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治斜纹夜蛾蛹和2龄幼虫的棒束孢菌株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取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具致病力的生防真菌资源,通过对8株寄主为鳞翅目蛹的棒束孢属Isaria spp.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鉴定;以斜纹夜蛾的蛹和2龄幼虫为试虫,分别采用拌土法和浸渍法测试菌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菌株GZUIFR08XS1、GZUIFR04XS8、GZUIFR08XS13为环链棒束孢I.cateinannulata,菌株GZUIFR08LYS4、GZUIFR04XS5、GZUIFR04XS7、GZUIFR08XS12、GZUIFR04XS16为粉棒束孢I.farinose。8株菌对斜纹夜蛾的蛹和2龄幼虫均有致病力。土壤接种5 mL浓度为2×10~8个/mL的分生孢子,环链棒束孢GZUIFR08XS1、GZUIFR04XS8对蛹的致死率均为100%。接种浓度为1×10~8个/mL的分生孢子,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对2龄幼虫致死率为(78.21±2.22)%,较其他菌株有差异显著(P0.05)。将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分别接种在2~5龄幼虫时,对同一龄期幼虫的致死率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其中,接种孢子浓度为1×10~9个/mL可致2龄幼虫100%死亡;同一接种浓度下,对幼虫致死率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下降,其中,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28×10~5个/mL。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有较好防治斜纹夜蛾蛹和低龄幼虫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桃小食心虫高致病性菌株,以在山西省自然感病的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上分离获得的5株病原真菌为材料,研究各菌株感染桃小食心虫幼虫的症状、对寄主的致死率,以及与菌株毒力相关的胞外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变化,并评价其生物防治潜力。5个菌株在寄主上的感病症状和致死率有显著差异,感病后10天,球孢白僵菌BbTST05对寄主的致死率最高,为89.3%,其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3种酶活性均最大;粉棒束孢IfTSL02对寄主的致死率及其蛋白酶、几丁质酶活性次之;尖孢镰孢菌的FoTSL01、FoTSL03和FoTSL04菌株对桃小食心虫的致死率均低于61%,3种胞外酶的活性也较低。因此,球孢白僵菌BbTST05和粉棒束孢IfTSL02可用于桃小食心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得到杀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1836)高致死率的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Z.Q.Liang)SamsonHywel-Jones菌株,明确其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存活率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用17株环链棒束孢菌株芽孢子和分生孢子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进行了致死率测定,并研究了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号菌株芽孢子的LT50为1.472 d,17号菌株的分生孢子的LT50为3.248 d,时间明显短于其他菌株,致死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该2个菌株处理尼氏真绥螨,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8个/mL时,存活率分别为80.75%和70.75%。因此,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7个/mL及以下时,环链棒束孢和尼氏真绥螨可以同时施用。  相似文献   

4.
安徽歙县油茶林昆虫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歙县油茶林的昆虫病原真菌群落多样性,于2016-2017年对油茶林内自然罹病的昆虫标本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昆虫病原真菌共计132株,鉴定为6属10种。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和细脚棒束孢I.tenuipes为歙县油茶林昆虫病原真菌的优势类群,3种昆虫病原真菌的数量占所有菌株的75.76%。同时对昆虫病原真菌物种的多样性研究表明,其物种数、多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标在一年中变化不大。不同季节昆虫病原真菌数量变化较大,夏季菌株最为丰富,随着气温下降及降雨量的减少,菌株数量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生物农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研究了紫蓬山虫生真菌资源概况。共采集分离获得436株虫生真菌,鉴定为6属13种,其中优势种为环链棒束孢、蝉棒束孢、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4种优势种占所有菌株的89.23%。对其虫生真菌季节变化和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发现,虫生真菌数量丰富但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夏季和晚春虫生真菌最为丰富,随着气温及降雨量的下降,菌株数量逐渐下降;不同季节环链棒束孢、蝉棒束孢和球孢白僵菌的数量波动大,但玫烟色棒束孢波动较小。环链棒束孢、蝉棒束孢和玫烟色棒束孢主要分布于阔叶林中,对单一生境的依赖性较强;而球孢白僵菌主要分布于针叶林中。本研究明确了紫蓬山虫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发生物农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茶园昆虫病原真菌群落组成及生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调查了安徽省石台县仙寓山粗放经营茶园昆虫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在植被单一、干扰较多的茶园,昆虫病原真菌种群结构较为单一。共采集到116株标本,其中优势种群为环链棒束孢、球孢白僵菌和粉棒束孢,分别占总数的32.8%、27.6%和19.8%。分析了3种优势种昆虫病原真菌的时间和营养生态位。结果表明,环链棒束孢的时间生态位最大,粉棒束孢最小;球孢白僵菌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粉棒束孢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昆虫病原真菌之间以环链棒束孢和球孢白僵菌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最大,为0.776,环链棒束孢和粉棒束孢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最大,为0.785。可见,粗放经营茶园中环链棒束孢发生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生存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分别命名为ICBS918和ICTL911.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ICBS918和ICTL911对茶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100%,LT50分别为3.13 d和3.15 d;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LT50分别为3.25 d和3.31 d.接菌后8 d,2菌株对茶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47×105孢子/mL和1.01×105孢子/mL;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2.20×105孢子/mL和1.34×105孢子/mL.2菌株23 ℃下最适生长培养基均为综合马铃薯培养基,最适产孢培养基均为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萨氏培养基上,菌株ICBS918和ICTL911分别在24~30 ℃及24 ℃时生长速度最快,在27 ℃和21 ℃时产孢量最大.表明2株环链棒束孢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均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初选出活性较高的爪哇棒束孢和两株球孢白僵菌;对假眼小绿叶蝉低龄若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爪哇棒束孢毒力最强,分别比两株球孢白僵菌高2.33~7.26倍和6.08~27.26倍,在1×108孢子mL 1浓度条件下第13 d的致死率达100%,LT50为5.9 d。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爪哇棒束孢菌株配制的IJOD-1悬乳剂以7.5×1013孢子hm 2的剂量常量喷施,对假眼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11 d时为50.32%;第25 d时追加1次放菌,在第55 d时的防治效果达68.40%。  相似文献   

9.
荔枝蝽Tessaratom apapillosa Drury是荔枝和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发展荔枝蝽的生物防治技术是无公害化生产荔枝、龙眼的基本保障.虫生真菌在害虫自然种群密度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有关利用虫生真菌防治荔枝蝽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分离了荔园土壤中的虫生真菌,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玫烟色棒孢菌Isaria fumosorosea和爪哇棒孢菌Isaria javanicus 4个菌种的40株菌株对荔枝蝽的致病能力,筛选出2个防效较好的菌株Bb07和Ma03,其LC50值(14d)分别为2.20×106分生孢子·mL-1和2.34×106分生孢子·mL-1,LT50值(1×107分生孢子·mL-1)分别为6.1d和6.6d.田间试验中,当使用浓度为1×108分生孢子·mL-时,菌株Bb07和Ma03对荔枝蝽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施菌后14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0.78%和90.34%.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常用农药和生防真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之间的相容性,本文测定了13种常用农药对玫烟色棒束孢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剂与玫烟色棒束孢的相容性优于杀菌剂。其中,高效氯氰菊酯与玫烟色棒束孢相容性最好,在常规浓度下,对玫烟色棒束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只有2.42%和1.62%,对产孢基本无抑制作用,苏云金芽胞杆菌和氯氰菊酯与玫烟色棒束孢也有较好的相容性,二者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孢量的抑制率分别为6.05%、2.83%、22.41%和16.3%、7.81%、16.67%。高效氯氟氰菊酯、氟啶脲、丙溴磷与玫烟色棒束孢有一定的相容性。丙环唑、百菌清、戊唑醇、木霉菌、阿维菌素、甲维盐与玫烟色棒束孢的相容性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吉林本地自然越冬代罹病的水稻二化螟幼虫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两个病原真菌JL003和JL005,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树进行分析,并采用浸渍法研究了2个菌株对二化螟3龄和6龄幼虫的毒力作用。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L003和JL005分别为渐狭蜡蚧菌和球孢白僵菌,其中,渐狭蜡蚧菌侵染水稻二化螟为国内新近报道。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渐狭蜡蚧菌JL003对二化螟3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率为53.0%和46.0%,球孢白僵菌JL005对3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率为94.0%和93.0%。对低龄和高龄二化螟幼虫,菌株JL005对二化螟的致死率均明显好于菌株JL003,表现出更大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2.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危害严重的黄瓜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黄瓜大面积减产。菌株ZF2是本实验室从黄瓜植株体内分离筛选得到的一株对多主棒孢菌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经生理生化测定、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鉴定菌株ZF2为贝莱斯芽胞杆菌。酶学试验和光学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菌株ZF2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使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并形成连续的椭圆型膨胀,抑制率达60.10%。利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培养法证明菌株ZF2具有广谱拮抗作用,对6种病原真菌和7种病原细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测定结果显示,接种菌株ZF2的黄瓜发病明显减轻,防效为90.81%。综上,菌株ZF2生防性状优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原始亲本菌株PFCF-O、退化亲本菌株PFCF-D和单孢分离子菌株PF-CF-D58、PFCF-D20、PFCF-D50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等生物学指标以及各菌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结果表明,菌株PFCF-O的生长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产孢量为2.7×107个/mL,孢子萌发率为62.59%,胞外蛋白酶水平为1.16,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7.74%。而菌株PFCF-D、PFCF-D20、PFCF-D50和PFCF-D58间平均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为1.05×107~2.34×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为1.02~1.07,各生物学指标及其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19.86%~51.44%)都显著低于菌株PFCF-O。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初期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菌株生长后期的生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虫生真菌的毒力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表现为产孢能力下降或丧失、毒力下降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等。基于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PF904菌株继代培养后产孢量和毒力严重退化,本试验采用添加4种不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复壮。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甲壳素粉后菌株毒力恢复最好,复壮第10代时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由初始菌株的5.86 d下降至3.32 d,接菌第7天校正死亡率高于82%,且恢复比例较稳定;蚕蛹培养基复壮后菌株产孢量恢复最好,复壮第10代时,产孢量由初始菌株的4.28×106个/cm2提升至1.73×107个/cm2,提升3倍之多,但毒力恢复较差;而蝉蜕培养基复壮后产孢量和毒力恢复均不稳定;添加3种营养物质的综合培养基,第10代LT50和产孢量分别恢复为3.53 d和1.58×107个/cm2,对两者具有较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瓜棒孢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资源,从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该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和筛选生防菌株,测定所得菌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抑制活性,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其防效,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30份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细菌263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平板抑制率大于60.04%的菌株有10株,其中菌株ZF57的效果最好,抑制率为64.85%;菌株ZF57对其它7种植物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ZF57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盆栽防治效果和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6.67%、58.73%和62.13%,与对照药剂氟吡菌酰胺的防治效果相当;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ZF57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6.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粉红粘帚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病原真菌的种类,以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进行虫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所得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中的高毒力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属25株菌株,其中以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出现频率最高,共分离到15株,均与GenBank中粉红粘帚霉相关菌株亲缘关系最近,ITS序列同源性达100%,属优势种。按照柯赫法则证实4个属的虫生真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均有致病力,其中粉红粘帚霉致病力最强,其高毒力菌株SWFUYHL 02-01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致死中时为10 h;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其次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其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以不同种类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该菌株均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显著高于以其它糖为碳源时;适宜其生长的氮源是酵母浸出粉,适宜产孢的氮源是硝酸铵和尿素,以硫酸铵和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时不产孢;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无机盐分别是MnSO_4和MgSO_4,添加CaCl_2的培养基上未见产孢;光照对粉红粘帚霉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粉红粘帚霉菌株在采样点的出现频率与其生物学特性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7.
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廊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试验基地大豆孢囊线虫病田内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种类,对362份罹病枯萎大豆植株进行病原真菌分离,得到335株真菌;使用镰刀菌通用引物鉴定出镰刀菌(Fusarium spp.) 279株,占分离菌株83.3%;镰刀菌特异性引物、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特征进一步鉴定镰刀菌种类,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189株,占分离菌株56.4%;茄病镰刀菌(F. solani)67株占20.0%、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16株占4.8%、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3株、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um)2株、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和厚孢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各1株;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数量最多的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中约92.8%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这些结果表明该试验基地大豆枯萎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研究结果可为大豆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大豆孢囊线虫与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大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由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严重危害果蔬生产,但非致病性镰孢菌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为筛选防治根腐病的非致病生防镰孢菌,从京津冀设施大棚采集茄科、葫芦科果蔬78份根际土样中分离2 402株真菌,筛选出对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173株。利用镰孢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28株候选镰孢菌;通过镰孢菌发酵液泡根进行安全性测试,筛选出对寄主黄瓜幼苗安全无害的镰孢菌菌株4株(1418、1441、1436和1473)。进一步通过镰孢菌测序通用引物TEF1αF/TEF1αR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学特征,1418菌株和1441菌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1436菌株被鉴定为茄病镰孢菌(F. solani)。盆栽测试发现,除1441菌株外,1418菌株、1436菌株和1473菌株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均在50%以上,其中1418菌株的防效为70%,与杀菌剂咪酰胺的防效相当,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镰孢菌不仅为镰孢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新型生防产品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花生果腐病是由复合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直接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花生果腐病的生防微生物,以花生果腐病主要病原菌镰孢菌为靶标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在花生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镰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Hsg1949。经形态学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16S rDNA和gyr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综合分析,鉴定菌株Hsg1949为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Hsg1949对3株镰孢菌分离株具有稳定的的拮抗活性,继代培养40代时,对3株镰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7.0%、69.7%和61.9%,与初始菌株F0代的抑菌活性无显著差异。其无菌上清液活性物质耐高温,耐强酸但不耐强碱,在pH 11的环境下拮抗活性显著降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g1949菌悬液2×108和5×108cfu/mL可显著降低花生果腐病发病率,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54%和71.27%,与化学药剂多菌灵防效(75.11%)相当。菌株Hsg1949对花生白绢病菌、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也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已成为微生物源农药的一个要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手段,无法对罹病害虫中玫烟色棒束孢进行大量、快速、准确的检测,严重制约了该生防菌株防治效果的科学评价。本研究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建立了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可视化的LAMP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准确率高,与其他常见生防菌株和病原菌无交叉反应;检测时间短,60 min可得到阳性结果;灵敏度高,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该方法的建立为田间条件下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毒力测定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