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茶多酚为固化剂,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山茶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壁材比、pH、壁材浓度、凝聚时间、芯壁比等复合凝聚条件对山茶油微胶囊包埋率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确定山茶油微胶囊复合凝聚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前后的山茶油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山茶油微胶囊的最佳复合凝聚制备工艺参数为壁材比1∶1 (W/W)、pH 4.2、壁材浓度1.0%、凝聚时间30 min、芯壁比3∶2 (W/W),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山茶油微胶囊产品呈浅棕色粉末状,平均包埋率达82.36%,休止角39.2°,含水率3.67%。热稳定温度280 ℃,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热稳定性。同时,加速氧化贮藏试验表明微胶囊化显著提高了山茶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亚麻油粉末油脂制备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明胶、阿拉伯胶为主要壁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原理(G-A法),对亚麻油进行微胶囊化,从而制得一种微胶囊化效率高的粉末亚麻油产品。这种粉末油脂流动性好、外观好,是一种理想的保健品。  相似文献   

3.
以菠萝蜜种子淀粉为壁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香草兰精油微胶囊,以包埋产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微胶囊的包埋条件进行优化探讨。结果表明:5个单因素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壁芯材比例、包埋温度和包埋时间。响应面优化得到香草兰精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芯材比例为7.5∶1;包埋时间72 min;包埋温度54℃,此条件下的包埋产率为(95.46±0.2)%,包埋率为(76.35±0.6)%,载油量为(27.73±0.3)%。试验证明,此条件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此工艺条件可为菠萝蜜种子淀粉包埋香草兰精油微胶囊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香草兰精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的方式制备香草兰精油微胶囊。5种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壁芯比、均质压力、固形物质量分数对包埋产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得到最佳制备香草兰精油微胶囊的工艺条件为壁芯质量比4∶1、均值压力20 MPa、固形物质量分数40%,该条件下包埋产率为(97.21±0.3)%,包埋率为(89.16±1.2)%。100℃加热30 h后,微胶囊的挥发率为22.12%,结果表明微胶囊能够显著降低精油的挥发速率。  相似文献   

5.
绿咖啡油是一种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性油脂,贮藏过程中极易氧化酸败影响产品品质。本文以海南地区兴隆咖啡为原料提取绿咖啡油,系统研究在60 ℃加速贮藏36 d内氧化指标、生物活性成分及表征氧化的光谱特征峰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值、茴香胺值、硫代巴比妥酸、总氧化值初始值分别为0.97±0.04 meq/kg、4.19±0.14、55.08± 1.98 nmol/mL、8.05±0.06,经过36 d的氧化分别显著升高到28.56±0.15 meq/kg、19.19±0.13、102.38±2.18 nmol/mL、133.43± 0.45。本研究中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在绿咖啡油氧化过程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由1.14上升至1.49。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绿咖啡油中的二萜类物质和生育酚,咖啡豆醇、咖啡醇的初始含量分别为21.01±0.31 mg/g、23.44±0.52 mg/g,在氧化24 d后升高至8.21±0.10 mg/g、8.99±0.02 mg/g,随后含量趋于稳定。共定性出α、δ和γ-生育酚,总生育酚含量由初始的49.75±0.88 mg/100 g在氧化18 d达到最大值53.70±1.72 mg/100 g,在氧化结束时降至34.58± 0.05 mg/100 g。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从特征官能团的角度分析绿咖啡油的氧化过程,油脂在3008、2927、2854、1745、1461、1375、1238、1164、721 cm-1处有特征吸收峰。采用拉曼光谱技术表征绿咖啡油加速贮藏中的氧化变质,在1000~1800 cm-1波段的峰强度有明显减弱趋势。本研究表明绿咖啡油在热诱导下的贮藏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氧化反应,可为提升绿咖啡油贮藏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乳化条件对大豆粉末油脂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欣 《大豆科学》2005,24(3):236-239
对大豆色拉油采用微胶囊化的方法制取大豆粉末油脂.为了使微胶囊的芯材含量及包埋率高,首先对乳化剂的含量及配比进行研究,以HLB值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乳化剂含量为0.5%,单甘酯、蔗糖酯之比为1:4.然后对乳化条件进行讨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制取大豆粉末油脂的最佳乳化条件:乳化温度为40℃、乳化时间为5min、壁材量为20%、壁材比为1:20,为食品工业中微胶囊方法在油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杏鲍菇胞壁粗多糖经过羧甲基纤维素(CMC)离子交换柱、Sephadex G-75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一色谱纯多糖(PEW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及化学分析等方法对PEWP的纯度、分子量及基本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EWP分子量为41 209 u,糖基组成为葡萄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EWP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和典型的β-糖苷键构型;高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分析结果表明,PEWP中1→4糖苷键残基比例为83.3%,1→6糖苷键残基比例为12.8%,1→3糖苷键残基比例为2.4%,1→2糖苷键残  相似文献   

8.
绿颖防治咖啡小爪螨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 (Nietner)]又名红蜘蛛,是我国茶区主要害螨之一。该螨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先局部变红后变暗红色,无光泽,叶面有白色尘状物及细微的蜘蛛丝,后期叶质变硬,干枯易脱落,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99%绿颖(SK喷淋油)是一种矿物源农药,为明确它对咖啡小爪螨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浓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于2004年3-4月进行了99%绿颖(SK喷淋油)防治咖啡小爪螨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CPSDF)与大豆、菊粉、大枣、燕麦、芹菜5种市售可溶性膳食纤维为原料,系统分析了6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粒径、单糖组成、微观结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结果表明:CPSDF的粒径分布较宽,均一性弱于其余5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共检测出10种单糖组分;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相似的光谱分布,但特征波段的强度略有不同,且微观结构也有差异。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表明,6种样品结晶度不同,CPSDF结晶度最小(38.84%),但其热稳定性优于其他5种样品。CPSDF的持油性为(2.18±0.03)mg/g,与其余5种膳食纤维样品无显著差异;CPSDF的溶解性为90.9%,低于其余5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样品;CPSDF的亚硝酸盐吸附能力显著优于其他5种样品,吸附量为7.93 mg/g。本研究结果可为咖啡果皮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蔗糖脂肪酸三酯(sucrose fatty acid triester,STE)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为原料制备蔗糖酯磷脂复合物,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FT-IR)、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制备的蔗糖酯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以STE为吸附脱磷剂,考察STE在菜籽油脱磷工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STE与PC在无水乙醇体系中形成了新型的STE-PC复合物,与STE和PC相比,STE-PC复合物具有更低的相变熔融温度;另外,STE对菜籽油中的磷脂有一定的吸附脱除作用,在脱磷温度为55oC、STE添加量为3.5%、脱磷时间为30min条件下,脱磷率可达37.2%。  相似文献   

11.
多光谱与热红外数据融合在冬小麦产量估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多光谱与热红外数据融合对冬小麦产量估测精度的影响,以30个黄淮麦区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三种灌溉处理(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灌水量分别为240、190和145 mm)下冬小麦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与灌浆期的无人机多光谱和热红外动态数据,构造了多个光谱指数,以支持向量机构建冬小麦产量估测模型,并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植被指数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受溉水量影响,处理1下植被指数与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处理2下植被指数除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和转化叶绿素吸收反射指数(TCARI)外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处理3下植被指数与籽粒产量均呈负相关。通过多光谱和热红外数据融合构建的冬小麦产量估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比仅使用多光谱数据构建的模型提高8%。不同灌溉条件下,通过多光谱与热红外数据融合构建的模型的预测精度存在差异,在处理1、处理2和处理3下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验证决定系数(R)最高值分别为0.63、0.68和0.56,均方根误差(RMSE)最低值分别为0.60、0.24和0.41 t·hm-2,且在三种灌溉条件下灌浆期预测效果均最佳。因此,利用无人机光谱对小麦品种产量估测时应将多光谱与热红外数据融合,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构建产量估测模型,且模型在灌浆期具有较高预测  精度。  相似文献   

12.
以双低菜籽油为基料油,选用12-羟基硬脂酸、蜂蜡、葵花蜡、硬脂酰乳酸钠、单甘酯、豆甾醇、薯蓣皂素、肉桂酸作为凝胶剂,在不同浓度(2%,4%和6%,m/m)条件下制备菜籽油基凝胶油,通过持油率、流变特性测定、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等技术表征其物理特性及微观结构。经外观及持油率结果表明,除蜂蜡与肉桂酸以外,其余的凝胶剂均能在低浓度(2%)下形成稳定凝胶油,且当浓度为6%时,除薯蓣皂素与肉桂酸外,其他体系所形成的凝胶油持油率均能达到94%以上;经流变分析发现,12-羟基硬脂酸凝胶油G′值大且结构不易受外力而改变,豆甾醇形成的凝胶油热稳定性最好(相转变温度93.4°C);微观结构结合红外分析表明,12-羟基硬脂酸在菜籽油中形成致密纤维状的网络结构,豆甾醇、薯蓣皂素在油中形成棒状晶体,而肉桂酸呈稀疏片状晶体,其他凝胶内部为小颗粒结晶,且凝胶油的晶型及晶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取决于凝胶剂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茶叶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但低稳定性使其容易被氧化降解,生物利用率低。利用羧甲基壳聚糖(CMC)、壳聚糖盐酸盐(CHC)、β-乳球蛋白(β-LG)作为壁材,制备壳聚糖复合β-乳球蛋白负载EGCG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结构表征(粒径、Zeta电位测定)对颗粒微观形态进行观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颗粒包埋率、模拟胃肠液释放率进行测定,最后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包埋后颗粒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CS-β-LG-EGCG纳米粒结构完整、粒径10~100 nm、粒子分散;包埋率大于50%,且在肠液和胃液中具有缓释作用;CS-β-LG-EGCG纳米粒与胰岛素无拮抗作用,与未包埋的EGCG相比,包埋后颗粒具备的缓释作用可减缓血糖的回升。  相似文献   

14.
芝麻黄花叶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芝麻黄花叶病株上分离得到花生条纹病毒2个分离物(Peanut stripe virus sesame isolate, PStV-se1和PStV-se2),提取感病叶片的总RNA,RT-PCR扩增外壳蛋白基因(cp)片段。序列测定结果显示,cp基因含有861个核苷酸,编码分子量为32.4kDa的蛋白。2个株系cp基因与PStV其它株系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4%~9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7%~100%。株系间CP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芝麻分离物与中国其它寄主来源的PStV株系处于同一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苦丁茶冬青多糖醇沉规律及产物理化性质。通过热水浸提和不同浓度乙醇分级沉淀,得到乙醇终浓度为20%、40%、60%和80%的4种苦丁茶冬青多糖组分,即ICP-1、ICP-2、ICP-3和ICP-4。比色法检测各多糖组分总糖、糖醛酸、蛋白质和总酚含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紫外和红外光谱扫描考察各组分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ICP-1、ICP-2、ICP-3和ICP-4总糖含量分别为19.21%、34.91%、37.70%和30.21%,糖醛酸含量分别为5.04%、44.90%、24.20%和5.84%;凝胶渗透色谱图表明:ICP-2和ICP-3为高纯度均一组分,分子量为440.440与348.279 ku;4种多糖组分在280 nm处均有吸收峰,说明均为糖蛋白质化合物。红外结果显示,各组分均为吡喃糖环构型。以上结果表明,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可用于分级纯化制备组分均一、纯度较高的苦丁茶冬青多糖组分。  相似文献   

16.
针对引起海南省白沙农场中粒种咖啡成株叶片呈砖红色枯萎症状的一种未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分离得到菌株21BS02-1和21BS02-2。将分离菌株接种到叶片并观察症状,发现菌株21BS02-1的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通过再分离获得的菌株发病症状也与初始病原菌症状一致,由此确定菌株21BS02-1即为致病菌。菌株21BS02-1的菌落主要呈白色,毡状,菌丝致密,菌落中央呈玫瑰色;其菌丝体细长,部分菌丝为有隔菌丝;大型分生孢子两端稍弯曲,形状似镰刀,其大小为(56.26~175.76)μm × (12.93~19.78)μm,有3~7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较少,呈椭圆形,0~1个分隔;根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进一步对菌株21BS02-1的ITSβ-tubulinTEF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经Blast搜索表明,其ITSβ-tubulinTEF序列与Fusarium lateritium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56%(MN686293)、100%(KJ00154)、99.68%(KF918550)。3个单基因聚类树均一致,表明菌株21BS02-1属于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致病菌21BS02-1最适合的培养基为OMA和CMA培养基;碳源为蔗糖时的利用率最高;牛肉浸膏为致病菌最适生长的氮源;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pH在7~9范围内最适合该致病菌生长。本研究是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侵染中粒种咖啡较为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微胶囊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  李保国 《茶叶科学》2006,26(4):275-279
采用喷雾干燥法,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骨架材料,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以微球的包封率作为实验指标,用L9 (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茶多酚微球的工艺,得到以下结果:加入少量乳化剂可较大程度提高产品的包封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乳化剂效果比聚乙烯醇(PVA)好,最佳添加量是芯壁材总重的4%;制备茶多酚缓释微球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00℃,进料速度6.25βml/min,芯壁材比为2:1,总固形物含量为3%。采用HPMCP作为壁材,以喷雾干燥法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是可行的,茶多酚微球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精炼后的油中尽可能多地保留菜籽多酚,首先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二氧化硅(SiO2)和磷脂酰乙醇胺(PE)以及它们的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然后以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在SiO2吸附脱磷处理中酚酸的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吸附脱磷效果,并通过正交优化实验获得了高脱磷率和高酚酸保留率的工艺参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SiO2与PE的复合可能是一种弱的相互作用;SiO2对菜籽油中的磷脂有较好的吸附脱除作用,在脱磷温度为35oC、SiO2添加量为0.75%、脱磷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脱磷率可达86.7%,同时菜籽油中的总酚和Canolol(2,6-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保留率分别高达99.5%和98.7%。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Arabica咖啡(Coffea arabica)、兴隆Robusta咖啡(Coffea robusta Linden)和越南Robusta咖啡为原料,采用正己烷萃取其咖啡油脂肪酸,通过GC/MS分析生咖啡及不同焙炒度咖啡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云南Arabica咖啡总脂肪含量高于兴隆Robusta咖啡和越南Robusta咖啡总脂肪含量;咖啡油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的3种脂肪酸依次为亚油酸(约40%)>棕榈酸(约30%)>油酸(约20%);焙炒程度对咖啡油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此外,3种咖啡中均含有少量的亚麻酸、花生酸和山嵛酸。  相似文献   

20.
橡胶树死皮已成为制约天然橡胶生产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研发轻简、高效的死皮防治技术是目前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芯材,通过复凝聚反应将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制备成微胶囊。以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量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L16(4 5)正交实验得出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浓度为2.0 mg/mL、营养剂用量为1 g,体系反应温度为40 ℃,pH为5,10%戊二醛用量为30 mL时,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相对圆整、粒度分布相对均匀(10~40 μm),其包封率达69.31%、载药量达14.35%。所得的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后期实现木质部埋植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缓释微胶囊打下良好基础;为最终实现新型高效的橡胶树死皮康复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