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4—2013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均值为0.954,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较合理,尤其在农业资源要素的使用上;从农业生产效率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来看,19个DEA有效的省(市、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优,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投入各要素得到了较好的配置。在研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状态,增长了10.5%,其主要贡献源于技术进步效率的迅猛提升;技术效率增长缓慢,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速度。基于农业生产效率及Malmquist指数分类测算结果可知,我国31个省(市、区)可分为强有效增长型、高有效增长型、弱有效增长型、低有效增长型4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不同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201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粮食生产效率,运用面板Tobit回归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年间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率均值达0.928,粮食生产效率整体较高;受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条件制约,农业R&D人员、农业R&D经费内部支出、地区农...  相似文献   

3.
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基于投入导向下的BCC模型对全国各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耕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区、市)的耕地生产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大省,以及在生产中资本与技术投入相对合理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均相对较高;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陕西省仍是一个耕地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耕地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并且投入规模相对不足的省份。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区域评价与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铖  夏春萍  蔡轶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8):1529-1536
[目的]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差异进行分析,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方法]以基础设施、应用与效益水平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布局进行归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超效率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信息化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差异性.[结果]构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涵盖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应用和农业信息化效益3个一级指标及10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平均得分分别为0.516、-0.107和-0.402;不同地区各省(区、市)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其中,东部地区中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1.251,西部地区中内蒙古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低,综合得分-0.686.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得出,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综合得分0.495,但投入冗余最多,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匹配.[建议]调整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拓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农户信息化意识,推动农业生产、信息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使农业保险成为改善农民生活、平滑经济消费、促进社会稳定等诸多民生建设计划中的重要举措。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保险效率水平,客观揭示了中国农业保险效率的现状及地区差异。最后,建议未来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产值制定不同的保费补贴政策;加强农业保险理赔中的新技术运用;促进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增加新的保险品种。  相似文献   

6.
李应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900-3902
通过构建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与比较。研究发现农业综合竞争力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不均衡,最强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再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才是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和提升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差距,增强落后地区的农业综合发展能力是目前解决农业发展差距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下同)休闲农业数据,将异质性环境变量引入效率测算,利用三阶段DEA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使用PS收敛检验对我国休闲农业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引入环境异质性变量对投入产出变量进行了修正,省际效率差异性更加明显;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效率整体不存在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有7种收敛类型,不同类型的相对转移路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转变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变;实施差异化效率提升策略,缩小区域间效率差距;强化区域之间的交流,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协作。  相似文献   

8.
采用Fre-Primont指数方法(FP指数),对1985—2013年我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通过方差分解法从构成角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3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与农业技术进步及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趋势相吻合;2)从省际差距看,剩余混合效率差距在整体地区差距中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技术效率差距逐渐占主导地位,其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剩余混合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3)基于投入产出数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发展快速,但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而提高农业能源效率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测度以直接能投入作为非期望产出的CO;来源的农业能源效率的基础上,研究全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区域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我国平均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为0.64;从总体变化来看,我国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的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呈明显东高西低的态势。从聚类结果来看,内蒙古、山西、河北等13个省(区、市)为低效率地区,吉林、天津等9个省(区、市)为中效率地区,广西、北京等6个省(区、市)为高效率地区。收敛性结果表明,全要素农业能源效率由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发展,收敛速度为中部>东部>西部。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加强农业要素区域间流通和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一套合理的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对河南省18个市2008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有7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有效的,另外11个地区则相对无效。并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3—2013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区)的省级层面数据,定量分析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并定性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了7个省(市、区)外,我国和其他24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形关系。其中,7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达到峰值;8个省(市、区)的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趋势;9个省(市、区)的EKC曲线呈"N"形,其农药使用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农药使用量受到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复合影响,这3个因素分别对农药使用量产生正向、负向和负向影响。要实现我国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需要立足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和布局其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药减量控害的相关政策创设以及加大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2.
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测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进行分析,依据东部、中部、东北、西北这4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均值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5类型地区。并按照发展水平类型对各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差异,造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呈现不均匀分布。最后,针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三产融合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应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融合、加快电子商务与工业融合、提升电子商务与服务业融合水平等具体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9—2019年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该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Trpch指数大于1,说明这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技术进步受阻、缺乏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等问题。从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上升,但技术水平均未超过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农业进步受阻的现象;在11个省(市)中规模效率均大于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投入规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认识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差异程度的判断和各地区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利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E-DEA),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1985—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和四大主体经济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横向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较高,其次是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纵向上,我国整体农业生产效率在1996年以前波动明显,呈U形,之后缓步增长,近年来基本保持在有效状态,四大主体经济区域和31个省市区都有类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中国农业用水短缺与污染状况,落实国家水安全战略和保证粮食安全,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比较研究了中国省际农业用水效率和农业用水优化路径。从全要素的角度出发,在识别主要影响农业用水效率因素的基础上,设计模型的投入指标并测算2011—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新疆、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空间大,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基于农业用水效率的实证结果和污染排放指标,对未达到农业用水效率有效前沿面的25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析,将25个省份的农业用水方式分为低农业用水效率-低污染排放、低农业用水效率-高污染排放类型、高农业用水效率-低污染排放类型和高农业用水效率-高污染排放类型四类,并分别提出了农业用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68-172
科学评价省际财政资金支农效率,是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开展相关政策设计的前提。本文利用31个省(市、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化的基础上,将样本省份进行排序归类,对于农业生产条件接近的省份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省份财政资金支农效率呈降低趋势,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省份财政资金支农效率有所提升。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省份的支农财政性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其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因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简称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故选择全国及3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以相对贴近度和阻碍度作为研判标准,分析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关因素,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熵权TOPSIS模型、阻碍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时序上持续改善,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较大,相比2011年,2020年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达679.35%;一级指标综合评分波动幅度存在差异性,其中质量高效评分涨幅最大;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省际差异性,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水平改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上海等地水平较高,河南、贵州等地水平较低;农业绿色发展一级指标相对贴近度整体提高,生态保育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优化程度最大;一级指标阻碍度均有所下降,资源节约是阻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改善的主要因素。2011—2020年全国及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增长阶段,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 对不同地区小规模生猪养殖效率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小规模生猪 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利用 2016 年我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小规模生猪生产的投入、产出 以及环境数据,通过三阶段 DEA 模型测算出各地区的生产效率。【结果】在未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前,我 国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被低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小规模生猪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地区对外开放程 度和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的提高能显著减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冗余。【结论】改善生猪产业的发展环境有 利于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提高,政府的支持能有效提升小规模生猪的生产效率,各地区应加强农业扶持 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须要建立在对地区现阶段发展水平准确认识的基础上。选取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农业发展大口径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归纳出决定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子,此外,采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地区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总的来看,在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占优的省(市、区)往往在农业发展上有更好的表现。市场机制难以弥补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因而须要政府有所作为。提高区域农业发展水平不仅须要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还要统筹区域发展机制,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为粮食增产、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密度峰值聚类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0—2014年的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同时引入变截距双对数模型对每个类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发展水平不一致地区其影响粮食产量因素存在较大差别。除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受灾面积3个主要的共同影响因素外,农业发达地区、农业欠发达地区和农业不发达地区的次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农业机械总动力、畜牧业发展及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