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试验以加工番茄7个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Griffing第2种方案配制21个杂交组合,对番茄粘稠度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粘稠度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80、77和81,其杂交后的组合77×80、77×81的特殊配合力也最高;粘稠度性状是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狭义遗传力较低,不宜早期时代进行选择。但杂种一代值具有超亲优势现象,存在杂种优势。因此,高粘稠度品种育种应以优势育种为主,辅之以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分别含有 Tm-1、Tm-2~(nv)、Tm-2~α的三个抗 TMV 病毒基因的品种强力米寿、矮黄、Ohio MR-9和以这三个抗原为亲本配制的 F_1代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对其八个主要性状配合力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了三个抗原的实用价值。结果表明,三个抗原材料和 F_1代对 TMV 病毒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尤其是含有 Tm-2~(nv)和 Tm-2~α基因的 F_1代及亲本有高度抗性。同时,三个抗原材料配合力均高,在绝大多数组合中前期产量和总产量皆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矮黄在八个性状中除单重外,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都很高,可能与 nv 基因的多效作用有关。所以,矮黄是一个比较优良的杂交亲本。另外,本文对三个抗原八个性状的遗传参数也进行了估算,并选出了抗 TMV 病毒早熟丰产组合:矮黄×汉因兹、矮黄×加八号等。  相似文献   

3.
小麦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①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②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 6 8% ,狭义遗传力为 90 3%。  相似文献   

4.
利用5×4格子方的20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研究了株高,千粒重等6个性状的显性程度,亲子关系,配合力及遗传力,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对蚰包,农林10号衍生物冬协2号和G-230,以及矮变一号等几个矮秆亲本及其组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较高的B_2(SO4自交系)、B_4(石红2号自交系)是提高西瓜甜度育种较为理想的亲本。在十五个杂交组合中,B_2(SO4自交系)×B_6(兴城红自交系)F_1,B_3(富研自交系)×B_4(石红2号自交系)F_1特殊配合力最高,是提高果实甜度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6.
番茄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栽培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粤农二号”(E)],野生种秘鲁番茄(L.peruvianum(P)],以及“粤农二号×秘鲁番茄”的F_1(“E×P”F_1)为材料,进行相互间的有性杂交。在“P×E”F_0杂交组合中,E的花粉管与P的花柱部位发生不亲和;“E×P”F_1自交,自身的精卵细胞不亲和;PדE×P”F_1回交,远缘杂种“E×P”F_1的花粉管与P的胚珠不亲和。“E×E”和“P×P”两融交组合,E和P的花粉管在授粉后24小时左右已可看到进入子房,到迭胚珠。  相似文献   

7.
通过6×6完全双到杂交,对供试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产量的配合力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豫麦10号的每穗粒数、单株粒重、陕农7859的千粒重、西安8号的单株穗数GCA最大;豫麦10号×陕农7859组合的每穗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以及冀麦5418×偃师4号组合的千粒重SCA最大.同时又采用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GCA相对效应值之和与产量的GCA相对效应值以及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SCA相对效应值之和与产量的SCA相对效应值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据此,讨论了如何根据配合力选配强优势组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及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四甜等7个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Ⅳ)配成21个杂交组合,分析了单株粒重等10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行粒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其余大部分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在一般配合力效应上,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效应值不同,各性状值的效应最高出现于不同亲本.在单株产量上,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为黑甜>遗甜>黄平白甜;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大的组合有遗甜×黑甜>遗甜×黄平白甜>黑甜×黄平白甜等.相关分析表明,行粒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株高、穗长,且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容易产生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但也不排除一般配合力都不高的双亲获得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的可能性.根据配合力互补原理,可望从7个亲本间选配出高产优质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部分玉米地方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聚类分析,从不同类群中筛选到18份河南省特异玉米地方品种,对其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一般配合力对其产量性状作用较大,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的是老人牙、红胡玉和朝鲜白马牙,其效应分别为29.93、13.65和9.94;产量的特殊配合力(SCA)较高的分别是黄早四×本地白玉米、掖478×白盖玉米、黄早四×老人牙、掖478×踏坑白、黄早四×混选一号和黄早四×红胡玉,其效应分别为15.62、14.36、13.03、12.88、9.33和8.59。在所有杂交组合中,黄早四×老人牙的产量最高,而掖478×踏坑白和掖478×白盖玉米组合次之,其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182g、170g和168g,这3个组合可作为潜势组合进一步试验。因此,在从地方品种中选育自交系作亲本时,应重点选择一般配合力高的地方品种,同时,结合特殊配合力测定,才能得到产量优异玉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对6个合成群体的性状表现和配合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新合成的4个群体WBM、WLS、LBM、LLS的产量较高,除LBM外,产量一般配合力较好。WBM×HZ51和HZ55、LLS×HZ51、WLS×HZ32的产量和产量特殊配合力较高。豫综5号的一般配合力及其与HZ51的杂交组合产量和特殊配合力也较好,并据此提出了合理利用合成群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遗传学中研究的许多特性,需要用量测值来表现。由于这些性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其表现型的量测值通常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在杂交后代的群体中,它们常常呈现一种连续的分布。研究这种连续变异的一般方法,是利用数量遗传的理论,估算有关基因的平均效应。但是,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报导了这样一些性状,虽然它们的杂交后代表现为连续的变异,它们却是由少数几对基因控制的。如果采用适当的分类方法,也可以对它们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水稻抗纹枯病性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2个雄性不育系和5个转几丁质酶基因抗病品系按NCTI设计配制10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转基因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各抗性指标的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水平,但一般配合力的高低与其抗病性的强弱并不完全相关,而与其组合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的超亲优势强度小,但组合间抗性差异极显著,病级和病情指数的特殊配合力也达极显著水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遗传力高,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以加性遗传较为重要,源于转基因父本的加性效应明显高于不育系母本的加性效应。转基因水稻E14-1和Pin4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杂交组合Hai 3S/Pin 4和GD1/E14-1特殊配合力效应突出,是初步筛选出的优良抗性组合。  相似文献   

13.
胡麻两系杂交亲本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胡麻两系杂种优势的亲本配合力遗传基础,为胡麻两系杂交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份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和11份国内外主栽油用及纤用亚麻优良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遗传交配设计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77(7×11)份杂交组合,利用DPS软件分析两系胡麻杂交亲本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遗传的性状有: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含油率、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影响的性状有:单株果数、单株产量和亚麻酸组分。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分别为:工艺长度>千粒重>株高>每果粒数>分枝数>单株产量>分茎数>单株果数;含油率>亚麻酸>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在同一亲本(组合)的不同性状间和同一性状的不同亲本(组合)间存在较大差异,且亲本的GCA效应与SCA效应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供试的18份亲本材料中,不育系113S、16-1-1-2、24-1-1-1、T-11和1S,恢复系陇亚10号、天亚9号、轮选3号、Macbeth和AC Watson在某些农艺和品质性状上具有较突出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是较优的亲本材料。所组配的77份杂交组合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广泛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势大小因性状而异,其竞争优势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亲本GCA的相关性多高于SCA,与恢复系的GCA相关性多高于不育系,强优势组合的特点是双亲或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GCA效应,或具有较高的SCA效应。此外,亲本GCA效应,特别是恢复系的GCA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要明显高于不育系。【结论】胡麻两系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紧密相关,其亲本一般配合力(GCA),特别是亲本一般配合力(GCA)高的恢复系的选配,是组配强优势胡麻两系杂交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植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9个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模式组配36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分析蜡熟期生物产量及主要植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一般配合力以南60—1最高,M9、CML161次之,这些自交系均为温、热带系;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组合有CML161×P42c9MH4—1—2-2-B-1—1、M9×掖478、南60—1×P44c10MH17—32—2-B-3—2等,符合热带系×亚热带系或热带系×温带系的杂优模式。通过对各性状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节间数相关性较大;狭义遗传力较高的为穗位高、株高、节间数和穗下位绿叶数。因此,自交系性状选择应以株高、节间数为主,穗下位绿叶数次之,对生物产量直接选择的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15.
16.
选用8个品种作为亲本,其中包括2个龙生型品种A596和荔浦大花生,4个中间型大花生品种丰花1号、丰花3号、丰花5号及鲁花11,2个珍珠豆型小花生品种白沙1016和丰花2号.采用GriffingⅡ杂交设计配制28个杂交组合,F_1进行田间试验,3次重复,结荚后期测定植株单叶光合速率.结果表明:龙生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如A596达到22.45 μmol·m~(-2)·s~(-1),中间型大花生其次,小花生最低,白沙1016的净光合速率仅为16.0 μmol·m~(-2)·s~(-1);亲本净光合速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均较大;龙生型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大,小花生品种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小;丰花5号与荔浦大花生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大,达到2.8933,而丰花1号与荔浦大花生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小,仅为-3.2767.  相似文献   

17.
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西南山区5个地方资源自交系和4个4大类群的代表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除了母本组亲本的秃尖长、百粒重的GCA,秃尖长、穗粗、百粒重、单穗粒重的SCA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郑22、5151这2个自交系在秃尖长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为负数,而在其他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均为正数,说明郑22、5151在西南玉米育种中具有重要价值。丹340在穗长、穗粗、单穗粒重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最高,说明以丹340为亲本,能够组配出大穗高产杂交种。木6在所有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均为负数,但与丹340组配的特殊配合力均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8.
以7个亲本作7(7+1)/2双列杂交,估算了21个组合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配合力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红麻杂种优势是显著的,可利用的较强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单株干皮重、鲜茎重、精麻重和纤维强力性状上,以7804×耒阳红麻、7380×耒阳红麻、非洲裂叶×粤红1号杂种优势最强,产量杂种优势超过青皮3号(CK)32.7%—37.7%.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和配合力总效应相关达极显著,与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关达显著水平;亲本性状水平与亲本性状gca呈较密切正相关;亲本gca性状互补与组合杂种优势有关.本文还讨论了亲本配合力、性状的基因效应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籽粒中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营养和健康化学成分。本研究利用7个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遗传模型、显隐性基因和遗传参数估算等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亲本中,生选2号是一个优良的亲本材料,其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一般配合力较好,可以较快地提高杂交后代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亲本选配时应选择高×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类型。小麦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高值受隐性基因控制且遗传力较低。在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育种中,宜在高代进行严格选择以选育出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新品系,达到改良和提高我国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