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海藏羊肉特征风味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为特征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方法】以青海藏羊和‘小尾寒羊’为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挥发性化合物进行研究,构建特征风味指纹图谱,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建立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得到2-十一烯醛、1-己醇、十四酸等10种挥发性化合物作为青海藏羊的特征指纹图谱物质,2-壬醛、己醛、1-己醇等8种挥发性化合物作为‘小尾寒羊’的特征指纹图谱物质.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欧氏距离在5~10之间时,能够有效的区分青海藏羊和‘小尾寒羊’样品.【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指纹图谱具有可行性,并且为不同品种羊肉的类别鉴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风味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双乙酰的变化规律,并检测发酵乳样品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方法】采用邻苯二胺法,分别测定25,30℃培养4,8,12,24,36和48 h发酵乳中双乙酰的含量,用GC-MS方法测定了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结果】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前期有大量双乙酰积累,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双乙酰含量逐步增加。通过GC-MS方法在发酵乳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共鉴定出19种成分,其中酯类4种、醇类1种、杂环化合物1种、短链挥发性脂肪酸5种、羰基化合物8种。【结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中,有较高含量的双乙酰,在发酵后期其含量更大,乙醇、2,3-丁二酮、2,3-戊二酮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单菌种乳酸菌发酵乳中的相应含量。  相似文献   

3.
甜糯玉米软罐头主要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目的】分析影响不同品种甜糯玉米软罐头品质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讨利用甜糯玉米软罐头挥发性成分指标对不同品种甜糯玉米软罐头进行表征和区分的可能性,也为目标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6个不同品种的甜糯玉米软罐头中主要风味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甜糯玉米软罐头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品种甜糯玉米软罐头均有其特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合,龙粘2号玉米软罐头主要赋味成分是2,3-二氢化苯并呋喃、2-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醛;京甜紫花糯1号玉米软罐头主要赋味成分为2,5-二甲基吡嗪、3-甲基-2-噻吩甲醛;江南花糯玉米软罐头的主要赋味成分是(Z)-2-庚烯醛。【结论】这些风味物质组合,形成了各自的风味特征,其存在与差异决定了不同品种甜糯玉米软罐头风味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西藏‘斯布’牦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及差异.【方法】以西藏‘斯布’牦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成熟第1,2,3,5,7,14,21,28天的牦牛背最长肌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牦牛肉成熟过程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差异,并用主成分分析成熟过程中主要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在西藏‘斯布’牦牛肉成熟过程中共检测到5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共9类,其中醛类18种,醇类7种,烃类19种,酮类化合物2种,酯类2种,酸类5种,及其他化合物4种.在成熟过程中,第1,2天风味物质种类差异较小,第3天开始风味物质种类明显增加,主要增加了醇类物质,第5,7,14,21天的主要风味物质与成熟第3天大致相同,但其总体风味物质增多,第28天乙醇含量最大,且风味物质主要为酸类.【结论】西藏‘斯布’牦牛肉成熟过程中共测得5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风味物质按照成熟时间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其种类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的风味物质和风味品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目的】分析中早熟苹果品种果实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研究其风味品质的形成因子,旨在为中早熟苹果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并为制定中早熟苹果品种选育评价标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5个中早熟苹果品种果实挥发性成分、糖酸组分等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5种中早熟苹果果实共检测到醇类、醛类与酯类等40种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2)皇家嘎拉、茂利元帅、美国8号、美隆与秋口红分别含有11、9、11、7、7种特征香气成分,它们具有不同的嗅感气味;(3)5个参试品种均检测到3种糖与6种有机酸组分,其中糖组分主要为果糖,其次为葡萄糖、蔗糖,有机酸组分主要为苹果酸,其次为琥珀酸、草酸、乙酸、柠檬酸、酒石酸,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但糖酸种类不存在品种间的差异;(4)果糖、葡萄糖、蔗糖共同影响了5种苹果的甜味味感,苹果酸影响了其酸味味感;不同中早熟苹果品种糖总量、糖总量/苹果酸含量及味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味感评价的差异性与糖酸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特征香气成分在5个品种间存在差异,它们的气味是形成5种苹果各自果实香味的基本元素,3种糖组分与苹果酸是影响5种苹果甜味与酸味味感的因子,3种糖组分的总含量,以及糖总量与苹果酸含量的比值可以作为5种中早熟苹果味感品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蒸煮马铃薯中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46个马铃薯品种蒸煮块茎中检出43种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其中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烷烃类5种、呋喃类2种、酮类3种、苯环类7种及其它化合物2种。【结论】醛类物质是蒸马铃薯的主要香味成分,而苯甲醛、3-甲硫基丙醛、癸醛、壬醛、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等化合物是蒸马铃薯的主要芳香物质,不同马铃薯品种间,芳香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美国大杏仁烘烤和烘烤后贮存过程中香气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为美国大杏仁的加工及贮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氯化钙柱吸附法制备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美国大杏仁烘烤前、后及烘烤后贮存3个月和6个月的风味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美国大杏仁烘烤前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25种,烘烤后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44种,烘烤后贮存过程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50种;美国大杏仁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为芳香醛类、脂肪族醛类、芳香醇类、脂肪族醇类、吡嗪类及其衍生物,苯甲醛是美国大杏仁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结论】纸袋包装的烘烤美国大杏仁在37℃下贮存6个月时已经氧化变质,高含油量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是引起烘烤杏仁变质的主要原因,壬醛、己醛、2-辛烯醛、辛醛及庚醛等脂肪族醛类物质是烘烤美国大杏仁氧化酸败后产生不良气味的主要组分;壬醛和己醛的组分含量可以作为油脂氧化程度及确定烘烤美国大杏仁货架期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测定新疆不同哈密瓜品种的风味物质,筛选出具有较好风味成分的品种。【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方法测定4个不同品种哈密瓜芳香物质,并以面积归一法表示各物质的相对含量。【结果】4种果实芳香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所有样品共检测出66种芳香物质,其中27种香气为酯类物质。4个品种的呈味物质与质地分析表明,黄皮9818总糖和折光糖含量最高,新密9号果肉细软,并带有浓郁香味。【结论】根据芳香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可将新密9号划为"酯香型"哈密瓜类型。  相似文献   

9.
氧化羊骨油对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添加适度氧化的羊骨油对热反应型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高品质羊肉味调味基料风味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评价以过氧化值、酸价和茴香胺值表征的氧化羊骨油对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Pen3型电子鼻对不添加羊骨油、添加未氧化羊骨油和添加适度氧化羊骨油的3个热反应体系进行研究,以电子鼻主成分分析中的区分指数作为检测指标,确定3个热反应体系的区分度;应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基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调味基料总体风味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添加氧化羊骨油后羊肉味调味基料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电子鼻结果显示,未添加羊骨油与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别指数为0.589,未添加羊骨油与添加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分指数为0.917,添加未氧化羊骨油与添加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分指数为0.787。气质联用结果显示,不添加羊骨油、添加未氧化羊骨油和添加适度氧化羊骨油的3组调味基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42种、63种和61种,主要为醛类、烃类;在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组和添加氧化羊骨油组中,含硫、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对调味料风味改善贡献较小的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降低,同时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添加羊骨油尤其是氧化羊骨油可使热反应体系生成更多的醛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确定3组调味基料中关键挥发性物质(ROAV≥1)有11种:辛醛、壬醛、癸醛、反,反-2,4-癸二烯醛、桃醛、庚醛、反-2-壬烯醛、十二醛、1-辛烯-3-醇、庚醇、反,反-2,4-壬二烯醛,这些关键挥发性物质主要以脂肪香气为主,并包含甜香、青香、焦香和柑橘等香气;通过聚类分析将11种关键风味物质分为三类,第一类物质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变化较小;第二类包括反,反-2,4-癸二烯醛、反-2-壬烯醛,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显著增加;第三类为癸醛,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显著降低,而第二类与第三类物质在未添加羊骨油组和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添加氧化羊骨油,可以显著影响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增强热反应型羊肉味调味基料的风味,反,反-2,4-癸二烯醛与反-2-壬烯醛是改善调味基料最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荔枝品种果干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荔枝品种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2个华南地区的主栽荔枝品种,整果经热风干制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荔枝果干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别对果干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荔枝品种果干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22个荔枝品种果干中共检测出10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12种物质为22个品种所共有;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变幅为1 244.19—12 965.10 μg/100 g DW,变异系数达60.41%,其中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7.05%、17.65%、7.79%、1.30%、1.1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22个品种的荔枝果干经过聚类分析可以聚为3类,各类荔枝果干的挥发性物质均有其显著特征。【结论】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由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组成,其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不同荔枝品种果干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伽师瓜籽油微波提取工艺,对所得油脂成分进行分析,为新疆伽师瓜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微波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伽师瓜籽油脂肪酸成分.[结果]优化后,微波辅助提取伽师瓜籽油得率为46.13;,其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85;,亚油酸含量高达62.56;.[结论]与传统索氏提取工艺相比,微波提取伽师瓜籽油工艺效率更高;与常见食用油相比,伽师瓜籽油含更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药食两用保健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向日葵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各组分所占比例。【方法】 以种植在不同生态区5种不同类型向日葵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粗脂肪以及脂肪酸组分,运用相关、主成分等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向日葵及不同生态条件对向日葵脂肪酸积累的影响。【结果】 向日葵种胚形成前期脂肪酸总量的合成速率较高,积累量前期均能达到总量的20%以上,而后期的积累量普遍都在15%以内,合成速率明显低于前期。油酸的合成速率也具有相同的趋势,除个别品种外,前期积累量均能占到总脂肪酸的30%以上,明显高于后期的10%以内。种子成熟后期温度降低导致种子中油酸积累速率降低。【结论】 向日葵最终脂肪酸总量与种胚发育阶段脂肪酸的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高油酸品种在后期保持较高的油酸合成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制茶工艺对构树鲜叶进行加工,分析构树叶加工前后游离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为构树鲜叶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国标测定方法分析构树鲜叶和构树叶制品原料中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并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构树叶加工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39.39%,甘氨酸和蛋氨酸消失,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提高5.55倍和3.32倍;甜味氨基酸含量减少78.70%,苦味氨基酸含量减少82.88%。加工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增加,尤其是十一碳酸(C11:0)含量提高7.16倍,同时增加十七碳酸(C17:0)和二十碳酸(C20:0)2种饱和脂肪酸。GCIMS分析结果表明,构树鲜叶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组分,定性42种已知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82.82%;构树叶制品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组分,定性检出39种已知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81.05%;构树叶加工后,醛类、醇类和萜烯类物质大幅度减少,而酮类、酯类物质和有机酸大量生成,尤其是增加(E,E)-2,4-己二烯醛、己酸、2-甲基-1-戊醇、2-甲基-1-丁醇、环己酮、2-甲基丁酸乙酯等构树鲜叶中没有的成分,GC-IMS数据库未能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在构树叶制品中明显增加。【结论】构树叶加工后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醛类、醇类和萜烯类等青香及花果香大幅度减少,而酮类、酯类和有机酸等果香及酸味明显提升,可根据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指导构树叶加工工艺及构树叶制品香气品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酸构成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和血浆中脂肪酸的组成及乳脂CLA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乳脂CLA合成机制,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寻找合适途径。【方法】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料籽实(葵花籽、亚麻籽、菜籽),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测定采食后不同时间点瘤胃液、血浆及乳脂中脂肪酸含量。【结果】葵花籽组奶牛乳脂中CLA、t11-C18﹕1、PUFA及LCFA比例均显著高于菜籽组和亚麻籽组(P<0.05);葵花籽组奶牛血浆中t11-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菜籽组和亚麻籽组(P<0.05);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含量在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采食后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不同时间点瘤胃液中CLA的比例均较低;瘤胃液、血浆中的t11-C18﹕1含量对乳脂中CLA含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1和0.766。【结论】富含亚油酸的葵花籽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定量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剖面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和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分及含量,并详细阐明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呈香特征,为定量卤制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羽肉鸡鸡腿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测定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中4个阶段(滚揉、烤制1、蒸制、烤制2)与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含量,通过挥发性风味物质在水中的气味阈值计算其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定量卤制过程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主体风味物质和修饰风味物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对各挥发性化合物的OAV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定量卤制加工过程4个阶段中分别鉴定出54、60、60、6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均高于原料肉的9种和传统卤制的44种。定量分析发现,滚揉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来自于香辛料液。烤制1阶段鸡腿肉中开始产生特征风味物质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等,蒸制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最高,此阶段鸡腿肉经蒸制成熟,为风味形成最主要阶段;烤制2阶段定量卤制鸡腿肉中的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远高于传统卤制,说明在风味呈现上,定量卤制比传统卤制更加浓厚。定量卤制鸡腿过程中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为己醛、正辛醛、壬醛、反-2-壬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苯乙醛、桉叶油醇和月桂烯,其OAV值均显著高于原料肉和传统卤制。主体风味物质为OAV﹥1的正辛醛、反-2-癸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芳樟醇;修饰风味物质为酮类、酯类和部分醇类物质。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的4个阶段和传统卤制的风味轮廓差异显著,且在PC1和PC2构建的平面上区分度较好;主体风味物质可聚为4类,且每类都含有代表定量卤制过程中特征性活性物质。【结论】基于气味活性值剖面分析的方法,阐明了卤制鸡肉风味活性物质的构成及发育规律;与传统卤制相比,定量卤制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呈现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8个烟草品种的烟籽油,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测定烟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除皂化值和折光率外,8种烟籽油在酸价、比重、过氧化值及碘值中均差异显著,红大和NC89两个品种的酸价最低,保山4号的过氧化值最低,NC89的碘值最高,大竖把直把品种的比重最大,8个品种烟籽油的皂化值范围为176.13~190.81 mg·g-1、折光率约为1.470,综合理化性质数据,品质较好的是Burley21,它的酸价、皂化值、比重、过氧化值、碘值及折光率分别是0.75 mg·g-1、185.04 mg·g-1、0.84 g·cm-3、1.17%、1520.5 g·kg-1及1.467 81。8个烟籽油品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785.99~965.99 mg·g-1),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值在5.61~6.60,亚油酸在8个品种测得的所有脂肪酸中均含量最高(772.41~944.20 mg·g-1)。在8个品种的烟籽油中检测出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己内酰胺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与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比较脂肪酸及挥发性物质结果,云雪2号及Burley21两个品种较好。综合理化性质、脂肪酸与挥发性物质结果,Burley21是较为理想的烟籽油原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3种提取方法对牛油果油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影响,为牛油果油的提取及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所得牛油果油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进行鉴定、组间区分及总体差异分析。【结果】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3种提取方法所得牛油果油中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分别检出40、40和45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以碳氢类、醛类、酸类和醇类为主。热榨法中碳氢类17种,占比45.68%;醛类5种,占比3.31%;醇类8种,占比9.39%;酸类3种,占比21.65%;水代法中碳氢类13种,占比28.87%;醛类14种,占比26.42%;醇类8种,占比15.92%;酸类2种,占比19.5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中碳氢类21种,占比42.99%;醛类9种,占比12.77%;醇类4种,占比7.75%,酸类1种,占比20.23%。基于不同牛油果油样品中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含量进行OPLS-DA分析,实现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所得牛油果油样品的鉴别。3种提取方法所得牛油果油样品的标志差异性化合物有56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有癸烷、甲苯等特有香气化合物13种,水代法有2-庚烯-1-醇、1-辛烯-3-醇等特有香气化合物16种,3种提取方法共有己醛、2-庚烯醛等18种香气化合物。【结论】通过HS-SPME-GC-MS结合OPLS-DA找到牛油果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性,从而筛选出差异性形成的潜在物质,可用于快速鉴别牛油果油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曼a    强a  方锋学b  王日升a    忠c  刘文君a  车江旅a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7):779-781
【目的】筛选出适合广西栽培的国外甜瓜品种及丰富育种材料。【方法】对14个意大利厚皮甜瓜品种进行春秋两茬大棚栽培,调查各品种的果实、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结果】14个意大利厚皮甜瓜品种均为软肉类型,春秋茬所有品种的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低于11.0%;秋荐甜瓜植株的生长势、单果重和产量明显优于春茬。【结论】14个意大利厚皮甜瓜品种均不适合在广西推广,但品种IM07 、IM09综合抗性好,IM05、IM08香味浓郁,可作为育种材料,用以选育抗病、香味浓郁的甜瓜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