上分析了汤阴平原绿化的形势,总结了平原绿化滑坡的教训,提出了“全县上下齐动员,大干一年基本完成平原绿化,两年夺回平原绿化达标奖牌”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绿讯     
全国平原绿化经验交流会在衡水召开 为扭转部分地区平原绿化滑坡趋势,进一步推动平原绿化的巩固和发展,日前,林业部造林绿化及森林经营司在河北省衡水地区召开了全国平原绿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2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林业(农林)厅(局)、绿委会办公室的主管平原绿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平原绿化,就是指平原农区的林业建设。我国平原农区有600多个县,约3亿人口,6亿多亩耕地。建国38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平原绿化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为了推动平原绿化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对平原绿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平原绿化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平原绿化大体经历了由四旁植树、沙荒造林,到兴建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和营造小片速生丰产林的发展过程,近儿年平原绿化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1.速度快。据统计,我国平原农区最集中的华北、中原8省市,近3年来新增农田林  相似文献   

9.
《国土绿化》2013,(6):25-25
我国的平原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技术规定》,对全国范围内的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旗、市、区)的平原区域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作出规定,这对于规范平原绿化  相似文献   

10.
平原绿化要上新台阶本刊评论员今年4月初,省林业厅在曲沃县召开全省平原绿化会议,决定在全省推广曲沃县建设生态经济型平原绿化新格局的经验。这对于巩固平原绿化成果,提高平原绿化标准,彻底扭转我省平原绿化出现的滑坡现象,加快全省生态经济型平原林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杨平  王玉玲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2):41-44,48
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促进山区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山区农村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实现了产权制度的重大突破,可增加农民就业和经济收入,促进林权法制化建设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山区基层组织领导能力.籍此提出了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的建议,诸如建立林权流转制度,规范流转市场,逐步构建和完善适应山区集体林制度改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区林农应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待遇等.  相似文献   

12.
插花山探究     
"插花山"在我国南方是林权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面积不大,却往往伴随着权属争议,影响稳定,是确权发证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笔者根据福建、江西等省在林权管理上对插花山的使用情况及相关知识,对插花山的释义、产生、分类、特性、发证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参考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全国林业人才会议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依法严格林地林权管理;切实搞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稳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澄清了对林权证的作用,特别是林地使用权流转中确权发证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必须始终坚持依法发放林权证,依法打击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把严格林地保护管理措施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4.
林地流转行为是后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于2011年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石林县林农林权流转行为.结果发现,家庭劳动力是否充足、是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否缺乏资金或技术等因素对林农林权流转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提出完善林权流特服务体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完善林区金融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 林权成为林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词。林权作为一种私人财产权, 能够增加社会力量造林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其效果自不待言。然而这种将森林资源完全私有化的做法, 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 比如提供公民休憩和娱乐的场所以及基本生存的能量来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林权, 为与森林资源利益攸关的其他利用人提供其合理利益的保护十分必要。德国和俄罗斯在立法上设置了森林进入权(森林逗留的权利), 这对于在这一领域的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尚存空缺的我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了林权改革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林权改革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础,明晰林权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必要条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推动力量,林权能否流转、能否处置变现则是林权改革是否成功、林业产业化能否推进的最终衡量标准。加快制订并推出《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培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理顺相关的金融等管理体制,为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和提高林农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退耕还林地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可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为适应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形势,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区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要准确定位林业地位,科学区划林业发展布局,提高林地比较效益,发展林业产业,创新投资和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制定扶持政策,实现林地可持续经营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政策,从法律视角透视我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论述了林权改革法律依据、林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的特殊保护五个方面的法律规定。提出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强化其法定性,依法推动、规范有序、保障改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铜川集体林现行产权制度存在弊端的分析研究,提出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体现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铜川集体林产权体系设想.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宋维明 《林业科学》2012,48(7):161-169
使用2005和2010年江西省集体林区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决策的影响,运用FE和RE研究林改对木材和竹材采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显著增加木材和竹材的采伐量,其中林下资源的使用权可以延迟农户对木材的采伐,农户倾向于在产权明确的林地上进行采伐,同时家庭经营林业的方式不利于木材供给的增加。基于本文的实证,建议在勘界发证的工作中应首先确保用材林地,提倡以林地流转的方式实现林地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