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温对鲢鱼、草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关于水温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国内外学者曾作了不少工作,如T.A.和A.C.(1954)等在鲟鱼卵上,A.Thomopoulu(1954)在玉筋鱼(Ammodytes)鱼卵上,U.Lieder(1953)在鲤鱼卵上;F.R.Hayes(1953)在鲑鱼卵上都作过大量工作。我国庞诗宜(1961)在金鱼卵上,钟鳞(1965)在鲢鱼卵上,林华英在鲤鱼卵上都进行过研究。因实验材料不一,看法各异。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曾于964~1966年,先后研究了水温对鲢鱼、草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鱼类胚胎发育与水温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水产科学工作者曾作过不少研究工作。国外如A.Thomopoula(1954)在玉筋鱼卵上,T.A.杰特拉弗和A.C.金兹堡在鲟鱼卵上,U.Lieder(1953)在鲤鱼卵上,Ljubitzky(1953)和F.R.Hayes(1953)分别在鲑鱼卵上都进行过研究。国内如庞诗宜(1961)在金鱼卵上,钟麟等(1965)在鲢鱼卵上,林华英在鲤鱼卵上,郭永灿在草、鲢鱼卵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对白鲢胚胎及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振义 《水产学报》1965,2(3):69-76
水生动物的胚胎发育,需要一定的环境盐度。(1941,1945)指出,鲤鱼(Cyprinus carpioL.)拟鲤(Rutilus rutilus Caspius Jak)、鳊鱼(Abramis brama L.)等鲤科鱼类的卵,正常发育的最高盐度界限为8~10‰。伊东镇雄(1953)发现,香鱼(Plecoglossus altivclis Temminck et Schlogel)卵球在1/4~1/7M的任氏液中,卵割受阻;少数勉强开始分裂者,不久也趋死亡。为了解白鲢(Hypo-phthalmiehthys molitrix CuvierValenciennes)胚胎和仔鱼的耐盐度,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4.
草鱼卵球成熟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研究鱼类卵球不同成熟程度的受精与胚胎发育对于鱼类人工繁殖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指导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关于鱼类卵球成熟问题已有不少报道,朱冼等在金鱼(1936),鲤鱼、鳊鱼(1960),江希明等(1963)在白鲢上,Т.И,Приволънек等(1940)在鲑鱼上,但论述角度多半偏重于从卵球成熟程度与胚胎发育关系上得出结果,而关于鱼类卵球成熟程度与卵质量的研究还很少。1963年我们就对草鱼卵球不同成熟程度的发育能力进行初步观察,后来此项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及其类似物(LRH—A)的研究和应用表明,它们能诱导硬骨鱼类卵球发育(Chan,1977)、卵球成熟(Sokolowska 等,1978)和排卵(Hirose 和 Ishida,1974;Lam 等,1975、1976;福建、江苏、浙江、上海淡水经济鱼类人工繁殖协作组,1977)。Lam 等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适宜亲虾放养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克氏原螫虾仿生态繁殖中,亲虾放养密度分别与成熟度和抱卵率呈显著相关(R>R0.05);放养密度(A)与抱卵量(P)和亲虾存活率(Q)间呈极显著相关(R>R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P=-0.697A+714.077(R=0.92682)、Q=-0.095A+109.877(R=0.95341)。  相似文献   

7.
水产资源     
941962 亚马逊河中游鱼类的卵大小和仔鱼发育=Egg size and larval development incentral anazonian fish[刊,英]/Araujo-LimaC A R M//J.Fish Bio1..—1994.44(3).—371~389作者研究了亚马逊河中游鱼类14种(脂鲤目7种、丽鱼科5种和鲇目2种)的仔鱼发育和卵大小的关系。在激活时作为卵黄干重测定卵的大小(卵减去卵壳)。在发育阶段作为仔鱼干重和年龄(从激活小时)洲定仔鱼发  相似文献   

8.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杂交鲟A.schrencki i(♂)×Huso dauricus(♀)及西伯利亚鲟A.baeri成熟卵子及体腔液的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施氏鲟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吸水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大杂交鲟卵中谷草转氨酶(GOT,2.83U·g-1)、酸性磷酸酶(ACP,0.69 U·g-1)和碱性磷酸酶(AKP,0.81 U·mg-1)含量最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西伯利亚鲟卵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显著升高(P<0.05)。3种鲟鱼卵与体腔液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差异显著。大杂交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显著高于施氏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P<0.05)。西伯利亚鲟(0.51±0.16μmol·g-1)卵内的Fe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0.35μmol·g-1)和大杂交鲟(0.42±0.12μmol·g-1),而体腔液内均未检测到Fe和Zn,但体腔液中Vc(4.00±2.44μg·L-1)含量显著低于大杂交鲟(5.58±1.53μg·L-1)和施氏鲟(5.47±2.32μg·L-1)(P<0.05)。3种鲟鱼卵及体腔液内的酶、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成相同,但SDH和ACP活力、Fe和Vc含量存在组织和种间差异,在亲鱼培育时应区别培育。  相似文献   

9.
褐牙鲆亲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维生素A、C、E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后代较野生亲鱼后代质量下降这一问题,本实验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包括营养强化处理)褐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了养殖褐牙鲆维生素营养强化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野生与养殖亲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无显著差异,野生亲鱼卵中维生索A含最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野生亲鱼肝脏和卵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肌肉中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维生素E含量在野生和养殖亲鱼各组织内均有显著差异(P<0.05),仅肝脏中养殖亲鱼显著低于野生亲鱼(P<0.05),其余组织均为养殖亲鱼较高.在本实验中,营养强化显著增加了养殖亲鱼肌肉和肝脏维生素A、维生素C及卵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含量,但对卵中维生素A和C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肌肉中维生素E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褐牙鲆亲鱼卵中维生素A、C、E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养殖褐牙鲆亲鱼后代质量下降有关,本实验所采用的营养强化方法仅增加了养殖亲鱼卵中维生素E的含量,而对卵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无显著影响,更为有效的强化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取100只经过480 d养殖的3♀×10♂绿卵全同胞家系子一代(F1)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幼鲍为实验材料,进行雌雄、卵色分类后,测量所有样本总重、壳长、壳宽等生长指标,并测定不同卵色幼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和溶菌酶(LZM)的活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在生长方面,不同卵色幼鲍的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绿卵幼鲍的各生长指标均高于其他3种卵色;在免疫酶活性方面,4种卵色幼鲍在SOD和CAT活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绿卵幼鲍的AKP、ACP和LZM 3种酶的活性与棕色和棕红色卵幼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与棕绿色卵幼鲍无显著差异,其酶活性从高到低按卵色排列依次为绿色、棕绿色、棕色和棕红色.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卵色选育皱纹盘鲍高产抗逆新品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是引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喉孢子病”的重要病原, 每年导致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本研究通过隐性感染异育银鲫母本人工受精、实验室条件下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 采用单管半巢式 PCR、荧光定量 PCR 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进行亲本、卵和幼鱼等环节的检测分析, 探究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是否存在经卵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 34 尾异育银鲫母本(A1~A22, B1~B12)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率达 50%~75%, 其中, 卵和伪鳃检出率高于卵巢组织样品; 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在隐性感染母本的卵巢、伪鳃、肾、脾组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前孢子生成阶段营养体; 实验室条件下阳性母本所产的卵经孵化和培育出的幼鱼 15 dph 和 30 dph 样品可以检出阳性(A1、A18、B8 和 B9); 荧光原位杂交显示 15 dph 幼鱼在伪鳃、鳃和肾脏组织检测出阳性信号。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存在经鱼卵传播途径; 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疾病制定防控措施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草鱼卵球成熟细胞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鱼类卵球细胞学的研究,前人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是在卵球成熟细胞学和受精细胞学两方面。关于成熟细胞学,朱洗等(1962)以金鱼和鳊鱼为材料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刘元楷等(1966)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草鱼卵巢排卵和卵球成熟的作用研究中,也做了一些工作。关于受精细胞学,在金鱼、鳊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5月对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极北鲵的产卵场所和产卵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极北鲵适宜在水深为10~70cm、多枯草的沼泽区域产卵;多数极北鲵产出2条胶囊质的卵袋(占79.3%),少数只产1条卵袋(占12.1%)或3条卵袋(8.6%);每个卵袋内含有受精卵数为23~98(M=64.3)个;极北鲵产卵时的水温为4~19.5℃,产卵时间为4月15 13到23日,产卵期9d,产卵的高峰期在4月17日到20日,为4d;极北鲵在产卵时对水深有一定的选择性,卵袋主要集中分布在11~40cm的水深范围之内;极北鲵的休眠洞穴都在水田的田埂和沼泽沿岸及路边等离水较近的地方.通过室内孵化试验(水温9~23℃、水深10cm)发现极北鲵卵袋的室内孵化率为87.81%.研究发现极北鲵在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分布区为龙王庙核心区和稻田区域.而集中分布区为龙王庙核心区内.  相似文献   

14.
波吉卵囊藻对养殖水体溶解态氮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标记物,研究在不同盐度下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溶解态氮的吸收速率和选择性。结果表明:盐度对波吉卵囊藻氮吸收速率影响显著(P<0.05)。当盐度为15时,波吉卵囊藻对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等均有较大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69、0.112、0.028μgN/(g.h);盐度为30时,对尿素氮(Urea-N)有较大的吸收速率,为0.074μg N/(g.h)。不同盐度下,波吉卵囊藻对4种溶解性氮的选择性吸收的先后顺序为:氨氮>亚硝酸盐氮>尿素氮>硝酸盐氮。因此,可通过在对虾养殖环境中接种波吉卵囊藻,以吸收水体中过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改善虾池养殖水质,促进健康生态养殖。  相似文献   

15.
卤虫幼体,在水产养殖业上被广泛地用来饲养鱼类和甲壳类的幼苗(Sorgeloos et al.1983)。通常从生产商处得到卵,经孵化,来生产卤虫无节幼体(Vanhaecke和Sorgeloos,1983)。卵为一个休眠胚胎,包被在一坚硬的脂蛋白壳或卵壳中(Morris和Afzelius,1967;Anderson et al.,1970)。通常孵化卤虫的  相似文献   

16.
随机选取100只经过480 d养殖的3♀×10♂绿卵全同胞家系子一代(F1)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幼鲍为实验材料,进行雌雄、卵色分类后,测量所有样本总重、壳长、壳宽等生长指标,并测定不同卵色幼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和溶菌酶(LZM)的活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在生长方面,不同卵色幼鲍的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绿卵幼鲍的各生长指标均高于其他3种卵色;在免疫酶活性方面,4种卵色幼鲍在SOD和CAT活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绿卵幼鲍的AKP、ACP和LZM 3种酶的活性与棕色和棕红色卵幼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与棕绿色卵幼鲍无显著差异,其酶活性从高到低按卵色排列依次为绿色、棕绿色、棕色和棕红色。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卵色选育皱纹盘鲍高产抗逆新品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作为我国西藏亚东地区特色经济鱼类,目前已经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在亚东鲑人工繁育过程中存在不同颜色的卵(黄色和橘红色),且2种卵的质量在受精率、孵化率及仔鱼质量等方面表现不同。目前,对2种颜色卵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亚东鲑人工养殖过程中2种不同颜色卵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实验样品来自西藏亚东县产业园亚东鲑繁育养殖基地。每种卵测定3个重复。结果显示,黄色卵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橘红色卵,而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橘红色卵。黄色卵的饱和脂肪酸(SF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低于橘红色卵,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尤其是C18:1n-9含量显著高于橘红色卵。黄色卵的必需氨基酸(EAA)总量,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量以及总氨基酸(TAA)略低于橘红色卵;而在EAA中,黄色卵的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显著低于橘红色卵。黄色卵中蛋白质羰基和丙二醛含量高于橘红色卵,而α-维生素E和虾青素含量低于橘红色卵。综上所述,橘红色卵中有较高的蛋白质、部分必需氨基酸、DHA、α-维生素E和虾青素含量,而过氧化产物含量较低,这可能是橘红色卵质量优于黄色卵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8.
鲟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磷总目、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我国的鲟类有2科3属8种,长江水系的有中华鲟(A cipenser sinensis)、白鲟(Psephurus gladius) 和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黑龙江水系的有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新疆地区有裸腹鲟(A cipenser nudiventris)、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鲟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鱼种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的名特优珍品,肉味鲜美、骨软、营养价值高,鲟鱼肉和卵的蛋白含量高达18%和29%.鲟鱼全身都是宝,利用率极高.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黑色黄金"之称的鲟鱼籽酱,是由鲟鱼卵加工而成,更是驰名中外的高档食品,在国际市场十分走俏.  相似文献   

19.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幼蟹、雌性成蟹及抱卵雌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比较了野生和养殖蟹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胰腺中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旨在揭示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和SOD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蟹、成蟹和抱卵蟹的SOD酶均表现为野生蟹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野生成蟹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养殖蟹,是养殖蟹的2.5倍以上。因此,养殖蟹的机体健康水平、免疫保护和抗应激能力不及野生蟹,尤以幼蟹阶段SOD酶活性最低,抗逆境力最差。(2)野生和养殖幼蟹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57±0.09)U.mg-1和(2.61±0.01)U.mg-1,显著高于成蟹和抱卵蟹(P<0.05);野生和养殖成蟹的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83±0.45)U.mg-1和(2.77±0.10)U.mg-1,显著高于幼蟹和抱卵蟹(P<0.05),是幼蟹和抱卵蟹的2~3倍;脂肪酶活性以养殖抱卵蟹最高,野生成蟹次之;消化酶活性变化与蟹的生长阶段及食性转变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延迟排卵对卵子生理生化变化及卵质的影响,人为对性成熟亲鱼推迟1~2周挤卵,并将未推迟挤卵组记为A组,推迟1周挤卵组记为B组,推迟2周挤卵组记为C组,研究推迟排卵后卵子内磷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唾液酸、总氨基酸以及脂肪酸含量等生化参数变化规律及延迟排卵与受精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推迟1周排卵后,B组受精率显著下降(P0.05),受精率由A组的86.66%降至57.14%;推迟2周后,C组受精率降至31.89%;卵内酸性磷酸酶活力随产卵期推迟而显著下降(P0.05),并与受精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R~2=0.705);A组苹果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高于B、C两组(P0.05,R~2=0.630),总氨基酸含量亦存在相似变化趋势,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R~2=0.706);此外十四烷酸(C_(14:0))、十五烷酸(C_(15:0))、棕榈酸(C_(16:0))、棕榈油酸(C_(16:1n-7))、a-亚麻酸(C_(18:3n-3))、二十碳五烯酸(EPA)在总脂中比例均在正常组中最高,并与受精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二十二碳五烯酸(C_(22:5n-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均与受精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卵子中磷酸酶、苹果酸脱氢酶、总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与卵子活力存在相关性,在红鳍东方鲀人工授精时,在亲鱼卵子成熟后1周内进行人工挤卵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