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淮南麻黄鸡的提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麻黄鸡原始群10只公鸡与75只母鸡交配所得子一代杂色羽率33.25%,白耳率7.27%,杂色喙率和杂色脚率分别只有3.64%和4.15%。表明原始群羽色基因纯合程度很低,耳色基因纯合程度较低,而喙、脚色基因纯合程度较高。经提纯选择后得予二、三代上述四个外貌性状分离比率分别降低到24.05%、0、2.75%、3.09%和17.25%、0、1.92%、2.24%。  相似文献   

2.
白耳黄鸡体尺及屠宰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0只150日龄的白耳黄鸡进行体尺及屠宰性能的测定,并对所有测定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耳黄鸡的平均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分别为1 286.00 g,1 147.00 g,981.27 g,777.67 g,64.97 g,99.60 g;屠宰率89.19%;半净膛率76.31%;全净膛率60.50%;胸肌率8.36%;腿肌率12.85%;相关分析表明,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探明叶型、果皮覆纹等质量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分离比率的基础上,根据显性性状及隐性性状的分离情况,推定其上一代基因纯合与否。使隐性性状纯合的个体在F2代即可确认,显性性状的纯合单系在F3代可以确认,加快了西瓜自交系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4.
美锦桃主要性状遗传和基因型推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锦桃为试材,研究了其主要性状的遗传,并进行了基因型推断。结果表明:果实有毛、离核和有花粉3对性状在自交后代发生了分离,且分离比例基本符合孟德尔独立分配规律3:1,证明这3对基因为杂合型;果实圆形、果肉黄色、花蔷薇型、皮肉不离、树性正常型(高性)、树姿半开张、叶缘平直、叶片蜜腺肾形等性状在后代没有发生分离,说明这些性状是纯合的。根据以上结果,进而推断了美锦桃主要性状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快、慢羽固始鸡体尺与繁殖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 3只5 5周龄的固始鸡快、慢羽公鸡的体尺和精液品质性状的测定和分析表明:成年固始鸡快、慢羽公鸡间的体尺性状差异不显著(P >0 .0 5 )。慢羽公鸡的射精量显著高于快羽公鸡的射精量,而精液pH值、精子计数、死精率及精子畸形率5个性状在快、慢羽固始鸡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 5 ) ,表明快、慢羽固始鸡基因对公鸡繁殖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豁眼鹅是我国著名的白鹅品种,其1日龄雏鹅往往呈现黄色或淡黄色。然而,笔者在进行豁眼鹅纯系继代选育过程中,发现自由交配群体的后代中有20%雏鹅个体绒羽呈现浅褐色,且公母比例差别明显(公母比例接近1﹕3),推测豁眼鹅群体白羽性状存在伴性遗传可能。以雏鹅期浅褐色公鹅和黄色母鹅为亲本,利用杂交试验,检验雏鹅绒羽表型的情况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从而揭示鹅羽色性状的遗传方式。为此开展鹅的羽色性状遗传规律及机制研究,以期对鹅新品种或品系的培育以及鹅羽色自别雌雄配套系生产提供指导。【方法】 选用40只豁眼鹅公鹅和200只豁眼鹅母鹅为亲本,组建随机交配群产生豁眼鹅纯系G1代,观察G1代中1日龄雏鹅中黄色绒羽和浅褐色绒羽表型的表现和分离比例;4只浅褐色豁眼鹅公鹅和20只黄色豁眼鹅母鹅为亲本,杂交产生F1代,观察其1日龄雏鹅中黄色绒羽和浅褐色绒羽表型的表现和分离比例。【结果】 ①在豁眼鹅随机交配G1代中,浅褐色绒羽表型个体的比例为19.5%。其中,公母雏之间浅褐色个体占比差别比较大,公雏中浅褐色的比例在10%左右,而母雏有30%左右的个体呈现浅褐色。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绒羽颜色性状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如下,母雏中浅褐色个体的比例就是豁眼鹅群体中绒羽浅褐色等位基因的频率,本试验中29.8%的母雏个体是呈现浅褐色,所以该等位基因的频率约为0.3。同时,公雏中浅褐色个体比例的开方也能计算出豁眼鹅群体中浅褐色等位基因的频率,本例中,10%的公雏是浅褐色,所以该等位基因的频率约为0.3左右,同母雏计算所得基因频率比较接近。相应的,绒羽黄色等位基因频率则为0.7左右。②杂交F1中,黄羽81只,占50%;浅褐色79只,占50%。且黄羽全为公雏,浅褐色羽全是母雏。结果表明,浅褐色性状呈伴性遗传;已研究证实,银色羽(S*S)和不完全白化(S*AL)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完全白化基因AL对银色羽基因S为隐性。因此,根据杂交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浅褐色和黄色是由一个基因座的复等位基因所决定的结果,且浅褐色对于黄色性状呈隐性遗传。【结论】 本试验通过羽色性状选配杂交和随机交配试验,分析了豁眼鹅1日龄雏鹅绒羽颜色表型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浅褐色绒羽性状相对黄色绒羽性状为隐性遗传;(2)豁眼鹅雏鹅绒羽浅褐色/黄色性状呈伴性遗传;(3)豁眼鹅雏鹅绒羽颜色性状主要为Z染色体银色羽基因座控制,控制该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存在变异位点与相应表型关联。  相似文献   

7.
百宜黑羽鸡外貌特征及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选育中的1,2世代百宜黑羽鸡的外貌特征、生长性能两个方面对百宜黑羽鸡的部分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百宜黑羽鸡具有全黑羽带墨绿色(脚、胫、喙、耳毛为黑色),体形中等,肤白色。2周龄时公母均出现日增重率先升后降,分别由0.048%和0.48%上升到41.72%和37.79%,接着又下降到5.69%和5.06%。百宜母鸡的生长曲线从10周龄开始与公鸡的生长曲线分离,17周龄后母鸡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公鸡。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定麒麟公鸡慢羽纯合子的分子检测方法,以加快纯合慢羽系及其配套系的育种速度,利用鸡性连锁羽速基因K/k中慢羽基因K与禽白血病内源性病毒基因ev21的紧密连锁关系,选择241只(直观鉴定171只为表型慢羽,70只为表型快羽)140日龄麒麟公鸡,应用PCR扩增URa和URb基因以鉴定其快、慢羽型,再扩增ev21基因,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慢羽鸡扩增产物进行消化,检测基因型为纯合子的慢羽公鸡。麒麟鸡羽速类型检测结果显示,慢羽公鸡(170只)2条带,快羽麒麟公鸡(71只)1条带。慢羽公鸡酶切基因分型结果显示,酶切后有2条带的为ev21缺失个体(72只),有3条带的是杂合个体(94只),有1条带的为纯合个体(5只)。综上,可以利用ev21插入位点鉴定麒麟鸡基因型是否为纯合的慢羽个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鸡的胫色和羽色作为品种的特征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鸡育种生产中的青黄脚和白色羽性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并建立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方法】采用候选基因的方法,将 BCO2 基因作为鸡青黄脚形成的候选基因,以青黄脚、青脚和黄脚个体为材料,通过测序对 BCO2 基因上的目的位点进行分型,分析该位点与不同性状间的关系。分别将编码扩展基因座 e、显性白基因座 I 和隐性白基因座 C 的 MC1R、PMEL17 和 TYR 基因作为白色羽相关候选基因,以隐性白羽洛克鸡、快大型白羽肉鸡、合成隐性白品系和杂交后代白羽个体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 PCR 检测对相关候选突变进行分型,分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性状的关系。【结果】(1)青黄脚性状是由真皮层黑色素和胫部黄色鳞片相互作用的结果,BCO2 基因突变是青黄脚性状形成的关键,342 bp 处的突变位点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淘汰 CT基因型个体即可达到纯化目的;(2)合成隐性白品系的隐性白基因座为 cc,后代白色羽不是因隐性白突变所致;(3)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PMEL17 基因编码的显性白等位基因 I,全部为杂合子基因型 Ii;(4)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MC1R 基因编码的 E 和 ER 等位基因;(5)显性白突变等位基因 I、E 和 ER 均来自快大型白羽肉鸡。【结论】青黄脚性状是由控制表皮颜色的 BCO2 基因上的突变导致,342 bp 位点可用于针对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白色羽形成与隐性白突变无关,主要是由编码显性白等位基因 I 的 PMEL17 突变导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和荧光标记混养两种实验方法,对罗氏沼虾5个专门化品系选择系A、B、C、D、E的子二代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还是荧光标记混养实验,各选择系子二代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DBECA;经方差分析和Duncan氏法多重比较,选择系B和D的子二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子二代中符合各选择系的体型比例较子一代有所增加;子二代的体重变异程度比子一代的体重变异程度小,其中B降幅最为明显,高达49.22%,说明子二代规格相对于子一代更加整齐。应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罗氏沼虾5个选择系子二代共630尾虾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666 2;平均杂合度观测值为0.435 0,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707 6。5个选择系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从小到大依次为C(0.434 0)A(0.480 4)D(0.513 4)B(0.519 3)E(0.555 7),为中度和高度多态性。各位点平均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74 5,大部分遗传变异来源于各选择系内,表明各选择系尚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对大麦突变品系 2 98113的白化颖壳和旗叶紫耳 2个色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化颖壳性状和旗叶紫耳性状都属细胞核遗传 ,前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后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 ,而且两者是独立遗传的。此外 ,试验中还发现分离群体中所有白壳植株的叶鞘基部都为白色 ,绿壳植株的叶鞘基部均为淡绿色 ,未出现重组类型。由此推知 ,白色叶鞘基部性状可能是白化颖壳基因一因多效的表现 ,也可能这 2个性状是紧密连锁的。  相似文献   

12.
将深棕色棉品种与白色棉杂交,观察F1代和自交F2代棉纤维的颜色表现,并且测定了各世代植株棉纤维中的色素含量。杂交F1代棉纤维的颜色介于两亲本之间,自交F2代可以分为3类:深棕色类型、中棕色类型和白色,F2代深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接近亲本棕色类型,F2代中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与F1代较一致,F2代3种类型经过卡平方检验符合1:2:1的比数(p>0.05),所以棉纤维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遗传。讨论了质量性状与"修饰基因"的关系,有助于天然彩色棉的品种选育和新色彩品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实验性感染大肠杆菌对肉鸡股动脉压、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的股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股动脉压在1~7 d极显著下降(P<0.01),平均下降26.25%、27.72%、27.12%;股动脉收缩和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第1天(41.86%、57.14%)和第2天(50.00%、70.27%)极显著下降(P<0.01);肺动脉收缩压第3天(23.57%)显著升高(P<0.05);肺动脉舒张压第1~3天(14.58%、54.61%和49.66%)显著升高(P<0.05);平均肺动脉压第2、3天(36.04%、36.27%)显著升高(P<0.05);右心室收缩压下降不显著,右心室舒张压第1、2天(80%和79.22%)显著升高(P<0.05);右心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第1天(44.46%)显著下降(P<0.05)、第2天(54.35%)极显著下降(P<0.01);右心室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第2天(70%)极显著下降(P<0.01)。说明大肠杆菌感染严重影响肉鸡的肺及心血管系统机能,肉鸡呈现股动脉压下降和肺动脉压升高的低血流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丽佳鸭为父本、连城白鸭为母本,应用杂交、多代横交技术和群体继代选育方法,逐步固定白羽、乌喙和青脚性状,选育出2个连城白鸭肉用新品系(Ⅰ和Ⅱ)。2个新品系分别经过4个世代和3个世代选育,白羽、乌喙和青脚综合性状的比率均从0%分别提高到99.01%和99.35%,平均实现遗传力达到0.808 9和0.951 7。连城白鸭新品系Ⅰ系肉鸭7周龄公母平均体重达1 824.64±170.90g,平均饲料转化率2.93∶1;Ⅱ系肉鸭7周龄公母平均体重2 168.22±219g,平均饲料转化率2.78∶1,比基础群连城白鸭生长速度分别提高了95.0%和131.6%、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2.3%和16.8%。结果表明选育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6.
糯质玉米种质资源的种质类群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聚类分析对29个糯质玉米品种资源进行了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表明,29个糯质玉米品种资源可以划分为4个种质类群,第1类群可用于选育长穗大粒的鲜食糯玉米品种、高产加工用糯玉米品种;第2类群用于选育白色籽粒品种较理想;第3类群品种应用价值不大;第4类可以进一步分为3个亚群,第1亚群淀粉含量较高可用于改良籽粒食味品质,第3亚群可用于选育长穗、大穗型品种和多彩玉米。  相似文献   

17.
基于HSV空间的玉米果穗性状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高效检测玉米果穗性状,建立了基于HSV(色调、饱和度、明度值)空间的玉米果穗性状的检测方法:使用机器视觉技术采集绿色背景玉米果穗图像,用HSV直方图阈值算法去除绿色背景,用FFT滤波器去除尖锐边缘和噪声,运用粒子滤波分离单一图像中的多个玉米果穗图像,并采用形态学腐蚀方法,经过4次迭代腐蚀,得到玉米果穗中间3行;检测玉米果穗的大小、形状、纹理和颜色4个特征的性状。随机检测67张玉米果穗样本图像的结果表明,果穗大小和形状特征检测的准确率为100%,果穗颜色和纹理特征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98.55%和96.25%,平均每果穗检测时间为0.1 s。  相似文献   

18.
试验1取10日龄三黄肉鸡175只,随机均分成7组,6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辣椒、1.0%栀子、5.0%青皮、5.0%青蒿、0.5%中药A和0.5%中药B粉,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适应期4 d后连续饲喂4周,比较鸡脚部皮肤的颜色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中药B的增色效果最好,皮肤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试验2取10日龄三黄肉鸡75只,随机均分成3组,中药B组在日粮中添加0.5%中药B;化学色素组添加30 mg/kg加丽素黄和10 mg/kg加丽素红;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适应期4 d后连续饲喂4周,比较脚、胸和颈部的皮肤颜色和脚、胸部皮肤及血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药B组皮肤颜色和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化学色素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个紫甜玉米自交系与2个测试种进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为高效创制高产甜玉米自交系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将20个紫甜玉米自交系(TD01~TD20)与2个测试种[黄色甜玉米自交系(TI)和白色甜玉米自交系(T2)]进行杂交组配,采用完全随机组设计对获得的40个杂交组合(TH01~TH40)进行田间试验,以SW1011和Fancy 111为对照品种。测定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利用Line×Tester模型在AGD-R软件中进行中亲优势度(Hm)、杂种优势度(Hb)和一般配合力(GCA)分析。【结果】紫色种皮由父本遗传,在40个杂交组合中占优势,所有测定的性状表现为中亲优势和杂种优势。大多数亲本系鲜穗收获期的Hm、Hb和GCA表现为负值,说明这些亲本系具有组配早熟杂交种的潜力。除收获期和穗粗外,其余调查性状表现出多个显性效应,证明了非加性遗传效应的重要性。具有较高GCA的杂交组合为TH05(T1×TD05)、TH31(T2×TD11)、TH20(T1×TD20)、TH33(T2×TD13)、TH34(T2×TD14)、TH16(T1×TD16)、TH08(T1×TD08)和TH25(T2×TD05)。【结论】紫色甜玉米与黄色甜玉米自交系或白色甜玉米自交系杂交,紫色性状具有显性效应,筛选出的8个品质优良杂交种及其亲本可作为培育越南商品化紫甜玉米品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