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咖啡烘焙的方式和技术、烘焙过程中不同烘焙程度对咖啡风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咖啡烘焙产生的香气成分与检测等方面阐述国内外咖啡烘焙机装备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半直火半热风式烘焙工艺在咖啡烘焙生产中的优势,通过对咖啡烘焙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进一步分析,指出优化咖啡烘焙设备以提升咖啡豆风味品质的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咖啡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咖啡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对云南普洱主要咖啡产区的土壤及咖啡生豆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对咖啡豆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各指标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H与碱解氮、速效磷相关性显著;有机质与碱解氮相关性极显著.酸质与风味、余韵回甘、醇厚度、平衡感相关性显著;醇厚度与风味、回味、平衡感、整体相关性极显著.平衡感与回味相关性显著.土壤速效钾与咖啡感官品质的平衡感相关性显著,而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与咖啡感官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用技术》2012,(10):49-49
1、背景技术小粒种咖啡是一种独特的品种,主要以铁毕卡变种及卡蒂莫系列品种为主。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形成了云南小粒咖啡特有的品质,浓而不苦,香而不烈,还带有一点果味的独特风味。世界一流的咖啡专家评价云南咖啡是全世界最好的咖啡。目前将咖啡鲜果制成咖啡豆的加工方法有两种,即传统的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对于一、二级果多采用湿法加工,对于三级果采用干法加工。湿法加工是将咖啡鲜果经水  相似文献   

4.
正咖啡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我国咖啡产区主要在云南、海南、广东等地,其中云南产量较大。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云南咖啡形成了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带一点果香的独特风味。咖啡品质决定于所生长的环境、气候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咖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咖啡研究中心")推进我国咖啡在种质创新、种植技术、加工技术、产品开发、咖啡文化传播等方面不断耕耘,科技的力量在脱贫攻坚和推动  相似文献   

5.
为了丰富速溶咖啡和槟榔产品的种类,以咖啡粉、槟榔多糖多酚、核桃粉和白砂糖为主要配料,研制风味独特的槟酚咖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槟酚咖啡的配方。结果表明,槟酚咖啡的最佳配方为咖啡粉20%、槟榔多糖多酚2%、白砂糖42%、核桃粉33%。在速溶咖啡的基础上添加槟榔多糖多酚可以提升咖啡的果酸味和愉悦感,从而改善了传统咖啡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保山小粒咖啡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质上乘,在国际上被命名为“中国云南小粒咖啡”,是我国极少数被世界公认的优质农产品,先后获得“全国咖啡之冠”等多项荣誉。在整个云南咖啡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如咖啡没有摆脱传统种植与粗加工为主的方式、精品化程度低、咖啡文化氛围不足、咖农素质有待提升等。本文结合保山咖啡产业现状,依托金质咖啡实验室培训体系,探索如何提升保山咖啡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咖啡消费的升级,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具有原始香气与风味的咖啡纯粉。以云南小粒咖啡豆为原料,通过新工艺提取的咖啡纯粉,能完整的保留咖啡所具有的风味前体物质,使各产区的咖啡原始香气与风味不会受到破坏,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云南咖啡纯粉"个性化定制"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产地白茶的品质特征,对贵州黔南、山东日照、云南西双版纳、四川雅安、安徽黄山、湖北恩施、福建南平等7个不同产区生产的白茶样品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白茶品质风味各有特点,以云南西双版纳的茶样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最高;茶叶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云南西双版纳、四川雅安、福建南平等地所产茶样的主要品质化学物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正>咖啡是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研究证明全世界每天消费逾22.5亿杯咖啡。一组国际科学家开始一项任务,以寻找使咖啡如此吸引人的影响因素。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提高咖啡产量。科学家研究了可以改善咖啡风味的基因组测序。用该基因组能选育出更强壮、品质更好、抗病和抗旱更好的咖啡植株。该组科学家来自于法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中国、西班牙、印度尼西亚、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他们测序中粒种咖啡的基因组,该品种产量占全世界咖啡总产的30%。小粒种咖  相似文献   

10.
湿法生产咖啡是现在采用最多的咖啡生产方法,能够保证咖啡的优良品质。在湿法生产咖啡的过程中,咖啡的品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咖啡生产过程和咖啡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找降低咖啡品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咖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番茄、黄瓜的风味物质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番茄和黄瓜风味品质的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主要从这两种蔬菜的特征风味化合物,芳香物质的主要形成途径,挥发性物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风味品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酶之一脂氧合酶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鸡肉在人们肉类食谱中所占比例的逐年增长,人们对鸡肉的品质也越来越重视。对影响肉类风味形成因素的研究有助于调控动物肉品质,生产出风味优异的肉制品。肉类风味物质形成较为复杂,文章从品种、性别、日龄及饲料成分、饲养方式等多方面阐述了影响鸡肉肉品质形成的因素,以期为鸡肉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坚果类型风味咖啡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焙炒法,以咖啡为主要原料,配用花生仁、葵花籽、盐等配料,焙炒不同时间,通过SCAA杯测法进行感官评价。[结果]配方5最佳,其配方为咖啡50 g、花生仁4 g、葵花籽8 g、糯米2 g。该风味咖啡的咖啡香味浓郁,口感平衡好,酸味中等,大众易接受,口感香气和滋味较为丰富,醇厚度较高。[结论]该研究为坚果类型风味咖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曼等乡是景东县种植咖啡最早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政府号召在澜沧江边一代,海拔1300m以下地区种植云南小粒咖啡。截止2018年底,曼等乡共种植咖啡627. 53hm~2,但由于管理粗放,产量和品质不高。咖啡质量控制技术决定了小粒种咖啡的品质,而咖啡的品质又决定了咖啡的销量,进而影响咖啡种植者的成本利润,所以,完善的咖啡质量控制技术对咖啡的生产种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同时也是咖啡品质评价的客观性条件,咖啡的购买者注重咖啡的口感,所以咖啡种植者更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提高小粒种咖啡的品质。本文将从小粒种咖啡品质的评价指标分析影响咖啡生长的因素,最终提出完善的咖啡质量控制技术,来提高小粒种咖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消费者比以往更加关注农产品品质。在影响农产品品质的众多因素中,挥发性风味品质是农产品内在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也是决定农产品可接受性和产品价值的首要条件。因此,围绕农产品风味品质开展其物质基础、形成机理、鉴定评价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风味品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特征风味鉴定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概述基于分子感官组学的特征风味解析与鉴定,风味品质的生物调控技术研究,风味特征识别技术在农产品等级区分与真伪鉴别中的应用,智能嗅觉检测技术与风味评价,基质-风味及风味组分间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现有风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新形势下农产品风味品质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人员开展农产品风味品质研究与评价,推动优质特色风味农产品挖掘、培育、高值化开发利用和消费升级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咖啡在研磨过程中易挥发性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为探索不易挥发性物质在研磨过程中的变化,将焙炒好的咖啡豆用植物粉碎机粉碎,然后用臼式研磨机按不同时间进行研磨,用正己烷做溶剂进行萃取后,用GC/MS进行图谱扫描,分析咖啡在研磨过程中不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在研磨过程中不易挥发性风味物质散失严重,到第9分钟时散失率达13.1%,25min时风味物质散失率达到26.4%。各风味物质的散失活性不同,且对热的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烟草烟碱、茄尼醇和烟用精油萃取、烟草化学成分分析、烟草品质改善和烟草风味改良等方面的应用,指出该技术在烟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甜瓜果实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述甜瓜果实香气的化学成分以及果实的品种、成熟度和采后贮藏条件对甜瓜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对甜瓜香气调控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改善甜瓜果实风味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咖啡是普洱市具有绝对优势的特色产业。普洱市栽培咖啡有上百年历史,上个世纪初,由法国传教士引种至澜沧、江城、景东、景谷、孟连等地零星种植。1988年,普洱市(思茅行署)在江城召开咖啡会议,把咖啡列为重点发展的一种热带作物,成立咖啡办公室组织实施。普洱市咖啡产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普洱市已成为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和咖啡贸易的主要集散地。1、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咖啡消费量增加的同时,人们对咖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关于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争议很多。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咖啡研究的经验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部分能够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包含品种、产区、环境、荫蔽及采后处理等,发现有些因素过度强调不仅不会提高咖啡品质,甚至会给产业带来巨大损失;而有些因素则可以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本文将各因素进行了简单分类,并提出了提高咖啡品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