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991—2014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3项环境污染指标的面板数据,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环境3效应为基础进行EKC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正好与传统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规律吻合,而我国目前仍处于EKC曲线的前期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与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SE-DEA(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1997-2005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按4大经济主体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统计期内,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处于无效率状态,并且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进一步以测算的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效率为基础,动态分析了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究福建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可为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和生态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优化策略。【方法/过程】从农地使用、农作物种植、农业物资使用和畜牧养殖4个方面构建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福建省农业相关数据,计算福建省农业碳排放;分析并验证福建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加入控制变量并进一步验证;最后分析影响福建省农业碳排放的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福建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呈“倒U”形;福建省农业碳排放在“倒U”型曲线的右端,处于下降阶段;(2)加入控制变量后的环境库兹捏茨曲线呈“倒U型”,曲线的拐点后移,但依然在2019年之前到达拐点。建议福建省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一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二要协调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碳排放的发展;三要合理安排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  相似文献   

4.
农田氮磷平衡分析可以确定农田生产系统内的氮磷盈余量,是农田养分管理的重要方法。运用土壤表观养分平衡理论,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主要板块淮安市2000—2015年16年间农田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并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验证了淮安市种养结合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2000—2015年16年间淮安市农田普遍存在氮磷盈余,且氮磷盈余总量和盈余强度呈现"W"形波动状态; 16年间,全市农田氮盈余量有所增加,磷盈余总量和氮磷盈余强度有所下降,农田化肥氮磷投入占农田氮磷总投入量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化肥的过量投入是造成农田氮磷盈余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理论检验结果表明,淮安市农田化肥氮磷投入占农田氮磷总投入的比重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倒"U"形曲线变化趋势,农田化肥氮磷投入比重仍处于曲线上升阶段,自发达到下降拐点还需较长时间,政府应强化种养结合政策干预,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5.
运用2004—2015年时序数据,对延边地区化肥投入密度、农膜投入量、农药投入量及畜禽粪尿猪粪当量排泄密度与农业人均总产值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关系进行拟合和验证。结果表明:化肥投入密度与农业人均总产值呈"U"型曲线关系,且现阶段处于"U"型曲线的右侧,随经济的发展,化肥带来的环境压力会加重;农膜与农药的投入量与农业人均总产值呈倒"U"型曲线关系,现阶段都已经过转折点,随经济的发展,农膜与农药带来的环境压力在降低;畜禽粪尿猪粪当量排泄密度与农业人均总产值呈"N"型曲线关系,现阶段处于第2个转折点右侧,其污染状况再次出现恶化趋势,结合上述结果,政府应着重加大对化肥及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6.
任辉滨  李建民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757-4761
以保定西部8县为例,对该地区1997~2012年农业碳排量进行测算,并运用EKC曲线模型对保定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在逐年升高,但近几年增长速度开始放缓;EKC模型显示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即将进入下降阶段,然而多种因素会对该趋势产生影响,该区域仍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最后提出科学降低化肥、农药、塑膜的使用量,采用先进农业技术降低机械碳排量,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2020年江西省统计数据,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EKC检验,并用LMDI分解模型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快速上升—缓慢上升—快速下降”3个阶段,农业碳排放量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出典型的倒“U”形曲线的特征,其拐点出现在2015年,此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39元;(2)农业经济水平是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是主要的抑制因素,农业生产结构既有增排效果也有减排效果,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农业碳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助于减少江西的农业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2012年中国西部的面板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建立EKC模型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化肥的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形关系,而农药和农膜的排放与经济呈现线性递增关系。可见农业经济增长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西部环境保护面临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应尽早改善和缓解农业生产带来的上行压力,从农业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使用上将农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民众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双方齐力打造"和谐农业"。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化学历史变化特征,以西藏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分析了日喀则地区2000—2013年农用化肥、塑料薄膜及农药使用情况。结果表明,1)日喀则地区农用化肥年度使用情况从整体看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农用化肥的施用量也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农用化肥种类施用情况来看,氮肥和磷肥施用量较大,钾肥和复合肥的施用量则较少。2)不同年份塑料薄膜在农业上的使用量起伏较大。2013年日喀则地区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是2000年塑料薄膜使用量的134.5倍。3)日喀则地区农药使用量基本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2000—2006年农药使用量增长缓慢,而2007—2013年农药使用量迅速增长。同样,日喀则地区农田农药使用量也基本为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8—2013年期间农药的使用量增长较快,使用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因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简称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故选择全国及3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以相对贴近度和阻碍度作为研判标准,分析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关因素,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熵权TOPSIS模型、阻碍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时序上持续改善,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较大,相比2011年,2020年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达679.35%;一级指标综合评分波动幅度存在差异性,其中质量高效评分涨幅最大;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省际差异性,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水平改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上海等地水平较高,河南、贵州等地水平较低;农业绿色发展一级指标相对贴近度整体提高,生态保育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优化程度最大;一级指标阻碍度均有所下降,资源节约是阻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改善的主要因素。2011—2020年全国及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增长阶段,但...  相似文献   

11.
解决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问题的矛盾是区域环境治理问题中的难题.选取1995—2018年中国沿海11省(市、区)面板数据,以农业面源污染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E KC实证分析,探究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情况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1998年起,该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始从空间负相关逐步变为正相关.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N"形曲线的特征,未来农业面源污染将随着农业经济增长继续上升.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农民环保意识均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显著影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农林业规模、引导技术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强环保教育能够有效控制污染水平,进而通过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对农业面源的总氮和总磷进行测度,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在"双碳"背景下协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实现农业碳减排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1991—2019年新疆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化肥、农药、地膜使用强度以及畜禽排泄密度的时间序列数据,探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出综合指标污染指数,结合外部性理论并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判断新疆...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农业物质投入的五个方面:化肥、农膜、农药、农用柴油及农村用电,利用农业碳排放量估算模型,计算吉林省1999-2011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农业碳排放总量、组成结构以及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分为二个阶段,即波动增长阶段和稳步增长阶段。碳排放总量由1999年的205.3632万t增加到2011年的371.7199万t;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保持不变,依次是化肥、农村用电、农膜、柴油、农药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9年的505.2855kg/hm2升高到2011年的711.7935kg/hm2,其与人均GDP 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呈三次函数曲线,预计2012年将达到转折点。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总数、人均GDP、农业贡献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等驱动因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6806、0.0767、0.2160、0.1247、0.0572。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显示:2012-2016年,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将由392.4663万t增加到494.1911万t,农业碳排放强度由709.1317kg/hm2下降到561.4089kg/hm2。吉林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否则,吉林省农业减排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将碳排放作为"坏产出"指标纳入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2001—2012年考虑碳排放因素下中国除了香港、澳门、台湾、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结果表明,是否考虑碳排放因素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无论是否考虑碳排放因素,我国东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省(市、区)在推动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部省(市、区)则面临粮食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4—2013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均值为0.954,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较合理,尤其在农业资源要素的使用上;从农业生产效率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来看,19个DEA有效的省(市、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优,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投入各要素得到了较好的配置。在研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状态,增长了10.5%,其主要贡献源于技术进步效率的迅猛提升;技术效率增长缓慢,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速度。基于农业生产效率及Malmquist指数分类测算结果可知,我国31个省(市、区)可分为强有效增长型、高有效增长型、弱有效增长型、低有效增长型4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不同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广西是一个农药使用的大省之一,每年农药使用量约在1.0-1.2万吨(折百含量)之间,在全国各省(区)农药使用量排序中,一般居于前8名.农药作为重要而又极其特殊的农业投入品,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人畜健康、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又可能对农作物产生药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12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揭示了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序演变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而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业碳排放的EKC假说进行检验,并着重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占比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2000—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出"快速上升—急剧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下降"的4阶段特征;中农业碳排放区和低农业碳排放区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高农业碳排放区和偏高农业碳排放区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变趋势;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EKC假说不成立,农业碳排放与农村居民收入呈正U形关系;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明显的惯序性,与第三产业占比的关系呈现倒U形。得到启示,持续推进西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模式,甚至绿色化、智能化模式转型发展,以及增加农村居民非农就业收入,是实现西部农业碳减排,推进大开发下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8—2018年中部地区6个省(区、市)农业相关的面板数据,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对其变化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部地区6个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在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不存在α收敛,即农业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存在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耕地面积对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率均具有负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优化则有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63-1367
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碳排放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基于农业生产过程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排放源,测算了我国2000—2012年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发现,我国的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基本保持着上升的状态,但是不同阶段其增长速率是不同的;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碳排放总量每年都在上升,但北京和上海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农业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和中部农业大省。同时,实证分析了主要的碳排放源对农业产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最深的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农作物面积、农用柴油对农业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影响。说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降低化肥的使用量,采用新能源技术,开发出新的物料元素等。  相似文献   

20.
<正>为贯彻落实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要求,1月12日吉林省农业技术准广总站和中国电信集团吉林分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吉林省农药零增长技术进万家宣传培训活动"。来自全省各市植保站(农技中心)负责人、农作物阅览室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各县(市、区)中国电信政企部业务经理共90余人参加了启动培训活动,此次活动的举办正式拉开了吉林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技术进万家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