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绵羊多胎性的分子机理以及为哈萨克羊多胎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开展哈萨克羊品种多胎主效基因筛选和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可为哈萨克羊品种的开发利用及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必将有力推动和加速哈萨克羊多胎品系的选育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本实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哈萨克羊FecB基因进行PCR-RFLP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哈萨克羊群体中FecB基因的A746G酶切位点上均未发现多态性,表明FecB基因的A746G酶切位点不能作为控制哈萨克羊繁殖力的潜在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2.
以控制部分绵、山羊品种高繁殖力的BMPR-IB、BMP15和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福清山羊BMPR-IB、BMP15和GDF9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多胎品种福清山羊及南江黄羊在BMPR-IB基因的相应位置上并未发生与Booroola Merino羊相同的突变,同时也未检测到BMP15的FecXI、FecXH、FecXB基因及GDF9的FecGH基因,因此排除了这5个突变位点存在控制福清山羊高繁殖力主效基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以控制部分绵、山羊品种高繁殖力的BMPR-IB、BMP15和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闽东山羊BMPR-IB,BMP15和GDF9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研究发现:多胎品种闽东山羊及南江黄羊在BMPR-IB基因的相应位置上并未发生与Booroola Merino羊相同的突变,同时也未检测到BMP15的FecXI,FecXH,FecXB基因及GDF9的FecGH基因,因此排除了这5个突变位点影响闽东山羊高繁殖力性状的可能性。然而,由于闽东山羊的BMPR-IB、BMP15、GDF9的全基因序列信息的缺乏,尚不能完全断定3个基因对闽东山羊高繁殖力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5,(6):63-66
Fec B基因是绵羊高繁殖力BMPR-IB基因突变的结果,笔者通过BMPR-IB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本地哈萨克羊中选育多胎新类型。采用绵羊多胎主效基因FecB基因通过PCR-RFLP法进行检测,一代杂交导入FecB基因比率为79.5%(132/166),导入效果显著。就不同基因型羔羊初生重、育成母羊6月龄体重、体尺多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数据显示携带多胎基因(B+或BB)与野生型(++)基因羊均生长状态良好,能够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较快抗病力与本地基本一致,为下一步培育本地哈萨克多胎新类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绵羊多胎性的分子机理以及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RFLP及直接测序方法,对哈萨克羊群体BMP15基因Fec XI和Fec XH及第1内含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BMP15基因Fec XI和Fec XH酶切位点均未出现多态性,在第1内含子存在2种基因型,AA型和AB型;优势基因型为AA型,优势等位基因为A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小于0.25,属于低度多态;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测序结果表明:AB型个体在该基因第1内含子的第667位点发生G→T的突变,出现G/T的杂合。显著性检验分析表明:该突变位点在哈萨克羊群体中的产羔生产性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绵羊多胎性的分子机理以及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RFLP及PCR-DS方法,对哈萨克羊群体BMP15基因FecXG和FecXB及第2外显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BMP15基因FecXG和FecXB位点均未出现多态性,在第2外显子存在2种基因型,AA型和AB型;测序结果表明:AB型个体在该基因第775位点发生G→C的突变,出现G/C的杂合.优势基因型为AA型,优势等位基因为A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小于0.25,属于低度多态;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显著性检验分析表明:该突变位点在不同产羔数母羊群体中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该突变位点可以作为控制绵羊多胎产羔的潜在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7.
湖羊BMPR-IB、BMP15和GDF9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MPR-IB、BMP15、GDF9基因作为湖羊多胎性状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53只湖羊上述候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湖羊BMPR-IB基因的FecB位点只存在BB和+B两种基因型,二者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81 1和0.018 9;B等位基因为绝对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990 6。未检测到BMP15基因的B4(FecXB)突变和GDF9基因的G8(FecGH)突变。因此,推测BMPR-IB基因的FecB位点是湖羊多胎性的主效基因,而BMP15基因和GDF9基因与湖羊群产羔数关系不大。研究结果同时反映了所测湖羊群体是一个高度纯化的宝贵绵羊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IB)、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GDF9)基因是否与崂山奶山羊的产羔数相关,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290只经产崂山奶山羊BMPR-IB基因的FecB突变、BMP15基因的FecXH和FecXI突变、GDF9基因的G8突变(GDF9基因编码区1 184 bp处的碱基突变C→T)进行多态性检测,并探索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崂山奶山羊BMPR-IB、BMP15、GDF9基因均只有1种基因型,不存在多态性。因此,BMPR-IB、BMP15、GDF9基因不能作为崂山奶山羊产羔数(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策勒黑羊BMPR-IB、ESR基因型与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胎主效基因和生殖激素水平都是影响绵羊繁殖力的重要因素.为探讨策勒黑羊BMPR-IB和ESR不同基因型个体与雌二醇和孕酮两种生殖激素水平的关系,试验以黄体期的47只经产母羊和64只妊娠母羊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这些母羊BMPR-IB和ESR的基因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经产母羊的血清雌二醇含量和妊娠母羊的血清孕酮含量,分析这两种激素水平与BMPR-IB、ESR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策勒黑羊BMPR-IB和ESR三种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雌二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a:娠策勒黑羊BMPR-IB和ESR三种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孕酮含量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论:BMPR-IB和ESR基因上的突变没有影响母羊的雌二醇和孕酮的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10.
4个绵羊品种MHC-DRB3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4个绵羊品种(阿勒泰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湖羊和陶塞特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绵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第122、154、168、220和241 bp碱基处表现出多态性;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绵羊群体MHC-DRB3基因的第2外显子的PstⅠ酶切位点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TaqⅠ和HaeⅢ酶切位点多态性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4个绵羊群体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在0.693~0.774和0.662~0.738之间,表明4个绵羊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羊和湖羊亲缘关系最近,阿勒泰羊和陶塞特羊关系较远,与实际选育过程一致,MHC-DRB3多态性可作为绵羊育种标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Booroola羊多胎性状主要是由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基因(BMPR-IB)编码区第746碱基对位置上发生了A-G突变而导致FecB表型的突变所引起.王根林等和柳淑芳等相继发现了湖羊和小尾寒羊存在FecB基因,同时柳淑芳认为BM-PR-IB基因是调控小尾寒羊多胎的主要基因[2,4-5,9].而李海等人通过对新疆卡拉库尔羊、多浪羊、巴音布鲁克羊进行血液蛋白遗传标记的对比研究后发现,这3种羊品种的遗传距离以多浪羊和卡拉库尔羊最小[1,6].因此,陈晓军等人通过多浪羊BMPR-IB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推测卡拉库尔羊很可能也携带BMPR-IB基因[3].本试验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以新疆卡拉库尔羊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检测该品种绵羊是否存在BMPR-IB基因,旨在为该品种绵羊的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 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 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4.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主效基因.以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多胎品系为研究对象,应用Genopro软件绘制多胎品系绵羊的系谱.记录母羊产羔数.采用PCR-RFLP方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多胎性状的分离规律,研究BMPR-IB基因型分布与以多胎性能为目标的品系培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品系培育中,BMPR-IB基因的表型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模式,增加绵羊产羔数由常染色体突变所致,BMPR-IB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前人研究表明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G1突变对部分绵羊品种的繁殖力有显著影响。文章采用PCR-RFLP方法在不同繁殖力的7个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洼地绵羊、陶赛特羊、特克塞尔羊、杜泊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和4个山羊品种(济宁青山羊、贵州白山羊、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中检测GDF9基因G1突变,探究该突变与绵羊和山羊高繁殖力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内蒙古绒山羊没有G1突变,只检测到AA基因型;其余10个绵羊和山羊品种都有G1突变,均检测到AA和AB两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湖羊和川中黑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骨形态蛋白受体(BMPR-IB)基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试验以594只湖羊和333只川中黑山羊为研究对象,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湖羊和川中黑山羊BMPR-IB、GnRHR、GDF9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湖羊和川中黑山羊中均未检测到GDF9基因的G8突变,说明该突变在这两种羊中比较保守,不存在多态性;湖羊BMPR-IB基因存在FecB突变,表现出三种基因型(GG、GA、AA),等位基因G比等位基因A频率高,G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GG型平均产羔数分别比GA型和AA型多0.19,0.33只(P0.05);川中黑山羊GnRHR基因存在G698A突变,表现出三种基因型(GG、GA、AA),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以绵羊BMPR-IB和BMP1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湖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两个基因在湖羊中的多态性。结果发现,湖羊均是BMPR-IB基因突变纯合体(BB),而不带有BMP15突变基因,说明BMPR-IB和BMP15基因并非湖羊多胎性能的主基因。但是,选育后的湖羊总产羔率和第一、第二胎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未经选育的群体,湖羊多胎性状客观存在,其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为小尾寒羊及其与波德代羊、白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杂交后代多胎性能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分别在11个绵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和低代杂种后代在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Q249R突变,小尾寒羊AA、AB和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2 3,0.225 8和0.741 9,B等位基因频率为0.854 8,A等位基因频率为0.145 2。小尾寒羊杂种后代群体中B等位基因频率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而A等位基因频率却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及其低代杂种后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并进行横交固定培育多胎新品系。  相似文献   

19.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藏羊自然繁殖多胎的遗传基础,试验采集祁连县不同种公羊群体血样350份,检测BMPR-IB基因突变位点。结果表明:共检出GA型9只,AA型341只,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26和0.974,G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0.013和0.987,未发现GG型纯合基因。说明高原型藏羊种公羊群体中存在BMPR-IB基因Fec B突变,在进一步验证与藏羊多胎繁殖相关性的基础上,可作为多胎型藏羊分子辅助选育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