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基于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安徽省2000—2018年城镇化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安徽省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发展水平在2000—2018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现阶段属于土地生态安全滞后型;(2)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稳步增加,耦合度为拮抗状态,两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从极度失调衰退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发展;(3)预测2019—2023年安徽省城镇化和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在2023年可能达到良好协调发展的水平。为推动安徽省城镇化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建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保投入、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两型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2007-2011年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不高,但呈逐年上升态势,“两型城市”建设落后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007-2011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3)湘东和湘北城市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型城市”建设及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三方面均优于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依据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土地利用强度;加快产业转型;加强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在“两型城市”建设中,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放在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3.
对长株潭城市群2008—2016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两大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特征来看,2008—2016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经历了失调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转变;空间特征来看,长沙市和湘潭市较先进入协调发展阶段,株洲市发展较为滞后。  相似文献   

4.
PSR框架下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四川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研究分析结果:(1)2000—2013年四川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综合指数从0.478 5增加到0.643 2,健康水平等级经历了"临界状态—亚健康"的演变历程;(2)总体来看,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响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3)长远来看,系统压力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2000—2013年系统压力、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5.14%、4.15%的速度增加,而系统响应的障碍度以年均3.87%的速度下降;(4)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单位耕地农药负荷、人均建设用地等是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等级提高的关键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土地利用环境功能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建立土地利用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分析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演变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3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经历了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上升过程。并据此,针对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定量研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构建土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4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660、0.682,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轻度失调阶段达到了2014年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配套措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同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探讨"生态-经济-城镇化"三维系统(以下简称"EEU"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以期为推动三者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以南疆五地州为例,在构建EEU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南疆五地州EEU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南疆五地州EEU系统评价值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系统评价值呈波动上升态势,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值;(2)南疆五地州三大子系统的协调度上升等级不同且未能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发展滞后型和生态环境滞后型两大类;(3)未来5年南疆五地州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演进差异明显。基于此,提出要遵循科学方法,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突破薄弱环节,推进系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克州,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绩效、生态环境绩效两个层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充市代表年份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水平进行测评,进而计算绩效协调度。分析发现,南充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和绩效协调度呈时间区间变化明显,1999-2005年逐年降低,2005-2012年逐年增加。这由于区域城镇土地开发和农村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绩效、生态环境绩效两个层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充市代表年份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水平进行测评,进而计算绩效协调度。分析发现,南充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和绩效协调度呈时间区间变化明显,1999-2005年逐年降低,2005-2012年逐年增加。这由于区域城镇土地开发和农村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以长春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与城镇化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了20062015年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指数及两者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指数及两者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作用,但并非同步发展,在2007年以后,呈现出明显的城镇化超前,土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发展趋势;协调发展类型从中度失调衰退类逐步转变为初级协调发展类,趋于良性发展,但总体协调发展程度依然不高。  相似文献   

11.
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对1992-2005年间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二者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珠三角地区1999-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及其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实证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采用协调发展度定量评价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度不高;1999-2008年整体好转,但2003-2004年除深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空间差异明显,经济较发达地区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研究期内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度重心有往东北方向转移趋势.因此,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意识还有待加强;珠三角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可为城市发展模式提供借鉴;珠江口东岸地区宜坚持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发挥示范作用;珠江口西岸地区宜坚持强化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加强区域间协作.  相似文献   

13.
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和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新乡市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等举措,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客观评价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促进新乡市统筹城乡全面持续发展,结合新乡市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包括9个指标的统筹城乡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乡市2006-2011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测算。结果表明,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水平在稳步提升,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度对城乡统筹贡献大,而城乡经济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统筹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4.
结合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研究和土地利用政策资料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城乡发展和农村土地整治的相互关系。以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自然地域特征、待整治土地类型和土地整理目标为指标,建立标准,划分协调发展型、沿江城镇扩张型、沿海陆海统筹发展型、采煤塌陷地复垦型和城乡发展滞后型5种土地整治模式;结合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不同整治模式提出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潮白河区域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分析耕地在2001-2017年的时空演变特征。数量结构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耕地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减少3.77万hm2,耕地变化面积占变化总面积的32.61%;空间格局上,区域耕地由2001年各地均匀分布的格局逐渐转变成沿潮白河东南方向耕地面积较大、西北方向耕地呈小块分布的零散格局。耕地变化活跃区主要分布在通州区、顺义区及周边地势较平缓地区,且耕地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水域的转化过程较为显著。研究区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整体偏低,破碎化严重,2001-2013年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由0.000 68波动上升至0.004 14,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快速减少至0.001 04。综上,潮白河区域在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性较明显,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6.
以典型旅游目的地漓江流域为对象,基于1973-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GIS技术,运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而探讨其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73-2016年漓江流域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增加,耕地快速减少,水域小幅下降,草地先减后增;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建设用地增加最快,2001-2016年具有最大的综合动态度;建设用地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正相关,耕地、水域与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产业呈现较强相关性,1973-2001年漓江流域旅游产业体量小,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面积种植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活动,2001-2016年旅游业发展为地区主导产业,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林果种植、景区景点开发、旅游设施建设以及阳朔、兴安等地的旅游城镇化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漓江流域土地管理和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构建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14年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2015~2020年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2013~2014年,两者耦合协调度开始下降;在不考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预测2015~2020年间,常宁市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社会系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8.
王鹏  王亚娟    刘小鹏    温胜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6):197-203
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0、2007年和2013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3年沙坡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下降;而耕地和未利用面积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成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沙坡头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159.326 8增加至212.094 4,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加深;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从景观多样性来看,研究区景观格局结构趋于多样化;从景观均匀度来看,研究区景观均匀度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且研究期内呈下降变化趋势,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复杂化程度较低。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沙坡头区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政策导向是沙坡头区土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不同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ES)的动态演变情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法,分析该区域2001、2005、2009、2013年和2017年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在2001-2017年期间该区域耕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明显减少,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该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用地,且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的比例逐渐减少,城镇用地比例逐渐增大;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动态度呈现大幅增加趋势,农村居民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呈现较大幅的减少趋势。近20年来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对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决定性作用。2001-2017年该区域内各地类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敏感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 > 水域 > 林地 > 草地。综上,应根据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影响,制定合理化政策、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从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20.
结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17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156个县域2000、2004、2008和2012年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稳定,少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类型转变发生不显著,相对发达地区对周围地区具有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县域经济类型结构由橄榄型逐步转变为金字塔型,后又变为橄榄型。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且空间集聚显著,高值集聚县域数量与分布较为稳定;除成都、德阳和绵阳市辖区发展较快外,少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均衡发展,但成都"一核独大"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