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豚链球菌,属于链球菌科的链球菌属,呈圆形或卵圆形,成对或呈不同长度的链状,无鞭毛,不运动,有荚膜,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是一种条件性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它不仅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海、淡水鱼类,还可感染人类,引起局部蜂窝组织炎,心内膜炎。海豚链球菌病是感染性极强的细菌性疾病,目前已成为热带鱼类主要致病菌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感染罗非鱼的链球菌主要有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副乳房链球菌、格氏乳球菌等,其中较常见的是无乳链球菌(柯剑等,2010)。目前,链球菌病的防治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对无乳链球菌或不敏感,或多为农业限用、禁用品种,亟须寻找替代抗生素防治链球菌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海豚链球菌,属于链球菌科的链球菌属,呈圆形或卵圆形,成对或呈不同长度的链状,无鞭毛,不运动,有荚膜,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是一种条件性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它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海、淡水鱼类,还可感染人类,引起局部蜂窝组织炎,心内膜炎。海豚链球菌病是感染性极强的细菌性疾病,目前已成为热带鱼类主要致病菌之一。此病也可以导致鱼慢性持续性死亡,最终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该  相似文献   

4.
<正>海豚链球菌隶属于链球菌科、链球菌属,是水生动物主要的病原菌之一,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为球形或者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状,在固体培养基中呈短链状或成对排列。近年来在养殖鲟鱼中的链球菌感染病例时有报道,主要为海豚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2019年7月开始,四川某鲟鱼流水养殖场养殖的杂交鲟和俄罗斯鲟出现发病死亡,病鱼心脏表现为结节状黄色或黑褐色突起物覆盖表面,形似桑葚,本文就本次病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罗非鱼链球菌病发前的早期预警,根据海豚链球菌的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和无乳链球菌的Sip基因特异性序列,分别合成特异性检测引物,经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检测较低含量的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分子技术。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PCR可扩增出870 bp无乳链球菌和614 bp海豚链球菌的特异性片段,而迟钝爱德华氏菌、维氏气单胞菌、创伤弧菌、温和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大肠杆菌均为阴性;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9.84×10~(-5) ng/μL和9.30×10~(-5) ng/μL,菌液最低检测量分别为2.76×10~3 cfu/mL和2.51×10~3 cfu/mL,远低于其半致死密度10~7 cfu/mL;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混合感染的模拟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子技术的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检出率较高,可用于较低含量的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快速鉴别,为罗非鱼链球菌的早期预警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养殖罗非鱼、海鲈、尖吻鲈海豚链球菌感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结合特异PCR技术,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养殖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及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感染情况进行了周年调查。每月固定时间在特定养殖区域采集目标鱼的脑、肝、脾、肾和肌肉等组织,并对其进行海豚链球菌的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仅从已经患病的尖吻鲈中分离到3株链球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确定为海豚链球菌。利用海豚链球菌特异PCR技术对上述养殖鱼类不同组织进行检测,发现罗非鱼、海鲈、尖吻鲈的海豚链球菌感染率分别为30.21%、23.53%、14.55%,其中罗非鱼脑和肌肉的感染率明显较其他组织高(P<0.05),分别为20.65%和23.75%;海鲈的脑部和肌肉感染率也较其他组织高(P<0.05),分别为12.1%和10%;而尖吻鲈各组织感染率没有较大差异(P>0.05)。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采集样本的海豚链球菌感染率随着其体长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发病概况与防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罗非鱼链球菌病主要病原有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无乳链球菌(S. agalaciate)。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菌体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无芽孢,无动力,有荚膜、不产气、兼性厌氧;单个、二链或连锁状的链状排列;VP试验阴性;在血琼脂平板上呈β溶血。无菌条件下解剖病鱼,分别取鳃、肝脏、肾脏、脾脏、性腺、眼球等器官的小块组织或鳃盖内侧膜内积液,于洁净载玻片涂片,风干后,革兰氏染色,于油镜下检查,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的链状球菌,发现较  相似文献   

8.
2018年8月,四川彭州与邛崃的养殖西伯利亚鲟发生一种以出血为临床特征,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为明确其病因,本研究对发病鲟的肝脏、肾脏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鲟疱疹病毒Ⅱ型(AciHV-2)的PCR检测。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2株G+链状球菌,其16S rRNA序列(MN416231、MN416230)与GenBank中海豚链球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达99%,在以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分离菌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同时基于海豚链球菌lct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为阳性,鉴定2株分离菌为海豚链球菌。提取患病鲟肝脏、肾脏组织DNA进行AciHV-2特异性PCR检测,扩增出501 bp的特异性条带,在以AciHV-2 polymerase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检测样本与AciHV-2聚为一支。病理组织学上,患病鲟的多组织器官发生明显损伤,尤其是肝脏、肾脏、鳃、脾脏和肠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到肝脏、肾脏组织内大量直径200~220 nm的疱疹病毒样颗粒与0.7~0.8μm的链球菌入侵细胞,并导致细胞损伤。综上,诊断患病西伯利亚鲟的病因是海豚链球菌与AciHV-2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正>鱼类的链球菌病已然成为养殖鱼类重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在不少的国家和地区的鱼类养殖业都有链球菌病害爆发的案例。一、鱼类链球菌病受到链球菌感染的鱼类,出现明显症状的部位首先是头部,致病菌能破坏鱼体的脑神经,继而通过血液循环破坏肝、肾、脾等器官引发全身性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细菌性疾病,而且疾病一旦发生,患病鱼体的死亡率比较高,而且水温越高病情就越重。由海豚链球菌引起敏感鱼类感染死亡率可以达到20%~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PCR鉴定和PFGE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莉萍  王瑞  梁万文  陈明  甘西 《水产学报》2013,37(6):927-935
为获知近年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及其基因型变化信息,采用特异PCR方法对2006-2012年从广西发病罗非鱼分离获得的77株临床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2006-2011年分离获得的37株流行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0株鉴定为海豚链球菌其余57株鉴定为无乳链球菌.2006-2007年获得的19株流行菌株中有18株为海豚链球菌(94.7%),仅1株无乳链球菌;2009-2012年分离的58株流行菌株中56株为无乳链球菌(96.6%),仅2株海豚链球菌.PFGE图谱聚类显示,海豚和无乳链球菌分别聚类为两个大分支,20株海豚链球菌共产生4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为83.9%~100%;17株无乳链球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为47.4%~100%.研究表明,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已从过去(2008年前)以海豚链球菌为主转变为现在(2009-2012年)以无乳链球菌为主;流行菌株PFGE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为获知近年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及其基因型变化信息,采用特异PCR方法对2006~2012年从广西发病罗非鱼分离获得的77株临床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2006~2011年分离获得的37株流行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0株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其余57株鉴定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galactiae)。2006~2007年获得的19株流行菌株中有18株为海豚链球菌(94.7%),仅1株无乳链球菌;2009~2012年分离的58株流行菌株中56株为无乳链球菌(96.6%),仅2株海豚链球菌。PFGE图谱聚类显示,海豚和无乳链球菌分别聚类为两个大分支,20株海豚链球菌共产生4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83.9%~100%之间;17株无乳链球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47.4%~100%之间。研究表明,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已从过去(2008年前)以海豚链球菌为主转变为现在(2009~2012年)以无乳链球菌为主;流行菌株PFGE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正>罗非鱼链球菌病是一种由无乳链球菌或海豚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暴发病,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我市流行,2011年达到高峰。据调查2010年前我市罗非鱼链球菌病多发生在100g以上的罗非鱼,2011年开始7厘米~9厘米的罗非鱼苗也出现了链球菌病,该病发病率一般达20%~30%,发病鱼死亡率可达95%,给我市的罗非鱼养殖带来了重大损失。由于海豚链球菌可以利用宿主巨噬细胞逃避抗生素对其的杀灭作用,此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黄连等30种中草药对鲟鱼源海豚链球菌的抑菌、杀菌作用,通过水煎煮法对30种中草药进行提取,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在观察鲟鱼源海豚链球菌对30种中草药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对鲟鱼源海豚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试验结果表明,鲟鱼源海豚链球菌对黄连、黄芩、连翘、丁香高度敏感,其中黄连的体外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28.35±0.65) mm;对秦皮、山楂、女贞子、苦楝皮、石榴皮等均中度敏感;对丹参、猪苓、苍术、茯苓、贯众和生首乌低度敏感。黄连、黄芩、连翘、丁香、秦皮对鲟鱼源海豚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95 mg/mL和3.90 mg/mL、1.95 mg/mL和15.62 mg/mL、3.90 mg/mL和7.81 mg/mL、3.90 mg/mL和15.62 mg/mL、7.81 mg/mL和7.81 mg/mL,其余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均高于15.62 mg/mL和31.25 mg/mL。综上可知,黄连、黄芩、连翘、丁香、秦皮对鲟鱼源海豚链球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链球菌病有2种病原,即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在5年前,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是海豚链球菌,且疾病的发生多呈局部性的零星暴发流行。但随着罗非鱼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抗病性能退化,罗非鱼链球菌病呈现大面积、高死亡的急性流行暴发,且病原主要是无乳链球菌。近3年来,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广泛暴发,给罗非鱼养殖业造成极...  相似文献   

15.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研究了黄连等10种中草药及4种组方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致病性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草药对海豚链球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10种中草药对海豚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  相似文献   

16.
2016年8月,河北省涞源县一家鲟鱼养殖场突发疾病,且出现大量死亡。为确定病原,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患病鱼的肝、肾和脾中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经28℃培养后,上述三个组织中均分离获得大量形态一致菌落。肝、肾和脾分离的病原菌分别编号为LY160816L、LY160816K、LY160816S,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结果为海豚链球菌。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导致该场鲟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因是感染了海豚链球菌。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8月,河北省涞源县一家鲟鱼养殖场突发疾病,且出现大量死亡。为确定病原,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患病鱼的肝、肾和脾中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经28℃培养后,上述三个组织中均分离获得大量形态一致菌落。肝、肾和脾分离的病原菌分别编号为LY160816L、LY160816K、LY160816S,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rD 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结果为海豚链球菌。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导致该场鲟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因是感染了海豚链球菌。  相似文献   

18.
2006—2007连续两年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30%~10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浮头、转圈、狂游及发病后期单边眼睛浑浊、突出及伴有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作者先后从症状较为典型发病班点叉尾鮰分离到CMS003~CMS005、CMS009~CMS012共7株代表性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健康斑点叉尾鮰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症状相同。通过常规形态、生理生化及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特异性PCR诊断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株细菌均为海豚链球菌。研究结果表明,海豚链球菌已成为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高致病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与渔业》2008,(8):47-47
罗非鱼链球菌病 病原: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也可以引起罗非鱼大量死亡,但危害程度不如无乳链球菌。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非酸性、无运动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的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海豚链球病已给我国及世界罗非鱼养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罗非鱼海豚链球菌PCR诊断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已公布的海豚链球菌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种特异性引物CM1/CM2,进行海豚链球菌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扩增试验、反应条件的优化及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同时测试了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不同养殖鱼场的10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引物CM1/CM2可以扩增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870bp海豚链球菌特异性基因片段;PCR反应与鮰爱德华氏细菌、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河弧菌水产常见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能够检测的最低细菌数为20~30个海豚链球菌;同时,该PCR可以直接从病鱼的脑、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由于病鱼内脏组织总DNA、菌落及菌液可直接用于该PCR扩增,最大限度缩短了整个检测时间及降低了检测成本。方法的建立为致病性海豚链球菌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