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提高复方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试验以解淀粉芽孢杆菌与干酪乳杆菌两种益生菌为菌种,固态发酵含有益母草、黄芪、当归等中草药组成的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为试验组[按中药发酵基料2%接种量(V/W)接种发酵菌株种子液],对照组接种2%(V/W)的空白培养基,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以芦丁作为对照品,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以葡萄糖作为对照品,测定多糖含量;采用雷氏盐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考察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回收率,比较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经混合益生菌发酵后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复方中草药中总黄酮、多糖、总生物碱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试验组与对照组中草药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3.085±0.005)mg/g和(2.175±0.005)mg/g,多糖的含量分别为(47.966±0.006)mg/g和(25.216±0.006)mg/g,总生物碱的含量分别为(3.752±0.002)mg/g和(3.032±0.002)mg/g,试验组总黄酮、多糖及总生物碱的平均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2.
多菌种混合发酵棉籽饼粕制备益生菌生物活性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籽饼粕、麸皮、苹果渣为原料,经霉菌XH001、霉菌XH002、地衣芽孢杆菌E01、枯草芽孢杆菌E02、乳酸菌SR01、酿酒酵母和饲料酵母混合发酵生产益生菌饲料。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2℃,原料含水量50%,芽孢杆菌接入时间为发酵后12 h,乳酸菌接种量10%,发酵时间48 h。发酵后饲料粗蛋白含量由原来的27.58%提高到37.92%,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88%,乳酸菌活菌数达2.3亿cfu/g(干基),芽孢杆菌达18.4亿cfu/g(干基)。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筛选自然发酵苜蓿青贮的优势菌种,应用于高水分苜蓿青贮的调制,研究不同微生物及组合对高水分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先调制自然发酵苜蓿,青贮30 d后,从中筛选优势菌种并进行鉴定。根据优势菌种筛选结果,组合了9组发酵菌种用于苜蓿青贮的调制,分别为:以植物乳杆菌与乳酸片球菌为发酵菌种,活菌数比例分别为1∶1、1∶2和2∶1,编号为1、2、3组;以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片球菌为发酵菌种,活菌数比例分别为2∶1∶1、1∶1∶1和4∶1∶1,编号为4、5、6组;以植物乳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乳酸片球菌为发酵菌种,活菌数比例分别为2∶1∶1、1∶1∶1和4∶1∶1,编号为7、8、9组;以不加任何菌种的自然苜蓿青贮作为对照。每组3个重复,发酵60 d后,对苜蓿青贮进行感官评定,并测定氨态氮/总氮(NH3-N/TN)、总酸含量和pH。结果表明:用MRS、LB和NA 3种培养基从自然发酵苜蓿青贮中筛选到微生物菌种31株,对其中18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主要菌种为植物乳杆菌9株、乳酸片球菌1株、粪肠球菌2株、各种芽孢杆菌6株。感官评分结果表明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比例大的各组评分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添加了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各组(P<0.05)。对于NH3-N/TN、总酸含量和pH等指标,乳酸菌比例较低的2、5、8和对照组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是苜蓿青贮主要菌种,用于苜蓿青贮有利于青贮品质的提高。枯草芽孢杆菌会影响苜蓿青贮的气味,解淀粉芽孢杆菌为菌种会改善苜蓿青贮风味,但比例太高会增加NH3-N含量。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和纤维素酶发酵对艾草化学成分、活性成分、发酵品质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研究其适宜发酵时间。以全株艾草粉(70%)和混合饲料(30%,由80%的玉米、10%的麸皮和10%的葡萄糖组成)为发酵底物,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分为4个组,其中对照组不添加其他物质,复合益生菌组添加1%复合益生菌(含干酪乳杆菌1.0×10^6 CFU/mL、产朊假丝酵母菌1.0×10^8 CFU/mL和枯草芽孢杆菌1.0×10^6 CFU/mL),纤维素酶组添加1%纤维素酶(滤纸酶活力为130 FPU/g),菌酶联合组同时添加1%复合益生菌和1%纤维素酶,每个组设3个重复。将发酵底物混合均匀后,按照固体∶蒸馏水=5∶3(质量比)的比例添加蒸馏水,高压灭菌后进行发酵,发酵时长为7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添加复合益生菌除显著降低了艾草中半纤维素的含量(P<0.05)外,对其他各项纤维成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单独添加复合益生菌、纤维素酶以及二者联合添加显著降低了艾草中中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的含量(P<0.05);单独添加纤维素酶以及与复合益生菌联合添加均显著提高了艾草中粗蛋白质的含量(P<0.05),且菌酶联合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组与菌酶联合组艾草的pH显著降低(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菌酶联合组艾草中总黄酮和多酚含量显著升高(P<0.05)。3)纤维素酶组和菌酶联合组艾草表面微观结构显示凹凸不平,出现了大面积的破碎。4)菌酶联合组发酵第4天时,艾草中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的活菌数以及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均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产朊假丝酵母活菌数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时间(P<0.05)。由此得出,复合益生菌与纤维素酶联合添加显著降低艾草的pH,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黄酮和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艾草的微观结构。复合益生菌和纤维素酶联合添加时艾草的适宜发酵时间为4 d。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参数,并考察外源添加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通过模拟工厂化规模生产,测定4个料水比水平(1∶0.3、1∶0.4、1∶0.5、1∶0.6)在发酵0、24、48、72 h时的发酵温度、pH以及初水分、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选择复合益生菌发酵的最优生产参数,而后在该最优参数下设计加酶试验组和无酶对照组,比较添加外源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料水比条件下发酵72 h,底物温度先升高后下降,pH缓慢下降,初水分含量逐渐提高,粗蛋白质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7.29%,真蛋白质含量在1∶0.4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3.34%,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38.10×10-2mg/g。2)加入蛋白酶后发酵豆粕真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59和4.11个百分点(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0.36个百分点(P<0.05),豆粕大分子蛋白质降解程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知,复合益生菌可实现对豆粕低料水比发酵,添加蛋白酶可进一步改善发酵豆粕的品质。推荐发酵参数为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总添加量0.5%,蛋白酶添加量为0.01%,料水比1∶0.4,发酵48 h。酶菌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发酵豆粕中可利用氮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筛选1株产阿魏酸酯酶的芽孢杆菌,研究其发酵玉米皮的效果。采用十字划线法和平板扩散法对产阿魏酸酯酶菌株进行初筛,结合酶活力测定进行复筛,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试验确定种属关系。发酵玉米皮试验设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玉米皮添加等量蒸馏水发酵,T1组玉米皮添加2 U/g FW纤维素酶发酵,T2组玉米皮添加5×106 CFU/g FW的筛选菌株发酵,T3组添加2 U/g FW的纤维素酶与5×106 CFU/g FW筛选菌株发酵,每组5个重复,室温发酵15 d。结果显示,研究筛选得到12株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其中菌株A30酶活力最高,为177.1 U/L。经鉴定,菌株A3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A30能够提高发酵玉米皮的芽孢杆菌活菌数,对乳酸菌、霉菌活菌数以及物料pH值无影响,该菌株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对发酵玉米皮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A30在玉米皮发酵过程中,能够与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显著提高纤维素降解率,改善饲...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互作对甘蔗尾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以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矮小假丝酵母菌分别按菌液有效活菌数比为Ⅰ组(10∶0∶ 0∶0)、Ⅱ组(6∶ 1 ∶ 1 ∶2)、Ⅲ组(3∶ 1 ∶ 1 ∶5)、Ⅳ组(0∶0∶0∶ 10)的比例添加及无添加处理(对照组),发酵15、30、4...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对饲料pH、干物质回收率(DMR)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探讨菌种的适宜添加比例。以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不同添加比例为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设计9组发酵模型,35~37℃固态发酵,每12 h检测一次pH,取发酵0 h、24 h、48 h和72 h样品进行还原糖含量和DMR的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比例为2∶2∶2或2∶2∶3,饲料pH较低,发酵进程较快(P0.05);添加比例为2∶2∶2、2∶2∶3或3∶3∶3,饲料发酵后还原糖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发酵72 h,各处理之间饲料DMR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干物质损失平均为6.15%。本试验条件下,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的适宜添加比例为2∶2∶2。  相似文献   

11.
运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黄芪,研究发酵对黄芪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将黄芪中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在37℃条件下发酵72 h培养,对照组为同等条件下黄芪固体培养基单独培养,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组黄芪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发酵组较不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照组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分别提高了39.59%、41.59%、22.63%。因此,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发酵黄芪,可促进其有效成分释放。  相似文献   

12.
高效降解游离棉酚并改善棉籽粕营养品质的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品质指标如活菌数、中性蛋白酶活性、酸溶蛋白质含量、pH、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可高效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为BLCC1-0039,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的植物乳酸菌菌株为BLCC2-0092。综合上述2株益生菌的优点,筛选出最优复配发酵方式为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按照1∶1比例接种,37℃需氧发酵24h再厌氧发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优复配发酵组各发酵阶段发酵棉籽粕的pH显著降低(P0.05),厌氧发酵72h时pH降至5.27;酸溶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厌氧发酵72h时酸溶蛋白质含量达到23.54%;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降低(P0.05),需氧发酵24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52.12%,厌氧发酵72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61.58%。由此可知,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复配发酵可有效降低发酵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对鲤鱼生长性能及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11.0±1.0)g的鲤鱼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尾,设3个重复。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为中草药复方组;Ⅲ组为产朊假丝酵母发酵中草药组;Ⅳ组为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中草药组;Ⅴ组为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草药组。养殖56 d后,测定其生长指标,并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感染试验,统计死亡率。同时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中草药发酵前后多糖含量。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Ⅲ组、Ⅳ组增重率分别提高22.55%、14.29%(P0.05),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13.53%、8.8%(P0.05),饲料系数分别降低22.48%、14.59%(P0.05),肥满度分别提高13.53%、9.1%(P0.05),肾脏指数分别提高12.24%、12.24%(P0.05);(2)Ⅲ组脾脏指数较Ⅰ组提高16.51%(P0.05),各组间肝脏指数、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3)Ⅳ组死亡率分别较Ⅰ组、Ⅱ组、Ⅲ组、Ⅴ组降低56.41%、54.05%、45.16%、45.16%(P0.05),Ⅲ组、Ⅴ组死亡率较Ⅰ组、Ⅱ组分别降低20.51%、16.21%(P0.05);(4)发酵48 h后,Ⅲ组、Ⅳ组多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71.88%、46.09%(P0.05),分别比Ⅴ组增加78.99%、52.12%(P0.05)。由此可见,发酵中草药的最佳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中草药多糖含量显著增加,且提高了鲤鱼的生长性能及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复合益生菌对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TMR)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3组:对照组,TMR;试验1组,TMR+0.5%复合益生菌1(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物);试验2组,TMR+0.5%复合益生菌2(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纤维分解菌复合物)。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个贮存罐,调整TMR含水量为50%,密闭发酵,试验期30 d。分别在发酵第0、3、5、7、15和30天测定TMR中霉菌毒素、pH、铵态氮、有氧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TMR中霉菌毒素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呈上升趋势,发酵第30天时,对照组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含量超过国家标准。整个试验期内,试验1、2组TMR各时间点3种霉菌毒素含量均未超标;②各组TMR有氧稳定性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发酵第3、5、7、15、30天,试验1组有氧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③随着贮存时间延长,各试验组pH呈下降趋势,各处理TMR的铵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发酵第7~30天,试验1组pH、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在发酵第30天,两试验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第7~30天,试验1、2组TMR的C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NDF和ADF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呈降低趋势,发酵第7~30天时,试验组NDF和AD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复合益生菌发酵有利于延长TMR贮存时间,强化全混合日粮有氧稳定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营养损失。由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瘤胃源益生菌对小鼠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对筛选出的6种瘤胃源益生菌进行小鼠试验,以期为其在畜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5周龄雄性昆明小鼠56只,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解淀粉芽孢杆菌Lw-J21组、枯草芽孢杆菌Lw-K16组、乳酸菌Lw-R35组、产蛋白酶菌Lw-D48组、产纤维素酶菌Lw-X21组和酵母菌Lw-JM70组,试验组每天以0.2mL/10g体重剂量连续灌胃42d,对照组灌喂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并分析灌胃不同益生菌对小鼠体重、肠道菌群数量、脂肪积累量、免疫器官指数和血糖降解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解淀粉芽孢杆菌Lw-J21和产纤维素酶菌Lw-X21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P0.05),同时可显著减少小鼠体内的脂肪积累(P0.05)。乳酸菌Lw-R35和产纤维素酶菌Lw-X21组小鼠肠道中的乳酸菌和总厌氧菌数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多(P0.05;P0.01)。各益生菌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P0.01),且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鼠血糖的调节能力。综上所述,用筛选出的6种天然益生菌饲喂小鼠可改善其肠道微生态环境、免疫器官指数和血糖调节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究复方中草药经益生菌发酵后的效果以及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生化、抗氧化和生殖激素指标的影响。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菌制备发酵复方中草药。选取处于妊娠后期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24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1%和2%的发酵复方中草药。预试期1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与未发酵复方中草药相比,发酵复方中草药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2)与未发酵复方中草药相比,发酵复方中草药的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总多酚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发酵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奶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发酵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奶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1%和2%发酵复方中草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奶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或P<0.01),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芽孢杆菌单株菌株在水产动物发酵饲料应用上的局限性和优化对虾颗粒饲料发酵条件,本试验通过对优选芽孢杆菌菌株进行配伍组合,使用福林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DNS法分别进行蛋白酶、淀粉酶以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定量测定,将选出的酶活性较高的菌株,通过16S rDNA序列信息鉴定定种,并将各菌株进行配伍,以3种酶活性为指标优选最优组合。制备发酵对虾饲料,以酶活性为指标优化加水量、接种量、颗粒大小以及通气量。结果表明:在9种芽孢杆菌组合中,蛋白酶活性最高的组合为8-Z,酶活性为(28.58±0.34)U/mL、淀粉酶活性最高的组合为3-Z,酶活性为(5.58±1.10)U/mL、纤维素酶活最高的组合为3-Z,酶活性为(34.53±7.41)U/mL。菌株组合8-Z(包含解淀粉芽孢杆菌1-D、枯草芽孢杆菌3-D和枯草芽孢杆菌9-D)制备对虾发酵饲料的适宜参数为:加水量1 mL/g,接种量0.5×107~1.5×107 cfu/g,充气量20 mL/g,发酵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活菌数为6.48×108 cfu/g。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具有丰富的益生菌资源,前期从云南牛奶样品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3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产黏、产香)和产共轭亚油酸性能,具有较好的发酵乳加工潜力。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3为发酵乳菌株,优化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参数,研究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贮藏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和响应面优化,确定的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最佳工艺为:菌株添加量2%,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0h。发酵乳产品色泽均匀,质地细腻,无乳清析出,酸奶味纯正,酸甜适口;脂肪含量为(3.42±0.36)%、蛋白质含量为(3.24±0.42)%、共轭亚油酸含量为(131.53±4.7)μg/g;乳酸菌活菌数(1.72×1010±0.36)CFU/g;共轭亚油酸含量和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商业发酵剂发酵乳。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在4℃下贮藏21d时,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国标规定的106CFU/g,酸度均在消费者接受的范围内。本试验对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优化和品质分析,为植物乳杆菌L3在发酵乳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选出最佳单一菌株且确定其混合菌比例和发酵路线,再运用正交试验对混合菌固态发酵红薯渣工艺进行条件优化,以达到提高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的目的。首先采用4株酵母菌,4株黑曲霉菌,5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乳酸菌,在相同发酵条件下固态发酵红薯渣,以产物粗蛋白质含量为主要衡量目标,进行单一菌株的筛选;再利用筛选出的4株最佳单菌进行发酵路线选择;最后对选出的发酵工艺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氮源添加量和菌液接种量4个因素为变量进行L16(44)正交试验,通过测定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黑曲霉41126、枯草芽孢杆菌Y111、乳酸菌为最佳单一菌株;混合菌比例为(黑曲霉41126∶产朊假丝酵母=2∶1)+(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1∶1∶1)的二次发酵路线产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5.11%;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28℃,氮源添加量1%,菌液接种量3%。此发酵条件下,产物粗蛋白质含量达12.35%,较同等氮源添加量原料发酵前提升了85.99%,且产物能量值和氨基酸含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副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中的乳酸菌数、γ-氨基丁酸(GABA)产量和乳酸产量,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法、响应面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葡萄糖30 g/L,酵母粉50 g/L,L-谷氨酸钠15 g/L,硫酸锰0.18 g/L,乙酸钠5 g/L,磷酸氢二钾2 g/L,柠檬酸氢二铵2 g/L,吐温-80 1 mL/L。该条件下,副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中的乳酸菌数为5.34×109CFU/mL,GABA产量为576μg/mL,乳酸产量为12.32 mg/mL,得到的规范化综合得分为0.9016,与理论规范化综合得分0.9247接近,表明响应面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