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策略与成本,为控草技术研发、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茶叶主产区茶企(茶农)所采用控草方式、次数、成本和期望成本,以及对绿色控草技术的认知度与接受程度等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控草策略以人工除草为主(93.94%),机械除草次之(42.93%),化学除草约占8.59%,而绿色控草技术如覆盖稻草、覆盖防草布、间作绿肥等仅占4.55%~7.07%。年均控草成本11507.55元/hm2,平均除草次数4.16次,期望年均控草成本6512.55元/hm~2。各项控草技术中,纯化学农药控草年均成本最低,约为2 805元/hm~2,纯人工控草年均成本最高,约为12 525元/hm~2,人工+绿肥、人工+地膜(防草布)等绿色控草模式成本介于7 500~8 985元/hm~2。绿色控草技术接受程度为84%,实际使用率不到10%。【结论】广东省茶叶主产区以人工除草为主,成本偏高,茶企(茶农)接受绿色控草技术意愿高,但实际使用率偏低。因此需进一步简化现有绿色控草技术实施难度,制定杂草防控规程,并加强绿色控草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含量的影响,以鸿雁12号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了不施用氨基酸菌肥作对照组(CK)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2(T1)、150 kg·hm-2(T2)、225 kg·hm-2(T3)和300 kg·hm-2(T4)的处理,研究不同氨基酸菌...  相似文献   
3.
探明广东茶园春季杂草基本情况,为茶园杂草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3—5月,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3个茶叶主产区31个茶园共620块样方开展茶园杂草群落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记录样方杂草种类及生长优势等级。调查共发现杂草313种,出现频度高于10%的杂草有126种,其中菊科杂草23种、禾本科12种、茜草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6种、蓼科5种、豆科4种,以上7个科共包含杂草65种,占据126种杂草的51.5%。出现频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83.87%)和菝葜Smilax china(80.65%)、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77.42%)、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74.19%)、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74.19%)、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74.19%)、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70.97%)、鬼针草Bidens pilosa(70.97%)、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67.74%)、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67.74%)。生长优势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17.42%)、鬼针草(17.19%)、鸭跖草(17.10%)、酢浆草(15.11%)、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12.58%)、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12.19%)、野茼蒿(12.06%)、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alata(10.90%)、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10.65%)、地菍(9.81%)。粤东、粤西和粤北茶区优势杂草存在显著差别,粤东地区以鬼针草、小蓬草、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等杂草为主;粤西茶区以阔叶丰花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鸭跖草、假臭草等杂草为主;粤北茶区以小蓬草、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白茅为主。调查初步探明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分布状况,为各茶区杂草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茶园杂草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除草因快速、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受到农民的青睐。但是化学除草剂的过量使用,易造成水土流失,加速杂草抗性形成,污染地下水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践行绿色发展观,发展替代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防控技术出发,综述了我国茶园主要杂草防控技术优缺点,提出不同技术的适用条件,以期为茶园草害防控和茶农科学除草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物炭对酸性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酸化是其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且易引发诸多问题,如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重金属迁移性增强、生物活性降低、作物产量与品质下降等。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高强度人类活动持续干扰,加之其他各种影响因素,土壤酸化趋势有所加剧,已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制约土壤生产力。生物炭具有pH值较高、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巨大、吸附性能极佳、内含元素丰富等特性,因此,在酸性土壤改良等方面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综述了生物炭施用对酸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及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生物炭在酸性土壤改良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以期为生物炭改良酸性土壤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广东省清远市、梅州市及河源市3个地区茶叶样品中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茶样中水分、干物质、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并通过多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分析了这3个地区茶叶中矿质元素、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部分地区茶叶中矿质元素、生化成分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发酵是红茶加工过程中关键的一道工序,对红茶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该研究以大叶种英德红茶中的英红九号为研究对象,试验收集了204份不同发酵时间的红茶样品并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和工业相机获取红茶发酵中的信息,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图像数据和数据融合策略分别建立了红茶发酵程度判别模型。通过分析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变化,将红茶的发酵划分为3个阶段,即发酵不足、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采用Savitzky-Golay光滑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对近红外光谱变量进行降维处理;相应地,图像进行去阴影后提取了9个颜色特征变量,采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特征变量提取。最后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别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图像和两者数据融合的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在建模数据相同的条件下,非线性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性能优于线性判别分析模型。单一传感器数据建模效果不佳,近红外光谱和图像判别模型的预测集最大准确率仅为83.82%和73.53%。低层次数据融合建模效果较单一传感器数据建模无明显提升,而中层次的数据融合建模效果比单一数据建模均有显著提高,其中SPA提取光谱变量结合Pearson提取图像变量建立的判别模型效果较佳,校正集和预测集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7.06%和95.59%。研究表明,近红外光谱和视觉结合的中层次融合策略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判别红茶发酵程度的方法,研究结果为红茶发酵程度构建等级模型与判别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红茶发酵的自动化检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应用于不同季节英德红茶鉴别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春、秋两季茶叶中Ca、Mg、Fe、Mn、Zn、Cu这6种矿质元素含量,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应用t检验法及两正态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判断春秋季节茶叶矿质元素及生化成分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春、秋两季英德红茶中Ca、Mg含量最高,其次是Mn、Fe、Zn、Cu。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春秋两季茶叶的矿质元素中Zn元素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元素均无显著差异。生化成分分析中,春秋两季茶样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以矿质元素或生化成分含量作为总体进行分析,春秋两季英德红茶的矿质元素、生化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法可为区分各季节间英德红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是将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用于研究药理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在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评价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发展,耐药性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将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引入兽药研究中,不仅能够优化给药方案,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也能够为新药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论文对兽用抗菌药物的分类、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外兽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兽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