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杨妮  谢巍  王建 《湖北农业科学》2022,(18):108-112+184
对不同种质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的单株产量、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进行广西莪术产量测定,根据挥发油测定法提取挥发油,筛选得到产量和挥发油含量均高的广西莪术种质材料进行GC-MS成分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莪术挥发油成分进行聚类,结合产量及挥发油含量等数据分析筛选优良种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50份不同种质的广西莪术产量、化学成分均存在着明显差异,初步筛选出优良种质资源18个,以挥发油产量及颜色为变量,18个种质聚类为3类,GC-MS分析可得到36种成分,聚类为2类。  相似文献   

2.
邹传宗  李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181-183,199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温郁金挥发油的产率及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共水蒸馏法和乙醚提取法提取温郁金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挥发油成分,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水蒸馏法出油率为2.91%,乙醚提取法出油率为1.68%.从共水蒸馏法和乙醚提取法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6和40种成分,共水蒸馏法所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莪术烯、β-榄香烯酮、5-羟基-3-甲基-1-茚酮等,乙醚提取法所提挥发油主要成分有β-榄香烯、(+)-香橙烯、异龙脑等.[结论]2种方法以共水蒸馏法产率更高,乙醚提取法挥发油色泽更佳;2种方法中挥发油成分的主要类型均为萜类,其中乙醚提取法萜类含量更高,达到85%,其共有成分为20种,主要为β-榄香烯、异龙脑、β-榄香烯酮、桉油烯醇、β-瑟林烯、吉马酮等,但在含量上有一定差异,为温郁金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产量及化学成分分析,建立桂郁金优良种质筛选标准,优选桂郁金种质资源,提高桂郁金育种优势。\[方法\]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对桂郁金产量进行测定,采用挥发油测定法对桂郁金挥发油进行提取以及GC-MS法分析,利用HPLC法对桂郁金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根据药用植物良种选育标准,确立更加严格的桂郁金优良种质筛选标准。\[结果\]50份不同种质的桂郁金无论在产量还是化学成分(挥发油及姜黄素类)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根据桂郁金优良种质筛选标准,共筛选出了C104、C16、A81等9个优良种质,其中C104为最优良种质。\[结论\]研究建立的优良种质筛选标准能够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桂郁金种质,这将有助于桂郁金良种繁育及后续药理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莪术高油种质的挥发油成分。方法:GC-MS法被用以15份广西莪术高油种质挥发油的测定。结果:挥发油含量及成分由于药材种质不同而区别较大,相同成分与特有成分共存,色谱峰数量也存在差异,共检出化合物31种。结论:综合挥发油含量及有效成分含量两方面因素,筛选出优良种质D11、B97、A28,该结果可以在广西莪术育种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柑橘汁胞挥发性物质代谢谱与ABA含量变化的关系,采用100μmol/L ABA处理3对有籽/无籽宽皮柑橘、柚和甜橙共6个种质的柑橘果实的汁胞并进行离体培养,室温培养10 d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ABA处理对华农红柚汁胞中倍半萜类物质代谢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δ-榄香烯、β-荜澄茄油烯、β-榄香烯、β-衣兰烯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榄香烯异构体和石竹烯的含量显著降低;纽荷尔脐橙处理汁胞中β-可巴烯和表荜澄茄醇等倍半萜烯及其醇化物含量显著降低至低于检测限;ABA处理对国庆1号温州蜜柑汁胞中单萜和倍半萜物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新生成β-月桂烯、γ-萜品烯、吉马烯D和(2Z,5Z)-2,5-十五碳二烯-1-醇,而D-柠檬烯及β-榄香烯含量提升10倍以上;ABA处理后无籽琯溪蜜柚汁胞中的β-月桂烯和二氢-3-亚甲基-2,5-呋喃二酮显著降低;ABA处理对华农本地早和早金甜橙汁胞中的挥发性物质代谢谱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ABA处理可以影响柑橘汁胞中挥发性物质尤其是倍半萜和单萜类物质的代谢谱变化,对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因种质而异。  相似文献   

6.
杨妮  王建  谢巍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131-134
用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不同种质类型高挥发油含量的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其所含的挥发油成分与各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广西莪术不同种质类型高挥发油类型既存在共有挥发油成分,又存在特有的挥发油成分,同一成分不同种质类型所得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检出色谱峰的个数差别也较大,共检出31种化合物。经分析得出C-108、D-16、D-11、D-3共4个优良品种,不同含量的挥发油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莪术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及选育广西莪术优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韦会平  赵牧  阎妍  李勇  韩洪波  郑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68-19769,19807
[目的]测定紫茎泽兰不同生长部位中抗肿瘤活性成分β-榄香烯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对攀西地区产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不同生长部位中β-榄香烯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醇-乙腈-水(70∶10∶20,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30℃。[结果]紫茎泽兰植株各部位均含有活性成分β-榄香烯,且叶片中的含量最高。自然晒干叶中β-榄香烯含量为0.083%,比中药温莪术中的含量高3倍以上。[结论]从紫茎泽兰中提取β-榄香烯,不仅可大幅度降低β-榄香烯的原料成本,还可为我国恶性杂草植物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秦巴地区推广种植的紫苏种质,将从重庆、江苏、广西等地区引种的11批不同种质紫苏和1批本地野生紫苏同时种植于陕西商洛地区,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成分,并比较挥发油得率,以评价不同种质来源紫苏在秦巴地区的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从紫苏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0种化学成分,不同种质的共有成分有20种。主要共有成分为紫苏醛(0.48%~62.54%)、紫苏酮(0.02%~32.09%)、α-石竹烯(7.67%~22.16%)、α-香柑油烯(1.09%~15.57%)、D-柠檬烯(0.08%~14.89%)、芳樟醇(0.04%~7.99%)、大根香叶烯D(0.48%~4.15%)等。另有一些特殊成分,1个烯型(PL)种源含35.79%紫苏烯,1个醚型(PP)种源含35.76%芹菜脑,1个EK型种源含17.88%2-烯丙基-4-甲基苯酚等。12批紫苏种质可分为5种化学型,醛型(PA)、酮型(PK)、醚型(PP)、烯型(PL)及酚型(EK)。挥发油得率为0.30%~0.82%,其中以醛型的挥发油得率最高,烯型的得率最低。不同种质紫苏在相同引种栽培环境下,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得率差异明显。除烯型紫苏外,其余种源紫苏的挥发油得率均可达到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秦巴地区发展紫苏种植建议以江苏邳州地区的回回苏(醛型)为宜,重庆和玉林地区的白苏(酮型)次之。  相似文献   

9.
用GC-MS技术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参照NIST11质谱库,对河南方城、洛阳、叶县三个产地的艾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艾叶挥发油中检测到53种物质。不同产地艾叶中的挥发油成分略有差异。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氧化石竹烯、杜仲烯、石竹烯、桉叶油素、异冰片醇、对-薄荷基-1-烯-4-醇、1αβ,2,3,4,4α,5,6,7bβ-八氢-1,1,4β,7-四甲基-1H-环丙|e|甘菊蓝及其氧化物、香叶烯、α-蛇床烯、7-异丙基-4-αβ-8αβ-二甲基-八氢1[2H]-萘酮、δ-石竹烯、Г-榄烯等。三个产地艾叶挥发油中均无侧柏酮,樟脑含量均低于1%。其中,杜仲烯、氧化石竹烯的含量远高于国内其他产区。说明河南产地艾叶出油率高,成分丰富度高而且安全,药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等级福鼎白茶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来自福建省福鼎市的14个不同等级白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其香气成分与差异。结果共检出50种主要香气成分,包括青叶醇、苯甲醛、苯甲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通过热度图分析,观察到在不同等级白茶中,白毫银针与白牡丹的香气组分较为接近,含有较高的花果香型的醇类物质,而寿眉则含有较高的醛类、酮类、酯类、内酯类成分,包括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水杨酸甲酯等。进一步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不同等级白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白毫银针为苯乙醇、顺-茉莉酮等,白牡丹为β-雪松烯、β-榄香烯等,寿眉为橙花基丙酮、紫罗兰酮等。本研究结果为分析不同等级白茶的主要香气物质和通过香气成分识别白茶等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20个杏树品种为试验材料,运用SPSS19.0软件,分析研究了杏树果核数量性状指标,对测得果实的核纵径、核横径、核侧径、核型指数、核干重、仁纵径、仁横经、仁侧径、仁型指数、仁干重以及出仁率11项果核性状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可达84.55%,囊括了所检测的11个果核性状指标。对20个杏树品种,使用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欧式距离为10时,该20个杏树品种可聚为5类。对11个果核性状指标,利用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相同欧式距离处,该11个果核性状指标可聚为4类,分别从这4类指标中挑选仁侧径、核侧径、出仁率、仁型指数4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20个杏树品种进行系统聚类, 在欧式距离为10时, 聚类结果与用3个主成分值聚类结果相同,表明用以描述杏树果核性状的11个指标可简化为4个指标,即仁侧径、核侧径、出仁率、仁型指数。为其他经济林树种的性状指标筛选简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荔枝品种果干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荔枝品种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2个华南地区的主栽荔枝品种,整果经热风干制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荔枝果干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别对果干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荔枝品种果干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22个荔枝品种果干中共检测出10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12种物质为22个品种所共有;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变幅为1 244.19—12 965.10 μg/100 g DW,变异系数达60.41%,其中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7.05%、17.65%、7.79%、1.30%、1.1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22个品种的荔枝果干经过聚类分析可以聚为3类,各类荔枝果干的挥发性物质均有其显著特征。【结论】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由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组成,其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不同荔枝品种果干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5个品种甜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与脂肪酸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不同品种甜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采用R语言分析PCA和变量投影重要性。【结果】5个品种甜瓜籽油中共鉴定出65种挥发性化合物,新蜜1号样品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为37种,皇后品种的油脂中有30种,香瓜和86-1样品中有29种,绿宝石样品检测到最少,为26种,分析发现5个样品之间的挥发性物质有显著性差异。5个品种甜瓜籽油在挥发性物质成分共分成4大类,皇后与绿宝石较相近归为一类。5种甜瓜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平均为75.34%,其中亚油酸最高,平均含量达56.81%。【结论】二十四酸、十八碳烯酸、花生酸、棕榈酸、亚麻酸、蓖麻油酸与某些香气物质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黄花蒿主要数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2份黄花蒿种质资源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株叶蕾干重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蕾鲜重>叶蕾/茎(鲜重比)>单株生物量>基茎粗>分枝数>冠幅>株高>茎鲜重,因此,在以黄花蒿产量为主要目标的种源选育中,除了把单株叶蕾鲜重、叶蕾/茎(鲜重比)和单株生物量作为重点选择性状外,还应把基茎粗、分枝数和冠幅也作为田间单株选择的重点参考性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32份种源分成4大类群.第1类作为有希望推广的优良种源,第2类在降雨量少的地区推广利用,第3类应通过提高青蒿素含量改良后推广应用,第4类只能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5.
44份花生资源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SPSS软件对44份花生品种资源的蛋白质、油酸、亚油酸、油亚比(O/L)、硬脂酸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表明,将21个品质性状综合成为3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花生品质80.069%的原始数据信息量;聚类分析表明,44个花生品种可划分为5类,各类别间品质和遗传距离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英红九号红茶生化成分指纹图谱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家茶叶标准中的方法测定 23 个不同季节英红九号红茶和 6 个其他品种红茶的茶多酚、 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浸出物等生化成分的含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对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差异性 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法构建英红九号红茶生化成分指纹图谱。结果表明,英红九号红茶不同季节间茶多 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品种红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以各生化 成分含量为变量,用聚类分析方法构建的数字化英红九号红茶生化成分指纹图谱,为建立英红九号红茶生 化成分指纹图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云南省德宏州籼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单相关、偏相关、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2020年德宏州品比试验中的42个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穗数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穗长因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29%。根据各品种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排序,锦两优906、泸优164、花优33分列前3位。聚类分析将42个品种聚为5个类群,第Ⅵ类可作为生产上高产栽培的优势品种,第Ⅴ类可作为早熟高产育种的优异资源。依据各类型品种的特征,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高产育种目标和栽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在蟹爪兰资源评价及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PS统计软件,对25个蟹爪兰品种(系)资源的16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882% 提取了7 个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值,分析出综合性状优良和主要性状突出的品种,另外通过16个性状的相关矩阵R分析得出各个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利于亲本和杂交后代的筛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25个供试品种(系)从株高、冠幅、茎节长等主要生物学性状的差异聚为3大类,并细分为7小类,为蟹爪兰的分类和良种选育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85-1986年,以“HA-4”、“Ba-90-2”、“红突31”、“HA84494”、“V/38”、“837”及“早选4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水稻品种的慢瘟抗性。结果表明:病斑大小、单位病斑的产孢量、最终百分病叶面积及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是慢瘟抗性的4个组分,4个组分间彼此高度相关(r-0.8082~0.9741)。就4个慢瘟组分对8个品种做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为3类。“HA-4”、“Ba-90-2”、“缸突31”、“HA84494”及“1952”是慢瘟品种,“V/38”是中慢品种,“837”与“早选4号”为速瘟品种。以ZC_(15)为代表菌研究的慢瘟品种对ZC_(13)、ZE_3、ZF_1及ZG_(14)个生理小种呈类似的慢瘟反应,在田间自然诱发试验田里,也皆表现为抗病。室内外慢瘟性研究结果高度相关(r=0.9972)。  相似文献   

20.
加工番茄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确定加工番茄品种多性状评价指标,建立加工番茄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鉴定、筛选其优良种质资源提供决策支持。【方法】通过2012年新疆某试验田的22种(系)加工番茄的品比试验,分析、测定22个加工番茄品种(系)的单果重(FW)、平均产量(AY)、番茄红素(L)、可溶性固形物(TSS)、总酸(TA)、总糖(TS)、糖酸比(SAR)、病毒病抗性(VDR)、纵径(VD)、横径(TD)、果形指数(FSI)、色差(CR)、单果耐压力(SFRP)、平均株距宽(ASW)、平均株高(APH)、平均分枝数(ANB)、生育期(GP)17项农艺性状,并联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PCA-CA) 经Matlab.2012a软件编程实现对样本数据的处理,并对加工番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7项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8.54%,病毒病抗性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8.42%;色差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7.33%,加工番茄评价指标变量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7个评价指标变量压缩成6个综合指标(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369%,已反映出17项性状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经分析6个主成分的函数式中对应的17项农艺性状系数值可将17项农艺性状归纳为果实性状因子、果实内在品质因子、果实外观品质因子、产量因子、抗病因子这5个主要指标,这5个指标可以较准确的评价番茄品种。其中,单果耐压力、单果重、总酸、番茄红素、纵径、横径、平均产量、病毒病抗性8个性状是主要性状。通过采用类平均法对22个不同番茄品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6.40时将所有番茄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2个加工番茄品种(系)的17项农艺性状建立加工番茄综合评价体系是可行的,可从不同的视角给予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为加工番茄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