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伏马菌素是主要由串珠镰刀菌和再育镰刀菌代谢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对农作物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玉米及玉米制品。在目前发现的多种伏马菌素中,伏马菌素B1是主要组分,且其毒性最大。本研究介绍了伏马菌素的化学结构、产毒菌株及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着重概述了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并对今后如何减轻伏马菌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白术根茎腐烂病病原分离鉴定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共分离得到58个病原菌菌株,其中丝核菌属Rhizoctonia菌株25个,小菌核属Sclerotium菌株19个,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11个,腐霉菌属Pythium菌株10个。在丝核菌中有22个菌株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小菌核属的19个菌株全部是罗氏小菌核Sclerotium rolfsii,镰刀菌中有10个菌株是尖孢镰Fusarium oxysporum Schecht,3个腐霉菌株则全部是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用绿亨一号、井冈霉素和甲霜灵3种药剂单独防治时都有效果,但显著低于绿井混合或绿甲混合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从烟粉虱上分离的If B01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优化其产孢条件.【方法】采用形态学、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基含水量、pH、接种量与金属元素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优化产孢条件.【结果和结论】该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与玫烟色棒孢霉Isaria fumosorosea相似,其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DNA序列与玫烟色棒孢霉和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相似性高于97%,将该菌株鉴定为玫烟色棒孢霉.培养基配方对If B01菌株分生孢子产量影响显著,玉米粉+麦麸混合培养基产孢量最多,1 g培养基产孢量为6.07×109;麦麸∶玉米粉质量比为5∶5、培养基含水量(w)为42%、接种量为6 m L菌液时,其产孢量最高;该菌株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8时,都有较好的产孢量;金属元素对产孢无促进作用,且镁、铁、钠和钙对If B01产孢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9种农药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同时检测水果中9种农药(1-六六六、3-六六六、甲基毒死蜱、毒死蜱、苯氟磺胺、灭菌丹、p,p'-DDD、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残留的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方法.水果样品中残留农药采用乙腈提取,使用N-丙基乙二胺键合固相吸附材料(PSA)和C18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DB-1701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转录调控因子MBF2 (multiprotein bridging factor 2)调控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功能,及其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为阐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敏感(SS)、广东连州(LZ)、云南通海(TH)3个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酶动力学法测定3个种群的GST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MBF2在不同抗性种群小菜蛾中的表达差异;采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诱导12 h,分析其对小菜蛾MBF2的诱导表达作用;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研究MBF2对GST基因的调控作用,并测定沉默MBF2后小菜蛾的GST活性;结合沉默后小菜蛾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验证MBF2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结果】两个抗性种群(TH和LZ)相较SS种群分别达到了中抗及高抗的水平,TH和LZ抗性倍数分别为54.27和289.58;TH和LZ小菜蛾...  相似文献   
6.
生物防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阻力来自防治效果的不稳定,而影响防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寄主昆虫的免疫抵抗作用。因此,开发昆虫免疫抑制剂,研究昆虫病原真菌(虫生真菌)的抗血淋巴免疫机理,将有利于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真菌分泌物对血细胞、囊泡膜型质子泵(V-H+-ATPase)、信号途径Imd等的影响及细胞壁成分的变化等方面,较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虫生真菌抗血淋巴免疫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深入研究虫生真菌抗血淋巴免疫机理,对于明确虫生真菌的作用靶标,昆虫的免疫机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新农药特别是免疫抑制剂的创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影响,为促进球孢白僵菌在防治亚洲玉米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TT和CCK-8法测定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毒力,通过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球孢白僵菌生长及其对SYSU-Of He-C细胞的影响。【结果】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处理SYSU-Of He-C细胞24 h后,MTT法的IC_(50)值为2.8×10~5mL~(-1),CCK-8法的IC_(50)值为1.4×10~5mL~(-1)。光学显微镜实时监测发现,在SYSU-Of He-C细胞对数期接种球孢白僵菌浓度为3.5×10~4mL~(-1)时,球孢白僵菌具有明显竞争力,未发现囊胞化与吞噬等细胞免疫现象;处理10 h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开始萌发长出菌丝,而SYSU-Of He-C细胞减少且开始变形;处理24 h,球孢白僵菌几乎长满整个视野;SYSU-OfHe-C细胞从近似圆形变长或者变为不规则形状,出现聚集、破碎、胞内空泡、瘤状突起,以及被白僵菌菌丝穿透等现象。【结论】球孢白僵菌可改变亚洲玉米螟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细胞形态,但不能使其发生细胞免疫现象。  相似文献   
8.
紫外诱变对绿僵菌素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sopliae MaQ10 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应用紫外线(UV)诱变其分生孢子和原生质体,分别测定了40个突变株的绿僵菌素产量.结果表明,出发菌株MaQ10的绿僵菌素A和B(DA和DB)产量分别为(106.81±9.55)和(29.53±2.70)μg/mL,分生孢子突变株的DA和DB平均产量分别为(45.05±7.77)和(10.83±1.05)μg/mL,原生质体突变株的DA和DB平均产量分别为(68.97±6.07)和(11.80±1.35)μg/mL;绿僵菌素产量最高的分生孢子突变株是 08 菌株,其DA达到(158.29±3.85)μg/mL,比出发菌株增产48.21%;产量最高的原生质体突变株是24菌株,其DA和DB产量分别达到(146.95±12.28)和(36.91±5.37)μg/mL,比出发菌株分别增产37.59%和25.11%.分生孢子诱变的DA和DB正突变率分别为15.00%和0,负突变率分别达到85.00%和97.50%;原生质体诱变的DA和DB正突变率分别为17.50%和5.00%,负突变率分别为70.50%和95.50%.原生质体诱变效果优于分生孢子诱变效果.另外,紫外线诱变不会改变DA与DB产量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虫生真菌玫烟色棒束孢If B01原生质体的产量和转化效率,进而为该菌株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改良奠定基础,本文研究了不同细胞壁降解酶配比、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温度、时间、p H值和转速等对玫烟色棒束孢If B01原生质体制备以及不同聚乙二醇4000(PEG4000)浓度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30 h的菌丝用1%蜗牛酶+2%纤维素酶配比、以0.7 mol/L的Na Cl溶液(p H6.0)为渗透压稳定剂,30℃、100 r/min酶解8 h,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6.72×106个/m L;此原生质体在40%的PEG4000作用下可获得最高的转化效率,达7.05%。研究表明酶液、酶解温度、时间、p H值、渗透压、稳定剂、转速和PEG4000的浓度等因素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荔枝蝽Tessaratom apapillosa Drury是荔枝和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发展荔枝蝽的生物防治技术是无公害化生产荔枝、龙眼的基本保障.虫生真菌在害虫自然种群密度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有关利用虫生真菌防治荔枝蝽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分离了荔园土壤中的虫生真菌,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玫烟色棒孢菌Isaria fumosorosea和爪哇棒孢菌Isaria javanicus 4个菌种的40株菌株对荔枝蝽的致病能力,筛选出2个防效较好的菌株Bb07和Ma03,其LC50值(14d)分别为2.20×106分生孢子·mL-1和2.34×106分生孢子·mL-1,LT50值(1×107分生孢子·mL-1)分别为6.1d和6.6d.田间试验中,当使用浓度为1×108分生孢子·mL-时,菌株Bb07和Ma03对荔枝蝽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施菌后14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0.78%和90.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