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利用抗青枯病能力较强的桑树资源人工组配了24个杂交组合,并鉴定其抗病能力;对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杂交组合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物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抗病能力鉴定结果表明,24个桑树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04-19×抗10和69×98-8为2个强抗组合。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桑树叶片中的POD活性与桑树杂交组合抗青枯病能力有密切关系,强抗性杂交组合的POD活性明显高于感病杂交组合。可将桑树叶片中的POD酶活性作为生化遗传标记之一,并结合常规抗病鉴定方法应用于桑树抗青枯病品种的杂交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栽植在青枯病病圃和无青枯病地上的三个抗青枯病品种:桑抗6号、桑树抗7号、抗青10号和一个青枯病敏感品种:塘10×伦109为材料。以丙酮抽提其根、茎混合干物,用圆滤纸片法测定其丙酮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的抗菌活性,研究抗病品种和非抗病品种的抗菌物质间的诱导差异。结果发现:健株的丙酮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无抗菌活性,病株的丙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有抗菌活性,且因品种不同其抗菌活性存在差异,其顺序为抗青10>桑抗7号>桑抗6号>塘10×伦109,表明:罹病桑树由于青枯病菌感染而诱导产生某些抗菌物质。薄板层析(TLC)分析表明:桑树品种不同,其抗菌物质的谱带有差异。用无土栽培悬浮菌液接种法测定四个桑品种抗青枯病的能力与其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青枯病病菌的抗菌活性大小完全一致,说明桑树抗青枯病的能力与其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有正相关倾向。  相似文献   

3.
从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了解对桑黄化型萎缩病不同抗性的桑树品种的根系生理活动,为进一步探讨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对桑树抗病能力的影响提供依据。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抗病性桑树品种根际土壤的重金属含量、酶活性存在差异。中抗、高抗桑树品种根际土壤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易感品种;中抗桑树品种根际土壤中的亚硝酸还原酶活力达到0.072 U/g,显著高于高抗和易感品种。不同抗性桑树品种根际土壤中的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重金属Ni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u和Pb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Cr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基于微生物16S rRNA扩增产物的DGGE图谱显示,不同抗性桑品种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抗性强的桑树品种其根际土壤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重金属含量较低,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存在特异性,而抗性弱的桑树品种其根际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根际土壤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桑树的抗病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推广杂交桑栽植,走蚕桑生产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益、省力化发展的道路,我区于2003年引进广东杂交桑沙二×伦109,目前全区的栽植面积已发展到140hm^2。为进一步调查该桑品种和我区传统桑品种湖桑32号对蚕茧质量与养蚕成绩影响,2007年春蚕期我们进行了杂交桑沙二×伦109与湖桑32号饲喂家蚕苏菊×明虎的成绩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桑树品种对黄化型萎缩病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雷国新  靳永年 《蚕业科学》1995,21(4):219-222
不同抗黄化型萎缩病能力的桑品种枝皮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品种间同工酶带差异明显,其酶带数目与桑品种抗病性成正相关。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类菌原体(MLO)后,经不同时段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区和酶带数与未接种的无明显差异,但酶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且随着接种后经过日数的增多而加强。因此,认为过氧化物酶是桑树抗MLO的机制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8个对白粉病有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Medicgo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人工接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接菌的品种间PAL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感病品种POD活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供试品种间叶片PAL活性和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间PAL活性升高幅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其变化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而POD活性的变化则相反;POD活性和PAL活性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介绍了发生在浙江省临安市、桐庐县和淳安县的桑"枯萎"病害的症状,引起病害的2种病原菌"桑萎蔫病菌(Enterobacter mori)和桑青枯病菌(R.solanacearum)"研究情况和检测技术;通过大量的调查,系统分析了桑"枯萎"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桑树品种抗性不强、适温高湿环境条件、桑园农事操作和病区的砂性土壤和土壤酸化等.  相似文献   

9.
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几种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庆华  桂枝 《草业学报》2003,12(6):58-63
以苜蓿5个品种在褐斑病抗性上存在差异的抗、感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接种病菌后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褐斑病侵染后,苜蓿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叶片中PPO、POD和SOD同工酶谱带多少和强弱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大部分抗病株系PPO、POD和SOD酶活性高于感病株系,并有新的同工酶带出现。PPO、POD和SOD在苜蓿抗褐斑病上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同工酶谱带和酶活性的差异有可能做为鉴定苜蓿抗褐斑病的一种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桑树NH_4~+同化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育 15 1和新一之 2个桑品种的硬枝扦插苗为材料 ,研究外源NaCl胁迫对桑树氮素代谢有关酶活性和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NaCl胁迫显著抑制桑树的营养生长 ;可促进游离NH+4在桑树叶片中积累 ,但NH+4在根系中未见明显变化 ;受NaCl胁迫的桑树根和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而叶片的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增加 ;桑树根系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受盐胁迫的刺激 ,但桑树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下降 ;暗示盐分胁迫可减弱桑树经谷氨酰胺合成酶 -谷氨酸合酶循环对NH+4的同化 ,但可加强NH+4经谷氨酸脱氢酶的同化 ,并可通过影响NO-3 的还原来影响桑树的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11.
闭立辉 《广西蚕业》2005,42(1):18-24
桑细菌性青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蚕业生产。而目前尚未培育出高产的抗病性强的桑树品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植物品种育成并投入生产,为桑树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体外实验表明。抗菌肽对细菌性青枯病菌具有较强的抗性。应用抗菌肽基因培育马铃薯和番茄抗病品种上也已取得明显进展。因此,将抗菌肽基因导入桑树。培育抗青枯病的桑树品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一旦获得表达稳定的抗病植株,即可通过无性繁殖如组培的方式,批量生产出抗青枯病桑苗投入生产。满足生产中对抗青枯病桑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保护酶在桑天牛与不同抗性杨树之间的互作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保护酶在桑天牛与不同抗性杨树之间的互作过程,将桑天牛分别接种在抗虫的北京杨和感虫的毛白杨体内,测定了取食过程中桑天牛和两种杨树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桑天牛后,抗虫杨树(北京杨)树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幅度增加,其次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感虫的毛白杨体内,SOD和POD活性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北京杨;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抗虫及感虫杨树韧皮部内均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抗虫杨树在抵御桑天牛危害过程中,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桑天牛在取食抗虫杨树时,体内SOD和CAT活性明显提高,第7天的SOD活性最高,到第10天时明显下降,CAT在第10天最高,P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但在取食感虫杨树时,3种保护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桑天牛取食抗虫杨树过程中,主要是通过SOD和CAT的共同作用克服抗虫杨树体内含有的对桑天牛的不嗜食因素。在桑天牛与杨树互作过程中,保护酶对于二者之间的互相适应与协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桑树植物防卫素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8个桑树品种为材料,接种桑芽枯病菌诱导桑树产生植物防卫素(phytoalexin),将抽提液进行抗菌活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薄板层析(TLC)分析表明其不同Rf值区带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田间接种F.solani后,发现不同桑品种抗桑芽枯病菌的能力与不同桑品种枝木的桑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大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家蚕新品种粤枫三号(五&#183;选&#215;28&#183;32)是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蚕丝科学系共同合作选育而成的四元杂交种。原种容易饲养,茧丝质优,繁育系数高。四元杂交种抗性强,特别是抗氟抗大气污染能力强,孵化、眠起、老熟齐一,茧丝质优良,产量高,易繁殖,是一个综合经济性状成绩优良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5.
桑树抗青283×抗青10杂交组合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性杂交、病地添菌、人工诱变等方法,经省桑树抗青枯病一代杂交组合品比鉴定试验,选育出抗青283×抗青10杂交组合。该杂交组合对桑青枯病菌的抗病率为71.03%,达到中抗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种而且产量高、叶质优。该杂交组合于1994年3月17日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桑桑专业组的审定,认定合格,可在青枯病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对家蚕多丝量品种鲁七&#215;9202与菁松&#215;皓月的对比饲养表明:鲁七&#215;9202张产57.2kg、张产值1289元、50kg桑产茧量3.1kg、万蚕产茧量19.2kg、干壳量9.8g、公斤茧颗数460粒,与对照种菁松&#215;皓月相比,张产高9.9kg、张产值高244元、50kg桑产茧量高0.4kg、万蚕产茧量高2.9kg、干壳量高0.5g、公斤茧颗数少80粒。张产茧量、张产值优势非常明显,但洁净成绩仅为92.5分,比对照种低1.5分。  相似文献   

17.
林天宝  朱燕  刘岩  吕志强  魏佳 《蚕业科学》2019,45(2):175-180
以叶片老化进程差异显著的2个桑品种强桑1号和农桑14号为材料,通过测定与植物叶片老化相关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初步探讨桑树秋季桑叶老化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桑树抗老化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植物激素乙烯和脱落酸含量均随叶片老化显著变化,可作为桑叶老化的代表性指标。强桑1号桑叶中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植物激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农桑14号,但并没有随老化进程呈现显著变化;而脯氨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与农桑14号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指标对于桑树叶片老化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桑园定点调查抗青10号、伦40号、试11号桑品种,以及不定期不定点调查沙二×109号桑品种桑花叶病年中消长规律发现,伦40号桑属高抗品种,全年都不发病,抗青10号桑具一定的抗性,而沙二×109号、试11号均属高感品种,在病害发生高峰期的4—5月份,枝发病率均达80%以上;2.收获形式分别为春刈桑、冬根刈春打顶桑,全年留枝杆长40cm或60cm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轻,高峰期持续期间短;而收获形式分别为全年留枝杆桑,夏刈桑和冬根刈桑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重,高峰期持续期间长;3.桑树采用春刈,冬根刈春打顶,全年留枝杆长40cm和全年留杆长60cm的收获形式,可以避过当年桑花叶病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夏秋蚕主推品种的性状比较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秋季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供种单位提供的现行主推夏秋蚕品种洞&#183;庭&#215;碧&#183;波(5对)、9&#183;芙&#215;7&#183;湘(3对)进行了实验室通比鉴定试验,结合各品种蚕期饲养观察、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了解各品种的品种性状、茧质和丝质成绩,并对各品种进行了简要的概评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家蚕新品种“苏豪&#215;钟晔”是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聘请日方育种专家,引进日本优良的育种素材,中日双方专家共同努力而育成的高产优质新蚕品种。2005年后苏豪&#215;钟晔新蚕品种在江苏十多个重点蚕区的市(县)及浙江淳安县、建德市进行了推广使用。该品种产茧量、丝质和养蚕效益均优于现行江苏当家蚕品种菁松&#215;皓月,特别是茧丝质量以菁松&#215;皓月为对照,多项指标均超过,具有高产、高效、优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