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用PTP法和DEA法分别对中国海洋渔业的捕捞能力进行了量化研究。指出在中国使用PTP法计算海洋捕捞能力时,以渔船功率为投入单位要较以渔船数为投入单位计算得到值更符合实际。进一步的分析明确了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过剩首先是渔船功率的过剩。结果表明:若在1999年海洋捕捞渔获量的基础上实行产量“零增长”,则中国海洋捕捞渔船数的削减幅度应为35.2%,渔船总吨位的削减幅度应为29.8%,而总功率的削减幅度要达到37.3%。提出了“补充峰值年”的新方法,认为PTP法的适用背景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条件下的海洋捕捞业。更适于进行纵向的时间序列的分析。而DEA法则适合于在一个时间点上进行横向的“能力”估算。分析表明:基于实际捕捞量的捕捞能力一般总是被低估,故实际要削减的捕捞能力的量总是大于计算值。  相似文献   

2.
随机生产边界法是一种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线性规划方法。在得到待定系数的估计值后,可求得理论产出,进而可以求得各投入单元的技术效率。以年渔获产量为产出,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和渔船数为投入,应用该方法计算浙江省1996—2004年的海洋捕捞能力。结果表明2000年浙江省捕捞技术效率最高,达到99.9%。在与DEA法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两者计算结果相近,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捕捞能力水平;在使用SPF法分析捕捞能力时,要注意技术无效率投入的剔除。此外,在用SPF法计算捕捞能力时,应将除去劳动力外的投入因子全部货币化,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PTP法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由FAO重点推荐的PTP法及有关研究现状,在国内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的海洋渔业实际,对我国的“捕捞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并对该方法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改进。提出了“补充峰值年”的新方法,认为在对我国现阶段渔业进行PTP分析时,以采用渔船的“功率”作为投入指标较为合适。同时还指出:PTP法的适用背景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条件下的海洋捕捞业。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由FAO重点推荐的PTP法及有关研究现状,在国内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的海洋渔业实际,对我国的“捕捞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并对该方法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改进。提出了“补充峰值年”的新方法,认为在对我国现阶段渔业进行PTP分析时,以采用渔船的“功率”作为投入指标较为合适。同时还指出:PTP法的适用背景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条件下的海洋捕捞业。  相似文献   

5.
随机生产边界法是一种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线性规划方法。在得到待定系数的估计值后,可求得理论产出,进而可以求得各投入单元的技术效率。以年渔获产量为产出,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和渔船数为投入,应用该方法计算浙江省1996—2004年的海洋捕捞能力。结果表明2000年浙江省捕捞技术效率最高,达到99.9%。在与DEA法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两者计算结果相近,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捕捞能力水平;在使用SPF法分析捕捞能力时,要注意技术无效率投入的剔除。此外,在用SPF法计算捕捞能力时,应将除去劳动力外的投入因子全部货币化,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控制我国海洋捕捞强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已成为世界渔业管理面临的一大任务大陆0年代以后我国的海洋捕捞强度迅速增长,主要是:捕捞效率高的渔具渔法迅速增长,海洋机动渔船数量和功率膨胀,渔民数量迅速上升,为控制捕捞强度,我国逐步采用了一些渔业管理措施,然而效果不明显,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我国控制海洋捕捞强度所面临的问题:1、我国渔业管理措施的局限性;2、渔区产业结构单一;3、大量“非渔业劳动力”入渔;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国家海洋捕捞强度控制指标。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与赎买计划;4、加快实施捕捞限额制度;5、发展渔民组织。  相似文献   

7.
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已成为世界渔业管理面临的一大任务大陆0年代以后我国的海洋捕捞强度迅速增长,主要是:捕捞效率高的渔具渔法迅速增长,海洋机动渔船数量和功率膨胀,渔民数量迅速上升,为控制捕捞强度,我国逐步采用了一些渔业管理措施,然而效果不明显,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我国控制海洋捕捞强度所面临的问题:1、我国渔业管理措施的局限性;2、渔区产业结构单一;3、大量“非渔业劳动力”入渔;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国家海洋捕捞强度控制指标。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与赎买计划;4、加快实施捕捞限额制度;5、发展渔民组织。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1999—2014年海洋捕捞统计数据,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海洋捕捞主要鱼类产量呈下降趋势,鱼类渔获物结构趋向平均化,优势种单种产量逐渐降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呈下降趋势,渔船总功率、总吨位及专业劳动力数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渔船向大型化发展;海洋捕捞总产量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专业劳动力数量关联度高,而与总吨、总功率关联度低。讨论分析认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已达到开发利用极限,建议继续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建立完善的海洋捕捞指标体系、强化渔业补贴政策的管理、优化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进一步限制渔船功率和吨位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在我国渔业统计资源中,与捕捞能力相关的项目,以及在渔业管理初中中,对捕捞能力进行宏观控制的主要指标:渔船数、主机总功率和总吨位等,还介绍了我国近海渔业中单一和复合渔业捕捞能力的量化方法,并对各种作业方式中影响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量化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以东、黄海底托网渔业为进行捕捞能力的修正。由于影响捕捞能力的因素很多,文章还初步得出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捕捞能力的综合指数的设想和可行性,以便较为全面地反映和统一量化不同渔船或多种渔业的捕捞能力,供渔业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有关捕捞能力量化统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文章介绍了在我国渔业统计资源中,与捕捞能力相关的项目,以及在渔业管理初中中,对捕捞能力进行宏观控制的主要指标:渔船数、主机总功率和总吨位等,还介绍了我国近海渔业中单一和复合渔业捕捞能力的量化方法,并对各种作业方式中影响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量化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以东、黄海底托网渔业为进行捕捞能力的修正。由于影响捕捞能力的因素很多,文章还初步得出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捕捞能力的综合指数的设想和可行性,以便较为全面地反映和统一量化不同渔船或多种渔业的捕捞能力,供渔业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1.
DEA理论及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阐述了DEA法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海洋渔业,分析表明,在我国远洋渔业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船数多但船体不够大,这是提高洋船队捕捞能力的主要,也是远洋渔业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其次,我国远洋捕捞船队的“能力利用度”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1999年以辽宁,江苏,福建,山东和广东为最高,其余各相关省市都有可能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效率的提高而增加捕捞产量。在帆张网作业中的DEA分析得出结果:一个投入因子若普遍被高估(或低估)相同的比例,应不会影响捕捞能力。因此得出结论:运用DEA法可以对不变投入,可变投入与最终的产出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在多重投入情形下的最大产量;DEA法既能处理大量的数据,也能解决较少数据的情况,其在海洋渔业方面应用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DEA法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海洋渔业,分析表明,在我国远洋渔业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船数多但船体不够大,这是提高洋船队捕捞能力的主要,也是远洋渔业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其次,我国远洋捕捞船队的“能力利用度”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1999年以辽宁,江苏,福建,山东和广东为最高,其余各相关省市都有可能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效率的提高而增加捕捞产量。在帆张网作业中的DEA分析得出结果:一个投入因子若普遍被高估(或低估)相同的比例,应不会影响捕捞能力。因此得出结论:运用DEA法可以对不变投入,可变投入与最终的产出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在多重投入情形下的最大产量;DEA法既能处理大量的数据,也能解决较少数据的情况,其在海洋渔业方面应用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相关资料,对1979—2017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捕捞作业量、捕捞作业结构以及捕捞产量的变化趋势和现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实行总量控制(简称"双控")制度全面实施后,虽然南海区渔船数量上升势头得到控制,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渔船总吨位和总功率却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02年以来,南海区机动捕捞渔船总吨位增长了45%,总功率增长了13.7%,2017年44.1 kW以下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占77.5%。南海区海洋捕捞产量由不断上升至近年逐渐得到控制,近5年南海区的捕捞产量约为340万~380万t,对渔业资源破坏力大的拖网和刺网产量占72%~74%。南海区海洋捕捞渔业存在捕捞生产数据统计不规范、渔业资源面临衰竭和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依托渔港建立健全渔获物统计和核查体系,压减近海捕捞能力,稳定外海渔业,同时加强科学调查研究,从而优化南海区捕捞作业格局。  相似文献   

14.
西印度洋是海洋捕捞作业的重要海域,分析捕捞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量是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的基础,也是确保其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9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优势分析(Dominance analysis),分析了70年间主要捕捞方渔获种类和渔获量组成,比较不同时间序列下主要捕捞方和种类对渔获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根据突变点检测及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9年三个阶段。研究分析表明,各阶段累计渔获量前十的渔获种类、捕捞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giceps)累计渔获量为最高,鲣、黄鳍金枪鱼等种类渔获量对总渔获量的贡献度较高;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等是沿海国和地区各阶段渔获量最高的捕捞方,西班牙、法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等是非沿海国和地区渔获量最高的捕捞方,对各阶段印度洋西部海域总渔获量的贡献度基本都超过10%。。研究认为,基于印度洋西部海域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潜力,各主要捕捞国家和地区应该降低捕捞努力量,养护已过度开发的经济种类,增加对资源量丰富的短生命周期种类的开发力度,确保印度洋西部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栖息地指数模型的毛里塔尼亚头足类底拖网渔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是我国西非过洋性渔业底拖网渔船的主要作业海域之一。本研究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的底拖网渔船生产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表温和海面高度等数据,利用栖息地指数方法,采用几何平均模型和算术平均模型对毛里塔尼亚底拖网渔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作业的时间为1—4月和7—12月。各月基于表温、海面高度距平值和海底水深的适应性指数表明渔场的适宜海洋环境范围有差异。AMM模型中,HSI大于0.6的作业网次比例为76.10%,作业产量比例为78.66%,平均网次产量随着HSI的增加逐渐增大,从HSI为0~0.2时的29.37 kg/网次,增加到HSI为0.8~1.0时的47.20 kg/网次;GMM模型中,作业网次所占比例只有66.71%,作业产量比例为71.18%,平均网次产量随HIS的增加没有呈现合理的规律。本研究认为AMM模型更加适合于毛里塔尼亚底拖网渔场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