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经历长时间战乱,开始将精神寄托转向宗教,佛教、玄学等,因此,寺庙园林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特点及其影响三方面介绍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也是民族间相融合的时期 ,南北人民的融合、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各地区民族频繁接触 ,为音乐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等以其独立的面貌出现 ,一些外族乐器也为中原人所采用。本文试从歌舞伎乐的交流、乐器的交流、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等几个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音乐的交流及对隋唐燕乐的影响。一、歌舞伎乐的交流及对隋唐燕乐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域的中国部分和中国的西凉地区 ,是西方少数民族、汉族及外国的音乐文化初步融合的地带 ,后西北各民族内迁 ,…  相似文献   

3.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茶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相关成果(1)。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茶叶消费与生产问题,尚存阙疑。本文试图考察魏晋南北朝茶叶消费风尚与消费方式、生产产地与人工种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酆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中,是济世度人之阴间天宫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注重神学理论的创建,道教已初步建构起系统的酆都地狱理论。在道教斋醮科仪法术中,酆都有着济生度死的多重功能,历史上酆都道教的长期传承,致使酆都地府惩罚形成民间信仰习俗。通过史籍道经中酆都文化内涵的解读,道教史上酆都平都山道教历史的重构,可知酆都神学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两大因素对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影响,并在介绍魏晋南北朝园林典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对后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导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服饰上不拘小节,文人雅士穿着随便,以袒胸露腹装为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个性上率性而动,追求做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世说新语·任诞》就有一则故事佐证。某夜大雪,王子猷一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在检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数百年的原因时,常常将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坞壁社会组织归结为大一统王朝末期分裂的因素,即潜滋暗长的地方豪强势力在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中央权威日益沦丧后,以坞壁屯聚的形式崛起,造成了社会的持久分裂。读完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毅辉先生的新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一书(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一个清晰而真实的历史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林立的现象恰恰是王朝分裂的结果。当然,作为研究这一时期“坞壁”现象的学术专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  相似文献   

9.
朱和平 《农业考古》2001,(1):114-118,128
从总体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生产目的主要为了满足劳动者自己需要,而不是出于交换目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就是在农业领域中,由于生产、生活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人们的经济活动与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联系。这种现象,尤以经济作物的种植最为明显,不仅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到了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对其进行专门探讨,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一、经济作物种植中的商品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包括专门的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投放…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渐趋活跃,南朝和北朝尤甚。文章通过对北地刑邵和魏收互相讥议及个别由南入北诗人的个案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从较深层次上探究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互融互渗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世代交叠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投资和储蓄内生化,考察社会抚养比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94~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少儿抚养比增加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小于其抑制物质资本积累进而阻碍经济增长的作用;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先后“阻碍-促进-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总抚养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资本因素是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间接资本因素是货币资本、依据罗默关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农村与城镇收入差距扩大的缘由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稀缺是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瓶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2~2011年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模型,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弹性低于物质资本,不同阶段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朝  韩瑞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4):748-755
[目的]研究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明确农业人力资本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阈值,从农业人力资本水平视阈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构建以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健康水平和技能水平为门槛变量,以农业GDP、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耕地面积和机械总动力为影响因素的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3~2014年的数据对上述3个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人力资本知识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6~8.36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影响最大;健康水平存在单门槛效应,当家庭健康支出占农村家庭支出大于5.64%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科技水平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从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027~0.045时,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建议]各地区应通过合理渠道优化本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知识、健康和技能水平,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岭回归,定量分析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从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入手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利用EVIEWS软件,通过对1998~2011年河南省食品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当前食品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还是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入对河南省食品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物质资本投入,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尤其是R&D人员的贡献还很低。并主要针对河南省食品产业发展进程中提升科技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靠传统物质资本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改变。而此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其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资本投资决策理论,以农民工为对象,利用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投资影响因子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决定微观个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显著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工资性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则增加0.5个单位。农民工动机内容影响资本投资,越倾向返回农村则投资性越强。人力资本禀赋、性别、生命周期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有显著影响,对社会资本投资影响不大。研究揭示了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是理性经济人行为,对投入产出具有理性的权衡;而对社会资本的认知和行为要弱于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是各国各地区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云南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任务尤其艰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应用协整方法分析了教育对云南省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从数量上比较了教育投资与资本投资的相对重要性,评价了云南省各层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结论是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资本投资大得多;在云南经济发展现阶段,加强中等及其以上层次教育以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已经成为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对早期人力资本思想及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评析的基础上,结合卢卡斯和罗默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新拓展,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新拓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3 点启示,即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和调整我国的资源战略政策、人口和教育政策以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6~2012年的统计数据,考量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文化产业仍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主,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增长中的作用还不明显;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以劳动和资本投入为主,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