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氮浓度对茴香植株生长发育、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氮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精油累积的影响特性及其内在关系。【方法】采用水培方法,以日本园试配方中氮含量为标准1N,设计1/8N、1/4N、1/2N、1N和2N处理,研究不同氮浓度对茴香生长发育、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升高,茴香株高、分枝数、花序数、节数、地上部鲜重、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和单株精油产量等指标均表现为先不断增高,然后降低的规律,并且最高值均为1N处理;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茴香全氮含量、蛋白氮含量和色素含量呈不断增高趋势,全碳含量、可溶性糖、C/N比、精油含量呈不断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全氮含量与蛋白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全碳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碳氮比彼此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含量和蛋白氮含量与全碳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碳氮比彼此呈极显著负相关;精油含量与全碳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单株精油产量分别与全氮含量、蛋白氮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精油共鉴定出23种成分,不同氮浓度处理的茴香精油成分种类没有差别,但其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油第一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含量为63.89%-79.28%,第二主要成分柠檬烯含量为5.65%-18.28%,第三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相对含量2.26%-12.61%。【结论】不同氮浓度不但影响茴香的生长发育,还影响茴香次生代谢产物精油的含量、产量和成分组成比例;适宜的氮浓度(1N)可以实现茴香初生代谢产物累积(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精油产量)均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锌对茴香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要要精油组分的影响及茴香植株对锌的吸收累积特性,研 究了不同锌浓度(0、5、10、20、30、40、50 mg/L)营养液对茴香植株生长、锌的吸收累积及精油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院 5 mg/L 锌处理能显著增加茴香植株株高和地上部鲜重,而高浓度锌处理不利于茴香植株株高、植株地下部鲜重、地 上部和地下部干重的累积;锌主要累积在茴香植株的根部,随锌浓度增加,茴香植株地上部锌含量和锌总含量均呈 先增加再降低趋势,并均在30 mg/L 锌处理时达到最大,地下部锌含量呈先急剧增加再缓慢增加趋势,而迁移系数呈 降低趋势;各处理精油中均检出化学成分24 种,且精油主要成分均为反式-茴香脑,反式-茴香脑含量在10 mg/L 锌 处理最高,而其余锌处理的反式-茴香脑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因此,在锌污染土壤上种植茴香来修复土壤,当锌 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茴香植株对锌的吸收累积开始下降,但并未对茴香精油的品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秋水仙碱处理对茴香和芫荽精油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秋水仙碱处理对茴香和芫荽精油成分及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种子浸泡法进行秋水仙碱处理,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精油,GC/MS进行成分分析。结果:经秋水仙碱处理后,其茴香和芫荽胚根突变体的精油总含量和主要精油成分含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茴香除了莳萝芹菜脑外,大多数精油成分的含量均超过了对照,特别是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柠檬烯、爱草脑和茴香酮与对照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芫荽除了4-松油醇以外,其余8种成分均超过了对照,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为芳香植物精油含量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提高芳香植物精油产量提供了1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明明  罗静  钟永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22-9323,9360
[目的]分析小茴香茎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首先采用固相微方法萃取小茴香茎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分离和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小茴香籽的结果对比.[结果]从小茴香茎中鉴别出的挥发性成分22个,涵盖了醚、酮、酯、烃和萜等类,其中以反式茴香脑为主,其次是柠檬烯,两者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1.61%和16.16%,与小茴香籽的主要成分相同;小茴香茎的次要成分主要是1,3,3-三甲基-二环[2.2.1]庚-2-醇乙酸酯(6.23%)、大根香叶烯D(5.01%)、乙酸小茴香酯(4.25%)、β-法尼烯(3.66%)等,与小茴香籽的次要成分差异较大;同主要和次要成分相比,微量成分之间的差异更大.[结论]小茴香茎的挥发性成分与小茴香籽一样,主要以反式茴香脑和柠檬烯为主,但次要及微量成分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刘志希  李锋  张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93-18194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Illicillm verum Hook.f.)精油及其主成分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制备八角茴香精油,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精油化学成分,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单体成分,生长速率法测定八角茴香精油及其主成分对棉花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结果]GC-MS分析结果表明,八角茴香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反式茴香醚,其含量高达94.57%;八角茴香精油及反式茴香醚对棉花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IC50)为0.50~1.00μl/m。l[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新型植物源抗真菌类物质——丙烯基苯类衍生物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气象色谱-质谱法对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挥发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气象色谱-质谱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采用顶空进样技术,可鉴定出野生藏茴香中的19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旋萜二烯(70.32%)、右旋香芹酮(14.02%),人工种植藏茴香中的17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茴香脑(40.86%)、右旋萜二烯(16.60%)、草蒿脑(7.52%);2种物质的比较,有9种相同的化合物。[结论]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叶中的挥发油在成分构成上比较相似,但在相对含量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氯化钠胁迫对菊芋幼苗生长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法,以青芋2号(QY-2)为试材,用含不同浓度Na Cl(0、50、100、150、200 mmol·L-1)的溶液模拟盐胁迫,分析不同程度盐胁迫对菊芋幼苗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冠比、各器官含水率,以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50 mmol·L-1Na Cl能够促进菊芋幼苗生长,除叶片含水率外,其他生长指标均高于对照组(Na Cl浓度为0),且株高、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200 mmol·L-1Na Cl胁迫下,菊芋株高、总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含水率、POD活性、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而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根冠比、SOD活性均较对照组有小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种常用调味品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um.)和孜然(Cuminum cyminum L.)的精油,采用滤纸片法测定精油对储粮害虫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成虫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当精油浓度为5.0 mg/m L时,花椒和孜然精油对米象成虫72 h平均驱避率分别为64.0%和75.7%,120 h平均驱避率分别为51.8%、63.2%,其驱避等级均在Ⅲ级以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两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花椒精油中鉴定出57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达到98.887%,相对含量最高的为芳樟醇L(26.071%),其次为萜烯醇(14.830%)、α-萜品醇(12.754%)和乙酸芳樟酯(9.531%);从孜然精油中鉴定出24种化合物,其含量达到97.999,相对含量最高的为茴香甲醛(44.057%),其次为茴香脑(38.691%)、草蒿脑(7.960%)和γ-萜品烯(2.799%)。上述结果说明两种植物精油对米象成虫的驱避活性显著,具备开发成新型绿色驱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培方法,以茴香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镉浓度(0、0.1、1.0、5.0 mg/L)对茴香镉累积及可溶性糖含量、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镉(0.1 mg/L)处理促进茼香植株生长,茴香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重与干重均高于CK,高浓度镉(5.0 mg/L)处理抑制茴香植株生长,茴香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重与干重均低于CK;随镉浓度增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全碳含量以及C/N比均呈降低趋势,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钾含量均低于CK,但与CK差异均不显著,钠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以0.1 mg/L镉浓度处理为最大,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镉浓度增加,茴香植株对镉的吸收累积情况呈增加趋势,且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类音乐对迷迭香植株生长与精油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种音乐(纯音乐、摇滚乐、管弦乐)处理和对照(无音乐)处理对迷迭香生长和精油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音乐处理的迷迭香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植株鲜重均高于对照,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和根冠比差异不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精油含量(0.45~0.85 mL/100g)差异显著;精油共鉴定出25种成分,不同处理的精油成分种类没有差别;在精油成分的相对含量上,纯音乐处理和管弦乐处理与对照整体上差异不大,而摇滚乐处理则差异明显:降低了单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提高了含氧化合物、倍半萜类和脂肪族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褪黑素种子引发处理对辣椒耐旱性的调控作用,以茂蔬360为材料,通过盆栽PEG模拟干旱胁迫,分析10种不同浓度褪黑素种子引发处理对朝天椒植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发液浓度的增加,朝天椒的根长、株高、根冠比、根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浓度为100μmol·L-1时,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地上部干重达到最大值;褪黑素浓度为75μmol·L-1时,根长、根冠比、根鲜重和根干重达到最大值。生理分析表明,100μmol·L-1褪黑素引发后,干旱胁迫下的植株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最低,可溶性糖、脯氨酸、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75μmol·L-1褪黑素引发后,根系丙二醛、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含量最低,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POD、SOD、CAT、APX和GR)活性,A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抑制苹果轮纹病菌的杀菌植物,明确反式茴香脑作用苹果轮纹病菌的初步机理,为开发新型安全高效的植物源苹果轮纹病菌防治剂提供思路。[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植物提取物和反式茴香脑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同时使用分光光度法研究该病菌菌丝体被反式茴香脑作用后体内的可溶性蛋白、丙酮酸、还原糖含量。[结果]当供试浓度为2g·L~(-1)时,八角茴香、博落回提取物对苹果轮纹病菌具有最强的离体抑制活性,处理后96h的抑制率达到100%。分别对八角茴香和博落回提取物进行毒力测定,八角茴香提取物EC50为0.265 0g·L~(-1),小于博落回的提取物的EC50值。八角茴香提取物中的主要抑菌成分为反式茴香脑,反式茴香脑供试浓度为1g·L~(-1),处理后96h离体抑制率为100%。同时在不同浓度反式茴香脑处理下,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丙酮酸、还原糖的含量随着其浓度升高而持续降低。表明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八角茴香提取物及反式茴香脑对苹果轮纹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菌丝体物质代谢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以反式茴香脑为原材料的植物源杀菌剂以及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东北羊角芹籽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东北羊角芹籽中的挥发油,然后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水蒸汽蒸馏法获得的精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用从超临界萃取法萃取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种成分,主要成分为芹菜脑(59.5%)、十一烷(18.99%)和柠檬烯(5.23%)。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芹莱籽,共鉴定出14种成分,主要成分为芹菜脑(21.63%)、十一烷(41.14%)和柠檬烯(13.04%)阻水芹烯(6.82%)。虽然2种方法得到的东北羊角芹籽主要成分的组成不相同,但两者所含芹菜脑都较多,表明东北羊角芹籽挥发油的代表化合物为芹菜脑。[结论]该研究为东北羊角芹籽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利用盐渍化土地和海水,对非盐土和盐土条件下海水灌溉胁迫对芹菜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0‰盐度的海水灌溉,芹菜依然可以生长,但植株矮小,鲜食价值较低;盐土海水灌溉对芹菜生长的影响大于非盐土海水灌溉;两种盐土壤条件下,芹菜株高、根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均随灌溉海水盐度的升高而下降;海水盐度的增加对株高的影响大于根长,对地上部鲜重的影响大于地下部;非盐土条件下采用3‰盐度海水每周灌溉1次,对地上部鲜重影响较小; 3‰盐土采用淡水灌溉,地上部鲜重可以达到非盐土淡水对照的84%,而采用3‰盐度海水灌溉则只有非盐土淡水对照的60%。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海水灌溉盐度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PEG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下聚合草叶片的生理变化,设置不同浓度的PEG溶液(0%、5%、10%、15%、20%、25%)进行处理,对其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0%~25%)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PEG浓度上升到10%时,POD和SOD活性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70.3 U/(g·min)、1167.7 U/g;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9 μg/g、236.2 μg/g。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浓度为10%时,脯氨酸含量到达最低值20.3 μg/g。研究结果表明聚合草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在轻度干旱环境下通过调节能力可以缓解自身受到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不同部位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检测7份地黄种质的总环烯醚萜苷含量。以梓醇为对照品,采用硫酸-香草醛显色法于510 nm对地黄叶片和根中的总环烯醚萜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01~0.25 mg/mL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1.191 7ρ-0.003 5,相关系数R2=0.999 9。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0.65%,RSD为1.61%。地黄叶片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普遍高于根含量。试验建立的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以用于对地黄根和叶片中总环烯醚萜苷进行含量分析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的提取方法获得的八角精油间成分的差异,为八角精油在功能和应用研究时,对八角精油不同提取成分需求提供提取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利用索氏提取法,探究不同的溶剂对八角茴香油的提取率以及提取成分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作为溶剂的八角精油的提取率最高,达到20.65%;其次是乙醚与石油醚溶剂组,分别为19.05%和19.525%。乙醇溶剂组所得的八角精油中的反式茴香脑含量为54.20%,而乙醚与石油醚溶剂组的分别为42.56%和38.9%。【结论】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的八角精油含量最高,抑菌效果最好,在生产应用中应当优先选用乙醇溶剂提取八角精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樟科植物黑壳楠叶片进行精油提取,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分离鉴定与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黑壳楠叶片中分离鉴定出挥发性成分87种,占精油总量的 95.6%,以烃类(37%)、醇类(34.74%)化合物为主.前10 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植物醇(14.3%)、棕榈酸 (6.09%)、右旋柠檬烯(4.67%)、2H-Pyran,2-(2-heptadecynyloxy)tetrahydro-(4.65%)、古巴烯(4.3%)、荜茄醇 (4.23%)、氧化石竹烯(4.11%)、反式橙花叔醇(3.32%)、β 榄香烯(3.24%)、乙酸龙脑酯(2.62%),其中植物 醇、棕榈酸、右旋柠檬烯等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培法,以加入锌(10 mg/L)的营养液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0.05、0.1、0.2、0.5 mg/L)钼对锌处理下茴香植株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对锌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锌处理后,随钼浓度增加,茴香植株株高均显著降低,地上部及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均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各处理的根冠比差异均不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呈增加趋势,丙二醛含量呈先降低再增加趋势,以0.1 mg/L钼浓度最低,显著低于对照,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与丙二醛相反,POD活性有逐渐升高趋势,而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钼处理的全氮含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以0.1 mg/L钼浓度处理最低,均显著低于对照.锌处理后,随钼浓度增加,茴香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锌含量均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且锌主要累积在地下部.地上部锌含量以0.1 mg/L钼浓度最低,显著低于对照;地下部锌含量以0.5 mg/L钼浓度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因此,增加钼浓度对锌处理下茴香植株株高有抑制作用,0.1 mg/L钼浓度处理能显著提高茴香植株的生物量累积;锌处理后,适量的钼处理能显著降低茴香地上部对锌的吸收累积,显著提高茴香地下部对锌的吸收累积.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得到苦橙(Citrus bigarradia V.)精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性香味成分,并进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超临界苦橙精油得率为3.56%,苦橙精油中检测出58种挥发性成分,括萜烯类18种、醇类11种、醛类10种、酮类9种、酯类9种,相对含量较高为柠檬烯(90.01%)、月桂烯(3.11%)和α-蒎烯(1.05%)等成分,苦橙精油具有香甜的花香味和橘子、柠檬的果香,清甜而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